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向选择题1二多项选择题剖析.docx
- 文档编号:10206612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122
- 大小:104.49KB
一单向选择题1二多项选择题剖析.docx
《一单向选择题1二多项选择题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单向选择题1二多项选择题剖析.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单向选择题1二多项选择题剖析
课程代码:
04729
大学语文课程
自学辅导材料
●配套教材:
《大学语文》
●主编:
徐中玉陶型传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
●版次:
2006年版
●适应层次:
本科
内部教学使用
目录
第一部分自学指导
见教材中的自学考试大纲
第二部分复习思考题
一、单向选择题………………………………………………………………………1
二、多项选择题………………………………………………………………………28
三、词语解释题………………………………………………………………………49
四、简析题……………………………………………………………………………53
五、作文题……………………………………………………………………………79
第三部分参考答案
一、单向选择题………………………………………………………………………81
二、多项选择题………………………………………………………………………83
三、词语解释题………………………………………………………………………84
四、简析题……………………………………………………………………………88
第一部分自学指导
见教材中的自学考试大纲
第二部分复习思考题
一、单向选择题
1.战国时期提出“民贵君轻”的人是()。
A.孔子B.孟子
C.老子D.庄子
2.《咬文嚼字》、《散文创作谈》的文体是()。
A.杂文B.驳论文
C.讲话D.文艺专论
3.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露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所用的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B.归纳法
C.对比法D.类比法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造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社会风尚的主要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庄子用“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马体”来阐发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这种论证方法是()。
A.例证法B.演绎法
C.对比法D.类比法
6.下列文章,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一句的是()。
A.《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
C.《五代史伶官传序》D.《论毅力》
7.从《秋水》看,庄子“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所依据的道理是()。
A.以人为本、施行仁政的治国思想B.多元并立、和而不同的普适理念
C.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D.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观念
8.下列作家,提出“明道”、“致用”、“事信”、“言文”文学主张的是()。
A.韩愈B.柳宗元
C.欧阳修D.苏轼
9.集中体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旨意的一组反义词是()。
A.盛与衰B.天命与人事
C.满与谦D.忧劳与逸豫
10.整体看来,《五代史伶官传序》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B.演绎法
C.类比法D.对比法
11.《论毅力》中,作者所强调的中心旨意是()。
A.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B.人生历程,大抵顺逆两境相间以迭乘
C.总体说来,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D.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最终成功
12.《论毅力》中,依次罗列“志力薄弱者”、“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者”五种人的态度和结果,这种修辞手法是()。
A.比喻B.比拟
C.排比D.层递
13.贯穿《论毅力》全文的表现方法是()。
A.象征B.烘托
C.对比D.类比
14.《论毅力》一文的成文时间是()。
A.百日维新发动时B.百日维新失败后
C.辛亥革命发动时D.辛亥革命失败后
15.“砥砺德行”所针对的不良社会风气是()。
