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之概括段意.docx
- 文档编号:10214662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1.53KB
中考复习之概括段意.docx
《中考复习之概括段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之概括段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复习之概括段意
中考阅读复习之概括段意
一、摘句法
1、【以例识法】
请同学们概括出下面文段的段意。
例1.①母亲是个好劳动。
②从我能记忆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③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
④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⑤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句①是本段落的中心句。
②③④⑤都是围绕“好劳动”这个而展开的。
是对这个特点进一步的举例说明。
因此可以直接摘录下来作为整段的段意。
例2.①动物的动作是一种常见的“语言”。
②例如,鹿科动物的小尾巴反面是白色的,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就会把尾巴撅(juē)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像摇动着白色的“信号”,在绿色丛林地带非常显眼,可以告诉自己的同类:
跟我来,快逃跑。
③工蜂发现蜜源后,会通过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把蜜源的距离和方向告诉自己的同伴。
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句①中提到的“语言”二字,表明“语言”是一种沟通、交流讯息的工具。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在②③中例举了鹿科动物和工蜂的动作,其目的还是要说明动物的动作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方式。
因此,句①的句意已经可以涵盖后面两句的内容,也是就文段的中心句,可以直接作为段意了。
例3.①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②富兰克林有句名言:
“你热爱生命吗?
那么别浪费生命,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③鲁迅先生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献身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三十年,始终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chuò)。
④巴尔扎克,每天用十六七个小时如痴如狂的拼劲奋笔疾书,即使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
⑤他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九十四部小说。
⑥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吗?
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先分析句①,理想是什么?
阶梯又是什么?
合起来其实句①说的是指:
达到理想的方式就是要珍惜时间,后面的②③④⑤⑥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或是引用名言佐证,或是举例说明,总之都是为它服务的,所以,句①正是本段的中心句。
置于段首,明显起着统率和确定基调的作用。
同学们,你能从以上的例子中找出概括段意的方法吗?
摘句法:
在一段文字中摘取现成的中心句作为对该段落段意的概括。
中心句:
在一段文字中能够总括该段主要意思的句子称为中心句。
2、【依法析文】
1.①她从来不打骂我们。
②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③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
④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问:
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句①告诉我们,作者要写人,写人的性格,从句①可以看出这个人性格和善,温柔。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用了一件事情来说明,好象要打,结果还是没打,对应句①中的“从不”二字。
因此,句①是中心句。
2.①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
②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
③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zhì)。
问:
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句①说了“有了鸟,树就显得生动。
”“生动”二字如何体现?
从句②来看,作者写了鸟的舞蹈,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从句③来看,作者写了鸟的歌唱,作用于人的听觉感官,无论是作用于视觉还是听觉,目的都是为了说明因为有鸟,树就显得格外生动了,所以,句①是本段的中心句。
3.①姑娘戴花,公园种花,庭院养花,是因为花除了在嗅觉上给人们浓郁的芳香外,还能把姑娘、大地和环境打扮得绚丽多彩,赏心悦目,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②自古以来,人们常用“如花似玉”“花容月貌”来形容人的美丽,用“花好月圆”来比喻团聚的美好。
③可见美寓于花,花含着美。
问:
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把句①的句意紧缩下来,也就是说不管是戴花,种花还是养花,都是为了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美就藏在花中。
而句②中写“如花似玉”“花容月貌”来形容美,可见花代表着美,花含着美。
句①加上句②的句意等于句③的意思,而句③能够总括句①和句②的内容,所以,句③为本段的中心句。
4.①电影大师卓别林说过:
“我相信,信仰是我们一切思想的先行官。
”②信仰的力量能唤起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情感,并鞭策人们为此目的去百折不挠地探索、进击。
③我国历史上遵崇恪(kè)守信仰的人物更是多不胜数。
④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死后,人们发现他在就义前写了这样的话: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⑤明末少年民族英雄夏完淳(chún)就义前赋诗道: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⑥方志敏烈士说: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
问:
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与“理想的阶梯”类似,都是举例来说理,不同之处是在于,句①是个引子,引出了要说理的内容,句③④⑤⑥都是进一步举例来说明信仰的力量对人的作用。
从结构上来说是一个少见的“分——总——分”关系,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绝对的根据位置来判断中心句。
5.①海洋不仅很大,而且很深。
②海洋的平均深度是三千八百米。
③而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只有八百四十米。
④如果地球表面没有高低,全部被海水包围,水深将有二千四百四十米。
⑤海洋最深的地方是太平洋的马利纳海沟,最大深度是一万一千零三十四米。
⑥我国西南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它的海拔高度是八千八百四十八米。
⑦如果将珠穆朗玛峰移到玛利亚纳海沟,峰顶距海面还有二千多米!
