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课文解读过秦论人教版课文.docx
- 文档编号:10202345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9.82KB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课文解读过秦论人教版课文.docx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课文解读过秦论人教版课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课文解读过秦论人教版课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课文解读过秦论人教版课文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课文解读:
过秦论人教版课文
秦孝公①据崤函②之固,拥雍州③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④,有席卷天下⑤,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⑥之心。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那样的天子权势,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四周荒远之地的雄心。
①秦孝公:
生于公元前381年,死于前338年,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名渠梁。
穆公十五世孙。
他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富国强兵。
②崤函:
xiáohán,崤山和函谷关。
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
函谷关,在河南省灵宝县。
③雍州:
包括今陕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
雍,yōnɡ。
④周室:
这里指代天子之位的权势,并非实指周王室。
战国初期,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三万多人口。
⑤席卷天下:
与下文“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同义铺排。
⑥八荒:
原指八方荒远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
)[这一句写秦国的地理优势及其统一天下的雄心。
作者为什么从孝公起笔呢?
因为在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等。
直至孝公之初,秦与各诸侯相比,也并无优势。
但是,秦凭借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却有着并吞天下的巨大野心。
“君臣固守”写秦偏居一隅,严阵以待,谨防诸侯来犯。
一个“窥”字,透出秦对天子之位虎视眈眈,暗中伺机而动,随时准备猛然窜出、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
]当是时也,商君①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②而斗诸侯③。
(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崤山以东诸侯各国自相争斗。
①商君:
即商鞅,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前338年。
战国时卫人。
姓公孙,名鞅。
因封于商,号曰商君。
先仕魏,为魏相公叔痤家臣。
痤死,入秦,历任左庶长、大良造。
相秦十九年,辅助秦孝公变法,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使秦国富强。
孝公死,公子虔等诬陷鞅谋反,车裂死。
②连衡:
也作“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实施各个击破的策略。
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联合以抗秦,称合纵;张仪与苏秦相对,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称连横。
③斗诸侯:
使诸侯自相争斗。
斗,使动用法。
“连衡”一句为虚笔,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即公元前328年,是商鞅死后十年的事。
本文属赋体政论,叙史一般用概述方式,有时为了行文的需要,不一定尽如历史事实。
下文还有多处类似的情况,阅读时请留意。
)[这几句写秦孝公为实现并吞天下的野心,任用商鞅,制定对内变法图治,富国强兵,对外“连横以斗诸侯”的基本国策。
国势得以强盛,由“窥周室”进而开始“夺周室”。
]于是秦人拱手①而取西河②之外。
(因此,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①拱手:
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②西河:
又称河西,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
秦孝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为将而击之。
商鞅遗书公子,愿与为好会而罢兵。
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而袭夺其军。
其后十年间,魏屡败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
)[最后用“取西河”之地这个典型事例说明新的国策所取得的战果。
“拱手”二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土地来得极易,以此烘衬商鞅变法的巨大效果。
]
开头第一段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
这一段在写法上很有特色,首先题目是“过秦”,但作者在开笔对秦之“过”只字不提,却反过来大写秦之兴盛,写秦治国之策及其奇效。
这是为什么呢?