A.求学是为了升官发财B.读书是为了混取文凭
C.风俗日偷,道德沦丧D.不敬师长,不爱学友
16.《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和例证法B.例证法和对比法
C.对比法和类比法D.演绎法和对比法
17.胡适认为,缺乏容忍雅量的普遍性心理习惯是()。
A.年轻气盛B.过分自信
C.喜同恶异D.思想偏激
18.《容忍与自由》中,用来批判“绝对之是”观念的例证是()。
A.胡适年轻时,引用《王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封神榜》
B.孔颖达《正义》有“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的说法
C.欧洲宗教史上,高尔文烧死科学家塞维图斯等多人
D.“五四”白话文运动时,陈独秀“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19.“绝对之是”不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A.喜同恶异的习惯心理B.年轻气盛的偏激情绪
C.党同伐异的政治规律D.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20.下列文章,用作者自己的经验教训作例证的是()。
A.《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B.《容忍与自由》
C.《吃饭》D.《咬文嚼字》
21.下列文章,通篇以寓言形式说理的是()。
A.《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
C.《五代史伶官传序》D.《论毅力》
22.劝贾岛把“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改成“敲”字的人是()。
A.韩愈B.柳宗元
C.苏轼D.欧阳修
23.《咬文嚼字》中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为例,是为了说明()。
A.文字的运用决不可粗枝大叶B.斟酌文字实际是调整思想感情
C.文学的文字更注重联想意义D.文字的运用一定要有创造精神
24.用心理学的套板反应来说明运用文字要有创造精神,这种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B.例证法
C.对比法D.类比法
25.《吃饭》所揭示的社会丑恶现象的共同规律是()。
A.名实错位B.名实相符
C.和而不同D.磨擦冲突
26.爱因斯坦的人生基本理念是()。
A.人是为自己而生存的B.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
C.人是为国家而生存的D.人是为爱人而生存的
27.叔本华说:
“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爱因斯坦从这两句话中所得到的主要启发是()。
A.安慰B.宽容
C.责任感D.幽默感
28.亚里士多德认为妇女的牙齿数目比男人少,造成这一错误的根源是()。
A.主观臆断B.自我中心主义
C.狂妄自大D.人类中心主义
29.罗素认为当自己的见解证据不足的时候,克服偏见的最好办法是()。
A.端正认识态度B.多听不同意见
C.打掉狂妄自大心理D.克服自我中心主义
30.罗素认为克服狂妄自大的根本途径是()。
A.坚持科学认识态度B.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C.克服自我中心主义D.树立“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观念
31.以下哪一个不是冯谖所谋的“三窟”()。
A.市义于薛B.薛地建庙
C.游说于梁D.游说齐王
32.“市义于薛”表现了冯谖的()。
A.刚勇仁义B.深谋远虑
C.诙谐幽默D.清正廉洁
33.下列不是孟尝君的性格特点的是()。
A.深谋远虑B.目光短浅
C.礼贤下士D.心胸宽广
34.《冯援客孟尝君》写了三次弹铗、营就三窟,这种情节安排特点是()。
A.倒叙方式B.前后呼应
C.抑扬交错D.一波三折
35.写孟尝君手下人对冯谖“贱之”、“笑之”、“恶之”,这对刻画冯谖形象来说,其表现方法是()。
A.对比反托B.象征暗示
C.侧面映衬D.类比显现
36.写冯谖烧债券市义后,孟尝君“不说”,这对刻画冯谖形象的作用是()。
A.对比反衬B.铺垫反托
C.类比显现D.侧面映衬
37.冯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
A.贪得无厌B.不甘屈居人下
C.报效知己D.深谋远虑
38.下列冯谖的行为,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A.再三弹铗而歌B.尽烧债券市义
C.游说西梁张势D.立宗庙于封地
39.冯谖再三弹铗而歌的精神实质是()。
A.探求知己,以展怀抱B.收买人心,以民为本
C.虚张声势,以救危机D.立足封地,以固根基
40.先说冯谖“无好”、“无能”,且再三要求提高待遇,然后再写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的奇异才能,这种表现手法是()。
A.铺垫反托B.前后照应
C.一波三折D.先抑后扬
41.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
A.《史记》B.《汉书》
C.《后汉书》D.《三国志》
42.下列历史著作属于纪传体的是()。
