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基础各章学习目标及重难点.docx
- 文档编号:10229691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56
- 大小:44.45KB
会计学基础各章学习目标及重难点.docx
《会计学基础各章学习目标及重难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学基础各章学习目标及重难点.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学基础各章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会计学基础课程
各章学习内容及重难点
第一章总论
通过本章学习,目的是使初学者对会计的定义、职能、目标等基本知识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和把握。
了解会计的本质是一项管理活动;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核算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惯例、会计核算方法等内容;重点掌握掌握会计对象及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经济业务类型及对会计等式的影响等内容。
难点是对会计要素及内容的理解。
通过本章学习,为后续章节学习奠定基础。
一、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对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以便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职能
会计具有两大基本职能,即核算职能与监督职能。
(一)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是指通过价值量对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考核和计算,就是人们常说的记账、算账、报账,以达到为经济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目的。
会计核算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
会计核算职能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从价值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
虽然会计可以采用三种计量尺度(货币量度、实物量度、劳动量度),但应以货币量度作为主要计量尺度,以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作为辅助计量尺度。
第二、会计核算要遵循连续性、全面性、系统性要求。
第三、会计核算要对特定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核算,包括事前核算、事中核算和事后核算。
(二)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就是利用会计信息,对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分析、考评,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会计监督职能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会计监督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它以国家的财经法规、财经纪律以及特定单位的计划、预算等为准绳,对特定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
第二、会计监督主要通过价值指标进行。
第三、会计监督要对特定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关系是相互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会计核算是前提,为会计监督提供客观依据;会计监督是保障,以确保会计核算数据的合法合理。
没有科学、严格的会计监督,会计工作就容易失去控制,也就难以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三、会计目标
(一)总体目标:
提高经济效益。
(二)具体目标:
第一、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
第二、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会计具体目标主要表现-----
投资者财务状况信息
提供信息使用者债权人什么信息经营成果信息
政府现金流量信息
企业管理层所有者权益变动信息
资产负债表
会计报表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四、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也叫会计核算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和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基本假定。
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它是指会计核算服务的对象或者说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它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的空间范围。
也就是说,会计核算是反映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业务,只记本主体的账。
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获得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因破产、清算、解散等而不复存在。
也就是说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破产清算等。
会计分期,又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也就是说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时地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主要是确定会计年度。
我国以日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即从每年公历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
会计期间一般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我们通常把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会计期间称为中期。
会计分期假设明确了会计核算工作的时间范围。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应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会计事项。
货币计量假设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第二、确立记账本位币----人民币;第三、币值稳定。
五、会计核算基础
(一)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制,是以取得收入的权利及承担费用的责任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会计核算基础。
即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应当承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权责发生制适用于盈利组织即企业单位。
(二)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亦称实收实付制或现金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会计核算基础。
即凡在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反之,凡本期还没有以现款收到的收入和没有用现款支付的费用,即使它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收付实现制适用于非盈利组织即行政事业单位。
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八项:
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我国基本准则中规定的八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首要质量特征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制约因素,企业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确定会计信息及时披露的时间。
七、会计惯例
会计惯例一般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实践中形成的共同认识制订出来的,具有一定的行为约束力的经验总结。
在我国会计实务中,会计惯例除前述八项质量特征以外,主要包括“历史成本计量为主、收入与费用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等三项会计惯例。
(一)历史成本计量为主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
如果会计实务中五种计量属性对同一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进行计量的结果是一致,则不存在孰先使用的问题,但计量的结果如果不一致,就存在孰先使用哪种计量属性的问题。
历史成本计价为主会计惯例是指企业的各项资产、负债在取得时应当首先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即按实际发生的金额计量。
换言之,在五种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计量优先。
(二)收入与费用配比
收入与费用配比会计惯例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正确确定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其相关的成本、费用,以便计算当期损益。
收入与费用配比会计惯例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因果配比,即取得一定的收入是因为发生了一定的费用支出,而发生费用支出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这些收入;二是时间配比,是指将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与同期的费用相配比,而不能将本期收入与上期费用配比。
(三)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收益性支出是指企业所发生的支出仅与一个会计年度的收益相关;资本性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仅仅与一个会计年度的收益相关,而是和一个以上的会计年度相关。
两类不同性质支出在对外会计报表中的列示不同:
收益性支出应列入利润表中,计入当期损益;资本性支出应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作为企业资产反映。
如企业错将收益性支出记入资本性支出,会导致企业资产和利润虚增;反之错将资本性支出记入收益性支出会导致企业资产和利润虚减。
八、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客体)。
一般把会计对象概括为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资金运动是再生产过程中各项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以及货币本身。
制造企业资金运动图:
原材料产
供
固定资产分期折旧
货币在产品
产
销
产成品
制造企业资金循环:
指资金从货币形态开始,经历了供产销过程后又重新回到货币形态的过程。
制造企业资金周转:
资金伴随着供产销过程周而复始的资金循环过程。
资金运动的具体形态表现为资金取得、资金循环周转、资金退出。
九、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我国把会计要素分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
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属于财务状况要素、静态要素;收入、费用、利润属于经营成果要素、动态要素。
(一)资产
资产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第二、应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
第三、是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第四、能用货币计量;
第五、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资产有三种存在形式:
一是货币形态;二是实物形态;三是权利形态。
