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 自然.docx
- 文档编号:10188400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1.38MB
美洲 自然.docx
《美洲 自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洲 自然.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洲自然
第九章美洲
第一节美洲的自然地理概论
一、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
西半球有两块大陆,北部的称北美大陆,南部的称南美大陆,其间以狭窄的陆地——中美地峡相连,包括附属岛屿在内,通称为美洲。
本书所指的北美洲和南美洲系自然地理上的划分,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属北美洲,它们在构造上与北美大陆西部是连续的。
习惯上两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
问题1.南北美洲和拉丁美洲以及中美洲是如何划分的?
问题1.南北美洲和拉丁美洲是怎样划分的?
美洲全称亚美利加洲,由北美和南美两个大陆及其邻近的许多岛屿组成。
它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接北冰洋,南隔德雷克海峡同南极洲相望。
总面积4,200余万平方公里。
南、北美洲一般以巴拿马运河作为分界线,在习惯上也常把墨西哥南界和哥伦比亚北界之间的中美和西印度群岛从北美洲分开,称为中美洲。
而在政治、经济地理上通常把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通称为拉丁美洲,它包括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
除美国、加拿大之外,格陵兰岛(内部自治)、英属百慕大群岛、法属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也属于北美洲。
北美洲北濒北冰洋,南滨墨西哥湾,东、西分别面临辽阔的大西洋和太平洋;东北隔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欧洲相望,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对,这里是北美洲与东半球大陆最接近的地方。
北美洲近海岛屿众多,偏居大陆东北面的格陵兰岛为世界第一大岛,面积达217.56×104km2。
大陆北面有一大群岛屿布列在北冰洋上,
合称加拿大北极群岛,其中巴芬岛、维多利亚岛、埃尔斯米尔岛都是
面积在50×104km2或者20×104km2以上的大岛。
大陆东南面的大安的
世界的大岛
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和巴哈马群岛,呈弧形排列于大西洋及其属海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之间,它们合称西印度群岛。
大陆东、西两
侧岸外还有不少岛屿,如阿留申群岛、亚历山大群岛、温哥华岛和纽芬兰岛等。
北美洲总面积2422.8×104km2,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16.2%,为世界第三大洲;其中岛屿面积约386×104km2,为世界岛屿面积最大的洲。
北美大陆东、西两个极点是拉布拉多半岛上的查尔斯角(55°40′W)和阿拉斯加半岛上的威尔士角(西径168°05′w)。
北美大陆的北部伸入北极圈,最北极点是布西亚半岛的默奇森角(71°59′N),而格陵兰岛的莫里斯-杰苏普角则达83°39′N,这是北半
球陆地最接近极地的地方。
南部的中美地峡已处热带范围,最南极点是马里亚托角(7°12′N)。
由于北美大陆北宽南窄,略呈一倒置梯形,
因此大陆躯干部分位于70°—30°N之间,主要属于北温带。
大陆海岸线长约43000km。
太平洋岸因山脉与海岸平行,形成陡峭岩岸,不仅缺乏宽阔的沿海平原。
岸外大陆架也很狭窄。
其中温哥华岛以南,属上升海岸,除圣弗兰西斯科(旧金山)湾和加利福尼亚湾外,缺乏深入内陆的海湾,岛屿也很少;温哥华岛以北,由于近期沉降和冰川切蚀,形成众多岛屿和峡湾型海岸。
大西洋岸,特别是东北段,海岸十分曲折,不仅岛屿棋布,港湾深邃,而且有深入大陆内部的海湾,如哈得孙湾、圣劳伦斯湾等,前者深入大陆内部远达1500km;岸外大陆架也很宽广,在纽芬兰岛东南一带,最大宽度达500km左右。
纽约以南至哈特勒斯角属沉降海岸,分布着一系列河口湾,如切萨皮克湾深入内陆约300km。
自哈特勒斯角往南,均属平直的上升海岸,沙堤顺岸延伸,潟湖很多,只有佛罗里达半岛和尤卡坦半岛突出在外,它们把墨西哥湾同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分隔开来。
北冰洋岸也多曲折,并有一大群为浅海所隔的岛屿,这是由于陆地沉降和冰期后水面上升,海水侵入内陆所致。
北美大陆在形状、纬度和海陆位置等方面,与亚欧大陆类同,这决定了它们在全球大气环流中的地位大致相似,因而在地带性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类型的组成、排列方面具有某种一致性。
但是,由于大陆面积、轮廓、大陆发展历史,特别是地形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北美大陆的地理环境又具有不同于亚欧大陆和其他大陆的特点。
问题2.北美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地理意义?
