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册音乐教案好.docx
- 文档编号:10203418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493.67KB
十二册音乐教案好.docx
《十二册音乐教案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册音乐教案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二册音乐教案好
十二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是根据《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课本的内容均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二、课本包括“聆听”、“表演”(包括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集体舞)、“编创与活动”三部分内容,各部分内容都为每一课的中心内容服务。
体现了音乐学科的人文主线。
三、“创编与活动”为本课本的重要特色之一,旨在通过某一种形式(如歌词、节奏、律动、歌表演、打击乐器演奏)的创编练习,达到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与创造的目的,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新大纲对本册教材的要求
一.主要目标
*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保持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二.内容标准
1.感受与鉴赏
(1)音乐表现要素
*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
能随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
*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
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反应。
(2)音乐情绪与情感
*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
*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3)音乐体裁与形式
*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
*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
*能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
*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每学年2—4首。
(4)音乐风格与流派
*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的风格。
*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感受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
2.表现
(1)演唱
*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做出反应。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的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
*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
(2)演奏
*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
*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
*能够选择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奏作简单评价。
*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2—3首。
(3)综合性艺术表演
*能够主动的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并从中享有乐趣。
*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担当一个角色。
*能够对自己、他人的表演进行简单的评论。
(4)识读乐谱
*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
*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
*能够认识简单乐谱。
3.创造
(1)探索音响与音乐
*能够自制简易乐器。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或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2)即兴创造
*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
*能够以各种音源及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
(3)创作实践
*能够创作2—4小节的节奏短句。
*能够创作2—4小节旋律。
4.音乐与相关文化
(1)音乐与社会生活
*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
*喜欢从广播、电视、磁带、CD等传播媒体中收集音乐材料,并经常聆听。