⑧所以,地大不如海大,山高不如水深。
问:
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这个语段容易引起争议的是到底是句①还是句⑧?
我们首先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到底作者是要写“海洋的大和深的特点”还是“海洋比地大,比山高”,毫无疑问,应该是前者,因为无论是列数字,还是作比较都是为了说明“海洋大和深的特点”,所以在句①中就已经能够总括全段的主要意思了,所以,句①是本段的中心句,句⑧是用对比来进一步说明海洋的特点,是强调和重申。
这个例子也提醒了学生不要一昧地通过标志词来判断中心句。
小结:
通过以上例子的分析,同学们,你知道了怎样找中心句吗?
从这个过程中,你又获得怎样的启示呢?
方法:
联系文段的内容来分析,逐字逐句地理解句意,从中找出最能总括该段意思的句子。
从位置来看,中心句有规律可循,根据出现频率依次为段首、段尾、段中。
启示:
一个句子能够成为中心句,是因为它能总括全段的主要意思。
也就是它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根据这个意图展开或是论述,或是议论,或是说明等表达。
但是当我们以后遇到一个文段中没有明显中心句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自己的话去概括,而我们的语言也就应该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作者的意图。
读段如此,读文亦如此。
3、【挑战自我】
1.①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②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③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问:
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句①说了语言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
句②是举例来说明句①的内容,句③是进一步来说明语言除了随时间变化之外,还可能随地域的变化而变化,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就本段内容来看,毫无疑问,句①是中心句。
2.①黄桷(jué)树枝繁叶茂,带给炎热季节的山城一片浓萌,一份凉意。
②即使阴雨霏霏的冬天,满城的绿叶也不会零落,仍是一副傲寒凌霜的姿态。
③仿佛一个永不疲倦的斗士,从没有卸下盔甲的日子。
④据说黄桷树也在年年长出芽叶,悄悄换下旧装,但在不经意之间就完成了,从来不争张扬。
问:
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句①是本段的中心句。
句②句③用了假设也是为了说明在其他情况下,黄桷树始终是枝繁叶茂的这一特点。
句④则用“据说”二字来进一步来强调黄桷树的特点。
所以,句①就可以总括本段的段意了。
3.①你们杀死一个李公仆,会有千百万个李公仆站起来!
②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
③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
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
④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
⑤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
⑥我们有这个信心: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⑦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⑧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⑨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
⑩你们完了,快完了!
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
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问:
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这是《最后一次讲演》中的段落,引导学生分析时,要紧紧的抓住句意,作者要说明的是一个道理,即句⑥中的“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这个句子位于段中,既是对上文的小结,也是统率下文,既是正面说理,也是反面论证。
4.①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
②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
③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④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
⑤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
⑥至于青菜、白菜、扁粗,毛粗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⑦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⑧青菜摊子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⑨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出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
⑩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问:
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句③是中心句,句①句②是一个引子,引出了句③中作者的喜好,而句④⑤两句说明了北平的花多,句⑥⑦⑧举例说明了北平的菜多,句⑨⑩则是说明了北平的果子多。
这后面是一个总说与分述的关系。
5.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shèn);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②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④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máo),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⑤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yōng)肿的根。
⑥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像人样。
⑦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攒(cuán)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下)
问:
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这段文字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引出下面“单是”的内容。
从③句开始至第⑦句分别支撑、解释②句。
百草园的景物,用成人的眼光看来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的眼里,一切都新奇,有声有色有趣。
可见第②句即是本段的中心句。
6.阅读下面这一语段,概括回答作者写牛顿和拉封丹原来想要说明怎样的观点?