问题2.北美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地理意义?
北美洲北濒北冰洋,南滨墨西哥湾,东、西分别面临辽阔的大西洋和太平洋;东北隔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欧洲相望,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对。
北美洲的这种地理位置,同亚欧大陆非常相似,它纬向延伸很广,几乎穿越了北半球除赤道带以外的所有气候带,南北各地地面受热状况有很大差异,这就决定北美洲气候类型多样性。
又由于北美洲大陆轮廓北宽南窄,略呈一倒置梯形,大陆的大部分面积位于北纬30°~70°之间,其中北纬50°~70°最为宽广,因此,北美洲主要属温带和亚寒带气候型,尤以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
北纬30°以南,因面积不大,亚热带气候型所占面积很小。
北美洲东西均临大洋,因而使东西岸的气候类型完整而有规律地南北更替,只是由于北美大陆的面积比亚欧大陆小,冬夏海陆热力差异的程度没有亚欧大陆大,因而北美大陆东部不具备亚洲东部那样典型的季风气候。
第二节地形
一、地形基本特征
(一)纵列的地形结构
北美大陆东、西高,中部低,山地南北延伸,形成以三大纵列带为特征的地形结构。
科迪勒拉山系纵峙于大陆西部,从阿拉斯加向南延伸至中美,并经加勒比海海底山岭伸入安的列斯群岛。
这是由一系列山脉和山间高原、盆地、谷地组成的年轻褶皱山系,地形复杂,高度大,海拔一般为2000—3000m;山系宽广,平均宽达800km,最宽处1600km,落基山为它的东部组成山脉。
大陆东部是古老的褶皱山地——阿巴拉契亚山脉,它北起纽芬兰岛,呈东北-西南向延伸2000km以上。
由于久经侵蚀,高度不大,由一些海拔1000m左右的平行山脉和波状起伏的高地组成。
介于科迪勒拉山系和阿巴拉契亚山
脉之间的广大中部地区,展现着起伏平缓的劳伦辛低高原和平衍坦荡的平原地带,从哈得孙湾和北冰洋沿岸直至墨西哥湾沿岸,南北贯通。
三大纵列地带是各地质时期大陆发展的产物,分别具有不同的地质构
东部:
古老的褶皱山地——阿巴拉契亚山
北美地形中部:
劳伦辛低高原和平衍坦荡的平原地带
西部:
科迪勒拉山系
造基础。
纵列的地形结构对于大陆的气候、水系、土壤和植被等的分
布具有很大影响。
北美洲主要山脉
(二)冰川地形广泛分布
第四纪冰期时,北美大陆北半部广大地区被冰川覆盖,冰盖的范围和厚度甚至超过欧洲。
因此,大陆地形深深打上了冰川作用的烙印,冰川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分布十分广泛。
此外,北美洲还是除南极洲外现代冰川分布最广的大洲,如格陵兰岛、北极岛群北部的大陆冰川,科迪勒拉山系北段的山岳冰川等。
这些地区冰川对地形的塑造仍在继续。
问题3.指出图中A、B、C、D、E分别代表什么?
