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0212286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107
- 大小:135.46KB
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docx
《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全套教案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1—3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文明古人类基本情况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6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开国大典相关多媒体、图
第1课人类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
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
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本课的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相关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借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人类的出现:
(1)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概念。
“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
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2)关于人类进化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
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已掌握的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
组织系列式的议论和讨论,并与教师的陈述和总结相结合。
2、教师简要介绍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背景,参加会议代表的广泛性,便于学生理解会议的重要作用,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含义打下基础。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资料片段或录音片段,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教师可结合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最优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原因,驳斥“种族优劣论”的邪说。
考古发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遍布亚、非、欧、美各洲大陆,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造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极不相同,终于形成黄、白、黑三大人种。
但这是外貌特征的差异,各人种在体质和智力上并无优劣之分。
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形成的。
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的。
3.“氏族社会”是本课的重点。
(1)提问:
“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人类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
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
”引导学生看书作答,使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初步的了解,也为下面讨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等有关问题做准备。
(2)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即从血族群婚到族外群婚制的转变)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
通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3)利用[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
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问题二:
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打出讨论题后,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答案。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相关内容及材料;②在讨论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时,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③讨论上述问题时,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再选派代表进行概括和总结,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
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二是看问题要全面。
4.“原始社会的解体”是阅读教材,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时要注意通过系列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探究能力。
例如:
(1)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2)国家与氏族组织相比有哪些不同特征?
(3)为什么说残暴的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三、最后教师可用本课标题“人类的形成”作全课总结。
投影图示:
四、课堂练习:
(使用投影)
五、推荐作业:
制作与本课有关的自由阅读卡。
附:
板书设计
一、人类的出现
二、氏族社会:
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
三国家的产生:
教后记: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
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本课的难点是:
一是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二是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可利用课文导言中狮身人面像的故事,让学生初步领略亚非地区大河流域灿烂而神奇的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金字塔的国度”是本课重点之一。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7至8页的内容及其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在现有条件下获取知识的有效信息;
(2)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尼罗河风光,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的资料片,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取课本外的知识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组织系列讨论:
利用课文中[动脑筋]的栏目内容,用投影仪或幻灯机打出讨论题:
问题一:
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问题二:
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
讨论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
最后选派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作最后总结。
问题一:
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
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尼罗河与埃及文明两者的关系。
在非洲广阔的土地上,尼罗河由南向北、倾泻而下,注入地中海。
古埃及人的活动范围,南起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尼罗河三角洲。
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不仅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作物生长,这就给古埃及人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
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马克思说:
“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因此,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儿女。
问题二:
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传统的说法,特别是史书(希罗多德的著作)的记载,都认为是依靠奴隶的集体劳动建成的。
但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埃及人是如何用原始的工具将一人来高、两吨半重的巨石从山上凿出?
又是如何将巨石从几英里甚至几十英里外运来,再吊上甚至高达一百多米的塔顶?
对于这些问题,无人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一些学者推断,古埃及人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把巨石沿着斜坡拉上金字塔。
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就是金字塔。
近年来,又有一些学者推断金字塔并非地球人所造,而是外星人所为。
当然,要真正揭开金字塔的建筑之谜,还得依靠人们的不懈努力和勤奋研究。
3.“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结合课本地图或教学挂图,讲清“新月沃地”的概念含义。
(2)提问:
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
由此使学生认识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的共同规律,为后面的“古代人类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问题探究奠定基础。
(3)讲述两河流域人类文明的产生,着重向学生介绍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不必补充材料,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
(4)汉谟拉比法典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①适当介绍一下汉谟拉比法典被发现的经过(1901年,法国考古学家在伊朗的苏撒考古时发现,后被劫夺到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激发学生的兴趣。
②讲清汉谟拉比制定法典的目的和法典本身的历史价值。
③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小字材料,然后根据法典的部分条款组织学生讨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作陈述总结:
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看,它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的专政。
在阶级社会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
4.“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教学时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将研究性学习方法渗透到教学中去,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性思维能力。
教学时建议教师:
(1)结合课本地图《古代印度》和插图《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讲清古代印度地理范围,印度河流域的自然条件。
(2)关于印度文明的兴起,要向学生强调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
约公元前2500年,由印度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在印度河流域产生。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一支游牧部落(即雅利安人)从中亚高原南下,他们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3)关于种姓制度,教学时建议教师:
①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及其相关材料,最大限度地从课文中获取有关种姓制度的知识信息;
②将下列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学生讨论:
问题一:
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
四个等级是否是造物主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的?
问题二:
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力和义务有什么区别?
