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小学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典型材料.docx
- 文档编号:10224060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0.59KB
全市小学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典型材料.docx
《全市小学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典型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市小学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典型材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市小学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典型材料
全市小学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典型材料
编者按: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必然得到重塑和创新,而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有效载体。
实践证明,关注校本教研就是关注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创新校本教研就能以立体多元的教学实践场景和多彩平台,让校本教研文化无声地流动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滋润着教师的教学心灵和智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全市小学顺应课程改革,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课程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学校和教师。
现将在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上典型发言的市实验小学、市竹园小学、东宝区象山小学、京山县实验小学、钟祥市实验小学、沙洋县实验小学等六所学校的经验材料予以网载,以示推广。
教研求实效创新促发展
——荆门市实验小学校本教研实践与探索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一所现代化的市直窗口学校,是全国百所名校之一。
多年来,学校坚持“面向未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求真、务实、创新”的教研作风,按照“规范教研管理、落实教研过程、夯实教研基础、突出教研实效”的教研思路,形成了“学训互动奠定教研基础、点面齐动突出教研实效、上下联动拓展教研方式”的教研特色。
一、学训互动奠定教研基础。
教师素质提升最重要的途径是学习,为此我校通过推行“两个制度”、实施“三大工程”促使教师从“适应型学习”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型学习”,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为教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
1、两个制度保学。
我校推行“五个一”的制度,即教师每学期读一部教育教学理论专著,订阅一份学科教学核心期刊,记一本听课学习议课笔记,上一节研究课,每次教学活动进行一次教学反思。
促使教师将学、教、研结合起来,确立学、教、研相长的工作学习观。
学校每学期还将教师摘录的优秀文章编辑成《奇文共欣赏》一书,作为全体教师的课外读本,促进教师读书活动的深入。
我校在35岁以下教师中推行“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制度,全程记录教师参与学习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情况,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经历和成果。
其内容有:
自我介绍、座右铭、活动写真、知识与技能、荣誉与成果、才艺展示等。
2、三大工程促训。
我校通过实施“三大工程”来促进教师专业培训:
一是“基础工程”,将教师基本功按内容分四个层面来训练落实:
第一层面为职业基本功训练,全体教师打好以三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两话(画)(普通话、简笔画)、一语(英语)、一操作(电教媒体操作)为核心的职业基本功基础;第二层面为专业基本功训练,科任教师提高一标(把握课标)、一案(编写教案)、一课(上课辅导、作业设计与批改)的能力;第三层面为特色基本功训练,在前面两个层面基本功训练基础上,大部分教师形成个人特色和专长;第四层面为科研基本功训练,部分教师能独立承担教育科研课题,撰写科研实验方案、总结、实验报告、实验论文,上好课题实验研究课,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一专多能,成为学术型、科研型的教师。
二是“青蓝工程”,学校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制定成长计划,采用师徒结对的形式,为青年教师选择观念新、教法新、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作导师,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帮助青年教师从“入格”到“合格”再到“出格”,迅速成才。
三是“名师工程”,确定“名苗”,重点培养;评选“名师”,着意包装;“名师”展示,打造精品;宣传“名师”,示范引路;学习“名师”,促进发展。
我校曾组织校内六位名师,面向全市成功举办了以“新课程、新理念、新策略”为主题的名师展示课活动,在全市引起较大反响。
二、点面齐动突出教研实效。
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校本教研持续发展,丰富研究过程的有效载体。
我校立足实际,建立以教研组和单学科组为“点”、多学科为“面”的点面齐动校本日常教研体系,有效地推动校本研究工作。
1、教研组细研交流。
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在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集中研究解决问题。
教研组从细化专题入手,把专题分解成相互联系的、可以操作的若干小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如教学理论学习,教研组事先将学习资料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并提出若干思考问题,然后集体讲座、学习、讨论交流;教学实践交流,可能是“一字一析”、“一题一解”、“一课一得”,从评说、评写、评做等方面入手,重视操作和实践环节。