二、地形的地质构造基础
北美大陆是以前寒武纪古陆台为核心,通过不同地质时期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以及伴随的地壳构造运动,经历了与其他古陆块(如古欧洲、古非洲)分、合、再分的漫长过程,环绕古陆台周围的褶皱带相继形成,最终奠定了北美大陆的地质构造基础。
构成大陆主体的前寒武纪古陆台——北美陆台分为三部分:
加拿大地盾(包括格陵兰地盾)居中,其南、北两侧分别为中部地台和北极地台;陆台的北、东、南边缘为古生代加里东和海西褶皱带,陆台西缘为中、新生代阿尔卑斯褶皱带。
由此可见,北美洲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布列对称,略具同心圆式,这在世界各大陆中是独具一格的。
(一)前寒武纪古陆台
太古代时,北美曾有4个原始陆块,其位置相当于今天哈得孙湾附近和大湖带以东、以北地区,组成岩石年代在25×108a以上。
经过一系列构造运动,原始陆块增生,并相互碰撞缝合,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稳定硬化陆块即北美陆台,它是北半球更大规模的劳亚古陆的组成部分。
元古代,劳亚古陆开始分裂。
到早寒武纪,古北美与古欧洲之间出现古大西洋,也称约拨特斯洋(Iapetus),古北美与古非州(冈瓦纳古陆)之间出现前阿巴拉契亚洋。
劳亚古陆
又称北方大陆。
大陆漂移说支持者所设想的北半球超级大陆。
大陆漂移说认为,在石炭纪以前全陆为一个统一的大陆,即联合古陆或泛大陆。
杜德瓦则认为,有两个大陆,一是北方的劳亚古陆,一是南方的冈瓦纳古陆,两者为特提斯海(古地中海)所隔。
“劳亚”为劳拉西亚((Laura-sia)的简称,系加拿大地盾及其周围地区的古地理名称“劳伦提亚”(Laurentia)与欧亚大陆(Eurasia)的合称。
它包括今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北美洲以及格陵兰。
这个古陆在中生代期间由于北美大陆的西移和北大西洋的开启而分裂)
北美陆台的分化始于下古生代。
大致在大湖带以东和以北,包括格陵兰岛大部分,长期趋于缓慢上升,古老结晶岩基底广泛出露,这就是加拿大地盾和格陵兰地盾,前者是劳伦辛低高原的构造基础,后者现为一冰盖高原。
加拿大地盾以南、以西和以北部分,以沉降为主,屡经海侵和海退,在前寒武纪结晶岩基底之上覆盖了深厚的后期沉积,这就是中部地台和北极地台。
北美洲广大平原地带即以中部地台
问题:
何为地盾?
为基础,地台东部以古生代沉积层为主——内部低平原,地台西部在古生代沉积层之上还广泛覆盖了中、新生代沉积层——大平原。
北极地台在第四纪冰期后,因海面上升与大陆分离,成为岛群,地形上表现为起伏不大的高原。
北美陆台在历次造山运动中,除局部地段隆起为穹地或拗陷为盆地外,未受巨大变动。
(二)古生代褶皱带
北美洲的古生代褶皱带以阿巴拉契亚山为主体,向西南延伸为瓦奇塔山,还包括格陵兰岛的东岸和北岸以及北极岛群北部的褶皱山脉。
它的形成与古大西洋的闭合以及伴随的板块活动直接相关。
从奥陶纪开始,古大西洋两侧出现消亡带,在洋壳俯冲作用下,古大西洋逐渐收缩合拢。
到泥盆纪,古北美与古欧洲板块碰撞,镶合成古欧美大陆,形成了绵延于北阿巴拉契亚、格陵兰岛东岸和西北欧的加里东褶皱带。
泥盆纪以后,冈瓦纳古陆作顺时针方向转动,古非洲与古欧美板块逐渐靠拢,前阿巴拉契亚洋逐渐闭合,最后在石炭纪末两者相撞缝合,南阿巴拉契亚和瓦奇塔以及西北非的海西褶皱带便是这次碰撞的遗痕。
在上述板块活动的漫长过程中,阿巴拉契亚地槽先后掀起三次规模较大的造山运动,即奥陶纪末的塔康运动(ToconicOrogeny)、泥盆纪末的阿卡迪亚运动(Acadianorogeny)和石炭纪末的阿勒格尼运动(AlleghanianOrogeny)或称阿巴拉契亚运动。
