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鹤绂传读后感1500字.docx
- 文档编号:10232498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98KB
卢鹤绂传读后感1500字.docx
《卢鹤绂传读后感15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卢鹤绂传读后感1500字.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卢鹤绂传读后感1500字
卢鹤绂传读后感1500字
卢鹤绂传这本传记是纪念我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卢鹤绂先生的长篇传记文学,本书文笔生动,可读性强,特别适合青少年阅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卢鹤绂传读后感1500字,欢迎大家阅读。
卢鹤绂传读后感1500字篇一 做学问之道,也是做人之道,知而告人,告而以实,仁信也,这就是卢老的座右铭。
卢鹤绂一生从事科学工作,他热爱物理学,治学严谨,成绩卓著。
1942年,卢鹤绂预言不久的将来人类将大规模利用原子能,随后又提出一种估算原子弹以及原子堆临界大小的简易方法。
1947年卢鹤绂第一个在美国物理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关于原子弹的物理学”的文章,因此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中国核能之父”。
卢鹤绂一生的成就尤以“卢鹤绂不可逆方程”闻名于世。
“卢鹤绂不可逆方程”为理论物理界所大力推崇,被列入德国物理百科全书《物理大全》中。
他所测定的锂六锂七的同位素丰度比的精确值也被收录于国际同位素表,迄今仍为世人沿用。
由于卢老的杰出贡献及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声望,他被英国剑桥传记中心授予“二十世纪成就奖”,并载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国际传记辞典》;被美国传记研究院授予“国际成就奖”并载入美国传记研究院《世界五千人物》及《五百权威领导人名人榜》。
有关卢鹤绂教授生平的录象带在休士顿、纽约、洛杉机等地中文电视台播出时,引起了强烈反响,观众对于卢鹤绂教授的人格和他在科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深表敬意。
卢鹤绂传读后感1500字篇二 卢鹤绂(1914年6月7日1997年2月13日),山东莱州人。
核物理学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
九三学社第六、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卢鹤绂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祖籍山东省莱州市。
在家庭的熏陶下,卢鹤绂从小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
初中就读于沈阳市省立第二中学。
1929年考入沈阳东北大学附属中学高中理科班。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沈阳,卢鹤绂随父去天津,在河北省工业学院机电预科学习。
1932年考入燕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
1935年冬,“一二九运动”爆发,卢鹤绂担当纠察队员,护送游行队伍,声援古北口前线。
1936年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
同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深造,专攻近代物理和原子物理。
卢鹤绂几十年来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和核物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发现了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发明了在质谱仪中测定轻同位素丰度比的时间积分法。
在国际上首次公开估算铀235原子弹和费米型链式裂变反应堆的临界大小的简易方法及其全部原理;提出了最早期的原子核壳模型并首次提出了核半径新的计算公式。
建立了流体的容变黏滞弹性理论并对经典流体力学基本方程作了多项推广。
20世纪30年代原子物理学是美国科学研究的热点。
那时质谱学还在创始时期,质谱仪必须自己设计装置。
1937年卢鹤绂制成了一台180度聚焦型质谱仪,研究热盐离子源的发射性能。
他在带状薄钛片上电焊小白金盘,将含锂矿石粉末置于盘上,用电流通过钛片加热,使矿末释放锂离子。
在用质谱仪测量锂7及锂6离子释放量的比值时,发现此值在不同时刻不尽相同,从而发现了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
他使用时间积分法,在世界上第一次精确地测得锂7及锂6的天然丰度比为12:
29,当时美国的一家报纸报道了此事,并在头版位置标出“中国人在称原子重量”。
