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0233370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42.59KB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古诗教案
1、七步诗
教材简析:
《七步诗》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篇,作者:
三国时期曹植。
(作者简介和历史背景参照《七步诗备课资料》)
教学目标:
1、掌握“羹”“釜”的形和义,“煎”的意义,有感情地配乐呤诵;
2、把握“豆”“萁”“根”的象征意义,温习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理解诗的意义;
3、通过情境创设和角色扮演,体会人物心情,评价历史人物,并掌握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课内练笔,课外拓展作业,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时间:
6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了解历史背景,体会人物心情
1、历史描述,情境导入:
三国时期,曹操的大儿子曹丕和三儿子曹植都有政治野心,都想争做曹操的继承人,曹丕文武双全,但曹操更加偏爱文采风流、才高八斗的三儿子曹植。
然而,历史并没有眷顾这位负有天才美称的曹植,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曹丕最终取得了胜利,后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而曹植,究竟面临着什么样的命运?
过去曹操对他格外的恩宠,还有他出众的才华,却给他,惹来一场杀身之祸,和后半生被软禁的无尽的苦难……
2、学生表演:
(一生饰丕,一生饰植,一生饰持剑的武将,其余饰大臣)“曹丕”限“曹植”七步成诗,否则令武将取他性命。
3、用一句话描述所见情景。
4、“大臣们”和“曹植”就“兄长想逼死弟弟”的情形,交流心里的想法,谈对曹丕的印象。
(设计意图:
古诗离现代生活,离学生太远,要深入学习古诗,就不得不追溯相关的背景。
本课通过描述与角色抢演,可以让学生了解兄弟俩政治斗争的历史背景,知道七步诗的由来,关注人物命运,同情弱势者,形成对人与诗的初步印象和探究欲。
当然,了解相关背景,宜精简,忌繁杂)
二、学习古诗内容
1、试读《七步诗》
师:
在座的“大臣们”各有所思,对曹植,有的欲除之而后快,有的为他捏了一把冷汗,而曹植的心里矛盾极了,悲伤透顶,然而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就在七步间,他作出这首诗,请“曹植”读一读。
2、古诗呤诵、演唱
a、全班初读,读通顺,划节奏线,“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b、相机指导“釜”的形与义,联系诗的内容理解“煎”为“煎熬”的意思,把握主人公“悲痛”的感情基调,配乐呤诵
c、听歌曲《七步诗》,学唱(不要求全部学会)
3、理解“根”“豆”“萁”的象征意义,温习借物抒情表达方法,试翻译全诗
4、学习完整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指导“羹”“豉”的形,介绍通假字“然”→“燃”
5、小组合作,将全诗翻译成曹植对兄长的倾述。
(设计意图:
音乐渲染也是情境教学法之一,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指导有感情呤诵。
本诗教学,先是随着音乐体会这种“朦胧”的伤感,然后进入“曹植”角色,向“曹丕”倾述,甚至哭述。
古诗内容的理解由易而难,感情的体会由浅入深,朗读也愈加投入了。
)
三、人物评价
1、“大臣们”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形容曹植
2、师范读曹植作品《铜雀台赋》,加深学生对人物的印象
3、“曹丕”听了《七步诗》后,怎么想?
怎么处理?
同时交代历史结果——曹植虽逃过一劫,后半生却落魄失意,抑郁而终!
(设计意图:
角色扮演贯穿教学始终,对主人公的评价和对其命运的了解也有始有终)
四、练笔:
请用“台独”“陈水扁”“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
将关注历史的目光转换到现实中来,将所学知识过度到运用中去。
)
五、课外拓展:
借助注释,自学郭沫若《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
2、长歌行
教学目的:
感知诗歌的韵律;初步了解时间的重要性;使学生认会10个生字,并会写7个;读古诗,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图画,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背会该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学会新词新字,使学生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由谜语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1、出示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跑着快,又没脚。
一去永远不回头,千金万金买不到。
2、学生猜出后,教师借机板题:
时间
二、引导学生观察图,激发学生兴趣
1、仔细观察书中插图,讨论问题:
(1)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
(2)他们在干什么?
2、学生边看边说,要求自言自语。
3、组织在班内交流后,切入到学习主题:
《长歌行》的理解及背诵、认字、识词……(提出学习任务)。
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请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试着读一读,要读准音,正对调(正确)。
2、划出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
长、川、何、复、归、少、努、徒、伤悲
3、(放录音)请听一听你的朋友认对了吗?
请学生自己验证。
4、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个人自由读。
(2)两人合作读。
(3)四人小组合作读。
四、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1、请你把诗句与意思连起来。
百川东到海
(1)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呢?
时间也是这样一去不回啊!
何时复西归?
(2)条条江河向东奔去,流入大海。
少壮不努力, (3)如果年青的时候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4)到年老时,再伤心后悔也来不及了。
2、诗与诗意结合起来读一读,认真感悟。
3、同桌两人互相说诗,对诗意。
三、指导背诵,当堂检查,及时反馈
1、教师抓住重点词指导背诵:
少壮、老大……
2、学生自由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
四、回顾插图,说演结合
1、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
老爷爷将会对小孙子说些什么?