地槽沉积岩层受到强烈挤压变形,形成一系列平行褶皱和冲断层,东部还深受岩浆侵入和热力变质作用影响。
三迭纪末,阿巴拉契亚山东侧发生南北向断裂作用,预示着联合大陆将再次分裂。
侏罗纪打开了新的大西洋,北美与非洲先行分离;白垩纪时,大西洋裂谷向北伸延,使北美与欧洲分离。
最终使同源的古生代褶皱带分居在不同的大陆上。
(三)中、新生代褶皱带
北美洲中、新生代褶皱带以纵贯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为标志,它是在北美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向运动的过程中,科迪勒拉地槽经历了多次造山运动而形成的。
科迪勒拉地槽的变动最早应追溯到下古生代。
由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相互作用,这里曾几度出现海沟-岛弧-边缘海系统,随后边缘海闭合,岛弧与大陆碰撞连接。
但是,科迪勒拉山系的大规模隆起始自中生代。
随着侏罗纪大西洋再度张开,驱使北美板块西移。
在当时的古太平洋中,太平洋板块尚偏居于西南面,与北美板块直接毗邻的大洋板块主要是法拉隆板块,它向东俯冲,沿北美板块西缘发育消亡带;是库拉板块的一隅,它向东北俯冲,沿阿留申、阿拉斯加南岸一线发育消亡带。
所以在侏罗纪末,科迪勒拉地槽西部掀起内华达运动,这是北美旧阿尔卑斯运动的序幕,造就了阿拉斯加山脉、加拿大海岸山脉、喀斯喀特山、内华达山、加利福尼亚半岛山脉等褶皱山脉,并发生广泛的岩浆侵入活动。
白垩纪末至第三纪初,法拉隆板块逐渐俯冲殆尽,潜没于北美板块之下。
一般认为,此时板块相向运动的速度很快,俯冲的角度平缓(20°—25°),消亡带深入内陆达1200—1500km,导致上覆大陆岩石圈板块发生变形和向上逆冲,再加上太平洋中的微型陆块与北美板块碰撞所产生的效应,这就是科迪勒拉地槽东部发生大规模造山运动的起因。
它是北美旧阿尔卑斯运动的主幕,即拉拉米运动,隆起了落基山等高大褶皱山脉,科罗拉多高原也大幅度抬升,并有强烈的岩浆侵入和断层活动。
从渐新世以来,东太平洋洋隆已到达海沟消亡带,北美板块继续西移,超覆于洋隆之上,开始与向北运动的太平洋板块直接邻接。
法拉隆板块仅残遗胡安-德富卡板块和科科斯板块,后者向东俯冲,潜没于中美海沟,与加勒比板块辐合;库拉板块也已完全潜没于阿留申海沟中。
上述板块活动,触发了延续至今的新阿尔卑斯运动,在北美称喀斯喀特运动,在太平洋边缘形成了加拿大岛山、美国海岸山脉等,内华达和拉拉米褶皱山带以及科罗拉多高原大幅度抬升,大盆地等山间地区发生块状断层作用,强烈的火山活动在中新世达到最大程度,范围扩及从阿拉斯加到中美广大西部地区。
上新世连接南、北美大陆的巴拿马地峡的出现,也直接导因于火山活动。
新生代北美西部板块构造历史的另一重要事件是,随着东太平洋洋隆逼近西岸和逐渐消失后,同时出现了圣安德列斯转换断层体系,加利福尼亚湾开始沿着转换断层的一系列水平断错张开,形成一条强烈的地震带。
断层以西的陆块包括加利福尼亚半岛与太平洋板块结合,一起向北运动,最终将完全与北美脱离成为孤立的岛屿。
类似的转换断层也发育在加拿大岸外岛山带。
三、第四纪冰川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第四纪北美大陆受到多次大规模冰川的侵袭。
一般划分为四次冰期,从老到新依次为内布拉斯加冰期、堪萨斯冰期、伊利诺安冰期和威斯康星冰期。
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于1—1.5×104a前。
