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三四单元备课.docx
- 文档编号:10202535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50
- 大小:69.49KB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三四单元备课.docx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三四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三四单元备课.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三四单元备课
第三单元单元概要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谝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亡羊补牢》教育我们做错了事,若驻及时补救,还不算晚。
《南辕北辙》提示了如果背道而驰,行动和目的相反,则永远也不能达到目的的道理。
《惊弓之鸟》教育我们要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画杨桃》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教育我们要多角度看问题。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育我们要学会思考问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语文园地包括“中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t"成语故事“
学情分析
本单元课文语言朴实生动,含意深远。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反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单元生字。
2.学会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正确书写生字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的读把课文读通读懂。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2.学会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
教法与学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句联系物理学实际,体会故事的道理,谈谈自己的感想。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安排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8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习作3课时
章节名称
9寓言二则
计划学时:
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
羊圈,窟窿,后悔,盘缠”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末体会文中说话人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2.复述万古长青,感受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寓意中得到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重难点:
在感受寓言提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方法: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导析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生字,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录音磁带。
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亡羊补牢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
(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
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
讲道理。
)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
(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我们先学习寓言。
看老师写课题:
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
丢失。
牢:
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为什么丢羊?
为什么补羊圈?
)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
让我们来读课文。
注意:
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
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
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指导学生书写“窟窿”(3)齐读这句话。
(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
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
(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
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
指名读,评议。
(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
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
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
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
能否去掉?
(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
从哪儿读出?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
(8)“从此”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
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
(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
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
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
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
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
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第2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一、复习导入。
(复述《亡羊补牢》的内容和寓意)
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
南辕北辙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
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找找生字的特点,比如:
“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
“奔驰”这两个字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三、再次朗读,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车下的人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
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不是车下的人不明白,是而车上的人不明白。
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车下的人告诉车上的人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
所以,是车上的人不明白。
(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
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体会寓意:
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五、表演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
(学生分角色表演)
六、课堂延伸
1.假如车上的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该怎么办呢?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
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
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
面对那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
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
为什么?
总结:
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
,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第3课时总第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
yùyán wánɡyánɡbǔláo yánɡjuàn kūlonɡbǎshì
()()()()()
diāozǒu jiēfanɡ hòuhuǐ quànɡào pánchan yìnɡyào
()()()()()()
二、按原文填空。
1、“亡羊补牢”的“亡”的意思是________,“牢”的意思是________。
2、《亡羊补牢》讲了一个人的羊圈破了个窟窿,狼叼走了一只羊,养羊人____________。
第二天,狼又叼走一只羊,养羊人________了,赶快_______________。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________。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_____________,认真改正,就__________。
3、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________走。
他的______越好,________的本领越大,________带得越多,______得越远,就越___________楚国。
4、我想对这个楚国人说:
“你太________了,你选错了________,如果不听别人劝告,及时改正,无论再怎么努力,都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1.近义词:
快乐--()创造--()宁静--()
奇异--()依然--()本领--()
2.反义词:
警惕--()精致--()坚持--()
宁静--()黑暗--()幸福--()
四.比一比,再组词。
碌()斑()抄()姿()
绿()班()吵()资()
镇()桂()职()郊()
填()挂()耻()效()
五.选择带点的字在句子里的意思,把解释的号码填在()里。
1.打:
A.击;B.举、提;C.取;D.制造;E.编织;F.放射、发生。
(1)我给老师打电话。
()
(2)我军打败了敌人。
()
(3)奶奶打毛衣给我穿。
()
2.花:
A.植物的生殖器官;B.样子或形状象花的;C.错杂的颜色或花样;D.虚伪的,用来迷惑人的;E.用掉。
(1)种田人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
(2)老爷爷一头花白的头发,但眼睛很有神。
()
(3)一朵朵浪花打在脚上,真舒服。
()
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教学反思
章节名称
10惊弓之鸟
计划学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与学潮
教法:
导学法
学法:
读思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小黑板(生字词)
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一、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出示小黑板: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什么信息?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导入:
一句话,我们就了解了更羸这么多的情况,时至今日,我们还谈到他,是因为他与一个成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板书“惊弓之鸟”)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对读不好的段落重点指导读好。
3、认读生字词: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大吃一惊、孤单失群
提醒:
“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gēng,不要读成gèng。
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
“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并归纳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1)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2)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第2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一、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一)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
(1——4)
1、指名读1—4自然段。
2、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
(用“ ”画出来:
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3、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
谁来读一读他的话?
