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性格.docx
- 文档编号:10205853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62
- 大小:227.76KB
赢在性格.docx
《赢在性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赢在性格.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赢在性格
第一讲性格概述(上)
明确课程学习的注意事项
课程学习的目的是要取得相应的效果,如果没有学习效果,那就意味着时间的浪费。
而要获得预期的学习效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应该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1.端正学习态度
做事情的结果通常取决于“态度”和“方法”两个方面,而在这二者之中,又以学习的态度更为重要。
对于管理领域的课程培训或者学习而言,应该首先端正“学以致用”的态度,相应地避免以下三种不良态度:
对课程“不来不行”,是一种应付的态度;
对课程“听而不行”,在课程学习中积累的很多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停留在笔记与书本之上;
对课程和讲师投以挑剔和裁判的眼光,听课的重点不在于吸收正确的理论和经验,而是在于寻找漏洞和瑕疵。
2.掌握学习方法
首先,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方法的重要性。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传统意义上,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等美德的推崇。
而从解决问题成本的角度来看待,则可以发现如果尝试其他曲径通幽的方法来处理,或许以千分之一的力量来付出,就可以突破其困境、实现其目标、达成其梦想。
这就说明,尽管努力很重要,但是并不意味着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如果在“方向错误”的前提下付出,一味地努力就成为了一个陷阱。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面对权衡、比较、取舍等所进行的选择本身就是智慧的一种努力。
而进行选择是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的,这些能力来源于对人生经验的积淀和积累,而学习就是在进行“选择能力”的累积。
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首先考虑“所做的是不是正确的事情”,继而再通过努力“将事情做对”。
另外,生活给予个人的回报,在于个人做了多少而不在于其知道了解了多少。
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样,纯粹的理论学习很难真正积淀下丰富的成果,而且往往在一段时间之后就被遗忘得一干二净。
而只有以实践为手段来学习,不断地运用学到的东西,才能切实地得到收获。
形成对“性格”的初步认识(上)
“性格”看似神秘且复杂,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对性格形成初步的认识的。
(一)“性格”的界定
1.定义
之所以会形成“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其原因在于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由个人意识开始,产生个人不同的思想。
而通过个人的思想会产生各自的行为,并且行为会形成一种行为模式。
最终,这种行为模式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而习惯就被塑造成了每个人的性格。
由此可见,性格指的是一个人经常性的行为特征,以及因适应环境而产生的惯性行为倾向,它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因此性格包括显性的行为特征和隐性的心理倾向,是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
2.范畴
心理学认为性格是由能力、气质和个性三方面组成的,所以个性只是性格的一部分,因此个性的不同只是表现出性格差异中的一部分。
此外,还有能力上和气质上的差异,例如,有的人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有的人热情好动;而有的人则显得冷静、少言寡语。
气质
气质是与人的脾气有关的性格组成部分,是依赖于生理素质,或与身体特点相联系的人格特征,也可以称之为“天性”,也就是一个人在正常、轻松的状态下对信息的收集和决定的形成采取的无意识的、天生的真实反映。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气质取决于人体内的四种液体,即血液、粘液、黑胆汁和黄胆汁的混合比例。
这种观点尽管不正确,但是他划分的四种气质类型: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却一直沿用到今天。
