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题型攻略二.docx
- 文档编号:10193892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65.33KB
高考古诗鉴赏题型攻略二.docx
《高考古诗鉴赏题型攻略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鉴赏题型攻略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古诗鉴赏题型攻略二
复习要点
1.继续强化艺术手法知识网络的构建。
2.重点解决复习中判断不准、不全以及分析不到位的问题。
一、请认真研读课标卷近几年赏析艺术手法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
篇目
试题
参考答案
考生现场答案
2013年新课标全国Ⅱ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
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
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
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
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
韦庄《含山店梦觉作》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诗的前两句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
后两句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
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
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
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2015年全国Ⅰ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 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诮简要分析。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2016年全国甲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
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
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
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
一洗万古凡马空。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
请简要分析。
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都描摹过,但各各不同,无一肖似逼真;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可谓层层铺垫。
1.认真研读题干,圈出关键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请举例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手法”角度较宽泛,不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具体角度,而是用“什么手法”之类较宽泛的词语。
(2)均要求“分析”,而不只是简单地判断就了事。
2.比较高考题参考答案与考生现场答案,你发现参考答案有什么特点?
考生现场答案与之相比存在什么问题?
请举例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参考答案特点:
①严谨规范,步骤齐全:
先点明所用手法,再分析手法运用,后点明手法效果。
尤其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最为典型。
②“手法”考查相对灵活。
2013年新课标全国Ⅱ考烘托和渲染,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考虚实结合,2015年全国Ⅰ考描写,2016年全国甲考结构技巧。
均考查表现手法,不大涉及修辞手法。
(2)考生现场答案存在的问题:
①手法判断不准确。
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考查对诗歌抒情手法的理解,考生只答出“虚写”,未能准确理解诗歌的“虚实结合”手法。
②答案不全,手法要点多只能答出一部分。
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Ⅱ,考生只答出用“烘托”手法,漏掉了“渲染”手法。
2016年全国甲答案是两层铺垫,结果考生只答出了一层。
③不分析或分析不到位。
如2015年全国Ⅰ,考生只答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景运用的是写实,《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运用的是想象虚写”,未作任何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并体悟课标卷赏析艺术手法题的审答规范,力避考生现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
无 题
李商隐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①生涯原是梦,小姑②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③。
注
①神女:
宋玉《神女赋》中的巫山神女。
②小姑:
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有“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③清狂:
犹今所谓痴情。
与《诗经·氓》相比,本诗描写人物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描写人物角度主要是侧面描写与内心独白相结合:
首联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层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静寂,弥漫着一层无名的幽怨;颔联巧用典故,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表现女主人公自己的爱情遭遇;颈联运用两个比喻,从不幸的爱情经历转到不幸的身世遭遇;尾联运用内心独白,直接表明自己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和在近乎幻灭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渝的追求。
《诗经·氓》描写人物角度主要是直接描写(正面描写):
全篇以女主人公的语气,以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身世遭遇为线索,生动地描写了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表现其可贵的思想品德。
核心题点一:
判断准确、全面
(一)判断艺术手法如何做到准确
艺术手法的赏析首要的是对所用手法的准确判断,此一步不准,满盘皆输。
而如何准确判断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
1.准确判断要立足于“网”——平时所构建的艺术手法的知识网络。
要构建的这个庞大、复杂的艺术手法的知识网络应该在一轮复习时建立起来,到了二轮复习,必须不断强化它、补充它、完善它。
它是准确判断的基础。