教研组还不定期为组内教师解决教学困惑,教师之间的交流无处不在,体现了教研的灵活性、互助性,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单学科精研推进。
同一学科开展“沙龙式”教研活动,同一学科的教师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参加同一主题的研讨活动。
活动中,我们将座位排成“开放式”的U字型,围绕学科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通过专题讨论、现场示范、争鸣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现场活动结束后,大家写下感悟,反思自己的教学。
这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研活动真正切合了教师的实际需要,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
教师经历如此“头脑风暴”式的洗涤,在“惊醒”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3、多学科群研共促。
我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科研月”活动,用课题研究带动教学研究。
按照“人人参与——集中展示——专题研讨——质疑答辩”的模式开展活动。
全体教师人人参与,围绕研究专题上课、展示,针对教学疑难问题研讨、相互质疑答辩。
如08年春季学期的科研月活动主题是“开展案例研究,增强教学效益”,围绕这一主题举行了系列教学研讨活动,举办了“如何开展教学案例研究”专题讲座,开展了网络教研活动,组织了听课评课问卷调查,并进行优质课竞赛。
08年秋季学期,针对学校教学质量和校本课程的教学情况,确定的科研月活动主题是:
“立足课堂,改进方法,提高质量”,除了开展“自主探究、分组研讨”,人人上好一节研究课外,还隆重地召开了我校教学质量分析会。
多学科同时开展活动,人人上阵,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三、上下联动拓展教研方式。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不断增多,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无法解决,教研工作仅仅局限于一校之内有可能会是同水平的反复、浅层次徘徊,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
我校在保持现有的校本教研机制的前提下,构建了“上挂横联下辐射”的联动式教研形式,拓展了教研天地。
1、上挂求高度。
我们与中央教科所、华中师大等科研院校单位联系,接收他们新理念新思想的熏染;聘请中央教科所田慧生博士为我校专家组组长,定期到我校指导工作;请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支玉恒、邱学华,省、市教研室教研员到校传经送宝。
我们还与全国知名学校光明小学、北京小学、武昌实验小学联谊,从他们那里获得最前沿的教研动态、汲取最先进的教育经验。
通过专家、名校手把手的指导,面对面的交流,开了眼界,少走了弯路,教师们得到了最新教学资讯,同时提升了校本教研的高度。
2、横联求宽度。
荆门城区不大,但每所小学都有自己的特色,本着合作、互动、共享、发展原则,我们积极与城区兄弟学校“联合”;我们还与周边一些县、市实验小学联系,创造机会相互“串门”,让教师在结交中共同提高,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进步;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网,把老师的教案、课件、练习设计等发布到网上,与周边兄弟学校实现资源共享。
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灵活方便的优势,引导教师与兄弟学校建立QQ群,在QQ中进行交流,从备课、教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教育教学经验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合作。
通过跨校交流,实现由校内教研向跨校教研的转变,拓宽了教研渠道,拓展了教研的空间。
3、辐射求厚度。
我校携手部分乡镇小学组成了“主动发展教育研究协作体”。
协作体现有东宝、沙洋、掇刀、京山、钟祥等县市区十九所小学,所有成员学校均为自愿参加,实验教师八百多人,实验学生近万名,形成了“理事会——协作体学校——乡镇村小”三级组织结构和“分级管理、层层辐射、多向协作”的教研体系。
协作体本着“发展第一、互相学习、共同研究、成果共享”的原则,开展教研联动,其形式主要有集中研讨和校际联谊。
集中研讨一般每年开展一次,每次一个主题,由一所协作体学校自愿承办,其他学校共同参与,内容包括学术报告、经验交流、论文评比、课例讲评等。
校际联谊有“送教下乡”、“师徒结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
我校充分发挥龙头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为协作学校送教40多次共80多节课,“师带徒”100多人,指导研究课、竞赛课60多节,做教改讲座20多场。
这是一种大教研的尝试和探索,让多所学校的教师共同成长,让多所学校共同提高。
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工作促进了我校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办学质量的提升。
2002年以来,教师发表文章322篇(其中国家级62篇),论文获奖568篇次(其中国家级86篇次),优质课获奖144节次(其中国家级13节次)。
2006年,罗勤老师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荣获一等奖。
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基地”、“全国整体改革实验基地”、“省教育科研50强学校”、“省综合实力50强学校”、“省示范小学”、“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中国监察报》、《湖北教育》、湖北电视台、《少先队辅导员》及市内各媒体多次报道了学校教改教研的典型经验。
(执笔:
戴若迅方莉)
立足实际追求实效
走特色校本教研之路
沙洋县实验小学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沙洋县实验小学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自身实际,借鉴外地外校成功经验,组织教师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教研促教师专业成长,以课改促学生全面发展,使学校逐步走上了一条以关注每位学生成功,师生共同成长的内涵发展之路。
一、健全组织,加强校本教研管理
学校对校本教研一是实施网络化管理。
针对学校实际,我们创建了“三横四纵”的校本教研管理网络。
即形成校长室教科室
课题组教师;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教师;校长室