每个人都倾向于通过天性中最舒适、最擅长的那个频道来运行其思维和行为模式,因为这是一个人最舒适的状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擅长的就不能使用,通过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个人的气质或者天性也是会有所改变的。
但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天性已经确定的时候,要改变它确实不是非常容易的。
个性
个性(也可以称之为“人格”),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和特质形式,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各项比较重要的和相对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人格)是在智商、教育文化背景、家庭、宗教信仰等环境因素作用下,个人对信息的收集和决定的形成采取的有意识的主观的一贯反映,它分为显性的行为特征和隐性的心理特征。
个性(人格)一词来源于希腊文Persona,原义是戏剧中演员所带的特殊的面具,表现了剧中人的角色和身份。
这说明个性(人格)既有表现于外给人印象的特点,又有某些蕴藏于内、外部未露的东西。
这些稳定而异于常人的特质,使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它表现了一个由内到外的、真实的个人。
因此,个性(人格)可以说明一个人的全体和整合,表现它过去和现在的特性,也预示他将来的行为。
能力
“能力”是指能胜任某种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这种条件可以是主要由先天因素决定的,例如某些经过遗传而获得的基本素质;也可以是经过学习和实践而得来的,如解决某个专业领域的问题或处理某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论能力来自先天还是后天,都是指当时已经具备而不需要进一步训练的主观条件。
3.结构特征
以上所讲的性格构成内容之间存在着以下特征:
完整性
这些特征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在机能上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有机系统。
这种联系使得对性格的推测有了现实可能性。
复杂性
性格的完整和统一不是绝对的,这是因为客观现实中存在着种种矛盾,这些矛盾反映到人的性格内部,就构成了人的各种态度或各种性格特性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必然会通过人的行为表现于外。
但行为方式和态度之间并不一一对应,性格结构的完善和完整程度存在着个体差异。
稳定性
在某种程度上,性格的稳定性取决于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有关态度与人们核心价值之间的联系。
可塑性
一个人要想很好地适应社会与环境,保持自己对于外界的最佳适应状态,就必须进行必要的挑战,维持适当的适应性。
如果性格中某些部分不适应特定环境,就需要对它们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这种性格调整的灵活性就是性格的可塑性,健全、完善性格的锻造,正是在性格的可塑性基础上实现的。
(二)“感知”和“判断”
每个人的人生当中,都在不断地进行着一个由“感知”到“判断”的过程,即通过对事物的感知,立刻形成并做出一个判断。
1.“感知”和“判断”之间的距离
“感知”和“判断”之间是存在距离的,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正是由于在每个人围绕着工作和家庭所展开的人际关系当中,不断进行的“感知”和“判断”总会存在偏差,所以,才会使得个人没有能够采取最有效的积极行为,从而导致诸多矛盾、误解以及冲突的产生。
错误的感知导致错误的判断
由错误的感知而导致错误的感知的判断是很容易理解的,基于对事物的错误“感知”而做出的“判断”绝大多数都是错误的,即便偶尔出现正确的情况也是纯属偶然。
正确的感知也会导致错误的判断
不仅错误的感知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即便是正确的感知也是会导致错误的判断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正确感知没有累计到足够的量,是片面的,而非事实的全部,因此自然无法对质的判断予以有力的支撑。
例如“盲人摸象”的典故,五位盲人所感知到的都是真实的大象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对于大象的某一部分而言,他们各自的感知是正确的;然而基于每个部分、片面的事实所做出的匆忙、仓促的判断却是错误的。
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自己所看到的事实,绝不能掩盖他人所接触到的事实。
之所以个人自己否认他人所见的事实,只不过是因为自己没有看到而已。
【案例】
孔子喝粥的故事
孔子有一天想喝粥,于是让徒弟帮忙熬粥。
徒弟熬完之后,将粥送到孔子的房间。
在这个过程中,孔子从门缝中发现一个令其相当不悦的现象,即徒弟在送粥的途中偷喝了一勺。
徒弟将粥送到房中之后,孔子表现得不太高兴。
而徒弟看到师傅不高兴的神态,便很认真地告诉师傅,解释说刚才之所以会舀一勺粥的原因是一只苍蝇飞进了粥里,徒弟用勺子把苍蝇污染的那勺粥舀起来,把苍蝇弹出去,却又不忍心把这勺粥浪费掉,所以才把那勺粥喝了下去。
孔子因此有感而发,当晚抒发自己的感慨:
个人自己看到的都未必是事实,更何况自己没有看到真实的呢?