让读者一头雾水,不知就里,开下文波澜起伏之源。
其次,文笔气势很盛,“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
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四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兼以夸张,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有欲罢不能之感。
这就是写赋的所谓“铺张扬厉”的手法。
不仅造成逼人的气势,而且大大强化句子的语意。
《古文观止》评述说:
“四句只一意,而必当叠写之者,盖极言秦先虎狼之心,非一辞而足也。
”作者连用几个句子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便把秦的虎狼之心披露得淋漓尽致。
孝公既没①,惠文、武、昭襄②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③巴、蜀,东割膏腴④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⑤。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
①没:
通“殁”,死。
②惠文、武、昭襄:
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
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
③举:
攻取。
④膏腴:
ɡāoyú,指土地肥沃。
⑤要害之郡:
指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
)[这里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按四个方位分写秦领土日益扩大的情形,表现它的势力全方位地空前增长,而“蒙故业,因遗策”则点明了秦继续强大的根本原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①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②天下之士,合从③缔交,相与④为一。
(诸侯各国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
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成一个整体。
①爱:
吝啬,小气。
②致:
招致,招纳。
③合从:
与秦“连横”之策相对,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从,通“纵”。
④与:
帮助、援助。
)[这几句写面对秦国日益强大的形势,六国采用的“弱秦”举措,招揽人才,合纵缔交。
“恐惧”反衬了秦之强大,咄咄逼人。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六国重封抗秦将相,说明决心之大。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①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②从离③衡,兼④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这四位封君,都明见识,有智谋,心地忠诚而讲求信义,待人宽厚,爱惜人才,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衡之策,把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兼并起来结成联军。
①四君:
指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魏信陵君魏无忌。
他们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②约,结。
③离,使离散。
④兼,兼并、统一。
)[诸侯各国不仅制定了对付秦国的策略,而且有着坚定地执行这些策略的国家重臣。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①、徐尚②、苏秦③、杜赫④之属为之谋,齐明⑤、周最⑥、陈轸⑦、召滑⑧、楼缓⑨、翟景⑩、苏厉(11)、乐毅(12)之徒通其意,吴起(13)、孙膑(14)、带佗(15)、倪良、王廖(16)、田忌(17)、廉颇、赵奢(18)之伦制(19)其兵。
(在这时,六国人才济济,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他们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为他们统率军队。
①宁越:
赵人。
②徐尚:
宋人。
③苏秦:
洛阳人,是当时的“合从长”。
④杜赫:
周人。
⑤齐明:
东周臣。
⑥周最:
东周君儿子。
⑦陈轸:
楚人。
⑧召滑:
楚臣;召,shào。
⑨楼缓:
魏相。
⑩翟景:
魏人。
翟,zhài。
(11)苏厉:
苏秦的弟弟。
(12)乐毅:
燕将。
乐,yuè。
(13)吴起:
魏将,后入楚。
(14)孙膑:
齐将。
(15)带佗:
楚将。
(16)倪良、王廖:
都是当时的兵家。
(17)田忌:
齐将。
(18)廉颇、赵奢:
赵将。
(19)制:
统领、统帅。
)[以上写六国“弱秦”举措的落实。
在外交方面,“约从离衡”,不仅合纵而且离衡;在军事方面,“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九国之师实现了统一指挥;在人才方面,有四君子这样英明的决策人物,更有许多杰出的运筹帷幄的谋士、口若悬河的辩士,决胜千里的将领,可谓人才济济,群英荟萃。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①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②。
秦无亡矢遗镞③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
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困苦不堪的境地了。
这样一来,合纵解散了,盟约溃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
①叩关:
攻打函谷关。
叩,击。
②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九国,就是上文的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
逡巡,qūnxún,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
六国首次合纵在公元前334年至前332年之间,苏秦说六国合纵,任纵约长,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前318年,苏秦再次约六国攻秦,楚怀王任纵约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皆引兵而归。
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秦。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
据《史记·六国表》载,并没有“九国之师”齐出动的情况。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不尽合历史事实,前面说过,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述方式,跟史书记载不同。
③镞:
zú,箭头。
