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案必修完整教科书.docx
- 文档编号:10204677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187
- 大小:337.39KB
信息技术教案必修完整教科书.docx
《信息技术教案必修完整教科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教案必修完整教科书.docx(1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教案必修完整教科书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
(教师用书)
广东教育出版社
前言
为了帮助老师们领会和使用好《信息技术基础》这本教科书,我们编写了这本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本书编写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教科书是怎样编写的,用这本教科书怎样进行教学,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有哪些。
关于教科书怎样编写的问题,本书分三个层面阐述:
第一层面是“教科书编写说明”,对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体系结构、课时安排建议、编写体例说明、教科书主要特点等进行了较详尽的介绍;第二层面是章教材分析,对该章教材的目标要求、作用与地位、主要内容,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第三层面是节教材分析,对该节教材目标要求、作用与地位、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
通过这三个层面的阐述,能方便老师们从整体和局部来把握这本教科书。
关于用这本教科书怎样进行教学的问题,“教科书编写说明”中的“教学活动设计”有说明,各章、节相应给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内容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策略、课前准备、问题考虑等,希望对老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于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的问题,各章、节相应给出了一些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包括评价内容、评价要求和评价方法,希望使学生养成对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习惯。
关于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问题,本书对应教科书各节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参考网站,练习题或实践项目给了参考答案或提示。
本书的体系结构基本按照教科书的章节体系结构。
编写体例:
章设置“概述”,内容包括课标内容标准要求、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课时分配建议,节设置课标内容标准要求、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练习参考答案(或提示说明)、参考教学案例、参考资料、参考网站等。
本书仅供教学参考。
教师教学活动的安排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按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求来进行。
本书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有: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尚需教学实际的完善,我们诚恳地希望老师们为这次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
对于书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欢迎老师们及时批评、指正。
来函请寄:
,E-mail:
,网址:
编者
2004年2月
目录
前言
教科书编写说明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本章概述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第二章信息的获取
本章概述
第一节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第二节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第三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第四节综合活动:
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第三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
本章概述
第一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第二节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第三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第四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下)
本章概述
第一节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
第二节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
第三节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第四节综合活动:
我的家乡
第五章信息资源管理
本章概述
第一节认识信息资源管理
第二节使用数据库
第三节剖析数据库
第四节综合活动:
世界文化遗产之旅
第六章信息安全
本章概述
第一节信息安全及防范策略
第二节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网络道德规范
第三节综合活动:
信息技术问题辩论会
教科书编写说明
一、编写指导思想
1.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课程改革有关文件为依据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等文件为依据,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有关要求。
2.注意层次性和开放性
教科书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高中校际差异和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注意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延伸或拓展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注意内容的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
教科书内容力图科学、客观、准确,语言表达要严谨且通俗易懂;选择具有广泛适用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蕴含着信息技术的基本思想方法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适当选择能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4.注意贴近生活,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让信息技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顺利开展;注意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并有意识地设计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5.注重“过程与方法”,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教科书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针对不同的学习资源,展示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交流、协作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并设置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形成交流与评价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能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6.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
二、内容体系结构
教科书突破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学科体系,以“认知•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来构建教材的体系结构。
即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生已有经验,并考虑《信息技术基础》主题内容及其特点,以及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按照认知、技术、社会三者的规律及关系重新编排,构建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信息技术基础》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内容分散到各章、节中,与具体内容的学习紧密结合,这样效果较好。
考虑到各章篇幅的均衡,全书分为六章,内容体系结构和各章节对应的课标内容标准以及课时安排如下表。
《信息技术基础》体系结构
章
节
对应课标内容标准
课时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
(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1
1.2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一)
(1)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四)
(1)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四)(6)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1
第二章
信息的获取
2.1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一)
(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1
2.2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一)(3)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四)