堪萨斯冰期时,冰盖范围最大,几乎占大陆面积的65%,冰盖厚达2000m以上,均超过欧洲。
按冰川发生的源地,北美大陆主要有三大冰川中心,即位于拉布拉多半岛中部的拉布拉多中心,位于哈得孙湾以西的基瓦丁中心和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高原中部的科迪勒拉中心。
从拉布拉多中心
和基瓦丁中心出发的冰川,在相当于今天五大湖以南地区合流,最南远达37°N,其南缘位置大致与密苏里河和俄亥俄河一线吻合;从科迪勒拉中心流出的冰川最南达47°N,大致以哥伦比亚河为界。
此外,以格陵兰岛为中心的冰川也自成一局,冰盖范围比今天更广。
北美大陆北半部只有两个地区未被冰川覆盖过:
阿拉斯加内陆和威斯康星州西南部。
前者因气候大陆性强,降水不足以补给冰川发育;后者因其北苏必利尔高地庇护而免遭冰蚀。
北美大陆北半部冰期前的地形广泛受到冰川作用的改造,冰川遗迹比比皆是。
冰川自源地向外流动时,对地表产生强烈的腐蚀作用,因此大湖带以东和以北地区以冰蚀地貌为主。
大湖带本身是冰期前的构造谷地,经冰川的刨蚀,加深加宽后积水而成的。
大湖带以南地区,则盛行冰川堆积作用,以冰碛地貌为主。
由于冰川的差别侵蚀和堆积作用,以及冰川本身的拦阻,冰期前的水系也受到改变和干扰。
例如密苏里河和俄亥俄河原来分别呈东北向和西北向流入哈得孙湾,冰川南侵使两河的上游顺着冰川前缘发育河道,密苏里河改为东南向,俄亥俄河改为西南向,分别注入密西西比河。
此外,北美冰盖区外的黄土堆积也与冰川作用有关。
四、主要的构造地形区
北美大陆在各地质时期的发展,决定了现代大构造地形单元的基本格局,即三个纵列带。
经过长期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它们各自表现了不同的地形特征,并进一步划分出若干地形区。
(一)东部阿巴拉契亚山地
北起纽芬兰岛,经加拿大东南沿海、美国东北部,延伸至亚拉巴马州中部,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古生代褶皱山地。
成山后经历了长期准平原化过程,上三迭纪曾发生南北向断层作用,第三纪山地复又上升,并开始了新的侵蚀过程。
自东南向西北,分布着山麓台地、蓝山、岭谷区和阿巴拉契亚高原,体现了次一级地形单元组合的共同性。
阿巴拉契亚山地大致以纽约为界,东北部和西南部在构造地形特征方
面有一定差异。
西南部属海西褶皱带,四个次一级地形单元发育比较完整。
山麓台地(也称皮德蒙山麓高原)海拔200—400m,起伏平缓,间或分布三迭纪断层谷地,东缘为一陡崖,与沿海平原相接,河流经此多具陡急的比降,构成一条瀑布线。
山麓台地以西是以蓝山为主干的复背斜山地,东西两侧均有大规模冲断层,地形崎岖,海拔较高,阿巴拉契亚山最高峰密契尔山(2037m)即位于此。
山麓台地和青岭主要由前寒武纪和下古生代变质岩、侵入岩组成,年代较老,故称老阿巴拉契亚区。
青岭以西的岭谷区有一系列平行褶皱和冲断层,地形上表现岭谷相间的特征,发育了典型的格状水系。
西北侧阿巴拉契亚高原构造上属山前拗陷,地层近乎平展,为一海拔300—600m的低高原,起伏不大,发育了树枝状水系。
以俄亥俄河为界,北部称阿勒格尼高原,地面割切较深,并受第四纪冰川作用影响;南部称坎伯兰高原(Cumberland),割切程度不如前者。
岭谷区和阿巴拉契亚高原主要由古生代沉积岩组成,年代较晚,故称新阿巴拉契亚区。
东北部属加里东褶皱带,四个次一级地形单元发育不完整,大部分地区为一波状起伏的高地——新英格兰高地,相当于西南部的山麓台地,海拔300—500m。
向东南低斜。
新英格兰高地以西的格林山等山岭和哈得孙-善普冷谷地相当于西南部的蓝山和岭谷区,但所占范围不大。