2.习惯的处理方式
在面对“感知”与“判断”之间的距离时,每一个人都会陷入一个心智陷阱,即倾向于用个人习惯的方式或思路去观察和判断事物,由此导致了对“他人看到的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的否认。
由此可见,要在当今社会处理好个人的人际关系,能够与别人和睦相处,避免发生诸多的纠纷、矛盾和误会,就应该经常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同情和理解那些与自己不一样观点的人。
3.生物的两大基本特征
瑞典杰出的心理学家荣格,于1923年在其著作《心理类型》中提到一个观点,即所有一切活着的有呼吸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也包括人,在清醒状态下都在运作两大基本功能:
第一个是从外部世界搜索信息,第二个是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可见,以上“信息搜索”以及“确定形成”的两大基本功能,与在这里所提及的“感知”和“判断”的观点是一致的。
以“闻风而逃”为例,其中“闻风”对应就是收集信息的过程,“而逃”则是形成决定的过程。
最终形成的决定,可能是源于个人的主观意识或者生活经验。
也可能完全来自于无意识的反应,即所谓的“天性使然”。
由此可见,虽然个人的决定是以收集到信息为基础的,但是未必每一次都是经过个人思考的结果。
在日常生活中,个人所做出的许多决定,其实都根植于各自的性格,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个人的性格在协助着每个人来进行思考行动以及与他人交往的。
第二讲性格概述(下)
形成对“性格”的初步认识(下)
(三)性格心理学
1.涉及的基本概念
性格心理学中涉及的概念很多,主要概念如下:
知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例如,有一个事物,通过视觉器官感到它具有圆圆的形状、红红的颜色。
通过嗅觉器官感到它特有的芳香气味。
通过手的触摸感到它硬中带软。
通过口腔品尝到它的酸甜味道。
于是,我们把这个事物反映成苹果,这就是知觉。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在头脑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形象的反映。
客观事物一旦离开感觉器官所涉及的范围,对这个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
但是,知觉又和感觉不同,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有机整体。
意识
意识是指人脑所特有的反映内部和外部客观现实的机能,也指人在清醒时对自我和周围事物的知觉状态,它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无机物显然不可能有意识,有机物包括高级动物甚至人动物也不能说有意识,只能说随着进化阶梯的上升而逐渐出现了意识的萌芽。
只有进化到人类,出现了组织结构比较发达的人脑和高度发展的神经系统以后,才产生了人所特有的意识活动。
无意识
无意识指的是那种不知不觉、自己本人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
它与不同言语、词和文字相联系,但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弗洛依德认为:
人的心理分为两个部分,把心理活动比作水上的冰山,意识是冰山的浮面部分,无意识则是它的水下部分。
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之后的种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允许,得不到满足而被压抑到意识之中,但它们并没有消灭,而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
因此,无意识是人们经验的大储存库,由许多遗忘了的欲望组成。
认知
认知是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也叫认识。
包括知觉、注意、表象、记忆、学习、思维、言语等及其发展过程和人工智能等领域。
本能
本能是指物种由基因规定的生存能力。
这种能力表现出来的行为即本能行为,其特点如下:
在动物正常生活条件下,它随个体的发育阶段而陆续出现,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学习。
具有物种特异的适应性,即适合于解决一个物种在其常态生活环境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但在新异的环境中则未必适合。
种内个体,特别是同性个体之间的表现模式大体是相同的。
本能行为的实现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刺激的共同结果。
本能行为在低等动物中的表现较少的受个体经验的影响,但在高等动物中则大都经过个体经验的加工。
动机
动机是指由个人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行为指向。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无论是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只要以某种形式指向一定的对象,并激发起人的活动,就可以构成行为的动机。
动机总是和需要相联系的,如果说,人的各种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和机制,那么动机就是这种源泉和推动力的具体表现。
兴趣
兴趣是指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映。
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对客体需要的一种带情绪色彩的表现,它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既取决于客体和活动的特点,也取决于个体的特点,是客体的特征和个人特点相结合的产物。
冲突
冲突是指相反的两个冲动或两个相反的希望的对立。
在冲突产生的时候往往伴随着紧张的情绪,这种情绪一般是不愉快的。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冲突的结果是使一个冲动受到压抑。
态度
态度是指一种对人、或事物、或概念的带有认知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的看法。
较早的态度定义是由G.M.奥尔波特给出的,他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的或神经的准备状态,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有指导个人对有关对象(包括人和事物)做出反映的作用。
表象
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
表象通常体现为记忆效果,表现在回忆中。
人在思维时也常常伴有事物的表象,而且有时对某些事物的解决还有赖于表象的帮助。
此外,表象是从感知到思维的中间过渡环节,在人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组成结构
性格心理学的构成部分如图1-1所示:
图1-1性格心理学的构成示意图
从被誉为“古希腊医学之父”的希波革拉底,到后来前苏联巴浦洛夫以及现代瑞典的荣格,这些学者都在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包括血型、星座以及思维和行为习惯等),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人性进行分类,以方便不同的人之间的互相了解。
而四型性格的分析则主要是在人格特质心理学的范围内展开的研究,即针对管理与人际关系所提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
通过对这套工具的良好运用,可以对个人自己周边的朋友、伴侣、员工或者搭档等不同角色进行分析,从而在了解其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达到良好沟通的效果。
3.研究目的——对性格进行管理
由于“性格决定命运”,所以管理好性格,就可以管理好每个人的人生。
因此,对性格的研究,其目的在于对性格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而对性格的管理也有科学性与艺术性之分:
科学管理:
共性与理性——可以被发现和定义的、经验主义的,可透过研究获取数据和规律的管理;
艺术管理:
个性与非理性——可以被感受和欣赏的、非经验主义的,可通过体验因所处的环境可调整的管理。
性格管理的内容具体包括:
“性格的发现”、“性格的确认”、“性格的控制”、“性格的改进”、“性格的驾驭”以及“性格的修炼”等六个部分。
荣格说过:
“人的行为并不是随机无序的,是可以预测的”,因此,每个人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同的行为是因为个人在执行大脑功能时有不同的偏好,这些偏好构筑成每个人的性格,成为每个人一生中对人、对事的重要取向。
既然可以预见人性,学习和运用性格的知识,就可以帮助每个人来解决沟通、管理、销售、孩子的教育、夫妻情感、家庭经营等人生的重要问题。
由此可见,“认识人,了解人,无所不能”!