(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
4、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
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5、指导朗读:
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
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6、齐读1—4自然段。
(二)师:
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
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1、齐读5、6段。
2、更羸怎样射大雁的?
大雁听到弦声怎样?
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
3、指导朗读:
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三)师:
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1、默读7—9自然段。
思考:
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
每一句话讲什么?
(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
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
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
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
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
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
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
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4、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
因为 ,所以 。
5、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
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
第3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1、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字形: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和同桌交流难字的识记方法。
3、难字书写指导:
“弓”是独体字,笔画是3画;
“魏”是17画,第14画是从“田”字里面通下来一撇,第16画是“撇折”;
“雁”字,“厂”字里边是两个单人旁,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4、书写练习。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同步练习。
布置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第4课时总第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
jīnɡɡōnɡzhīniǎo wèiɡuó shèjiàn dǎliè dàyàn
( )( )( )( )( )
dàchīyījīnɡběnshilāxiánbēicǎnyùhé
( )( )( )( )( )
ɡūdānshīqún lièkāi
( )( )
二、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非常出乎意料。
()
2、在某方面有才干的人。
()
3、离开了群体,单身无依靠。
()
4、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
()
三、判断语气,选择序号
A惊讶B怀疑C肯定D谦虚E询问
1、“是吗?
”“你真有这样的本事?
”()
2、“大王,我不用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
3、“你怎么知道的?
”()
4、“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
5、“啊!
”“真有这样的本事!
”()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更羸说:
“飞得慢,因为它____________,伤口还没有________,还在________;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________,孤单________,得不到________。
它一听到_______,心里很________,就________往高处飞。
它一________,伤口又________了,就______了下来。
”
五、实践活动
课外读读《成语故事》。
板书设计
10、惊弓之鸟
观察:
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
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结果:
不用箭 只拉弓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教学反思
章节名称
11画杨桃
计划学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是做事还是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和老师的话,集体讨论,合作,领悟其中的含义。
教法和学法
教法:
导读法。
学潮:
自悟,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杨桃实物;小黑板生字词
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一、出示实物,导入新课
1、师出示杨桃实物,并请学生读“资料袋”。
2、师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看看课文中的我从画杨桃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轻声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出示小黑板,认读生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
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
指名读,正音:
“嘱”读zhǔ,不要读成shǔ;“审”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肃”是平舌音;“晌”读shǎng,不要读成xiǎng
三、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默读思考:
“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同学们怎样评价“我”的画?
老师怎样做怎样说的?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交流课文内容: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
第2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一、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找找哪几段具体写了画杨桃的事。
(边读边用笔做记号)2、练习朗读2——18段。
指导朗读要点:
(1)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我”认为画得怎样?
抓住重点句: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体会“我”的一丝不苟。
(2)通过对比体会人物心情,把握准感情:
①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时认为画得怎样?
态度是怎样的?
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
(找出老师的动作,分角色朗读,老师、同学们的对话,体现两者态度的不同。
)
②当老师让学生坐到“我”的座位观察后,学生的态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次老师问“画像不像杨桃”时,同学们嘲笑的语气;第二次老师问“杨桃像不像平时看到的杨桃”,同学支支吾吾的语气。
(对比体会读好这部分内容)
抓住“和颜悦色”一词,指导老师耐心和诚恳地批评这部分。
二、升华领悟:
1、出示父亲和老师的两段话,
①朗读思考:
他们的话相似在哪里?
都说的什么意思?
明白“教诲”的意思吗?
通过反复读,学生能体会出父亲和老师都是教育“我”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
②再读,老师的话哪几句和父亲的不相似,是什么意思?
(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③师总结:
父亲和老师教“我”做人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这是做人的根本!
从画杨桃一事中,“我”还明白了从不同角度去贯彻,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怎能不让“我”终身受益呢?
2、背诵老师讲的一段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语文 三年级 下册 三四 单元 备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