由于他创造性的实验和研究,解决了世界上前人从未准确测定的问题。
卢鹤绂测定的数值被选定为同位素表上的准确值,被国际同位素表沿用了50多年,一直到1990年美国核数表还引用的是这一测定值。
卢鹤绂的硕士论文“热盐离子的质谱仪研究”和实验的成功,被国际公认是一种创举。
195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雪格瑞主编的《实验核物理》认为是卢鹤绂首先发现了热盐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
1958年,英国剑桥大学沃尔士著的《质谱学》介绍了他的时间积分法,认为这项成果来之不易。
1939年在获得科学硕士学位后,他又继续进行博士论文的准备工作。
当时正值铀235核裂变的发现震惊全世界物理界之际。
如何用特大的质谱仪长时间积累出足够数量的铀235,是当时面临的难题。
卢鹤绂提出了扇状磁场对入射带电粒子有聚焦作用的普适原理,并据此设计制造了一台新型60度聚焦的高强度质谱仪。
1941年他以题为“新型高强度质谱仪及在分离硼同位素上的应用”的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这一研究成果,因涉及当时保密领域而被扣发。
论文的全部提要在1950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刊物《核科学文摘》上发表。
1941年卢鹤绂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条件和舒适生活,毅然回到了正在进行着抗战的祖国。
先后被中山大学理学院、广西大学理工学院、浙江大学理学院等学校聘为教授。
当时内地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讲授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力学和地球物理探油术等课,他常常只能在点灯草的油灯下备课,在古庙里给学生讲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如何制造原子弹成为世界瞩目的课题,卢鹤绂对此也进行了研究。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他就在《美国物理月刊》上发表了“关于原子弹的物理学”一文,简要阐明了估算铀235临界质量的方法。
这是世界上首次公开发表估算铀235原子弹及费米型链式裂变反应堆的临界体积的简易方法及其全部原理。
这一文献已被世界上广泛引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卢鹤绂的科研工作,当时他在浙江大学任教,学校尽可能地为他提供了有利的科研条件。
他倾注全部精力于科学研究之中,不久便在流体动力学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1950年发表了“容变黏滞性之唯象理论”一文,提出了容变黏滞性理论,进而首次推出容变弛豫方程,并以此对经典流体动力学方程(纳威尔斯托克斯方程)进行扩充,以容纳容变黏滞性。
1951年在美国《声学会月刊》上发表的“从声现象研究体积黏滞性和压缩性”一文又扩展了原来的工作,把容变黏滞性理论从声学上的应用范围延伸到全部频率。
同年发表的“容变黏滞性与声之速度与吸收”一文则进一步把理论从适用于一种分子的弛豫过程,推广到有多种弛豫过程同时存在的情况。
同期杂志上还发表了他的“可压缩流体之散逸函数”一文,从他自己推广了的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导出包括容变黏滞性效应的流体耗散函数。
这一系列论文的发表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弛豫压缩基本方程被誉为“卢鹤绂不可逆性方程”。
联邦德国的《物理学大全》和伯格曼的名著《超声学及其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都引用了这一方程。
在此期间,他还继续了对原子核结构的研究。
1950年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了“关于核模型”一文,首次明确肯定核半径公式应改为R=123×10-13A1/3厘米。
1952年夏,全国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卢鹤绂来到复旦大学。
为了讲授“热力学”及“统计物理学”两门课,他自编教材,结果听课学生猛增,每班学生近百人。
那时,卢鹤绂还自学了俄文,参加翻译了史包尔斯基著《原子物理学》一书,还同陈传璋合译出版米哈林著《积分方程及其应用》。
1955年夏,卢鹤绂调到北京大学新办的物理研究室工作,为从全国各高校选调来的高才生讲课。
1957年完成任务后重回复旦,被任命为原子核物理教研室主任,参与了原子能系的筹建,并积极参加了创建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的工作,担任该所副所长兼一室主任。
60年代初,卢鹤绂对受控热核反应进行研究,提出了快脉冲、慢脉冲和稳态的三大分类法,并对其能否成功进行了深入讨论。
主编了《受控热核反应》一书,总结了1960年以前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方面的成果,这是我国第一本有关热核反应的专著。
