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的1 5教学模式.docx
- 文档编号:10185267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38KB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1 5教学模式.docx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1 5教学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本教育理念下的1 5教学模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15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1+5”教学模式
湛江财贸学校管理专业科吴宏杰
一、“生本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根据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成果,结合他在多所中小学开展的关于生本教育体系实验研究情况,撰写了学术专著《教育走向生本》,从生本教育的概念、意义、产生的背景、主要观念、操作体系、操作方法,以及哲学思考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其中关于生本教育的观念与实践模式研究,以及其所产生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反响,尤其是广东教育界的瞩目。
郭思乐教授在该书给生本教育下的定义:
所谓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力求在教学当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以往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教育,也就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
而生本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学生学得好是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老师也提供了恰当的教育方式,学生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忘我地进行学习。
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提出:
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并且激活起来。
老师在课堂的角色就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和高度学习的热情,学生的角色也由师本教育下的“要我学”转变为生本教育下的“我要学”。
二、“生本教育”的理念特征
(一)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
爱因斯坦说过:
“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的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培养出一个和谐人格。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有在人格、道德理想、审美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正确认识,而这些都必须通过教育的育人功能来实现的,教育与人是统一的两个方面。
(二)学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我们一直把学生仅仅当作教育的对象,而被忽略的事实是学生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个体发展是学生自我的潜在动机,是每一个学生的潜在需要,如果教育者能够适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那这种“教学资源”就能够产生巨大的教育收益,而收益例如提升学习的能力和增加的知识是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的。
“生本教育”把学生当作自觉的、但需要被激发的教学资源,此时教育的意义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教育是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
(3)教育不应是阻力,而是推力。
从某种意义上,传统的师本教育因为采用相对固定的程序例如固定的教室、多年不变的教材内容观点或一成不变的课程考核方式等等来进行教与学活动,这样无法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这对于学生学习来说等于一种约束和限制。
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
这样的学习,具体、贴近生活,学习好像不经意地进行她们经意的是自己活动中的乐趣,而不经意的教学却常常可以产生最好的效果。
生本教育下的教育是“推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依托学生自身来进行教育,而获事半功倍之效。
(四)“以学定教”,促进教师成长
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
教师是实施高素质教育的关键。
生本理念的教育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这也突现出教师职能的转变,简单点讲就是由师本教育下的“我要怎么教”转为生本教育下的“我怎么让学生来学”。
学。
相对来说,教师的角色就更加重要,因为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内涵: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课堂调控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是共同学习者。
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教育者。
生本理念的教育,在客观上从学生的需求这方面也对教师形成了一种促进教师“我要学”的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探索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促进了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向教育教研型、专家学者型转变。
三、“以生为本”的“1+5”教学模式
在实施生本教育的过程中,结合生本教育的理论和特征,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尝试建立了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基础上的“1+5”教学模式,其中“1”指的是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5”指的是围绕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基础上的其他5个教学环节,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设计、教学互动过程以及教育评价五个环节。
五个环节以理念为中心,一环扣一环,相互联系,以求达到生本教育的目的。
(一)“1”:
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取得一项工作的成功,首先要有好的理念。
教学工作要取得丰硕的成果,也首先必须有先进的理念做指导。
“生本教育”以“生”为本,不仅符合教育的基本宗旨、根本目标,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生本教育的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及适应能力,它的作用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影响到中国教育的未来,国家的繁荣昌盛。
虽然在生本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瑕不掩瑜,我们应该坚信真理的无穷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事业,并且不断将其完善发展。
要树立生本教育理念,我以为有以下四个重点:
1、要明确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个体。
2、把学生当作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要懂得如何开发这种资源,让其通过自我学习产生教育收益,自我增值。
3、思考如何让教育这个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4、明确教师的角色已经转变为引导者,不是高高在上,教师也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符合生本教育的要求。
(二)“5”:
围绕生本教育理念下的5大教学环节
1、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动机理论出发,人的某个行为的出现是由其动机引发的,而动机又来源于人的需求。
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根源于他的动机和需求,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行为,必须激发其动机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呢?