资产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是指超过一年或者一个营业周期变现或耗用的资产,通常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其他资产等。
(二)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因负债是企业的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故亦可将负债称为债权人权益。
负债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第二、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第三、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第四、负债通常有明确的债权人、偿还时间和偿还金额。
负债按偿还期限不同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
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公司制企业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它在数额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
其实质是企业从投资者手中吸收的投入资本及其增值,同时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本钱”。
所有者权益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所有者权益是一中剩余权益,它的数额大小由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决定;
第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必须按照有关法律、制度、章程或合同执行;第三、影响所有者权益的因素主要有投资者的增资减资以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盈亏。
在资产负债表上,所有者权益的构成项目通常有实收资本(公司称为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四部分。
企业的实收资本是指企业投资者按照公司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它是企业注册成立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企业承担民事责任的财力保证。
资本公积亦称准资本,主要来源于资本在投入过程中产生的溢价。
资本公积主要用于转增资本(或股本)。
盈余公积是按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所形成的积累。
它包括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两部分内容。
盈余公积可以用于转增资本、弥补亏损、分配股利等。
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等待着分配的利润及留待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
负债(即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的异同:
相同点:
负债、所有者权益都是企业资产来源的渠道,债权人和所有者都对企业资产拥有要求权。
区别:
权益顺序不同;偿还与否不同;享受的权利(经营管理权、红利分配权)不同;体现的关系不同;风险大小不同。
(四)收入
收入亦称营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收入是企业日常活动形成的;
第二、收入的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收入的结果将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第三、收入是企业发生费用后的回报,因此应与费用配比确认。
企业的营业收入按性质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的收入等内容;按主次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两项。
(五)费用
费用亦称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费用是企业日常活动产生的;
第二、费用的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费用发生的结果将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第三、费用是为取得收入而付出的代价,因此应与收入配比确认。
企业的费用是为取得收入所付出的代价,因此费用应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六项,人们通常将后三项费用统称为期间费用。
(六)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是全部收入与全部费用相抵后的结果。
利润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利润既可能来自于营业活动(经常性损益),也可能来自于非营业活动(非经常性损益);
第二、利润可能表现为盈利,也可能表现为亏损;
第三、利润本质上属于所有者权益。
税前利润包括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三部分内容。
在企业的利润表中,利润的层次主要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三步。
净利润(又叫税后利润)是税前利润扣出所得税费用后的差额。
十、会计等式及经济业务类型
(一)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净资产)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资产=权益
收入(广义)—费用(广义)=利润营业收入—营业费用=营业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二)经济业务类型
四种类型:
资产增加权益增加
资产减少权益减少
九种类型:
资产增加
负债增加
所有者权益增加
所有者权益减少
资产减少
负债减少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六大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恒等关系,它始终成立,任何经济业务发生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十一、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会计对特定单位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和全面地核算和监督所采用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手段。
具体包括:
设置科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
其中凭证、账簿、报表是会计核算的三个基本环节,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始环节,账簿是会计核算工作的中心环节,报表是会计核算工作的最后环节。
复式记账是会计核算方法的核心。
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见下图:
设置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核心)
经济业务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起点)(中心)(终点)
成本计算财产清查
第二章会计科目与账户
通过本章学习,目的是使初学者了解企业设置科目账户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意义。
重点掌握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含义和分类、账户的基本结构、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熟悉会计科目的级次;了解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一、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就是指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也是经济业务按管理要求归类后的名称。
会计科目按其经济内容分类,通常可以分为五大类:
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损益类科目(具体见《会计学概论》43页科目表)。
会计科目按其提供信息的详略程度一般可划分为总分类科目、明细分类科目两个层次。
总分类科目,也称一级科目或总账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划分的科目,是进行总分类核算的依据,是提供的是总括指标。
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所包含的内容再做进一步分类的科目,是进行明细核算的依据,它所提供的是更加详细具体的指标。
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两者的关系如下:
总分类科目是概括地反映会计要素的指标,明细分类科目是详细反映总分类科目具体内容的指标。
总分类科目对明细分类科目具有统驭控制作用,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的补充和说明。
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1、全面地反映会计对象的内容和特点。
2、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3、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4、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5、会计科目要简明适用。
二、账户
所谓账户,就是以会计科目为依据在账簿中开设的户头,具有一定的结构,用来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工具。
账户的基本结构是指在账户的全部结构内容中用来登记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的那部分结构内容。
账户的基本结构可以简化成账户的左右两方即“丁”字或“T”型账户形式。
其中一方用来登记增加数,另一方用来登记减少数,而账户余额通常在记录增加额的那一方。
至于在一个具体的账户中究竟哪方记增加哪方记减少,则要根据所记录的经济内容而定。
利用账户可以获取一系列的指标信息,这些指标信息包括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和期末余额。
账户的期初余额是指在某一个会计期间开始时从上一个会计期间结转而来的余额。
本期增加额是指在本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发生后记录到账户中的增加数额合计。
本期减少额是指在本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发生后记录到账户中的减少数额合计。
期末余额是指在某一会计期间终了时,经过计算而得到的账户余额。
其计算公式为:
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期末余额
科目和账户有着密切联系。
科目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根据科目在账簿中开设的户头。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科目只存在名称和核算内容,账户要记录经济业务,除了有名称和核算内容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结构,而科目却不存在结构问题。
第三章借贷记账法
通过本章学习,目的是使初学者了解会计核算方法的核心----复式记账。
重点掌握复式记账的定义、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账户结构、记账规则、会计分录和试算平衡,熟悉会计分录的种类、账户的对应关系和对应账户。
难点是对借贷符号的理解、会计分录的编制及试算平衡。
一、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全面地、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法具有以下特点:
不仅可以清晰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而且还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以通过试算平衡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二、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一)记账符号、理论依据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其理论依据的会计恒等式。
(二)账户结构
1、资产类、成本类、损类账户结构
资产类、成本类、损类账户
借贷
期初余额×××
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
..