东北部因纬度较高,第四纪遭冰川侵袭,冰川地貌分布很广。
(二)中部低高原、平原带
这是以北美古陆台为基础的构造地形带,占据了落基山和阿巴拉契亚山之间的广大地区。
根据构造地形特征、沉积盖层、高度等的差异,可分为如下几个地形区。
1.劳伦辛低高原发育于加拿大地盾,广泛出露的前寒武纪结晶岩基底主要由受到强烈变质的太古代花岗岩、片麻岩和元古代石灰岩、页岩组成。
海拔200—450m,地面起伏平缓具有峰顶齐一的特点,这标志长期均夷作用形成的准平原面。
哈得孙湾一带地势最低,从下古生代以来一直处于拗陷之中,第四纪又受冰川重压而下沉,故形成浅水海湾。
低高原边缘则地势高仰,特别是东和东南一带。
外侧
继续环绕着一条湖泊带。
总的来说,劳伦辛低高原形如从边缘向哈得孙湾低斜的浅碟状盆地。
第四纪冰期时,本区处于大陆冰川中心地带,冰期前的地形普遍受到冰川作用的改造,以冰川侵蚀地貌为主。
基岩裸露,土层瘠薄,羊背石成群集聚,冰蚀湖星罗棋布,水系紊乱。
此外,冰川后退、消除重压后,地面均衡回升,这反映在沿河、沿湖和沿海一带均有上升岩崖和阶地。
2.中部平原南北介于劳伦辛低高原和墨西哥湾沿海平原之间,构造上属中部地台,主要包括内陆低平原和大平原两大地形单元。
内陆低平原位于东部,发育在近乎平展的古生代海相沉积层之上,海拔一般不足500m。
密苏里-俄亥俄河以北,除威斯康星州西南部外,深受冰川侵蚀和堆积作用影响。
这个地区包括以五大湖为中心的淡水湖群及其沿岸的湖成平原,五大湖西北的冰碛平原,五大湖以南的底碛平原,以及发育于冰碛和海相沉积之上的圣劳伦斯谷地。
密苏里-
俄亥俄河以南地形主要反映构造和河流作用的影响,主体部分是密西西比下游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坦荡;它的东南部即田纳西河下游以东,地势较高,并深受河流切割;西南部受岩性制约和河流的差别侵蚀,表现为一单斜低丘与河谷低地相间的带状起伏平原。
大平原位于西部,落基山隆起时被带动上升,河流下切,海拔500—1800m,自西向东低斜,地面平展,但受一系列东西向深谷切割。
大平原北部地表以白垩纪岩层为主,第三纪岩层大部分被侵蚀,局部残留处点缀着一些穹地或低丘,为一典型剥蚀平原,冰蚀和冰碛地貌分布很广。
大平原南部中段广泛保存了第三纪硬岩层,故地势较高,海拔1500—1800m,为一残积高平原。
密西西比河下游以西和密苏里河下游以南的内部高地,包括欧扎克高原和瓦奇塔山。
前者系中部地台南缘的穹地,经长期侵蚀形成一切割高原;后者属海西褶皱带,以一系列纬向山岭与谷地相间分布为特征。
欧扎克高原和瓦奇塔山实际是阿巴拉契亚区的延续,它们分别相当于阿巴拉契亚高原和岭谷区。
因后期沉降和为中、新生代沉积所覆,发育了密西西比河下游冲积平原,与阿巴拉契亚区的联系中断;加以本身高度不大,范围也较小,在空间上与中部平原相连,所以一般把它列入中部平原区内。
3.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海平原墨西哥湾沿海平原是北美中部纵列带的组成部分,而大西洋沿海平原延伸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
但两者均代表大陆边缘近期出露的海底,地表由半固结或未固结的白恶纪、第三纪和第四纪沉积组成。
平原宽窄不等,一般为100—400Km,海拔多在120m以下,向海缓倾。
墨西哥湾北岸(除密西西比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外),较老岩层出露较广,层次多,岩性不一,厚度也较大,通过河流差别侵蚀,形成单斜脊与低地相间分布的带状起
伏平原。
佛罗里达半岛和尤卡坦半岛均为上升的石灰岩台地,前者地势低平,多湖沼湿地,后者岩溶地貌较发育。