人格测评——认识自己,了解别人
1.性格的价值
尽管“性格即命运”是句老套的话,但如果每个人都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和理解的话,则可以产生很强的共鸣。
因为它解释了一些让人们平常感到很困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通过性格这个视角来审视,则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例如原来都强调以人为本,但如果个人连别人和自己都不了解谈何以人为本,实际上,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人与人其实都是不同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性格本身是有正面和负面的作用的,每个弱点也都能找到相应的优点,例如冷静过渡就是畏首畏尾,所以只有懂得了把这种正面和负面的作用达到一种平衡才是快乐的人生。
由此可见,每个人都不必因为自己的弱点而感到自卑,因为,性格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2.“认识自己,了解别人”的意义所在
关于成功,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有一些掉到钱眼里的人会认为有钱就能成功,而实际上真正的成功应该包括和睦的家庭、健康的身体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
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就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则取决于其人际关系。
其实,了解性格就是在帮助个人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样人生才是成功的,才是很有意义的。
不难发现,生活中的很多冲突其实大都源自于性格。
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大部分人只能够理解和自己性格模式相近的人,但缺乏对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的了解,因此,对其他人的做事方法难以苟同,并在生活、工作、家庭等各方面与之产生磨擦。
3.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四型性格分析,作为人类心理探索的工具,其基本原理在国外已吸引了许多个人、商业和公司的高度重视,因为它所启发的领悟力足以令人改善自己、家庭及人际关系。
通过这种工具来认识自我、了解他人,从而排除成功的障碍,释放性格的力量,才能够享受生命全面成功的快乐。
这个社会是以人为本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人,要想解决问题,首先就必须理解人,这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不同的人就应该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
4.测评的原则
“四型性格”分析,采用的是排他性的单项选择题模式,即测评题板中所列示的40道题目都必须选择且只能选择一个答案,相应地得到40个性格测试的结果。
测评的结果对于每个人确认自己的性格类型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确保测评的准确性,每个人应务必遵循“选择真正的而非喜欢的类型”这个基本的原则。
人生有两类重要的事情:
第一类是应该做的事情,另一类是喜欢做的事情。
这个世界上只有10%的、非常幸运的人能够把这两件事合二为一,即他们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他们所喜欢做的事情;然而,占90%的其他绝大多数人则有必要将“应该的”和“喜欢做的”事情予以明确的区分。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个人所喜欢做的事情往往是依据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为基础的,当个人有能力完成了很多应该做的事情之后,才有相应的资格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选择真正的而非喜欢的类型”基本原则,是强调进行性格测评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坦诚地剖析真实的自我,而不能保持着讳疾忌医的心态,有意或无意地回避自己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为了更好地遵循这个基本原则,同时很好地克服“测评题目难于选择”的问题,具体操作时可以通过以下三个依据来进行选择:
第一感觉最适合的类别;
朋友眼中的自己;
幼儿时的自己。
第三讲四型性格特征
(一)
四型性格的特征(上)
在测试题板中40道测试题的后面,都有对应的“C、S、M、P”的字母标识,在依据基本原则做出了相应的选择后,按照以上的字母标识将测试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后可以发现,实际上,每个人的性格构成都是多元的。