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对印度未来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③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然后选派两位学生扮演吠舍与婆罗门,就种姓制度展开辩论。
辩论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
④布置学生在课后撰写一篇有关印度种姓制度的小论文(字数在300字左右)。
5.最后,教师利用教材13页的亚非文明地图,最好制成精美的幻灯片并利用投影仪投影,对全课进行总结。
6、作业:
课后练习。
教后记: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概况,包括古代希腊文明的渊源,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亡。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从而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本课的难点是一是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全面辩证地认识,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这对初中生具有一定理论思维上的难度;二是对古代罗马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把握,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现象发展演变的过程,具有一定难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相关多媒体、历史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
可以联系旧知识,帮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主要亚非文明古国,指出本课学习的内容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由此导入新课。
也可以利用导言框中的“木马计”故事导入,增强趣味性。
三、讲授新课:
1、开始讲授新课时,建议先出示《古代希腊》地图,扼要介绍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点明亚非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是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文明发源于海洋,是一种海洋文明。
3.对爱琴文明教材用小字作了简单介绍,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不必过多展开,只要指出爱琴文明与希腊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即可。
4.讲述希腊城邦的出现,教师应讲清二点:
(1)希腊奴隶制国家的形式是出现一系列城邦国家,城邦是以城市为主体形式的国家,这与古代亚非奴隶制国家不同。
(2)雅典是古代希腊城邦国家中的典型代表。
可结合雅典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分析雅典城邦共和国的特点:
境内多山,气候温润,不宜经营农业而适于种植橄榄、葡萄等经济作物;邻近海洋多天然良港,海上贸易发达,这使雅典的工商业发达,由此还可适当联系亚非文明古国发源于大河流域,因此以农业经营为主,这说明在古代地理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方式影响重大,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类型。
5.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是教学重点,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典型史料,精心设计教法,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正文、小字、插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积极思维,全面辩证地认识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繁荣。
(1)提问: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成以下表格,投影出示: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的繁荣
政治上
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经济上
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
文化上
文化昌盛,重视教育,人才辈出
(2)引导学生探讨: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有何启示?
”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
原因是伯利克里当政时期进行一系列改革,(扩大公民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启示:
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
(3)让学生思考:
“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时代高度发展的奴隶主民主政治?
”在学生讨论交流基础上,教师归纳:
第一,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一种典型范例,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一定影响;第二,它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能够享受到民主权利的成年男性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16。
6.对斯巴达城邦,教材用小字作了介绍,教师不必过多讲解,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这段小字基础上,结合“动脑筋”中的问题进行回答。
由于这一问题具有开放性,教师可以让不同观点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要求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7.“罗马共和国的兴亡”一目,建议先由学生阅读课文,再请学生整理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简表,最后教师归纳,出示投影:
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简表
罗马城(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前509年)─→称霸地中海(前2世纪)─→罗马帝国(前27年)─→帝国分裂(39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教师讲解时,还应注意:
(1)布匿战争经过可由学生阅读、介绍;
(2)指导学生对照“意大利半岛”和“公元前2世纪末的罗马”两幅地图,看出罗马领土变化情况;
(3)罗马由共和国发展为帝国的原因是社会危机严重,奴隶主贵族要求独裁统治,以稳固政权;
(4)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可联系中国奴隶社会结束的时间进行比较,指出中国进入封建时代比西方早近千年。
四、归纳、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
五、练习:
多媒体(选择题)
六、作业:
罗马共和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征服战争?