分管年级领导年级组教师这样一个网络体系。
管理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校长对学校校本教研工作负总责,教科室负责以校为本的课题研究活动,教导处指导并管理教研组的常规教研活动,分管年级领导组织并全程参与管理。
二是实行制度化管理。
学校制定有《校本教研活动个人与教研组职责》和《校本教研活动考评细则》等相关制度,对教师个人和教研组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情况做到“三有”:
有职责任务,学期初就明确具体任务指标;有考评办法,活动过程有检查记载,期末有评比方案;有激励措施,教师个人活动情况与每月绩效工资挂钩,教研组在期末评比中获得先进的有物质奖励。
二、立足实际,丰富校本教研活动
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准确选择校本教研的突破口,将常规教研活动与特色教研活动融合,通过集体备课、每周一课、课题研究、教学反思等形式丰富的校本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以常规教研活动为基础落实校本教研。
常规教研活动我们主要做到“三抓”:
第一,抓好集体备课。
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实行“五定”:
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定程序。
集体备课不仅有利于教师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更有利于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熟。
第二抓好每周一课,每周一课是我校常抓不懈的一项校级教研活动,每周学校提供一节研讨课,通过授课教师说课,同学科教师议课,分管领导评课的形式进行。
每期每学科每周一课都确定有不同的研讨主题和形式,比如本期语文学科确定的主题就是口语交际,采取的形式是同课异构,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能很好地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第三、抓好教学反思。
学校实行教学反思月月赛,反思既可以是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也可以是对他人授课的评议,既可以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也可以是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既可以是对某节课的评析,也可以是对某阶段的教学的回顾。
学校对教师教学反思作品评定等级,择优推荐评奖和发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工作积极性。
(二)以课题实验为依托推动校本教研。
学校不仅承担有国家、省、市级重点课题研究,而且重视以校为本的微型课题研究。
微型课题来源于教学中的细小问题,直指课堂教学实际,秉承问题即课题的理念,它的研究周期短,难度小,见效快,研究成果不需要长篇大论,可以是教学案例、教育叙事、千字小论文等,这样的课题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气力,又能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老师们都热衷于此,乐此不疲。
(三)以协作体活动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
沙洋县为推动城乡联片发展,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将县直小学与乡镇中心小学分成了四个校本教研协作体。
实验小学作为“国道片”协作体龙头学校,积极组织并参与协作体活动,通过送教下乡、案例研讨、校际间教师换岗交流等形式搭建教研平台,实现协作体学校间“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互动交流机制,创新了校本教研的活动形式。
(四)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手段促进校本教研。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为真正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同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也为学校、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了很好的舞台。
我们学校将课程开发作为校本教研的一条有效途径,成立校本课程管理、开发、审定小组,结合本地本校实际,通过大量走访座谈、实地调查、搜集资料,自主编写了一本以沙洋本土历史、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沙洋风物》,应该说这是一本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家乡教育的校本教材,也是学校落实校本教研的成果体现。
三、追求实效,总结校本教研经验
学校坚持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总结汇报活动,通过总结促整改,促完善,促规范,促提高。
首先是责任处室定期开展专题小结,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扬长避短,同时制定下一阶段工作计划,确保校本教研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其次是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经验交流,通过学科间、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体验成功与成就感,提高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通过几年的校本教研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全体教师在引领中发展,在反思中成长,在互助中进步,教学观念得到了根本转变,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迈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也先后收获了“沙洋县教学管理先进单位”、“沙洋县教学质量先进单位”、“荆门市教育科研名学校”、“湖北省写字教学先进学校”、“湖北省网络教研先进单位”等多项集体荣誉。
总之,在今后的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立足学校实际,以追求实效为目标,坚持在实践中探求,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让我们的特色教研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执笔:
