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的琥珀》已修改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0217174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9.52KB
《奇异的琥珀》已修改教案.docx
《《奇异的琥珀》已修改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奇异的琥珀》已修改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奇异的琥珀》已修改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学科第五单元教学案
课题
《奇异的琥珀》第一、二课时
目
标
1、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4、帮助学生认识“琥、珀、脂、黏、稠”,会写“琥、珀、嗡、脂、晌、渗、澎、湃、黏、稠、详”,掌握“琥珀、松脂、晌午、渗出、澎湃、黏稠、详细”等词语。
教学重点
从人们推测的故事中,了解这块奇异的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明白人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以及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化修改
第一课时
一、理解题意。
二、初读课文。
﹡正音:
“珀”字读“pò”,不要读“bó”;“脂”读“zhī”,不要读“zhǐ”;“湃”读“pài”,不要读“bài”。
﹡易写错的字:
“澎”字中间部分的“士”不要写成“土”;“湃”字中的“拜”字左边不要多一横,右边不要少一横;“黏”字左边笔画较复杂,左半部不要丢掉中间的一撇一点,不要把下面写成“水”。
﹡理解生字词。
三、想一想课文大意。
主要写的是人们根据一块奇异的琥珀来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发现的,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
是一篇说明文。
四、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课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五、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六、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简要写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例如:
列表格、画箭头、写小标题、文字叙述等方式。
七、你对琥珀还有哪些了解?
针对课文内容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
形成(1—12)
21奇异的琥珀发现(13—17)
样子、价值(18)
第二课时
一、回顾初读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一种化石,它叫什么?
——琥珀
谁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琥珀?
2、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
——形成、发现、样子和价值
3、编者把文中写的这块琥珀称之为“奇异的琥珀”,“奇异”是什么意思?
——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与众不同,令人惊奇而诧异。
板书:
与众不同令人惊异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透过“样子”,感受奇异
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块琥珀,它奇异在哪呢?
1、相继出示图片和文字,指读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
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2、交流“奇异”之处:
“两个小东西”:
苍蝇和蜘蛛,是一对天地,同处一室,实属不易;
“仍旧好好地躺着”,“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完好无损,清晰可见,就象是昨天刚发生的事一样,不得不为之惊叹。
3、带着惊异之意,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指读、齐读。
4、惊叹之余,我们不由得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
学生交流后归纳:
这块琥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二)揣摩“形成”,感受奇异
1、今天,我们不妨跟随科学家们,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奥秘的科学精神,以文字为依托,去想象一下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把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勾勒了出来。
在你仔细阅读文章内容,想尽办法弄清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同时,透过语言文字的描写,是否也感受到了它的奇异之处呢?
2、在上节课初读课文自己自学的基础上,再次认真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完善你的想象,然后讲给大家听。
3、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松脂球化石
谁先来讲一讲松脂球是怎么形成的?
4、指名讲:
在听讲的时候可以在书上做一些标记,谁知道做什么标记?
——精彩之处、遗漏之处、不明之处
为什么要做标记:
为评议做准备,免得遗忘。
5、听后评议:
针对精彩之处、遗漏之处、不明之处谈出自己的看法
时间漫长:
约莫一万年
自然环境:
夏天正午阳光强烈树林中高大的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不断地往下滴
主人公苍蝇:
一心一意打扮自己心情愉悦
蜘蛛:
一心一意寻找美食神情专注
6、他刚才的讲述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他哪讲得绘声绘色、富有情趣?
——体会生动形象语句的表达效果。
7、大家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有声有色地读一读吧!
8、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松脂球就能形成了吗?
——还要有一个恰当的时机
这个时机在什么时候出现了?
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了?
谁来读读第7自然段?
听后谈感受。
——抓住“刚好”一词,感受“瞬间巧合”之奇异。
9、“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都过去了,这时为什么又提到苍蝇和蜘蛛,而且是“成千上万”只?
——这块琥珀的魅力之所在——太少见了!
9、自己练习完整地讲一讲松脂球的形成过程。
10、松脂球又是如何变成化石的呢?
地壳变化:
淹埋
时间漫长:
又是几千年
(三)谈论“发现”感受奇异
1、一个“巧”字贯穿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那它的发现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巧合呢?
2、自读第三部分之后进行交流。
(四)分析“推测”感受奇异
1、这种种巧合给这块琥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感叹它本身“奇异”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感到惊奇呢?
指读地18自然段:
能够从哪感受到?
——“可以推测”、“可以知道”。
2、“推测”的意思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科学家们知道的是什么?
不知道的又是什么?
——知道自己已有的知识、琥珀的样子和发现琥珀的过程,不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
科学家们就是依据这些,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3、我们再来看看描写琥珀样子的语句,和前文中的哪些描写相吻合?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想象和推测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凭空瞎想。
4、作者的这段描写也是很有层次的,我们不妨试着把它背下来吧!
看到想象推测
三、揣摩写作特点
1、这是一篇说明文,与你以前读过的说明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有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动植物富有人情味……
2、本单元也要求我们写一篇说明文,到时可以采用这种写法试一试,一定会有不错的效果。
教学反思:
在日常的阅读中,关注日后的写作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做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方式。
归根到底,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
以我口,表我意;以我笔,写我心;是为了表达和交流。
表达和交流又可以分为书面和口头两种。
学生有序、生动的写作能力的习得,光靠几堂作文指导课,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在日常的文本阅读中,学生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着文本作者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
比如本课,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是语句生动优美,作者用词准确精当。
这些特点,需要老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
比如,我让学生静心读文,学会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体会想象和推测的区别,体味作者用词的准确。
就在这一天天的耳濡目染中,学生在以后自己写作中,就会自然学习、运用。
在课后,我安排了学生对课文的场景进行补充描写。
在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式和用词准确后,再让学生自己来写一个片段。
现学现用,既起到了练笔的目的,又巩固了课堂上习得的知识。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新课文,是讲科学家根据一个实物展开想象的,题目叫《奇异的琥珀》,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认读生字词
飒飒、松脂、掸掸、拂拭
黏稠、琥珀、渗出、包裹
澎湃、详细、美餐、淹没
冲刷、热辣辣、翻腾怒吼
前俯后仰
理解词语
飒飒:
形容风、雨声。
这里指树叶在风的吹动下发出的声音。
拂拭:
掸掉或擦去(灰尘)。
前俯后仰:
形容身体前后晃动。
黏稠:
像胶水那样又黏又浓的样子
.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
(琥珀是古代松怕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这几块都是琥珀。
)(出示琥珀实物,让学生观看。
)
.课文中讲的一块琥珀和刚才观看的琥珀有什么不同?
(课文中讲的那块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个蜘蛛。
)
指导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
学生按要求自学。
讨论交流。
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
)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
(从这块玻璃,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
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几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
(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
)
请学生把讲这块琥珀形成经过的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把形成经过说一说。
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
(第一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样子和它的价值。
)
请四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化修改
板
书
设
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奇异的琥珀 奇异 琥珀 修改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