(2)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2
2.3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一)(4)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四)(4)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
1
2.4综合活动:
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一)
(2)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一)(3)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一)(4)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四)
(2)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22法实践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上)
3.1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二)
(1)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二)(3)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2
3.2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二)
(1)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二)(3)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2
3.3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二)
(1)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
(二)(3)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5
第四章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下)
4.1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
(二)(3)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2
4.2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
(二)(3)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二)(4)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
2
4.3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二)
(2)合乎规范地使用网络等媒介发布信息、表达思想。
(四)(3)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
2
4.4综合活动:
我的家乡
(一)(3)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一)(4)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二)
(1)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
(二)
(2)合乎规范地使用网络等媒介发布信息、表达思想。
(四)
(2)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2
第五章
信息资源管理
5.1认识信息资源管理
(三)
(1)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
1
5.2使用数据库
(三)
(2)通过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
2
5.3剖析数据库
(三)(3)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2
5.4综合活动:
世界文化遗产之旅
(一)(3)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一)(4)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三)
(1)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
(四)
(2)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2
第六章
信息安全
6.1信息安全及防范策略
(四)(5)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
(四)(4)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
2
6.2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网络道德规范
(四)(3)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
(四)(4)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认识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
(四)(6)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1
6.3综合活动:
信息技术问题辩论会
意图:
针对信息技术活动中容易模糊的问题展开辩论,澄清有关问题,提高信息活动能力;也希望对全书进行一次回顾。
1
应该说明的是,上述表格中的章节与课标内容标准对应的只是大致的关系,课标中有些内容标准要经历几节、几章甚至全书的学习才能完成。
例如,“
(二)(3)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贯穿第三章全章和第四章第一、二节,“(四)
(2)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和“(四)(3)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几乎贯穿全书。
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具体说明及要求参见各章、各节的学习目标要求及教材分析部分。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包含了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用通用工具、智能工具及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等)、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以及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本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把它分成上、下两章是出于各章篇幅应相对均衡的考虑。
信息安全是信息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专门设置一章来学习和探讨这个问题。
三、编写体例说明
每章第一版面(章首页)进行专门设置,内容包括三方面:
1.本章学习目的:
说明本章内容有何作用,为什么要学习本章等。
2.本章学习目标:
根据体系结构划分,依据课标内容标准的要求,提出本章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将落实到各节中,具体目标在教师用书该节书中有说明)。
3.本章学习内容:
列出本章各节目录,给学生有个总体认识。
各节一般先设计一段“情景引入”语,然后以“任务驱动”等方式展开学习过程。
设置如下一些栏目:
任务、观摩、实践、交流、探究、评价、练习等。
希望通过这些栏目引导学生的学习进程,方便教师组织教学。
不同学习内容由于采取的学习方式不同,因此包含的栏目情况各不一样。
各个栏目大致含义如下:
任务:
指为完成学习目标而设立的具体要做的事情,课文中一般有完成该任务的学习过程。
观摩:
观察实际事物,围绕某些问题思考分析。
实践:
要求学生按照课文中示范的方法而具体做的事情。
交流:
同学之间的问题讨论、交换意见及成果等活动。
探究:
对某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的探讨、研究活动。
评价:
对活动过程或结果的评定,一般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练习:
一节书后设置的巩固、测试性习题。
技术性较强且需要较多时间才能完成的“实践”活动,可能要延续到课后才能完成,这时一般不再设练习。
每章最后设置“本章扼要回顾”和“本章学习评价”两项。
扼要回顾用“概念图”的方式呈现该章的知识及其联系;学习评价是让学生自我测试掌握该章学习内容的程度,主要是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该章的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为方便学生学习,正文旁边设置了一些提示、建议,表示教师的引导,另外还设置了一些旁注,对某些内容作解释。
四、教科书主要特点
1.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
教材注意选择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学习活动的例子,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信息技术的学习。
如看云识天气、奥运节目、爱护野生动物、设计旅行计划、文明班集体评优活动、目标——西部、我的家乡、书报刊管理、计算机文件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校本课程管理、防范计算机病毒、网络使用道德规范等等,都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
2.注意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必修模块教材内容的联系与衔接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方面是必修模块内容与初中内容的衔接。
除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知识技能外,高中更重要的是提炼、提升信息技术中蕴藏的思想方法。
例如,在“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中,侧重点放在加工信息的过程、方法和特点上,并在初中相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提炼;在“信息资源管理”中,侧重点放在对常见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方法及特点上,尤其是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上。
第二方面是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联系。
以“认知•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来构建必修模块的内容体系结构,使内容丰富的必修模块形成结构严谨的内容体系。