请你编写成生动的故事在下节课在课堂上讲给大家听。
第四课活动课一古代世界文化之旅
[教学目标]
本课是活动课,教学目标即课文中的“活动目标”。
[重点和难点]
作为历史课中的活动课,教学活动的重点应当围绕世界古代文化的学习,扩展视野;还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得到合作、选择、表达的训练。
不能只想到活动训练而忘记历史学习的任务。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埃及文化、两河流域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希腊文明、罗马时代相关多媒体、历史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如何选材
学生进行本节活动课的学习,会面对大量历史图片、文字材料。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选择或分工时接受的地区,进行选材。
世界古代文化可以根据埃及文化、两河流域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希腊文明、罗马时代等分类。
指导学生在选定的区域,根据自己确定的专题再分类。
因为各个地区的文化五彩缤纷,都系统的进行收集和介绍也是无法作到的,因此可以根据地理区域说明、宗教背景、世界遗产、旅游文学、旅游交通、古迹图片、人物传记、古代建筑等类别进行分工收集。
也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考虑下列专题:
四大文明古国古今对照、丝绸之路与中外交往、希腊神话对世界文学的影响、罗马竞技场与奥林匹克精神。
指导学生选材时不能仅仅凭个人的感觉与好恶,而应当从历史学习的角度,注意收集有历史意义的文字和图像资料。
要选择历史价值高的资料,例如时间最早、面积最大、具有特别事件、转折意义、结束标志等等的资料。
指导学生特别注意在收集的过程中学会资料的分类保存,图片与相关文字说明的同步收集,以免最后无法整理和说明。
根据学生收集资料的来源选择分类保存的方法,例如文字和图片资料的复印用文件夹或信封袋;有条件的学生进行网络资料下载,或数码相机拍摄,或扫描保存,也得有电脑中的文件夹;无法复印与扫描的书籍用纸条别在需要使用的页面里。
(二)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如何编辑文字材料和撰写图片说明
世界古代文化有大量资料。
从课堂展示的角度看,每个组每个学生准备的资料就只能是一部分。
因此应当根据自己的资料收集方法和展示方法,对文字资料进行编辑,对图片资料加以适当的说明。
这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首先,从历史资料的角度,所有文字和图片说明都得有基本的历史要素,即要有历史发生的时间、地点、简单过程、结果的简介。
对于世界古代文化而言,要特别注意正确注明公元前后的时间,注意标明古今地名对照,注意选择有价值的事件作过程介绍。
其次,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等,都得有历史评价。
评价一般可以从“最”入手。
也可以是事件的性质,对地区文化发展的政治、经济影响,以及国际影响。
要将评价作为“画龙点睛”看待。
要学会简短、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
第三,说明的文字要统一、规范。
世界古代历史上,人名和地名的翻译很多种,因为考虑到世界各地文字差别,又考虑到古代外语和现代外
语的区别,还考虑各种版本书籍先后选择使用的不同译名,因此不能要求学生去考证,只要求学生能够做到自己文字图片资料的前后一致,最好是根据一本规范、标准的书籍,统一名词的翻译。
(三)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如何展示成果
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方法要根据学校可以提供的条件。
有几种方法提供学生选择。
一是学校橱窗里陈列的方法。
需要做成展板,事先要让学生量准学校橱窗的大小尺寸。
二是利用教室的实物投影机展示学生的成果。
所有参加展示的图片图书根据使用的先后顺序整理好,也要保管好。
三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展示。
要让学生们事先准备好,保存在计算机里,教师事先看一遍,以免课堂上出现技术故障。
这个活动课涉及的内容,时间久远,地点也多,因此应当教会学生如何在展示成果的时候表达时间和地点概念。
一般的说,有一张世界地图,在展示成果的时候标明地点是很好的方法;用一张历史年表做背景也是十分必要的。
展示成果会有一个或多个解说员,教师事先要进行指导。
学生上讲台,教师主要指导学生特别注意控制时间,注意心态平静、仪态大方,注意使用历史术语而不要太口语化。
最好事先练习一次。
要指导学生,展示成果的宣传稿,色彩和图案处理要得当。
如果是复印的历史图片,只能显示黑白颜色,因此应当有彩色底版和彩色边框。
色彩和图案都要尊重历史、宗教和民族习俗,形成对异民族、异文化的理解的态度。
测验单元----一
[测试目的]
1、抓住共性问题进行测验,从实际出发,培养能力。
2、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
[教学方法]自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测验课
[教具]单元测试---一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发放试题
3、开始测试
4、收试卷
5、阅卷
6、分析、总结
讲评课
讲评第一单元测试题
[教学目的]
1、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
2、抓住共性问题进行点评,从实际出发,培养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讲评课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总评:
本次测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在作选择题时,个别学生审题不清;
2)在作填空题时,有少数学生写错别字。
3)有些学生在回答问答题时,答案不全。
采取补救措施:
1)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2)加强对学生“写”的训练;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点评:
分析试卷,按选择、填空、问答的顺序有重点的讲解。
在选择题中,重点讲解第1、3、8、11、15题
在填空题中重点讲解第1、4、5题。
(其他详见附页---单元测试题)
4、留出时间让学生改错、巩固
5、练习(使用微机)
1)1949年制定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A《中国土地法大纲》B《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西藏和平解放于哪一年()
A1949年B1950年C1951年D1958年
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政治纲领是()
A和平建国纲领B《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抗美援朝时我国志愿军的司令员是()
A林彪B邓小平C彭德怀D陈毅
6、作业:
整理试卷,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4—5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大化改新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4课时
[课型]新授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相关多媒体、图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主要封建国家如东亚的日本、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在封建时代的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历史 上册 全套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