小孙子又是怎样回答的?
2、编一编、演一演、评一评:
学生合作自由表演。
五、学习了《长歌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歌行》,大家都知道时间就像流水,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做生活的有心人。
3、咏鹅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咏鹅》的意思,并能有感情的朗诵。
2会唱歌曲《咏鹅》并能参与表演。
3发挥学生想象力,进行创编活动。
教学重点:
用不同的情感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古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㈠、上课之前,我们选来猜一个谜语,好吗?
1、"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
"
2、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一首描写鹅的古诗(揭开题目)跟我读。
3、鹅字什么结构?
我们学过哪些带有鸟字旁的字?
读三遍。
4、小朋友见过鹅吗?
说说你见过的鹅什么样儿?
5、老师这儿啊,也有一只可爱的鹅(开幻灯)瞧,碧绿的湖面上游过来一只美丽的白鹅,小朋友喜欢吗?
它的哪儿让你特别喜欢?
6、谁能按从头到脚的顺序连起来说一说,这只鹅的嘴巴、脖子、身子和脚分别是怎样的?
7、再看看,这只鹅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㈡、现在,李老师想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想听吗?
一千多年以前,有个七岁的小男孩叫骆宾王,一天,他和伙伴们正在湖边玩耍,忽然,他看见一团雪白雪白的东西漂浮在湖面上,再仔细一看,啊,原来,竟是一只美丽的大白鹅正欢叫着向他游过来,这使他非常惊喜,立刻指着鹅作了一首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小朋友说,写得好吗?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这首诗流传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那么今天,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它呢?
首先就要读准字音。
(示卡:
读准字音)跟我读。
2、打开书,完成两个要求:
①小声地把这首诗读两遍,读准字音。
②用"__"勾出生字,并读准。
(关幻灯) 3、首先检查生字是否读准。
(示卡抽读)
4、再检查难读的词语。
红掌、清波、绿水、曲项。
5、检查读课文①课文共有几句话?
②请两个小朋友一人读一句,大家仔细听,他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注意:
fu浮,不要读hu)
6、齐读。
三、理解诗句:
现在我们要逐词逐句地来看,小诗人是怎样描写大白鹅的,也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跟我读。
(示卡:
理解词句)
㈠谁来读第一行。
1、当小诗人看见这只美丽的白鹅,赶紧告诉他的小伙伴"鹅、鹅、鹅",他为什么要连说三次呢?
说明他看这样可爱的白鹅,心里怎么样?
(高兴、激动、惊喜)
2、那么谁能把这种高兴、惊喜的语气读出来?
3、我们一起来试一次。
㈡那么这只鹅在干什么呢?
一起读第二行。
1、"项"指鹅的哪儿?
脖子怎么样?
那么"曲项"什么意思?
2、鹅弯曲着脖子在干什么呢?
(看幻灯回答)
①"向"什么意思?
②"歌"又指鹅在干什么?
(大叫)
③为什么小诗人要把白鹅的叫声听成在唱歌,说明他觉得白鹅的叫声怎么样?
(因为他喜欢白鹅,所以连它的叫声也觉得动听,象唱歌一样。
)
④谁能连起来说"曲项向天歌"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
小朋友看,这只白鹅张着大嘴巴,头戴漂亮的红帽子,身穿雪白的礼服,像不像歌唱家正在演唱?
那么谁能把白鹅昂首高唱、得意洋洋的样子读出来?
全班读。
再把前两行连起来读。
(三)白鹅昂首歌唱的样子十分可爱,然而它在碧波中浮游的姿态却更加的优美。
请女同学读第三行,男同学读第四行。
1、这儿有一个生字,谁会读?
(毛)它和前边学的哪一个字相像,哪儿相同,哪儿不同?
读三遍。
2、这里的"白毛"指什么?
(长着白色羽毛的鹅)
3、"浮绿水"是说鹅在干什么?
4、谁能连起来说"白毛浮绿水"什么意思?
(雪白的鹅在绿色的水面游动)
5、那么鹅怎样游水呢,读第四行。
①小朋友都知道小船靠浆划水前进,鹅怎样游水?
②脚掌什么颜色?
"红"是个生字,读三次,组词。
③"拨"又是指脚掌怎么样?
④谁能学一学鹅划水的动作?
⑤"清波"强调水怎么样?
(示卡"清")读。
⑥谁能连起来说"红掌拨清波"什么意思?
(红色的脚掌在清清的水中划动)
6、指导读:
小朋友看,白鹅轻盈地飘浮在绿色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象浆一样轻轻地划动着,美吗?
我们就带着这种美的感受把这两行朗读一下。
①先听老师读;②哪两个字语气比较重;③小朋友试一次。
四、明白诗意:
刚才,我们弄懂了每一行诗的意思,现在,我们要从头到尾连起来看一看整首诗的意思。
也就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
(示卡:
三明白诗意)
1、读全诗。
2、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同桌讨论再说,第一个要引导)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
你觉得它的哪些地方特别美?