)[这几句用对比夸张的方法写九国诸侯与秦的交战。
九国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兵多将广,声威显赫,攻势凌厉,力量强大到极点,但是面对秦人打开的关门,“逡巡而不敢进”,尚未交锋,“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各国只好改变策略,拆散合纵,由合力攻秦转而“争割地而赂秦”。
作者这样写,好像诸侯“从散约败”,不是秦用武力攻战的结果,而是用武力恫吓的结果,从反面衬托了秦国的强大。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①,追亡逐北②,伏尸百万③,流血漂橹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秦有剩余的力量趁着各诸侯国困敝的时候来制服他们,秦追赶九国逃亡败北的军队,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连大盾牌也漂浮得起。
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主宰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
强的诸侯国主动表示屈服,弱的诸侯国入秦朝拜称臣。
①弊:
通“敝”,困敝、疲敝。
②北:
败北,溃败。
③伏尸百万:
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
秦击六国杀伤人数史书皆有记载,如前293年击韩伊阙,斩首24万;前273年击魏华阳军,斩首13万,又说15万;前260年,破赵长平军,杀卒45万;其余,斩首不足十万者略而不书。
④橹:
盾牌。
)[这是写秦在吓退九国之师的进攻,逼迫九国“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之后,乘势发起强大的军事进攻,结果九国“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一败涂地,只好听由秦来“宰割天下,分裂山河”,竟至“强国入朝,弱国请服”,一概俯首称臣。
作者极尽夸大之能事却又全无言过其实之弊,造成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宏大气势。
]延及孝文王①、庄襄王②,享国③之日浅,国家无事。
(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①孝文王:
昭襄王的儿子,在位只有三天就死了。
②庄襄王:
孝文王的儿子,在位三年。
③享国:
帝王在位的年数。
)[这里只用“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九个字略写。
]
这一段对诸侯是先扬后抑,写诸侯合纵缔交,罗致人才,共谋弱秦,极力渲染其人才之众多,阵容之壮大,实力之雄厚,反秦攻秦声势之浩大,后写其不战自溃,一败涂地,既反衬秦的势力强盛,也为下文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伏笔。
对秦国则是寓褒于贬,以突兀之笔极写其扩张壮大的雄势,既正面写出秦的不可战胜,为下段蓄势,表明秦统一全国已成定局,也为后文所谓“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本段承开篇“铺张扬厉”的语言风格,多重排比,变化其用,如铺锦列绣,排红叠翠,以造成繁弦急管般的热烈气氛。
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先以“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四个相同的主谓结构的句式排比,显示“合从缔交”范围之广。
接着以“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三个相同的联合结构的词组排比,形容上述四君子的谋略才干,显示“合纵缔交”基础之牢。
再以“……杜赫之属为之谋”,“……乐毅之徒通其意”,“……赵奢之伦制其兵”三个基本相同的带有长串定语的主语以及相同谓语形式的句子,说明六国人才济济,群英荟萃,显示“天下之士”合从缔交,戮力攻秦的力量。
在将六国抗秦的气势上扬至极点之后,猛然一跌,点出六国“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接着以“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强国请伏,弱国入朝”八个结构异同交错的四言句,显示秦乘胜进击,宰割诸侯的摧枯拉朽的声势。
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奔放,但如果只是一式到底,那又机械呆板了,因此,作者变化其用,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句组合起来,整齐与参差结合,相为映照,使文章张弛有致、气韵流转。
为了突出声势浩大的气氛,作者又在集中排比之时衬以对比夸张,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与诸侯之“困”对比,以九国“十倍之地、百万之众”的强大势力与“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惨败对比,造成一种高屋建瓴,所向披靡的气势。
从行文来说,一篇气盛的文章也不能一点不喘息。
文段末尾只用“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九个字一笔带过,就给全篇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
“如人吐气”,作者在这里巧妙地安插一个“气口”,为下文蓄势。
可见也是匠心独运。
及至始皇①,奋六世②之余烈,振③长策④而御⑤宇内,吞二周⑥而亡诸侯,履至尊⑦而制六合⑧,执敲扑⑨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吞并东周、西周,消灭各个诸侯国,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天下百姓,威风震慑四海。
①始皇:
公元前259至前210年,姓蠃,名政。
先后灭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
称皇帝,自为始皇帝。
废周朝分封建国制度,置三十六郡;收缴天下的兵器,聚之咸阳;统一法度,车同轨,书同文;筑长城,治驰道。
又采用丞相李斯意见,焚书坑儒。
信方士说,求神仙。
多次巡视全国,大修宫室,以供游观。
第五次出巡,途径沙丘平台,即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时暴病而死,在位三十六年。
死后一年,即爆发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前206年,秦王朝灭亡。
②六世:
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
③振:
“振长策”的“振”,举起;“威振四海”的“振”,通“震”,震惊。
④策:
马鞭子。
⑤御:
驾御,统治。
⑥二周:
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
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
西周灭于秦昭王五十一年,东周灭于秦庄襄王元年,不是始皇时事。
作者只是为了行文方便才这样写的。
⑦履至尊:
登帝位。
⑧六合:
天地四方。
⑨敲扑:
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南取百越①之地,以为桂林、象郡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③,委命④下吏⑤。