大西洋沿海平原北窄南宽,北段因近期下沉,具有溺谷型海岸特征,多小型岛屿和半岛,滨外还常延伸着长长的沙洲;南段则具上升趋势,形成平直的沙岸,无滨外沙洲。
此外,大陆以北的北极岛群和格陵兰岛,除北岸和东岸属古生代褶皱带外,构造基础与北美古陆台一致,地形上也表现为久经侵蚀的低缓高原,在全洲地形结构中,可以看作是中部纵列带的组成部分。
(三)西部科迪勒拉山系
根据主要造山期和构造地形的差异,科迪勒拉山系分为三个纵列带,即东部山带、中部山间高原、盆地带和西部太平洋边缘山地带。
1.东部山带落基山为东部山带的主体,向北延续为马更些山和阿拉斯加境内的普鲁克斯山,向南与东马德雷山相接。
海拔约2000—3000m,许多高峰在4000m以上。
这一山带主要形成于白垩纪末至第三纪初的拉拉米运动,以后又经抬升和旺盛的侵蚀,构造地形比较复杂。
普鲁克斯山和马更些山为深受割切的块状-褶皱山脉,主要由古生代和中生代岩层构成。
落基山呈北北西-南南东走向,延伸5000Km以上。
黄石公园以北的北落基山,西部出露前寒武纪和古生代花岗岩,以高大的块状山体为主;东部在长列褶皱和冲断层构造基础上,条状山脉比较普遍,其间隔以断层谷地;冰蚀地貌很普遍,高山地段还存有现代冰川。
黄石公园至怀俄明盆地的中落基山,西部也以条状山脉与断层谷地相间为特征,东部多为单一背斜隆起或块状山,山体短促,走向不一,间隔以宽广的向斜盆地。
南落基山由东、西两组平行的背斜山脉组成,出露前寒武纪结晶岩,高度较大,其中埃尔伯特山海拔4399m,为落基山的最高峰。
东马德雷山位于墨西哥高原东侧,以平行的褶皱断块山为特征。
2.中部山间高原、盆地带科迪勒拉山系宽广的中部,自北而南依次为育空高原、不列颠哥伦比亚高原、哥伦比亚高原、大盆地、科罗拉多高原和墨西哥高原。
按构造地形特征,它们大致分属以下四种类型:
1)剥蚀高原,以位于阿拉斯加中部的育空高原为代表,地表由中、古生代岩层组成,平展或波状起伏,间或隆起蚀余山块,并隔以宽广的堆积盆地。
2)熔岩高原,包括不列颠哥伦比亚高原、哥伦比亚高原和墨西哥高原的南部,广泛覆盖第三纪喷发的熔岩层,近期的上升运动又导致河流深切,多峡谷。
不列颠哥伦比亚高原还是第四纪科迪勒拉冰川中心所在,包括哥伦比亚高原北部在内,分布有各种冰蚀和冰碛地貌。
3)半掩埋的山原,大盆地和墨西哥高原北部最为典型,其特征是深受剥蚀、大致平行的短窄断块山同被厚层冲积或坡积物充填的干盆地间错分布,故又有“盆地、山岭区”之称。
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沙漠广布,多盐湖。
4)桌状高地,以科罗拉多高原为代表,它是北美古陆台伸入科迪勒拉区的稳定地块,前寒武纪结晶岩基底之上覆有各地质时期深厚沉积,岩层近于平展,地面形态显示出桌状高地的特点。
因新生代以来几度上升,高度较大,约介于2100—3300m,河流深切,形成一系列深邃峡谷,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全长350km,深达1830m,为世界上最长的峡谷。
3.太平洋边缘山地带它由内外两列山带和介于其间的一条不连续的沉降带组成。
地壳至今还处于不稳定状态,火山、地震活动比较强烈。
内带北起阿留申、阿拉斯加山脉,经加拿大海岸山脉、喀斯喀特山、内华达山,直到西马德雷山,主要形成于侏罗纪末至白垩纪初的内华达运动,为一强烈褶皱、岩浆侵入和变质带。
在长期侵蚀下,花岗岩广泛出露,经后期上升和断层作用,普遍表现为高大的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洲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