*主动参加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
*乐于听音乐会或观看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
(2)音乐与姊妹艺术
*接触与了解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能够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简单描述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能够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为儿歌、童话故事或诗朗诵配乐。
*知道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儿童歌曲。
教学进度表(六年级)
周次
内容
1
青春放歌
2
3
亚洲弦歌
4
5
DoReMi
6
7
黄河之滨
8
9
火车印象
10
(五·一放假)
11
黄河之滨
12
美妙的音乐
13
14
口风琴
复习C、F、G大调;齐奏;二重奏;三重奏
15
16
17
18
音乐会
19
期末测试
第一课青春放歌
一、教学目标
(一)从演唱与欣赏活动中,感受与体验青春的气息,激励珍惜青春年华。
(二)能够根据《青春列车》的节奏、旋律等特点,理解歌曲的音乐情绪,并用热情、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聆听《行星组曲》中的《火星——战争之神》、《金星——和平之神》及《木星——欢乐使者》,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记住主要的音乐主题,并为《欢乐颂歌》配诗或配画。
(四)聆听合唱《飞来的花瓣》,感受其音乐情绪,并能够为不同段落选择适当的形容词来概括其音乐特点。
二、教材分析
(一)《青春列车》
《青春列车》是一首优美活泼、积极向上、富于动力,并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二部合唱歌曲。
歌曲用真挚而率直的语言,歌颂青春、歌唱幸福的生活。
歌曲的旋律多使用级进与大跳,从而使歌曲的情绪跌宕起伏。
歌曲的节奏疏密相间而跳动,显得流畅而活泼。
歌词与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热情、欢快、载歌载舞的印象。
歌曲结构为三段体。
前奏多大跳与级进,营造了一种富于活力、热情向上的气氛。
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由弱起拍构成的活跃节奏,旋律中大跳与级进加之附点的运用,使音乐富有向前的冲击力,充分体现了青年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豪迈性格。
第二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
歌曲转向大调,从节奏、调性及旋律的进行上与第一乐段造成鲜明对比。
飞奔的列车在群山中穿行,舒展的节奏,波浪起伏的优美旋律,抒发着青年人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
第三乐段采用了二部合唱的形式,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
开始由
—
的八度大跳把音乐推向全曲的高潮,疏密相间的节奏和激动流畅的旋律倾吐着青年人的心声,不但与第一、二乐段造成对比,而且概括出全曲的中心思想,歌颂青春,歌唱生活。
歌曲结束在小调上。
使全曲达到统一。
结束句的长音犹如奔驰向前的列车,也表示青年们要乘着青春列车去建设、去创造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二)《行星组曲》
1.背景资料
《行星组曲》是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于1914~1916所作的管弦乐组曲。
1920年11月15日在伦敦皇后大厅初演。
全曲由七首乐曲组成,分别以七颗行星的名称为标题:
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除了地球和当时还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外,太阳系的行星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表现。
关于该曲,作者有过如下的讲话:
“这部组曲的创作动机自诸行星在星占学上的意义。
但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与古典神话中相同称号的神也毫无联系。
倘若一定要加以说明的话,广义地解释每首乐曲的副标题就足已说明问题了。
比如,木星具有一般意义的欢乐,同时也表现与宗教或人民节日有关的欢乐。
又如土星不仅象征着肉体的衰老,也标志着成熟和理想的实现。
至于水星,那是智慧的象征。
”作者从欧洲星占学中引申的这段解释,为乐曲标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联想天地。
乐曲音乐语言通俗易懂,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是一首颇受人们欢迎的通俗名作。
其中《火星》、《水星》、《木星》、《天王星》各曲经常单独演出。
2.作者简介:
霍尔斯特(1874~1934)瑞典裔英籍作曲家。
生于一个音乐世家,青少年时期就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如在教堂弹奏管风琴、指挥合唱团等等。
1893年移居伦敦,在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师从斯坦福。
1907年担任莫利学院音乐主任。
1919-1924年担任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师。
并且从1905年起兼任伦敦圣·保罗女学音乐教师直到去世。
他对英国民间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并喜爱诗歌,终身受好占星学和东方神秘主义。