2.准确判断要立足于“读”。
所谓“读”,就是要读懂诗歌,尤其要读懂所给诗句的意思,并要联系所给诗句的上下文,只要懂了,就离准确判断不远了。
艺术手法赏析表面上是“技巧”“手法”问题,实质上是“读”的问题。
3.准确判断要立足于“关系”。
艺术手法的学问某种意义上讲是“关系学”。
如借景抒情是景与情的关系,对比是此与彼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用典是古与今的关系,等等。
就是说,我们在判断时要善于抓住诗中材料的不同关系,明白了上下、左右、表里的不同关系,就抓住了判断的关键。
4.准确判断要立足于“审”。
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只有审题审清问的是什么,弄清要求我们答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才能答得准。
如题目问的是修辞手法,就不能答“借景抒情”之类的表现手法;问的是景物描写特点,就不能答景物的特点;问的是颔联,就不能答颈联。
5.准确判断要立足于“分”。
所谓“分”,就是区分易混的艺术手法。
如当诗中的情与景一致时,即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一般答“借景抒情”;当相反时则要答“反衬”或者“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当难以区分某小类时,就用大类回答,如明喻、暗喻、借喻,可统一答成“比喻”,正衬、反衬可统一答成“衬托”,拟人、拟物可统一答成“比拟”。
另外一些常考而又难区分的手法要认真辨析,如借代与借喻,对比与反衬,烘托与渲染等。
(二)判断艺术手法如何做到全面
1.看清题目要求的数量。
(1)“哪种”与“哪些”:
“哪种”只能答一种,“哪些”可多答。
(2)“主要”与“次要”:
“主要”只能答一种,至多两种,且着眼于诗的整体。
如问“一联”的手法,不可只看其中一句,而应把两句联起来看。
2.暗考型题目必须要多角度答题。
所谓“暗考”,就是题干中有“赏析”“如何”等字眼。
3.形成多角度切入答题的良好习惯。
艺术手法题很少要求只答出一种,因此,要注意保持多角度切入答题的意识与习惯。
如果是局部文字(如某句、某联、某片)赏析,则要先“修辞”后“表现”,即先从修辞手法角度考虑,后从表现手法角度考虑;如果是全诗赏析,则要先“表现”后“修辞”。
手法很多时要“多中取主”,先写最主要、最明显的手法。
总之,答题要严密思考,多想想是否还有其他角度。
即时小练
1.判断下面诗句所用的艺术手法。
(1)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想象(虚写)、设问、意象叠加。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虚实对比、用典。
(3)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设问、反复、借代。
(4)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夸张、对偶、比喻。
(5)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喻、双关。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动静结合。
(8)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衬(或以动衬静)。
2.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这些诗词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试作分析。
(1)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王维《待储光羲不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细节描写。
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以细节描写表达了对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2)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东栏梨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
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含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
(3)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台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怀古伤今、对比。
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作对比,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表现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
(4)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联想与想象。
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诗歌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5)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拟人手法。
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6)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魏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一、二两句写眼前实景;后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核心题点二:
分析到位
艺术手法赏析题,固然在于判断运用了哪些技巧,更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这是得分的关键。
如何分析呢?
1.分析技巧运用
这一步分析就是说明是如何运用这种技巧的。
是比喻,指出喻体与本体;是对比,指出用什么与什么对比;是反衬,指出是什么反衬什么,等等。
这种分析方法叫“二分法”。
2.分析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主要有三方面:
写景、造境、达情。
具体到诗歌中的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
(1)内容、主旨、情感角度。
这是从句子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
这是效果分析首要考虑的。
(2)表达技巧角度。
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
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
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能拓宽诗境,表达更为深广等。
(3)位置角度。
“效果”就是作用,句子的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
句子在诗歌中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
当然,不是所有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这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3.分析忌笼统、空泛
“分析”并不能与“角度”“效果”相并列,因为“分析”是具体的答题方法,即要能对角度、效果展开分析。