这样的编排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科的逻辑线索,同时有针对性地渗透“信息技术与社会”的相关内容,使学生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第三方面是必修模块与各选修模块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必修模块中与选修模块相关的内容,一是界定好两者间的关系,完成必修模块的要求,二是注意为选修模块作些铺垫,以激发和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应的选修课程。
例如,在学习“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提示学生:
进一步的学习可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在学习“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时,提示学生:
若想学习如何设计算法和编写程序,可以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在学习“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时,提示学生:
要想了解更多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和应用,可选修《人工智能初步》课程;在学习“在网上发布与交流信息”时,提示学生:
要想了解更多有关网络的知识与应用,可选修《网络技术应用》课程;在学习“剖析数据库”时,提示学生:
要建立一个具体的数据库,可参考选修课程《数据管理技术》。
3.注意适应性、选择性、开放性
考虑到学生兴趣多样,认知能力和水平有高低,以及地区、学校间的差异,教学活动的内容及形式设计成多层次、多样化,供不同学校和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过程中,教材以“家乡名人——孙中山”作为范例,配套光盘中提供了范例作品的许多素材和半成品,要求学生完成该作品的制作,并另外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水平高的学生除按课本的方法完成该作品外,还可对该作品作进一步的加工,提高表现水平,此外,会找一个有意义的主题,获取和加工素材,完成一个有创意的表现水平较高的多媒体作品;水平很差的学生也可以按照课本的方法直接从光盘中获取素材和半成品完成该作品的制作。
再如,在学习“认识信息资源管理”的活动中,提供了5个活动项目(并且鼓励学生自拟活动及项目),而且这些活动项目要求的条件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合适的项目开展活动,使教材具有开放性,因此能满足不同学校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许多学生活动主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与开放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主题开展活动。
此外,教科书还设有“拓展”栏目,内容有知识的拓展和活动的拓展,供学生课后学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4.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充分体现教学过程,按照现代教学设计的思想,以及教科书的具体内容及学习目标来设计,并按照教学过程序列呈现相关内容,以发挥教科书对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引导和组织作用。
以“任务驱动”等方式展开学习过程,并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
例如,根据任务需求,自主寻找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合作解决问题;合作探究高效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自主选题,合作制作多媒体作品;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合作探究常见信息资源管理,归纳常见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特点;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开展综合活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等等。
教科书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涉及到许多学科的知识,并设置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式综合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在参与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
例如,编制“爱鸟报”(第二章)、设计“旅行”计划(第二章)、制作“家乡名人”多媒体作品(第三章)、制作“可爱的家乡”多媒体作品(第四章)、设计建立“世界文化遗产”数据库(第五章)、开展信息技术问题辩论会(第六章),等等。
教材非常重视评价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注意形成性评价,设置许多交流、总结、评价活动,有自评、小组评、班级评、老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各节还设置具有一定评价功能的练习题;每章最后设置了一个“本章扼要回顾”和终结性评价的“本章学习评价”,让学生自我检查完成该章学习目标的程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合作精神等,此外,还设计了“存在问题与不足”、“我还学会了”、“我还想学习”等,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并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也利于老师掌握学生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指导。
5.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科书提供了许多参考网站供学生查找资料,且配有教学光盘。
光盘中有多种电子刊报及相关素材、多种多媒体作品及相关素材、计算机程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等。
教学光盘与教师用书一起发行,学生可以复制使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吉庆,《信息素养论》,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胡同森,《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
5.(美)JuneJamrichParsonsDanOja著,田丽韫,龚波等译,《计算机文化》,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本章概述
课程内容标准:
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3.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一、教材分析
1、本章的作用和地位
本章是本书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开篇章,旨在引导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应用及发展趋势等情况有个总体上的了解,由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章旨在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对生活、学习和社会中的事例进行分析和归纳,使学生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并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活动习惯奠定基础。
2、本章主要内容介绍
在现代社会里,信息资源越来越重要,谁能更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掌握并有效地运用信息,谁就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优势。
对于个人而言,提高自己的信息意识和分析、综合并创造性地运用信息的能力,十分重要。
本章设置了两节内容: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本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典型例子,从中归纳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并让学生围绕主题内容通过探究活动来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从而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及了解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本节以讲述信息技术应用的案例作为引子,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含义,通过交流和合作探究活动,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及其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学习生活方面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活动习惯。
第一节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所做的提炼和概括,而第二节内容不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继承和拓展,而且也是第一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宽,它们都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向学生展示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有关内容,并根据高中生已逐渐丰富起来的、能对具体现象或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等特点,有层次、有选择地设计了实例分析、讨论归纳、合作探究等活动,这些体验式的学习活动是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的,也是符合并充分体现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这对准确把握信息的基本含义,以及有效地应用信息都十分有帮助。
例如:
如何识别信息的真伪问题,这使得学生对于合理地参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 教案 必修 完整 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