他的主要作品有:
歌剧《在野猪头酒家》、《莎维德丽》、《大笨蛋》,乐曲《萨默塞特狂想曲》、《埃格敦荒野》、《圣·保罗弦乐组曲》、《行星组曲》等,合唱曲《死亡颂》、《合唱交响曲》、《耶稣赞美诗》等。
3.音乐分析
(1)《火星——战争之神》乐曲为C大调,快板,5/4拍。
乐曲开始是弦乐组用弓杆敲击着琴弦,和打击乐一起奏出具有进行曲节奏特点的节奏型,这个节奏模仿军鼓声的音响,使人联想到军队行进中整齐划一的步伐,也表现了战争的残暴性。
乐曲由弱渐强,形成了一种由远而近的战争威慑感。
紧接着的第一主题,旋律低沉而压抑,有一种令人不安的特点。
固定的军队行进节奏不断反复并且越来越响,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战云密布的图景。
当管弦乐奏出此起彼伏的号角声,形成一种战争紧张气氛后,长号与大号奏出低沉浑厚、充满怒气的第二主题。
这个主题犹如变幻莫测的战争风云,音乐的色彩也不断地变化着。
随着渐渐高涨的情绪,乐队奏出了威武雄壮的、具有进行曲风格的第三主题。
这个主题的前半段由大号吹奏,后半段转调后由小号吹奏,同时,管风琴奏出宏大的音响使这支军队显得更为声势浩荡,形成了乐曲的高潮。
接下来的一声巨响,使音乐气氛突然急转直下,沉闷的空气又笼罩了一切,前面呈示过的各个主题展开,形成了此起彼伏的激烈战争场面。
乐队不断重复地奏出粗暴的和弦,就好像隆隆的炮声和悲愤的呐喊,使乐曲充满了阴沉暗淡的色彩。
在西方,自古即以战争之神玛尔斯的名字称呼火星,作者于1914年8月动笔谱写《火星》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战争乌云已布满整个欧洲,因此,这首乐曲的创作或许不是偶然的。
(2)《金星——和平之神》乐曲为降E大调,慢板,4/4拍。
乐曲开始先由圆号,后由四支长笛和三支双簧管奏出第一主题。
圆号轻柔舒展地奏出宁静温和的音调,使乐曲充满了和平的气氛。
接着,长笛和双簧管在高音区奏出相呼应的七和弦与九和弦,使人联想到平静的水面上吹起了阵阵涟漪,给乐曲增添了安谧柔顺的色彩。
接下来,竖琴和打击乐器奏出的乐音宛如来自天界的钟声,使人们在宁静与平和的氛围中不禁产生一种纯净、虔诚而崇高的情绪。
随后,第一主题再现,接着是大提琴用琶音式的音调奏出温和而明朗的旋律,把人们引入沉思和幻想的境界。
乐曲转为行板后,小提琴奏出第二主题。
主题的开头采用五声音调写成,甜美而温馨,如同纯真而抒情的民歌,具有一种优雅的格调和幽静的气氛。
钢片琴的辅助,更使人感到一种情感的升华,仿佛进入天堂般和平的理想境界。
乐曲用五声音调结束,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回味。
(3)《木星——欢乐使者》乐曲为C大调,快板,2/4拍。
这是一首规模较大的欢乐颂歌,分为三个部分。
乐曲一开始的第一主题就展现出喜悦的情绪。
圆号主奏的主题充满了活跃的气氛,弦乐和木管形成的欢快的波浪使主题情绪更为高涨。
乐队响亮的全奏使乐曲的情绪达到高潮后,乐曲呈示出欢欣鼓舞的动机。
随后由长号和大号等铜管乐器奏出单纯而真挚的第二主题。
在接下来的连接段落后呈示的第三主题从容而庄重,带有较强的民族舞曲色彩。
乐曲在多次的反复中,配器和伴奏织体出现了许多生动的变化,使乐曲的情绪更加热烈,最后在凯旋般的号声中结束。
连接段落引入的第二部分,是一首颂歌。
这首颂歌的旋律,纯朴而宽广,宛如民歌那样质朴无华、亲切感人。
副歌部分在反复时高八度的演奏,使乐曲的情绪更为饱满,洋溢着庄严崇高的气氛,并带有纯净虔诚的色彩。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乐曲在辉煌华丽的气氛中,用欢乐颂歌的曲调结束整个乐章。
(三)《飞来的花瓣》
1.作者简介:
瞿希贤(1919~)女作曲家。
自幼爱好音乐。
1948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师从佛兰克尔、谭小麟等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
她勤奋多产,创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刚柔兼备,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并且具有艺术的独创性。
主要作品有歌曲《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新的长征新的战斗》,大型声乐作品《红军根据地大合唱》和电影音乐《青春之歌》、《红旗谱》、《为了和平》、《元帅之死》等。
此外,她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早操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和你们》等。
2.音乐分析
《飞来的花瓣》是一首美丽的小诗。
语言纯朴,感情真挚,寓意深刻。
歌颂了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歌颂了美好的师生情谊,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真挚谢意及无比崇敬之情。
歌曲的旋律优美,与语言的节奏、声调非常贴切,其和声效果使音乐的意境更富于诗意。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的旋律中,休止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生动地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给予的谆谆教导的感激之情,他们用花瓣一样的信件表达了对老师的无比怀念、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形成了一种声断情不断的艺术效果。
第二乐段采用了二部合唱的形式,由“倾吐芬芳”把歌曲推向高潮,三个“回答老师”,使情绪趋于平静,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深深的依恋之情。
最后有一个补充乐句,它把歌曲的情感进一步深化,令人感动,令人遐想。
(四)歌唱知识
1.唱歌的正确姿势