“赏析”,“赏”是指“角度”“效果”,“析”是指“分析”,就是把你赏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统空泛,要结合具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
能否结合文本作细致、深入的分析,是评判赏析是否上乘的重要标准。
即时小练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西湖
苏辙[注]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
苏辙:
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颍昌,自号颍滨遗老。
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运用侧面烘托,通过描述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突显出诗人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运用拟人、对偶,写百姓问询,对以“鱼鸟惊猜”,赋予鱼鸟人的性情,人已陌生,物亦惊猜,表意深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世、深居简出的生活状态。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张孝祥①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
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
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
剩喜②然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
小乔初嫁,香囊④未解,勋业故优游。
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
①张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词人。
此年遭弹劾回芜湖赋闲,喜闻好友虞允文在采石矶水战,大败金兵,即赋此词。
②剩喜:
甚喜,非常喜。
③然犀处:
采石矶。
④谢玄,东晋淝水之战打败苻坚的大将之一,年少时爱戴紫色香囊。
用典是古诗常用的手法,请谈一谈本词的下片是怎样借典抒情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先是借周瑜和谢玄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建功立业的向往。
②接下来,借周瑜的赤壁矶头落日残照、谢玄肥水桥边荒芜不堪来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收复失地的将领却不多见,令词人忧伤。
③最后借宗悫和祖逖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豪情满怀志在恢复河山的决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注]
晏 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注
此词为晏殊被罢相后所作。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两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
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到影踪。
(2)对比。
春梦之聚,与现实之散形成对比,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微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鸽相对鸣。
这首诗表达技巧上很有特色,请分条简要阐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二句运用了“弄”字,具有拟人化特点,十分精当地描绘出和风轻拂、雨云漂浮、丽日隐现的天气特征,相当传神。
(2)末句写耳中所闻,描写了绿阴深处乳鸽细语的景象。
以有声衬无声,表现了庭院寂寂之境。
(3)景中寓情,通过描写“春水”“娇云”“花竹”“乳鸽”等景物,表现了诗人游沧浪亭时闲适、愉悦的心情。
3.阅读下面这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水仙子·渡瓜洲[注]
赵善庆
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
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
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注
瓜洲:
长江岸边渡口。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偶。
前三句鼎足而对,句式工整,势如贯珠,描绘了秋天的凄凉衰飒之景。
(2)比喻。
“锦衣”比喻绿色的荷叶,“锦衣收”生动地描绘了荷叶凋残蜷缩的形态。
(3)比拟。
“瘦”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柳叶凋落、柳枝干枯的特点。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更漏子
毛文锡
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
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
宵雾散,晓霞辉,梁间双燕飞。
清人陈廷焯云:
“‘红纱一点灯’真妙。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指出这一句有哪些妙处,并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寓情于景。
夜阑人静时分,红纱笼罩下的一盏孤灯,燃烧欲尽。
既营造了凄凉的环境气氛,又写出了闺中思妇的孤独不眠之情。
(2)运用象征。
这灯是女主人公心灵的写照,象征思妇那颗寂寞的心,是思妇苦恋相思中燃烧的心,虽备受煎熬,却执着如一。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陈 亮
横玉①叫清宵,帘外月侵残烛。
人在画楼高处,倚阑干几曲。
穿云裂石韵悠扬,风细断还续。
惊落小梅②香粉,点一庭苔绿。
注
①横玉:
笛的代称。
②小梅:
古代笛曲中有《梅花落》《大梅花》《小梅花》等。
请简要赏析“惊落小梅香粉,点一庭苔绿”两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层次丰富。
“落小梅”既指曲调,亦指梅花因笛声所激而花粉飘落,具有艺术夸张效果。
词人既以优美的景物形象表现笛声之美,又通过“香”字表现敏锐的嗅觉感受,通过“点”字表现细微的听觉感受,描写出笛声具有活、色、声、香的艺术感染力。
(2)善于炼字、炼句。
“惊”“落”“点”三字,前后呼应,用字飞动传神,词句流转遒劲。
(3)意境浑成雅洁。
以景语作结,余音绕梁,低回婉转。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舍书事
瞿 佑
过却春光独掩门,浇愁漫有酒盈樽。
孤灯听雨心多感,一剑横空气尚存。
射虎何年随李广,闻鸡中夜舞刘琨。
平生家国萦怀抱,湿尽青山总泪痕。
试分析本诗虚实手法的运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诗由实到虚,虚实结合。
前两联为实写,首联写诗人夜宿旅舍,只能借酒浇愁。
颔联“孤灯”“一剑”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
颈联为虚写,以李广、刘琨自励。
尾联虚实结合,展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后的深深悲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古诗鉴赏 题型攻略二 高考 古诗 鉴赏 题型 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