简单点可以这样认为:
学生要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
在上每一门课程的时候,作为教师可以了解本班同学对内容的感兴趣程度,或者他们对内容的兴趣点集中在哪里,或者他们希望用什么方式来学习等等,了解的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面谈等等,目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根据需求来设计教学过程。
这样,上课的内容以及过程都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得同学能自觉甚至忘我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
2、建立课程目标体系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以高效为目标,要取得应有的效果,课堂设计不应该离开课堂目标的设计。
但是与传统的师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目标例如难点重点不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的难点和重点,只有相对的难点和重点,这些难点和重点在每一位(组)同学心中是不同的,原因是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有差异的。
在确定课堂目标时,可以采用建立课堂目标体系的方式,即有课堂的总目标以及分目标,教师可以先从整个课堂宏观的角度结合课堂内容来设计一个课堂总目标,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设计学生的分目标,甚至可以做到每一位同学都有一个自己明确的课堂目标。
最后,课堂结束时,老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与预先设计的目标进行评估,了解目标的完成情况,如果学生未完成目标,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交流,力求下次完成课堂目标。
建立目标体系,一是设置合适的目标可以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二是可以减少传统教学课堂目标单一的问题;三是目标体系下的目标的多元化、个性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课堂目标不应是仅仅由老师来决定,而是由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商定,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
另外,尽可能做到课堂总目标与分目标保持相对一致。
3、课程内容设计
课堂内容的合理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设计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取不要太难,先易后难;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的前置的问题要“简单性、开放型、核心性”,尽可能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理解、都想去说、都懂得去做和懂得去用;2、内容方面尽可能有时效性和生活性,例如选择近期的新闻热点,人们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等等,贴近学生的生活,包括在案例的选择也要做到这一点。
3、在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可以设计内容框架,具体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自发去收集,然后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
4、教学互动过程
在生本教育体理念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讨论这种教学互动形式。
首先,讨论以学生为本。
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个个喜爱讨论,也能够讨论,课堂的每一次讨论,都力图使每个学生能参与进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每次讨论都让学生尽兴发挥。
在设计讨论互动时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一是注意教师和学生在讨论中的角色;讨论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讨论积极性的激发者,做好讨论过程协调者的角色,老师要“少说话,多听话”甚至不说话,但老师要控制讨论的内容不要离开主题。
二是设计讨论的主题要开放性的,双方都有话可说,人人参与,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们对问题的讨论。
问题也可以由学生们随时提出,可以相互质疑,而且可以利用课前时间做好资料收集,使得讨论的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生本教育体系的教学把讨论作为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互动交流形式。
三是注意教室环境布局对讨论的影响。
合理的排列方式有助于教师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反就会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许多不便,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教室的布局主要有以下四种:
A.秧田形,这是传统教室的排列形式这种座位的设计是学生同步学习的典型方式,对于知识性教学尤其是集体讲授而言,更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课堂教学效果好,但是这种排列方式也往往会造成师生的视觉盲区,容易限制师生的互动范围和互动方式,既不利于非邻近学生的交往。
B.马蹄形(新月形),教室中座位排列的方式是“U”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处于“U”型缺口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很多的交流机会,有利于学生的活动,教师组织讨论也极为方便,容易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但是这种方式常常受到班级人数和教室空间的限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问题行为;C.长方型或圆型,这种座位的排列适用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同步学习与学生的小组学习,教学中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分组学习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形成互动竞争的气氛,但不利于教师对课堂行为的监控和反馈,同样也会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增多。
D.模块型,这种座位排列的方式主要用于学生的小组活动和个别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划分为不同的活动区域或活动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选择。
四是结果与过程一样重要;讨论的目标其实不是非得要得出讨论的结果,而是通过讨论的过程来达到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目标,因此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
五是学会等待,留出思考问题的时间。
在激烈的互动讨论后,必须腾出时间让同学去再次思考刚才讨论的一些问题,尝试让同学们去总结讨论的情况,最后教师要对讨论的问题或情况做一个总结,并提出讨论问题的难点和重点,同时指出双方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
5、教育评价的转变
教育评价其实指的是一个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学生情况和激励学生学习的问题。
中国传统的教育评价标准是单一的,例如成绩,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成绩不好的就不是好学生,成绩往往是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
但是我个人觉得好的教育评价体系应该是个主客观相结合、公平的、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客观公平地评价学生,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如下三个重要原则:
A、无错原则。
讨论问题,各抒己见,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很多时候,教师一个否定的目光或一个消极的用语,对学生有极大的负面暗示,使其丧失信心,相反,教师的一个肯定的目光或一句鼓励的话语,能使学生充满自信,从而走向成功;B、公布评价标准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在学习之前就知道用来评价他们的标准时,他们学得最好,而且也让他们感觉到评价的公平性。
C、考核多样化,注重主客观相结合,改变以一份书面试卷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与平时的作业、提问、讨论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定。
D、必须把评价的结果与学生进行沟通,并与学生共同商定如何提高学生的质量。
四、结束语
生本教育其实就是一切为了学生,教育为学习而服务,为学习者服务,如何激励学生忘我地学习是生本教育的目标,本人希望通过建立“1+5”的“生本教育”教学模式,将生本教育的理论实施到课堂教学上。
实践证明,“1+5”教学模式的确有效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的质量,我也感受到了生本教育理念及实践带来的巨大威力。
参考文献:
[1]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中专学科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M].广州:
新世纪出版社,2002.
[3]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5]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6]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著,人民科学出版社,1997
[7]王惠.教育学[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8]杨启亮.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同题思考.教育研究。
2002.
[9]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教育研究,2003.
(2)
[10]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中专学科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M].广州:
新世纪出版社,200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1 5教学模式 教育 理念 教学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