培养与保持正确、良好的唱歌姿势,是使歌唱发声各部分器官的机能得以正常、自如活动,掌握与运用歌唱基本技巧的前提。
对于初学者,特别是中小学生,这一点尤为重要。
练习歌唱一般采取立式或坐式两种姿势。
正确的站立姿势要求:
(1)身体自然直立,两脚稍分开,重心稳定,两手自然下垂或轻松地放在背后,头部端正,双目平视;
(2)身体各部分肌肉放松(但不要懈怠),特别是肩部、颈部、下颌及面部肌肉不可紧张僵持,以免影响正确的呼吸和发声;
(3)精神饱满、集中,表情自然。
不要有多余动作。
正确的坐势要求:
(1)上身及头部端正,不要前府后仰,两手平放在膝上,或双手曲肘拿正歌谱,高度以不影响头部端正为准,两腿不可伸直,应自然支撑坐姿;
(2)胸部微挺,但不可耸肩;颈部、下颌及面部肌肉自然放松,保持发声器官正常自如的活动;
(3)精神饱满、集中,表情自然。
2.歌唱的呼吸方法
歌唱时的呼吸应根据歌唱发声和艺术表现的要求进行,随歌唱的速度、力度、节奏、表情以及旋律的分句与声音的长短、强弱、顿挫、抑扬等而调节呼吸的缓急、时机、次数、深浅,恰当地运用与控制气息。
歌唱呼吸的基本方法是胸腹联合呼吸法。
要求运用胸腔、横膈膜、腹肌共同控制气息,使肺部气息容量增大、控制自如并有明显的呼吸支点。
吸气的方法:
用口鼻同时轻柔、平稳地吸气,要深而自然舒展,身体各部位应自然谐调,不要僵持;使气息深入肺底(但不可太饱满),膈肌下沉,胸腔两肋张大,胸廓下部稍感膨胀,并注意保持;
呼气的方法:
呼气时,两肩、颈部、下颌及口腔各部位要绝对松驰自然,用胸、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使气息的运用控制自如,注意保持气息,使声音获得气息的支持,不可一泄无余。
三、教学安排(2课时)
一课时:
《青春列车》,欣赏《飞来的花瓣》;
二课时:
欣赏《行星组曲》,进行创作活动。
学唱歌曲《青春列车》
1.学唱歌曲前要完整地聆听范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意控制歌曲的节奏、速度及旋律中的大跳。
演唱二声部时要注意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能力及声音控制能力。
3.歌曲要唱得热情、欢快、亲切,具有载歌载舞的特点。
注意乐段之间的对比和力度的变化。
唱会之后,可以用增加律动的方式演唱。
聆听《行星组曲》和《飞来的花瓣》
1.初听时要完整地聆听作品,并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判断乐器的音色。
2.结合欣赏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如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及创作意图等)。
3.要引导学生抓住音乐要素的特点,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
4.聆听《行星组曲》时,要注意各曲之间音乐的对比,可鼓励学生对音乐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表现聆听的印象。
5.聆听《飞来的花瓣》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作品题材及主要情绪,以及表现的特点等方面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与创造性活动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表达歌曲感情的处理方法及演唱形式,模拟表演活动,为《欢乐颂歌》配画或配上一首诗,……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二课亚洲弦歌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感受亚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亚洲民族、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二)学会演唱日本歌曲《邮递马车》,体会歌曲的欢快情绪,并能够用较快的速度来演唱歌曲。
(三)聆听印度歌曲《摇蓝曲》和科威特歌曲《运动会开幕曲》,领会这两首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能够在3首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歌曲中辨出其中1首亚洲风格特点的歌曲。
(四)知道西塔尔、甘美兰、独弦琴等代表性亚洲民间乐器,并能听辨出这些乐器的音色。
二、教材分析
(一)《邮递马车》
1.作者简介:
古关裕而(1909~)日本作曲家。
早年从福岛商业学校毕业后,师从菅源明朗学习作曲。
1929年,英国“国际作曲家协会”征求新创作的乐曲,他寄去的作品获奖。
此后从事音乐创作活动,他的许多作品在广播电台播出。
1953年,他获得了日本广播协会颁发的“广播文化奖”。
《迪递马车》是他创作歌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此外还有《长崎之钟》等。
丘灯志夫(生年不详),日本词作家。
写过大量歌词。
2.歌曲简介
这首歌作于1951年12月,并灌制唱片,1952年由日本歌手冈本敦郎演唱得以广泛传唱。
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
歌曲表达了生活在边远牧场上的青年们,盼望那每天一趟的邮递马车给他们带来信函时的喜悦心情。
当时,在那遥远的牧场上,得知家乡亲人和朋友的信息是比较困难的,只有邮递马车才能给他们带来一些快慰。
在期待着好消息的牧场年轻人听来,邮递马车的马蹄声是多么清脆悦耳,于是充满希望的嘹亮歌声油然而起。
歌曲洋溢着欢乐的情绪。
3.音乐分析
歌曲是降A大调,2/4拍,用较快的速度演唱,歌曲结构为二部曲式。
A乐段(从第1-24小节),描写小伙子们和姑娘们听到远处传来车轮的声音,看到马车驶来的愉快情绪。
这个部分每8个小节为一个乐句,共3个乐句,每4个小节为一分句。
B乐段(第25-50小节),表现他们想到邮递马车将带来家人、亲人们的信息的喜悦心情。
这一段的前半部分曲调比较舒展,后半部分用男女声交替着唱“听啊!
”、“看啊!