曾平)
让教学反思成为一种常态
京山县实验小学
新课程呼唤教学新思维,呼唤教学新视野,强调教学行为的反思与跟进。
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一所有着近半个世纪办学历史的“湖北省文明单位”,“荆门市示范学校”,现有学生3000余人,150多名教师的京山县实验小学,在“办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全面加特长的学生、做合格加专长的教师”的办学目标下,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新途径,确立了“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的校本教研新思路,构建了反思性校本教研新模式。
几年的实践证明:
反思性校本教研已成为促进我校教师参与校本研修,增强自身专业能力,提升实践智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探索——制定校本教研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中,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地冲击着教师。
不经历伐毛洗髓的阵痛,就不能获得脱胎换骨的新生。
我校在新课改的“阵痛”中冷静的思索,大胆的探索,制定了校本教研策略,要求广大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
开展校本教研通过全员参与来改变课堂专业生活方式,提升教育科研的意识。
1、加强培训,把握校本教研的内涵
“校本教研是什么”,“校本教研做什么”,这些问题曾困扰着我们的教师。
为解决这些困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培训。
我们以县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继续教育”为契机,掀起了“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培训活动。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培训目标重实际。
立足学校课改实际,以解决困扰教师的问题,转变教师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为基本目标。
二是培训内容重实用。
以教学反思为桥梁,开展“案例分析”、“行为研究”,促进教师由理论向行为的有效转变。
三是培训过程重实效。
为防止出现“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避免培训陷入“虎头蛇尾”的泥潭。
同时,我们坚持“三个确保”(即确保教师全员参与,确保培训时间,确保培训效果)将培训结果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作为评先表模,职称等级的必要依据,保证培训的效果。
通过培训,教师理解了“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是一种“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研究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深刻革命,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个性化、特色化学校的重要途径之一。
2、创新制度,加强校本教研的管理
校本教研的开展,完全靠教师自觉是不够的,它需要依靠一些规章来约束和规范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的作为,以保证研修活动正常而有效的开展。
而校本教研制度作为共有信念的自我维持系统,并不是凝固、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学校的发展、课程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进行创新化的适应。
因此,我们建立了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校本教研制度,来加强校本教研的管理。
(1)领导引领教研制度。
科学、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是校本教研制度能否规范实施的首要保证。
我校建立了校本教研管理网络,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领导成员是校本教研身体力行者,要参与活动,指导教研,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格局,创造良好的教研环境,使教师工作中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
(2)教师教学研究制度。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根本。
我们建立了教师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课堂常规制度,作业布置和批改制度,学生辅导制度,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从制度上保障校本教研真正为教师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
(3)课题研究管理制度。
课题研究是解决实施校本教研过程中遇到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们采用行为研究的方法,对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在本校有代表性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确立课题进行研究,制定包括课题规划立项、开题研究,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档案完善等内容的管理制度,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校本教研服务制度。
主要从专业支持,校本培训,经费保障,信息交流等方面,为校本教研提供服务保障。
(5)校本教研评价制度。
旨在对教师理论学习、教学反思、活动参与、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评价,适时总结反馈,规范教师校本教研行为,肯定教师创造性劳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反思——构建校本教研模式
我校在制定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校本教研策略,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着力开展这一全新的活动时,又面临一个问题:
究竟什么样的模式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校本教研呢?