四型性格特征分析针对的是某一种作为主导的性格,具体内容如下:
1.S(Sanguine)——活跃型
按照测评的内容,如果显示如下一些特点,例如个人的童年是快乐和幸福的,经常逃避一些日常的家庭琐事(例如家务劳动等),总能找到一些乐意帮自己干活的小朋友,有一些觉得离开了自己就不行的朋友,拥有一些认为自己所说的一切都非常有趣的小伙伴,总难以被家长所理解和认可,生活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寻找乐趣等。
那么这个人的主导性格就是“活跃型”的。
具体而言,“活跃型”性格的特点表征于以下若干方面:
非常地活泼、好动、爱说话
活泼型的人能很容易地从人群中被发现出来,因为这种人往往是人群中说话最多的人,旁人越表现爱听,他们越讲得眉飞色舞。
而与此同时,活泼型人的注意力也很容易转移,喜欢新鲜的事物,乐于冒险,静下来处理事情比较难,并且偏好不断地变化的环境。
【案例】
“活泼型”个性在聚会场合中的表现
进入聚会场合之后,“活泼型”性格的人往往首先会左顾右盼,见到认识的人便上前去拥抱,同时手还在不停地摸人家这儿、摸人家那儿。
在活泼型的人看来,这种动作是种再正常不过的友好的表现。
不仅如此,活泼型的人进入会场之后嘴巴也不会闲着,他们特别喜欢说话,总是侃侃而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口吐莲花,在他们的旁边总会有一群忠实的听众。
如果偶尔不得不停下来听别人的发言,活泼型的人坐姿也会比较特别:
半个屁股坐在椅子上,另一半屁股则悬在椅子外边,同时其手脚也在不停地抖,这说明他们随时都准备出发。
乐观且开朗,幽默感强
活跃型性格的人通常总是笑声朗朗,脸庞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儿一样随时准备开放,这类人的周围总是充满着欢乐,有他们在的场合气氛总会显得比较轻松且活跃。
易于结识新朋友
活跃型性格的人也是一种特别容易交朋友的人,他们认识刚3分钟的朋友就好像认识了3年似的。
他们之所以易于结识新朋友,是源于他们天性中对人际交往“三宝”的注重(所谓的“三宝”,即“点头”、“微笑”和“赞美”)。
然而,虽然他们的朋友很多,但他们又最容易把朋友忘记。
活跃型性格的人回家后手中可能攥着一大摞名片,但往桌子上一放,然而他却一个也想不起谁是谁了。
因为在交换名片的时候,一般人接过来会先看一下对方的姓名,而活泼型的人却不会在乎这些,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魅力和好感留给对方,所以换完名片他连看都没看一下就塞到了口袋里。
口无遮拦,容易犯错
活跃型性格的人属于是那种先张嘴后思考的类型,他们往往在话说出口之后才开始思考,所以很容易犯“言多必失”的禁忌。
与此相对应的,他们的优点在于知道错了就会赶快道歉,可是他们犯错误的速度总是远远大于他们道歉的速度,所以刚道完歉可能就又犯错误了,他们只好连声说道“对不起,对不起,我又错了”。
【案例】
中国古代笑话中活跃型性格的人
有一位主人在家中请客,三位客人这时已经到了,没想到主人的嘴里突然冒出一句:
“该来的没有来。
”一位客人马上想到,这是不是在说我们都是不该来的,于是他赶紧起身告辞。
主人发现自己的话说错了,又急忙解释道:
“不该走的又走了。
”这句话引起了另一位客人的多疑,他想既然走的是不该走的人,那就是说我是该走的人啦,于是他也知趣地离开了。
主人见状就更着急了,其实他丝毫没有让这三位客人走的意思,情急之下他又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我说的又不是你。
”此时,仅剩下的最后一位客人听到这句话马上联想到,说了半天你说的就是我了,于是他也生气地拂袖而去。
由此可见,这位主人其实就是个活跃型性格的人,也只有这种人才会做出这种本无恶意但由于不太在意别人的感受而伤害了别人的事情来。
表现欲强,喜欢成为众人中的焦点
活跃型性格的人在穿着打扮方面,总乐于比较明艳一点的色调,便于他们在人群中突现自己。
同时,在人群众多的公共场合说话大声以惹人注意的,也往往是这类性格的人。
日常生活比较马虎,处事缺乏条理性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活跃型性格的人往往不修边幅、马马虎虎,住所、办公桌上乱七八糟就是他们最好的写照。
不注重事物的细节,做事情也没有什么条理,凡事完全依据自己的心情而定。
重视享乐
活跃型性格的人通常生活在今天,不会把昨天发生事情放在心上。
而对于明天发生什么也先不做考虑,只求今天快乐即可。
儿童的心态——天真、善变与好奇
活跃型性格的人,其心态永远会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内心始终充满着喜悦。
他们往往在小时候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是家长和老师的“掌中宝”,是长辈们喜欢与呵护的对象。
也因为如此,他们的心里往往不愿意长大,总愿意享受这种受宠的状态。
总而言之,活跃型性格的人身上总能反射出一些孩子般的天性。
以人为重心,期待他人的夸奖与赞美
活跃型性格的人是以人为重心的,他们感兴趣的是人而不是事物本身。
因此,他们通常都很需要赞扬和夸奖,例如他们在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