1979年受美国斯瓦尔斯莫大学校长的邀请作为19791980年度康涅尔尊贵访问教授,又应巴丁教授及其他学者邀请去伊利诺大学等20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访问讲学,并获纽约科学院授予的19801981年度“活跃院士”称号。
1994年,美国休斯顿大学物理系主任韩克夫教授及夫人特意从美国赶来参加卢鹤绂教授的八十华诞祝寿会。
近年来,高能物理发展很快,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卢鹤绂带领他的课题组进行着高能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探讨原子核内的夸克自由度效应及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产生的可能性。
卢鹤绂治学严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他为复旦大学校庆80周年题词“格物致知、运用自如”。
并解释说,物就是物质,格就是指探讨寻求它的规律性,把客观世界物质现象规律化。
有了这个规律就可以作出科学的预言,可以指导实践了。
他积极主张“学理科的学生毕业后到工业部门去搞发明创造。
”他认为自然科学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在中学阶段就要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卢鹤绂历任复旦大学教授,分子物理教研组、理论物理研究组、原子物理研究组主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兼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物理学会理事长。
1977年卢鹤绂被评为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1988年被中国科学院授予从事科学工作50年荣誉奖状。
在数十年的教育、科研生涯中,卢鹤绂为我国的物理事业和培养我国第一代原子科学技术骨干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践了自己的格言“知而告人,告而以实,仁信也”。
卢鹤绂传读后感1500字篇三 日前偶然看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播放的一档“大师”节目,讲的是复旦大学已故著名物理学家卢鹤绂的生平事迹(陈麦青等撰稿),颇受感动,也颇感慨。
没有想到母校复旦大学的理科学苑园地,竟长期隐藏着一位如“杨子荣”式的科学家。
卢鹤绂先生从事的是基础物理理论研究工作,他行事低调,不张扬不频繁出镜,更未担任过校长、局长、副省部级之类的行政职务,所以他在社会上不为人知晓,但在他自己的那个领域,却是学术上的佼佼者、开创者,上世纪60年代前期我在复旦读书时,常散步至学校北面的一幢神秘大楼前,上面挂的牌子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对中科院的研究所“开在”复旦感到诧异,这次看了“大师”专题片,才知道这研究所的当家人就是卢先生。
卢先生出生名门,年轻时抱科学救国理想赴美深造,1941年抗战最困难时毅然携妻回国,在艰苦岁月辗转华南在大学从教,又与学生们不断迁徙流浪。
解放后在复旦任教授,从事核物理研究,在那个时代是“顶级”专业,还被抽调北京去参加攻关,后再返上海,文革中被靠边,但他以特殊方式从事研究。
粉碎“四人帮”后,他恢复工作,并在离美38年后重返美国进行学术交流,成为当时第一位被美国学界承认为教授地位的人。
他桃李满天下,在物理学上的成就至今为人称道,在复旦的物理研究大楼中,他的大照片与爱因斯坦、谢希德等人的照片一起挂在墙上。
对科学的执著、做人低调的卢鹤绂先生,又是个有非常鲜明个性的人。
他爱好京剧,甚至上课时还会唱几句以吸引学生。
他胆量无比,其无畏精神真不输《智取威虎山》的孤胆英雄杨子荣,粤地沦陷后,他随所在大学从粤北向贵州转移,途中要经过残暴土匪盘踞的山寨,所有人束手无策,怎么办?
他站出来说,我去匪窝谈判,即使遭遇不测,被土匪害了还算是死在中国人手里,比死在日寇手里好。
他真的独闯匪穴前去“拜山”,居然说服了土匪头子,土匪头子不但请他吃饭,还赠送他多面三角旗,称插在船头车前即可沿途通行无阻无人敢袭扰。
卢鹤绂就这样带领师生的转移队伍安全抵达目的地。
他在学术上的执著也是闻名的,是硬骨头,50年代他调北大工作时,国际上有所谓“可控核聚变”理论,他称这是反科学的,斥为“胡闹”、“荒唐”,由于意见不同,他回到了上海,但仍不改初衷,历史证明是他对了。
至于卢鹤绂的家庭、日常生活等亦不乏精彩,在他身上实际上蕴藏着一座影、视、剧素材的金矿,如果以他为原型,加以加工和形象化的创造,完全可以塑造成一位惊世骇俗的“杨子荣”式的科学家。
杨子荣的形象也是经过典型化创造的,并非真人真事照搬,作为科学家的卢鹤绂,为什么不可以也来一个艺术创造?
现在影、视、剧好作品太少,有些大制作电影没有思想、道德,看后莫名其妙,而西方人拍电影,倒是很讲究政治理念价值观的(如西方人拍的电影《昂山素姬》)。
卢鹤绂是民族脊梁,知识分子中的楷模,希望有志于振奋民族、有爱国激情的文艺工作者,能创作一部有关卢鹤绂的影、视、(话)剧,我相信科技战线的这位“杨子荣”一定能感动观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卢鹤绂传 读后感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