(形态美、声音美、动作美)
4、刚才,大家用了这么多话才把白鹅的美说出来,现在,请小朋友数一数,这首诗共有多少个字?
小诗人只用了十八个字就写出了一幅美妙的白鹅游水图,而且写得有声有色。
5、请小朋友找一找,诗中哪一行写出了声音,写出了什么声音?
(第二行)
6、诗中都描写了哪些颜色?
(红、白、绿)
7、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一幅图画,(放音乐):
蓝蓝的天空下,一只雪白的鹅飘浮在湖面上,它自由自在地游着,红色的脚掌在轻轻地滑动,一会儿它昂起头快乐地歌唱,一会儿又低下头欣赏自己美丽的影子。
8、有什么感受?
五、感情读背。
过渡;这样美的感受,我们怎样才能表达呢?
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也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最后一步。
(示卡:
感情读背)
六、感情读背。
4、敕勒歌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
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
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到了什么?
3.师:
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
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4、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出示:
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
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
你看到了什么?
师:
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
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
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
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
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
谁愿意来读一读?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
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5、回乡偶书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指名背)
2、揭示课题:
《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
客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
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
“
。
”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
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
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
第二句:
“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
第三、四句:
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
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
6、咏柳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其爱护树木,保护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
2、学会生词,理解字词,读懂古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古诗的意韵
4、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春天美吗?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2、春天如此美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道赞美春天的古诗,诗题是《咏柳》(电脑打出)作者是贺知章。
贺知章是唐代诗人,少年时就以文章著名,今存诗19首,除《咏柳》外,《采莲诗》和《回乡偶书》也很有名。
二、学诗
(一)初读
1、师范读
2、这首诗有几个生字,我们把它读准来,指读。
3、自由读、指名读。
(二)解诗意
1、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
现在我们再来做进一步的理解。
先请同学们想一想:
“咏”什么意思?
“咏柳”呢?
2、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中,行得理解哪些字?
“妆”——装饰。
什么装饰了什么?
柳树真是碧玉装饰成的吗?
一“树”——在这时三月示一棵树吗?
那“一”在这里什么意思?
(整棵树)
说说诗句意思。
(鼓励展开想象,有不同的说法)
3、千万条柳枝,在春风中飘荡,诗人又想到了什么?
“丝绦”什么意思?
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什么特点?
说诗意。
4、齐读1、2句,问:
第1句着重写(树),第2句呢(枝),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把新叶满树的翠绿比作(碧玉),把柔美的柳枝比作(绿丝绦),突出了垂柳的什么特点?
(翠柳、柔美、充满生机)从而展现了“垂柳”的“美”。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又该怎么理解呢?
6、第1句写“树”……第3句写什么?
(叶),第四句呢?
(春风→风)
7、从诗题“咏柳”上看,这首诗要赞美的是柳树,你觉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柳树吗?
那是在赞美什么?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8、齐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
你为什么喜欢?
(师小结:
作者的想象多么丰富,从满树的新叶想到“碧玉”,从随风飘荡的柳条想到“绿丝绦”,多么贴切而生动呀,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大胆而巧妙的想象,把“二月春风”想象成手执剪刀的能工巧匠,把春风写“活”了,也把柳树写“活”了。
)
9、这首诗的妙处还不仅于此,请同学们看,诗人从“树”写到“枝”,再到“叶”,然后想到春风。
诗人(整体)到(部分)先观察后(想象)的顺序来写,显得有条有理,自然有序。
短短的四行诗,却充分的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和精心的构思,这也许便是“咏柳”传唱至今的缘故吧。
(三)朗读
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2、同桌对读。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背
4、生字正形,默写。
三、背写春天的古诗
四、学新诗
春天多么美好,接下来,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二首,这首诗又会把我们带入怎样的一种境界呢?
(电脑打出)
1、你们知道朱熹吗?
2、师范读。
3、生自由读。
4、出示个别词意,同桌共同理解。
5、指名1—2人说诗意。
6、指名朗读、齐读。
五、总结。
7、凉州词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
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
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
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颖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
“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
引导:
“饮”是饮什么?
琵琶声听过吗?
有什么感觉?
“醉”是因什么醉?
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
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
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
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
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
这一杯酒杯喝完了吗?
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
(配乐)
7、面对此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五、用钢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凉州词
(唐)王翰
马上催残酷
醉
几人回悲苦
8、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
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
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
2你们真聪明!
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自渎课文
1、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
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
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渎课文)
2、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
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
(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
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
(默读生字)
3、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
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4、你们真了不起!
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
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三、写字教学
1、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
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入:
与“人”、“八”比较。
组词:
入口、出入、进入。
楼:
左窄右宽。
右边“米、女”上下各半。
“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3、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
4、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说出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
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
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
2、二、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简介作者。
(板书:
王之涣)
(2)释题。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
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
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年级 古诗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