..
..
本期发生额×××本期发生额×××
期末余额×××
注:
损类账户期末无余额
2、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益类账户结构
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益类账户
借贷
期初余额×××
本期减少额×××本期增加额×××
..
..
..
本期发生额×××本期发生额×××
期末余额×××
注:
益类账户期末无余额。
(三)记账规则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有借必有贷”指的是经济业务在账户中的登记方向;“借贷必相等”指的是经济业务在账户中登记的金额。
(四)账户的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
账户的对应关系是指用借贷记账法来记录每笔经济业务时必然在有关账户之间形成应借、应贷的关系。
形成借贷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
会计分录就是标明某项经济业务应记账户名称、记账方向和登记金额的记录。
会计分录的载体是记账凭证。
按每笔会计分录所包含账户数量的多少,可以将会计分录分为简单分录和复合分录两种。
简单分录------一借一贷分录
会计分录-----一借多贷分录
复合分录------多借一贷分录可分解成几笔简单分录
多借多贷分录
(五)试算平衡
试算平衡,就是为了保证账户记录的正确性,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按照记账规则的要求,通过对本期全部账户的记录进行汇总计算和比较,来检查和验证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的验算方法。
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通常包括全部账户发生额试算平衡和全部账户余额试算平衡两种。
全部账户借方本期发生额合计数=全部账户贷方本期发生额合计数
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数=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数
试算平衡是通过编制试算平衡表进行,发生额试算平衡和余额试算平衡可分别编制两张平衡表,也可编制成一张平衡表。
表的格式见《会计学概论》70页。
如果记账、算账正确,肯定试算平衡;如果试算不平衡,一定有错误存在。
但试算平衡了却不一定意味着记账一定正确,因为有些错误不影响金额平衡,这类错误有漏记、重记、金额多记、金额少记、账户记错、账户方向记反等。
试算平衡只能检查出导致金额不平衡的那些错误,而不影响金额平衡的错误是无法查出的。
但在对总账记录进行试算平衡时无法查出的错误,在将总账与日记账核对、总账与明细账核对、本单位所记账与外单位所记账进行核对时往往能够发现。
(六)借贷记账法的定义
借贷记账法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理论依据,用“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全面记录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
------制造企业基本经济业务
本章以制造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为例,进一步阐述了设置科目账户、借贷记账法的实际运用问题。
通过本章学习,目的是使初学者通过实践提高应用会计核算方法的能力。
重点掌握制造企业资金筹集、生产准备、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利润及分配等环节发生的经济业务及其如何根据这些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熟悉账户按用途结构分类。
难点是有关账户的内容及具体运用。
一、资金筹集业务
资金筹集渠道通常有两条:
接受投资、取得借款。
其业务主要有接受投资者投入资本业务和向债权人借入资金业务。
本部分主要掌握“实收资本”(或“股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财务费用”、“应付利息”五个账户的核算内容和运用。
五个账户的结构见PPT内容
资金筹集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如下:
接受投资时借:
银行存款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等
贷:
实收资本或股本
短期借款借入时借:
银行存款
贷:
短期借款
按期支付利息时借:
财务费用
贷:
银行存款
按期结算利息(未付)时借:
财务费用
贷:
应付利息
平时分期计息下到期支付本息时借:
短期借款(本金)
应付利息(已提未付利息)
贷:
银行存款(本息合计)
到期一次计息下到期支付本息时借:
短期借款(本金)
财务费用(利息)
贷:
银行存款(本息合计)
长期借款借入时借:
银行存款
贷:
长期借款
按年计息时借:
财务费用(借入资金用于生产经营的借款利息)
在建工程(借入资金用于工程需要的借款利息)
贷:
应付利息
到期支付本息时借:
长期借款
应付利息
贷:
银行存款
二、生产准备业务
(一)固定资产购进业务
主要掌握“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账户。
特别要弄清楚购进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构成。
购进固定资产的入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会计学 基础 各章 学习 目标 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