A.《左传》B.《战国策》
C.《史记》D.《资治通鉴》
43.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吻这一情节表现出项羽()。
A.无可奈何B.勇猛无比
C.宁死不屈D.知耻重义
44.下列作品,描述悲剧英雄形象的是()。
A.《冯谖客孟尝君》B.《垓下之围》
C.《赵武灵王胡服骑射》D.《马伶传》
45.“太史公曰”的“太史公”指的谁()。
A.司马迁自称B.《史记》点评者
C.《资治通鉴》的作者D.《资治通鉴》的点评者
46.《张中丞传后叙》》中,作者驳斥诬蔑许远投敌的谬论时,其批驳的主要着眼点是()。
A.驳斥论点B.驳斥论据
C.驳斤论证D.驳斥态度
47.在《张中丞传后叙》中,作者所记叙的主要人物是()。
A.张籍、张巡、许远B.雷万春、张巡、许远
C.张巡、许远、南霁云D.于高、张巡、许远
48.《张中丞传后叙》的两种主要行文方式是()。
A.叙述与抒情B.议论与抒情
C.叙述与议论D.描写与抒情
49.《张中丞传后叙》中,表述许远誓死守卫睢阳事迹的方式是()。
A.驳斤谬论中补叙事迹B.夹叙夹议中抒情赞美
C.主要是补叙动人软事D.主要是描绘典型细节
50.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这一主张的文学家是()。
A.欧阳修B.苏轼
C.韩愈D.柳宗元
51.《种树郭橐驼传》中与“养民”治国构成类比关系的种树原理是()。
A.其符也若子,其置也若弃B.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C.顺木之天,以致其性D.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52.《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这个人物是()。
A.唐代之前的历史人物B.唐代的种树人
C.虚构的人物D.庄子寓言中的人物
53.《种树郭橐驼传》中与“长人者好烦其令”构成类比关系的种树方法是()。
A.顺木之天,以致其性B.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C.其符也若子,其置也若弃D.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54.郭橐驼种树的基本原理是()。
A.其本欲舒,其培欲平B.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C.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D.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55.下列属于编年体史书的是()。
A.《史记》B.《左氏春秋》
C.《资治通鉴》D.《三国志》
56.赵武灵王能够推行“胡服骑射”的根本原因是()。
A.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
B.越武灵王采用正确方法,并且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
C.“四海一家”政策
D.大臣的倾力支持
57.《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主要意义是()。
A.战争形式的转变B.民族融合的体现
C.服饰制度的演化D.思想文化的变革
58.下列作品,体现思想文化变革精神的是()。
A.《冯谖客孟尝君》B.《垓下之围》
C.《赵武灵王胡服骑射》D.《西湖七月半》
59.下列历史事件,具有民族融合意义的是()。
A.孟子劝梁惠王实行王道B.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
C.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D.刘邦率诸侯打败楚霸王
60.《前赤壁赋》的内在情感变化过程是()。
A.悲→乐→悲B.乐→悲→乐
C.悲→乐→更乐D.乐→悲→更悲
61.《前赤壁赋》中主客最终适意清风明月,其流露的思想感情是()。
A.消极的遁世思想B.积极的反抗情绪
C.忧愁哀怨,悲观失望D.适意自然,乐观旷达
62.《前赤壁赋》“主客问答”中“客”的主要情感倾向是()。
A.功名难就B.人生无常
C.乐观旷达D.适意自然
63.《前赤壁赋》中苏子认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这里是表达()。
A.自然界的广博B.造物者的万能
C.积极旷达的心境D.消极无为的心态
64.《前赤壁赋》的“主客问答”中的“客”所代表的是()。
A.苏子本人B.吹洞箫者
C.思想矛盾中的消极面D.思想矛盾中的积极面
65.《先批事略》采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A.叙事B.抒情、
C.说明D.议论
66.“孺人”是明清时用来封赠()以下职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名号。
A一品B.三品
C.五品D.七品
67.《先批事略》的总体艺术特色是()。
A.作者不动声色,读者深受感动B.叙事一波三折,写人先抑后扬
C.场面有声有色,细节动人心弦D.结局出人意料,语言幽默风趣
68.“先姚”指称的是()。
A.死去的祖母B.死去的母亲
C.死去的姐姐D.死去的妻子
69.《先姚事略》所叙写的母亲的主要品格是()。
A.勤俭、宽厚B.勤俭、严厉
C.聪慧、宽厚D.聪慧、严厉