乃使蒙恬⑥北筑长城而守藩篱⑦,却⑧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把自己的性命交付给司法官吏审讯。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南下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①百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②桂林、象郡:
在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
③俯首系颈:
意思是愿意顺从投降。
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④委命:
寄托性命。
⑤下吏:
交付司法官吏审讯。
⑥蒙恬:
秦将。
始皇时领兵30万北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⑦藩篱:
比喻边疆上的屏障。
藩,篱笆。
⑧却:
击退。
)[以上写秦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登基称帝。
“振长策而御宇内”四句写其攻天下的威势,“南取百粤”、“北筑长城”写秦疆域的广大、国势的强盛。
]于是废先王①之道,焚百家之言②,以愚黔首③;隳④名城⑤,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⑥,铸以为金人⑦十二,以弱⑧天下之民。
(接着就废除孝公以来历代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把它们全部销熔,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①先王:
一般指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但本文指的当是秦自孝公以来六代君王。
先,已死去的长辈。
②焚百家之言:
指秦始皇焚书坑儒。
百家之言,诸子百家各学派的著作。
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③黔首:
秦朝称百姓为“黔首”。
黔,qián,黑色。
④隳:
huī,毁坏。
⑤名城:
高大的城墙。
⑥销锋镝:
销毁兵器。
销,熔化金属。
锋,兵刃。
镝,dí,箭头。
⑦金人:
《史记?
秦始皇纪》: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斤,置廷宫中。
”又传:
铸铜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
⑧弱:
使……变弱小。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①,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②。
(然后凭借华山修建城墙,据有亿丈高的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面临不可测量的深渊,用它们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派遣优秀的将领、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手执强弩和锋利的兵器守卫着要害的地方,盘问过往的行人。
①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这几个句子用了所谓“合叙”修辞格,理解时要拆分为下面的顺序,“践华为城,据亿丈之城;因河为池,临不测之渊。
”践,与下句“因”对文同义,当释“凭”;课本释“踏”,似欠妥。
亿丈之城,指华山。
不测之渊,指黄河。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这两个句子用了互文的手法,应当理解为,“良将劲弩、信臣精卒,守要害之处,陈利兵而谁何”。
信臣,可靠的大臣。
谁何,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
何,通“呵”,呵喝。
另解“谁何”,即谁也不能把他奈何。
)[以上写秦由攻天下转为守天下后实施的治国之策,主要有,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收天下之兵,实行弱民政策;重兵把守险要之处,实行暴力专制政策。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①之固,金城②千里,子孙帝王③万世之业也。
(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可以万代相传的帝王基业。
①关中:
秦以函谷关为门户,关中即指秦雍州地。
②金城:
坚固的城池。
金,比喻坚固。
③子孙帝王:
子子孙孙称帝称王。
帝王,名词活用动词。
《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诏曰: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这是写秦一厢情愿的想法。
作者突出秦始皇的巨大野心,目的是为下文张目,与秦的迅速灭亡形成强烈反差。
秦始皇一切办法都想尽了。
但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他的每一项举措都成了秦王朝加速灭亡的祸根。
]
这一段写秦始皇消灭诸侯、统一天下、建立并强化中央集权封建帝国的整个过程。
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这意味着秦从此由攻天下转入守天下,所以下文接着说它的守策,即愚民、弱民、压民,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在这段文字中“奋六世之余烈”、“废先王之道”是关键性的语句。
前一句说明秦始皇统一天下,是承继“先王之道”的结果;后一句揭示秦始皇在夺取天下之后,放弃了由孝公开始的富国强兵的仁义之策,而改为残酷无比的暴戾之策,这是秦迅速覆灭的缘由,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这段文字与上文一样也是极尽铺排夸饰之能事,一方面极力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用四个意义相同结构相同的排比句式张大秦“威振四海”的盛势;另一方面又用一连串的对偶句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以突显其愚民弱民残民的霸势。
这段文字与前文也有不同。
如果说第一段写秦的野心,第二段写秦的势力,那么这一段写秦始皇:
野心与势力,兼而有之。
第二段用正反对比手法把秦与九国两面写,本段却全从秦单面写,把秦始皇的势力和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愈写愈神气。
但是扬至极高处,也便跌入极深处。
愈写秦之强大,就愈见秦之骄横愚昧;愈写秦之自信太强,就愈见秦之主观片面;愈写秦之野心极大,就愈见秦之眼光短浅。
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
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气势逼人。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①。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
①殊俗:
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
)[第四段以此开端,古人评说:
加此二句,“十分酣恣。
”“酣恣”表现在哪里?