”,配上不断跳跃的旋律,把希望邮递马车快点带来信息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这个部分同样是每8个小节为一个乐句,共3个乐句,每4个小节为一分句。
然后从头反复,唱第二段歌词。
最后的17小节(第50-66小节)为附属部分的结尾声,并再现A段部分音调,用衬词“啦啦啦……”表现活泼、快乐的情绪,把欢乐的情绪推向高潮后,像年轻人跳动着的心那样起伏不停。
(二)《摇蓝曲》
1.背景资料——印度音乐
印度是世界上人种、宗教、文化和音乐方面种类最为繁杂的地区之一。
印度音乐受波斯、希腊、蒙古、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外来影响与印度原有文化相融合,形成完整、独特的印度音乐文化。
印度音乐,尤其是印度古典音乐与宗教、神话有密切的关系。
印度音乐有其特点的音律、调式、旋律、节奏、曲式、体裁、乐器和乐队、演唱方法和表演方式。
“拉格”和“塔拉”是印度古典音乐的两大支柱。
“拉格”是一种旋律的程式、框架。
“塔拉”是印度音乐复杂节奏节拍体系的总称。
印度音乐的特点之一,是形成种类繁多的装饰性乐句和装饰音体系,音乐进行多曲线形、波浪式和螺旋式而很少直线式。
印度音乐还有独特的器乐体系。
印度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多为歌舞形式。
2.歌曲简介
歌舞在印度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每部影片都穿插绚丽多姿、优美动听的歌舞场面。
印度电影音乐吸收了印度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素材,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风格。
例如印度影片《流浪者》中的《拉兹之歌》、《丽达之歌》和《大篷车》、《奴里》中的插曲等。
电影《两亩地》反映了印度贫苦农民的生活遭遇。
故事情节:
忠厚朴实的农民夫妇向波和芭罗以及他们的儿子,依靠两亩地为生,但财主霸占了这仅有的两亩地。
失去生活来源的向波带着儿子到加尔各答谋生,历尽苦难,幼小的孩子偷偷地以擦皮鞋赚钱,最终没能摆脱苦难的噩运。
《摇蓝曲》是影片里贫苦农民向波的妻子芭罗接到丈夫从加尔各答奇来的信,但是她不识字,就去找雇她做帮佣的女主人,请她读信,当她走近主人家时,女主人正对着自己的婴儿唱着这首摇蓝曲。
歌曲宁静平和,带有祈祷式的音调,既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也表达了盼望生活安宁的愿望。
曲调具有摇蓝曲的共同特点,也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演唱形式为女声独唱,用印度民族乐器伴奏。
这里我们听到的是电影中用原文演唱的录音。
印度影片《两亩地》,属于印度电影中较少见的批判现实主义佳作。
该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曾在我国公映。
3.音乐分析
这是一首具有印度民族风格的摇蓝曲。
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丰富的装饰音,以及波浪式、螺旋式的旋律进行,给人以深情、婉转、缠绵的感受。
印度音乐是建立在印度独特的、与西欧古典音乐不同的音乐要素基础之上的,现在用我们的记谱法并进行音乐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
乐谱和分析仅供参考。
歌曲记谱为D大调,可以认为是a多里亚调,用7/8拍子(即3拍+4拍),速度缓慢。
曲式结构特点是,重复句的多次反复出现。
这个多次反复出现的乐句旋律进行平缓,在五度范围内进行,给人以恬静的感觉。
(三)《运动会开幕曲》
1.背景资料
科威特。
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面积17,818平方公里,人口180万。
境内多半是沙漠,无河流和湖泊。
居民绝大部分信奉伊斯兰教。
1871年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939年沦为英国“保护国”,1961年独立成立科威特国,首都科威特。
阿拉伯音乐。
阿拉伯地区指横跨亚、欧两大洲的连接地区包括20多个国家和近两亿人口,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阿拉伯音乐有时也指西亚和北非所有阿拉伯国家和民族的音乐。
阿拉伯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古埃及、古波斯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对印度北部和中国西部音乐产生影响。
阿拉伯音乐有它独特的音律体系,独特的音阶、调式,变化多样的阿拉伯节奏,还有一整套民族乐器和表演形式。
现代阿拉伯乐队。
由阿拉伯乐器和西洋乐器混合组成的大型乐队,包括乌德、卡龙、乃依、以及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单簧管、双簧管、小号、手风琴、定音鼓、排钟等。
2.歌曲介绍
《运动会开幕曲》是一首具有浓厚阿拉伯风格的科威特歌曲。
科威特重视足球运动,科威特人民酷爱足球运动。
1989年在科威特举行“亚洲杯足球锦标赛”。
锦标赛开始举行隆重开幕式,开幕式上有大型歌舞表演,《运动会开幕曲》是开幕式歌舞表演的开始音乐。
运动会的主题是“和平与友谊”,这也是歌舞表演的主题。
在旋律和节奏上,明显地具有阿拉伯音乐风格,在乐器使用和配器上,采用了西洋管弦乐器,即由阿拉伯现代乐队演奏。
(四)亚洲民间器乐曲片段
1.《拉贾斯坦民间音乐》(印度西塔尔演奏)
西塔尔是印度种类繁多的民族器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西塔尔是一种弦乐器,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食指套上金属的拨子弹拨,或者手持弓子擦弦。
西塔尔有多种类型,主要分北印度西塔尔和南印度西塔尔。
北印度西塔尔琴体为木制,长约1米,共鸣体成半球状,由一个镶薄木板的葫芦构成。
琴颈扁长而宽,指板上有20个可移动的环形金属制成的品。
琴弦一般为7根。
南印度西塔尔与北西塔尔相近,但琴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二 音乐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