我们针对学校新课改的实验情况,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学习和探讨,构建了“反思性教学”的校本教研模式。
一是找准着力点(即加强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
第一,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很大,如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到是否合理等等。
同时,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教学方式的改变)。
第二,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学主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教学内容,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
反思型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之后,他们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要多问“为什么”。
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所以,反思性教学是一种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
二是找准切入点(即找准进行反思性教学的突破口)。
我校电子教案的使用,无疑为教师们减轻了书写教案的压力,也为教师们提供了自主发挥的广阔空间。
但是,它也存在着一种弊端:
原来备课中的小结不见了。
新课程又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这样的角色定位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造。
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
因此,我们很抓教师教学的“行为跟进”,把撰写教学反思作为我校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突破口。
三是找准落脚点(即设计书写教学反思的文本,优化反思教学的载体)。
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初始阶段我们是这样设计教学反思的:
第一部分是让教师对本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填写在文本中的“问题集锦”中;第二部分是选出本周课堂教学的一个教学流程,简单地填写在“教学流程设计”中;第三部分是让教师选取自己本周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片断写在“精彩回眸”中;第四部分是理论结合实践,谈谈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运行,我们又发现上述四部分的教学反思文本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思路发散,教师们的反思没有集中的关注点,问题的收集显得较为零乱,教学流程的设计对教师的操作所起的作用不明显等等。
在书写教学反思的时候,教师们感到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所规定的格式不利于教师的自我发挥。
发现这样的弊端后,我们对设计的教学反思文本做了及时调整,不设定具体的版块让教师们填写,而是建议大家从知识关注点、情境分析、困惑反馈、教学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反思,让教师们自行设计、发挥,给大家留有充分的自主创造的空间,提高了教学反思的质量,促进了反思性教学的开展,并成功承办了“荆门市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现场会。
三、成长——收获校本教研成果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为了全面了解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信息,加快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推进校本教研的开展,每年我校都派出教学骨干,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近几年来,我校教师仅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种培训就达50多人次。
2009年3月,我校选派教师分别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七届中小学校本教研策略研讨会”,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三大教学流派‘同课异构’专场展示活动。
凡参加培训的教师必须在教科室填写登记表,培训后撰写心得体会,方可报销培训费用,使培训落到实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学校还安排培训教师,在全校教师业务活动时间向全校教师汇报或作示范教学,做到“培训一个人,提高一批人”。
此外,近三年来,在县教研室和教科所组织的各科教材培训与送教下乡活动中,我校都积极派教师参加,还选派近30名优秀教师承担培训活动中的研究课和示范课,受到了组织者和听课者的普遍好评。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我校坚持不懈地抓好课题研究,将课题研究与新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即研究,课堂即实验室”的意识。
针对各课题研究的内容,采取各年级学科组内部的研讨课、公开课和学校组织的示范课、汇报课以及参加上级组织的竞讲课等各种形式,使学校的教研活动开展得有条不紊,扎实有效。
各类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课题的研究和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目前,我校所承担的“十五”国家级课题《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研究》、《社区德育现状与研究》、《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我与接纳自我》,省级课题《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已顺利结题,结题报告获国家级一等奖,学校被评为先进实验单位。
成功申报立项的“十一五”课题《小学生团队活动心理渗透研究》(国家级)、《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省级)、《从细节着手建文明校园》(县级)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都有新教师调入我校。
为了让这些教师尽快地转变角色,适应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我们坚持上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市 小学 校本 教研 经验交流会 典型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