不错,一种思想往往是个宝藏,但它像分布在地球上的金刚矿一样稀少,需要长时间的寻找,或者说等待更妥当些,想从思想的产物上投机牟利的,大有人在,多是食得无厌之辈。
这些在铜钱里翻筋斗的家伙不会理解艺术家,他们甚至以为,艺术创作比每天拂去办公桌上的灰尘还要容易。
由此,也招来了贫困。
但艺术家在捕捉思想时所感到的幸福是无法形容的。
据说牛顿有一天早晨思考问题,到了第二天早晨,别人发现他还保持着同一姿势,而他本人以为还在上一天。
拉封丹也有过类似的实例。
分析:
作者用以上两位的实例,意在想证明两例前的观点:
“艺术家在捕捉思想时所感到的幸福是无法形容的。
”回答时,只要摘出这一句,并将可有可无的文字压缩一下,即可得到圆满的回答。
7.下边文段的中心句是:
①大概是因为古来文人因袭之风大盛罢,所以较进步的文艺批评家都赞美“自成一家”的“独创”。
②然而此种赞美也只限于文艺的形式方面,小自用字练句,大至所谓“风格”。
③至于思想方面的“独到”,就受到大大的限制了。
④倘若尚不离乎“中庸之道”,那批评就是“好与人立异”,这已经是褒少贬多的口气;倘若跳出“中庸之道”的圈子,那批评就会说它是“怪癖”,而且意在“惊骇世俗”了。
⑤最后一着,是把“离经叛道”的罪状加于思想上太“独到”的人们。
分析:
在表达方式相同的语段中,中心句分布在文段中的首尾或中间。
多种表达方式混用的语段,中心句往往是议论、抒情性强的语句。
而真正要解答这类题目,最主要的方法是分析每一句话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或指认或概括或选择。
就例1来说,属于对文中中心语句的指认提取,细看文段,一共五句话,1、2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要表达的意思是“批评家只赞扬形式上的独创”,目的是在于引出第3句,对思想上的独创却受到了大大限制。
其中“至于”一词很重要,表明另提一方面,有强调提醒作用。
而4、5两句又分明是针对第3句而言的,指出所以受到限制的情形和原因。
如此一分析,便会发现,第3句是本段的中心句,关键句。
前两句是为了引出第3句,后两句又是为了证明阐释第3句,可谓前呼后拥,鹤立鸡群,中心地位显赫。
这是解答这类题目的最基本的方法,姑且称为“主从分析法”。
8.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
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
只有“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
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
这粗心与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
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发现“钒”的机会。
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钒”。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粗心大意,浅尝辄止,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
法国科学家波拉德破除常规,细致钻研,成了“溴”的发现者。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
“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工作习惯,要有条理。
”这句话应当成为科技人员的座右铭。
不难发现,这个语段有例证法,对比论证法和引证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具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这一主旨。
因此,这个语段的中心就是第二句:
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
概括段意之联合法
【以例识法】
例1: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⑤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拦石柱。
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本段落分四个层次描述“卢沟桥”:
句①为第一层次,这一层的要点(也即层次)是“卢沟修建桥的时间”;句②③④⑤为第二层次,它的要点是“卢沟桥的结构”;句⑥为第三层次,它的要点是“卢沟桥的坚固程度”;句⑦⑧⑨为第四层次,它的要点是“卢沟桥上的石柱雕刻精美”。
把四层要点联合起来并在文字上稍作加工,就形成本段段意的概括:
“描述卢沟修建桥的时间、桥的结构、桥的坚固程度和桥上石柱精美的雕刻”。
例2:
试概括下段文字的层意。
①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
昆虫停止了生命,游蛇停止了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失去了绿色,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落的景象。
②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树木吐出了新芽,小树林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第一层的意思是冬天萧条的景象,第二层的意思是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先划分层次,然后再把层次的内容概括组合,就把文段的意思全部概括出来了。
例3:
完整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内容。
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城堡状或松疏的蜂房状,高耸在地面;中型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仿佛大地开放的一只黑色花朵;大型蚁筑巢像北方人的举止,随便、粗略、不拘细节,它们将颗粒远远地衔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
浅析:
文段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语是“筑巢”,这是一个语言标志,小、中、大三种蚂蚁,它们是如何筑巢的,通过摘取,再加以综合表达,这个文段的信息就很清楚了:
三种蚂蚊筑巢的不同方式。
二、【方法归纳】
由上例可知,联合法概括段意的一般程序是首先分出段中的层次;接着提取各层要点,有现成的词句则用现成的词句,没有现成的词句则自己进行提炼;最后把各层要点按前后顺序连接起来构成段意。
正确运用联合法的关键一是提取要点须准确;二是概括要纳入各层要点,重点的不能漏掉。
即先提取所读段落中各层次的要点,然后把各要点合并在一起组成该段的段意。
联合法一般适用于段中各层次内容是并列关系的段落。
因为并列关系的各层次在段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概括段意只要把各层次要点联合起来,一般就能作出正确的概括。
【小试牛刀】
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1.①大家用纺的毛线织毛衣,织呢子;用纺的棉纱合线,织布。
②同志们穿的衣服鞋袜,有的就是自己纺线或者跟同志换工劳动做成的。
③开垦南泥湾的部队甚至能够在打仗,练兵和进行政治、文化学习而外,纺毛线给指战员发军装呢。
④同志们亲手纺线织布做的衣服,穿着格外舒适,也格外爱惜。
⑤那个时候,人们对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线衣,或者自己打的一副手套,一双草鞋,都很有感情。
⑥衣服旧了,也“敝帚自珍”,不舍得丢弃。
⑦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一水又穿一水,穿一年又穿一年。
⑧衣服只要整齐干净,越朴素穿着越随心,西装革履,华丽的服饰,只有在演剧的时候作演员的服装,平时不要说穿,就是看看也觉得碍眼,隔路。
⑨美的概念里是更健康的内容,那就是整洁,朴素,自然。
——《记一辆纺车》
附答案:
这一段有三层意思:
①②③句是第一层,要点是(“纺线做到了衣着上的自给”),④⑤⑥⑦句是第二层,要点是(“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⑨⑧句是第三层,要点是(“在衣着上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把这三层意思合在一起,即为本段的段意:
(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使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
2.先在语段上标上序号,然后提取每个句子的要点,再整理归纳段意。
例4、水葫芦学名凤眼蓝,别称水浮莲、假水仙等。
原产于南美委内瑞拉,后传播到世界上60多个国家。
水葫芦外表并不丑:
它浑身碧透,绿得醉人,簇簇紫花绽放若热带兰,花瓣上偶尔可见黄、蓝斑点,作为盆景置于庭院,不比荷花逊色。
它生命力旺盛,在15℃~40℃的气温下,只要置于水中便能疯狂繁殖开来。
每株分出多支匍匐茎,茎端再长新株,八九天翻一番,90天内可分出25万棵新株。
但养分低。
猪吃了饿不死也不长膘。
答案:
说明水葫芦的传播广、外表美、繁殖快、养分低。
3.简要概括上段文字的内容(不超过25字)
例5.这种鸟叫粉红椋鸟。
虽然它的学名不少人会感到陌生,其实它与大家熟悉的八哥、鹩哥是一家,是由椋鸟、八哥、鹩鸟三大类组成的椋鸟科大家族。
这个大家族有28属114种,在我国有3属18种。
椋鸟家族成员体形中等,分布在欧洲、亚洲和非洲。
新疆的粉红椋鸟,来自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一带。
每年的3月、4月,便从越冬地飞行数千里,来到新疆繁殖后代,在新疆北疆沿天山一带的荒漠半荒漠草原广为分布。
5月至7月,是它们生儿育女的好季节,粉红椋鸟到达繁殖地后,先在低山树林“集合”,修整羽毛,寻找配偶,完成“一夫一妻”制的婚配。
数日后,他们便集群在崖壁缝隙、树洞等洞穴中筑巢。
答案:
介绍粉红椋鸟的种类、分布、产地及其迁移栖宿的规律。
4.阅读下面段落回答段后问题。
威廉斯根据吉尔福特的理论,经10年实验,数百名教师参与,归纳出18种创造思考教学策略。
威廉斯认为,传统教学偏重教师教学行为,以教材或教学内容为中心,而现代教学则特别重视以学生为中心,这两者就忽视了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不可分割的一体关系;只有将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
他曾设想过在不同学科中通过教师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
威廉斯的研究,由于其设计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1993年高考试题第27题)
威廉斯的研究成果为什么能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这是一道典型的具体内容加以概括的题目。
本题题干是从文段小结部分化出的,要求由果溯因。
而要对“因”的部分加以概括,就要对相关的三句话进行层意分析,逐一概括。
一层是说威廉斯的研究理论基础和实验时间及范围;二层是通过与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比较,说明其“整体性”的特点;三层是介绍其探讨不同学科教学模式的设想。
分别摘其要点并组合在一起即为答案:
①有吉尔福特的研究作基础;②有数百名教师参与,有10年实验经验;③正确处理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关系;④探求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
5.阅读下面段落回答段后问题。
纸币首先出现在北宋,当时称为“交子”。
这决非偶然。
要发行纸币,就必须具备造纸术和印刷术。
然而在当时的地球上,掌握印刷术的国家寥寥无几,其中以北宋帝国的条件最为成熟,最为优越。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然而初唐还是钱帛兼行。
贞观治世,“匹绢得粟十余斛”。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唐中叶后,铜钱日益排挤绢帛,到北宋时绢帛大体上已经终止货币的职能。
北宋统一中原后,却没有统一的币制,而是铜钱和铁钱兼行。
如在四川行用铁钱,陕西与河东地区兼用铜、铁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复习 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