70.《马伶传》中写马伶与李伶的第一次技艺较量属于()。
A.行为描写B.细节描写
C.场面描写D.环境描写
71.《马伶传》中的关键情节是()。
A.马伶与李伶的第一次技艺较量B.马伶与李伶的第二次技艺较量
C.华林部夜访马伶之后罗拜而去D.马伶偷以当朝宰相顾秉谦为师
72.《西湖七月半》选自张岱的()。
A.《陶庵梦忆》B.《西湖梦寻》
C.《琅嬛文集》D.《石匮书》
73.张岱《西湖七月半》在各类游客中,最欣赏()。
A.“明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
B.“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C.“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
D.“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74.《西湖七月半》的主旨是赞美()。
A.西湖月色之美景B.西湖之风土民情
C.杭州观月之盛况D.文人赏月之清雅
75.《西湖七月半》的描写属于()。
A.景物描写B.人物描写
C.事件描写D.场面描写
76.《西湖七月半》中,作者所欣赏的描写对象是()。
A.达官显贵B.名妓闺秀
C.市井百姓D.文人雅士
77.《西湖七月半》中,作者对达官显贵的态度是()。
A.羡慕B.嘲讽
C.欣赏D.冷漠
78.《西湖七月半》中“杭人游湖”与“吾辈”游湖两段描述之间的关系是()。
A.铺垫B.类比
C.对比D.象征
79.在鲁迅散文《秋夜》中喻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的韧性战斗精神的形象是()。
A.不惜献出生命去扑火的小青虫B.对未来抱着希望之梦的小粉红花
C.饱经沦桑、坚实挺拔的枣树D.奇怪而高的天空
80.《秋夜》的体裁是()。
A.散文B.自由体诗
C.散文诗D.杂文
81.《秋夜》所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A.对比B.象征
C.反衬D.托物言志
82.《秋夜》所敬奠的对象是()。
A.将繁霜洒在野花草上的天空B.铁似的直刺着天空的枣树
C.瑟缩地做着梦的小粉红花D.舍身扑向灯火的可爱小青虫
83.《香市》整体构思的主要特点是()。
A.以小见大B.对比手法
C.场面描写D.象征寓意
84.《香市》开头对于往昔香市热闹情景的描写,属于()。
A.环境描写B.人物描写
C.事件描写D.场面描写
85.《香市》开头描绘往昔香市的热闹情景,其目的在于()。
A.赞美往日的繁华景象B.暴露社庙的落后风俗
C.反衬今日香市的冷落D.追忆儿时的幸福生活
86.《香市》作者反映今昔香市“主角”转移的主要目的是()。
A.赞美往昔香市的热闹B.暴露重兴香市的冷落
C.反映农村经济的凋敞D.显现城镇商业的萧条
87.《香市》中重兴香市冷落的主要原因是()。
A.因“破除迷信”,香市地盘被侵占B.打拳头卖膏药,武术表演不精彩
C.小商人不热心,到市商品不丰富D.农村破产,香市主角农民来得少
88.在《香市》中,为了突现今日香市的冷落,作者写道:
新兴香市的武术班,比往日香市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委实是好看得多了”,但是“看客却很少”。
这种表现法是()。
A.对比反衬B.侧面烘托
C.类比生发D.象征暗示
89.《爱尔克的灯光》中,“爱尔克的灯光”的象征意义是()。
A.封建家庭和礼教的没落与崩溃B.美好希望的破灭和生活的悲剧
C.对旧家庭的憎恶和时财富的鄙弃D.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90.《爱尔克的灯光》中充满象征意味的事物是()。
A.故居B.财富
C.灯光D.菜花
91.《爱尔克的灯光》中,作者关于人生道路的思索的主要触发物是()。
A.故居B.“长宜子孙”四个字
C.亡姐D.爱尔克的灯光
92.贯串《爱尔克的灯光》的线索是()。
A.故居的变迁B.亡姐的不幸遭遇
C.三种灯光的依次闪现D.“长宜子孙”四个字的联想
93.《爱尔克的灯光》的行文特点是()。
A.夹叙夹议,充满思辫色彩B.善用白描,作者不动声色
C.熔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D.熔记叙、描写、抒情于一炉
94.《纪念傅雷》的作者引用俗话“秀才人情纸半张”,表现手法为()。
A.欲扬先抑B.欲抑先扬
C.比拟D.夸张
95.傅雷的性格最突出的是他的()。
A.易怒B.狂傲
C.刚直D.执著
96.“浩然之气”出自()。
A.《孟子·公孙丑上》B.《论语·公冶长》
C.《诗经》D.《楚辞》
97.傅雷刚直个性的社会品格是()。
A.报效知己,深谋远虑B.从容镇定,视死如归
C.坚持真理,刚正不屈D.勤勤恳恳,无私奉敲
98.作者写《纪念傅雷》的主要用意是()。
A.“这二十年过得好快,我还没有写一篇文章纪念他们”
B.“我和他虽然几乎处处不同,但我还是尊敬他”
C.“这种刚直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
D.“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
99.下列语句中,使《哭小弟》一文更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是()。
A.如果他有三次生命,他多方面的才能和精力也是用不完的
B.他那颗丹心,那颗让祖国飞起来的丹心,顽强地跳动