原来上文已将秦王朝的盛势抬至极处,这里再向上一扬,犹如秦始皇临死时的回光返照,秦王朝之盛全是虚假之象,盛极之时就是其灭亡之日。
于是,文章顿时反跌下来,改从陈涉写起。
]然陈涉①瓮牖绳枢②之子,氓隶③之人,而迁徙之徒④也;才能不及中人⑤,非有仲尼、墨翟⑥之贤,陶朱⑦、猗顿⑧之富;蹑足⑨行伍⑩之间,而倔起(11)阡陌(12)之中,率疲弊(13)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14)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15)。
山东(16)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可是,陈涉不过是个以破瓦罐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物,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边军卒之中,从民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
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①陈涉:
即陈胜,字涉。
公元前?
至前208年,秦阳城人。
秦二世元年七月,与吴广率领戍卒900人,在蕲县大泽乡揭竿起义,诈称公子扶苏、楚将项燕,时诸群县苦秦苛法,云集响应。
既占领陈县,胜乃自立为王,国号张楚。
与秦将章邯战,兵败还至下城父,为其御夫庄贾所害。
②瓮牖绳枢:
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替代户枢系门板。
形容家里穷。
牖,yǒu,窗户。
枢,shū,门扇开关的枢轴。
③氓隶:
农村中地位低下的人。
陈涉少时为人佣耕,所以称他为“氓隶”。
氓,ménɡ,古时指农村居民。
隶,奴隶。
④迁徙之徒:
被征发戍边的人。
指陈涉在秦二世元年被征发戍守渔阳。
⑤中人:
平常的人。
⑥仲尼、墨翟:
孔子、墨子。
翟,dí。
⑦陶朱:
就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
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隐居于陶,即现在山东省定陶县西北,自称陶朱公。
他善于经营生计,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蠡,lí。
⑧猗顿:
春秋时鲁国人。
他向陶朱公学致富之术,大畜牛羊于猗氏,即现在山西省临猗县南部,积累了很多财物。
猗,yī。
⑨蹑足:
蹈,用脚踏地。
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
⑩行伍:
hánɡwǔ,古代军队编制,以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故以“行伍”代指军队。
(11)倔起:
突然兴起。
倔,通“崛”。
(12)阡陌,qiānmò,本是田间小道,这里代指民间。
(13)弊:
通“敝”,困敝、疲敝。
(14)揭:
举。
(15)赢粮而景从:
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
赢,担负。
景,同“影”。
(16)山东:
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
这一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
重点是写陈涉起义。
用低衬写法极写陈涉的平凡:
论出身……、论才能……、论军队……、论武器……、论旌旗……都没有图举大事的条件,与秦始皇一统天下,“威振四海”、“余威震于殊俗”的盛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但陈涉义旗一举,天下响应,豪杰并起,强秦顷刻覆灭。
返观“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九国“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却越来越强盛;而陈涉“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秦却土崩瓦解。
可见秦始皇“废先王之道”,施暴政,失民心,乃亡国之举。
这就为下面的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
本段同样运用铺排夸张的手法,例如写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句同写其地位卑微,可谓泼墨如云。
这是因为这些地方一辞虽能达意,却不能“极言”,达不到强化、极化的目的。
且夫①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②也。
(再说,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是变得弱小,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
①且夫:
复合虚词,表进层,相当“再说”、“而且”、“况且”。
②自若:
犹自如,保持原状。
)[强大的秦王朝为什么一朝覆灭?
这是一个极富刺激的问题。
原因可能有很多,是不是山河改了旧观?
“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地理优势依然存在。
这就排除了第一个原因。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①棘②矜③,非铦④于钩⑤戟⑥长铩⑦也;谪戍⑧之众,非抗⑨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过秦论 人教版高二 语文 必修 课文 解读 秦论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