C.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D.如果早一年有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小弟还可以再为祖国工作二十年
100.《哭小弟》中小弟、蒋筑英、罗健夫的共同品格是()。
A.贡献卓著B.无私奉献
C.全才罕遇D.英年早逝
101.《哭小弟》中“车里有许多人等着,他们一定要等着,准备随时献血。
”对刻画小弟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
A.对比反衬B.侧面烘托
C.气氛渲染D.象征暗示
102.《哭小弟》中用父亲写挽联来赞颂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表现方法是()。
A.对比反衬B.侧面描写
C.象征暗示D.细节描写
103.《哭小弟》中,能把交叉累积的零散材料融贯为一个整体的是()。
A.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B.一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
C.作者的真挚痛悼之情D.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
104.《都江堰》多次写到长城,对揭示都江堰的文化内涵来说,其主要作用是()。
A.对比反衬B.类比彰显
C.象征暗示D.侧面烘托
105.《都江堰》作者所写都江堰水流壮观景象的主要象征意义是()。
A.灵动的生活B.喧嚣的生命
C.庄丽的助}顺D.强烈的震撼
106.《都江堰》“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插”的主要象征意义是()。
A扎扎实实为民造福的从政精神B.金杖玉玺高高在上的权力观念
C.毫无所求只知贡献的慈母爱心D.雄奇威严让人顶礼膜拜的神圣境界
107.《都江堰》中都江堰修建的时代是()。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D.东汉时期
108.《都江堰》中都江堰的主要文化内涵是()。
A.造福于民B.大智大勇
C.知贡献D.雄伟神圣
109.《都江堰》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A.类比与象征B.对比与象征
C.象征与烘托D.烘托与对比
11O.《都江堰》的行文特点是()。
A.描写细腻B.抒情委婉
C.思辨色彩D.幽默风趣
111.《我与地坛》中“春天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这种表达方式是()。
A.对比B.侧写
C.类比D.象征
112.《我与地坛》中“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这里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B.比拟
C.借代D.对偶
113.《我与地坛》中,用多种事物类比四季,这种联想方式是()。
A.相似联想B.时间统一性联想
C.相反联想D.地点统一性联想
114.《我与地坛》中的地坛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是()。
A.对比B.象征
C.铺垫D.烘托
115.《我与地坛》中,用种种事物来类比四季,其整体象征意味是()。
A.对自然景物的复杂感受B.对社会现象的复杂感受
C.对人生命运的复杂感受D.对各种知识的复杂感受
116.《我与地坛》反复抒写母亲死后“我”的痛惜和追悔,对表现母爱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
A.对比反衬B.类比显现
C.象征暗示D.侧面烘托
117.《我与地坛》中,“她来找我”,“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这里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B.比拟
C.借代D.层递
118.《我与地坛》中描绘的落日光辉、雨燕高歌、孩童脚印、苍劲的古柏、夏雨秋风,象征()。
A.地坛绚丽多姿B.地坛并不衰败
C.“我”倔强的心魂D.“我”对生命的礼赞
119.渗透在《蚂蚁大战》中的作者的基本感情是()。
A.对蚂蚁大战的好奇B.对人类战争的嘲讽
C.对英勇斗士的歌颂D.对栖牲烈士的同情
120.下列作品,以观察细致、描绘生动见长的是()。
A.《纪念傅雷》B.《都江堰》
C.《蚂蚁大战》D.《哭小弟》
121.《《蒹葭》一诗的主旨是()。
A.抒发世间女子的离别之愁B.揭露封建社会爱情的不自由
C.表达了对情人的怀念D.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122.《蒹葭》一诗中的“伊人”是指()。
A.恋人B.亲人
C.意中人D.友人
123.“白露为霜”、“白露未烯”、“白露未已”体现了()。
A.空间的转移B.时间的推移
C.情感的升华D.景观的变化
124.称赞《蒹葭》一诗“最得风人深致”的是()。
A.王国维的《人间词话》B.朱熹的《诗集传》
C.郁达夫的《孤独的秋》D.王夫之的《姜斋诗话》
125.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诗经》B.《楚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单向 选择题 多项 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