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阅读复习发言稿.docx
- 文档编号:10182343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9.26KB
小学毕业阅读复习发言稿.docx
《小学毕业阅读复习发言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毕业阅读复习发言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毕业阅读复习发言稿
小学毕业阅读复习
语文教学有两个重要的方面:
一个是阅读,一个是作文。
阅读考查是毕业考试语文试卷上的重头戏,占分值比例较大。
阅读复习究竟训练什么?
要达到哪些要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
“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同时,还指出: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
阅读能力既是毕业升学考查的重点,也相应成为考前复习的重点。
为此,教师应优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人文性强的文章,精心设计不同题型,加强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把握阅读要点(2014年命题意见)
阅读理解(32%左右)课内大概占13%左右,课外阅读占19%左右。
主要选精读课文和课外精彩的短文。
考查阅读程度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否质疑。
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技能。
如能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包括先分部分理解再归纳的方法和提问题找答案的方法;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了解叙述的顺序的方法,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等。
(2)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包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和联系时代背景的方法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认识课文的表达方法,包括开头、结尾、过渡和描写等方法。
(4)能否有感情地朗读,包括对朗读基调的把握、节奏和重音的处理等。
(5)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6)阅读叙事性的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描写,说出自己的情感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能体会诗人的情感。
(7)学习过的文言文要能理解其意思,弄清词的古今意义。
试题的设计着力考查不同阅读水平的问题。
发挥设计的综合性,既考查知识的积累,也考查理解、运用。
二、阅读复习指导(知识点和考点):
阅读是对字词句的掌握、理解、表达等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
重点要抓好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的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以及如何完整回答问题。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自读质疑法:
根据文章的标题或围绕文章的主要事件而自己提出思考的问题,进行回答后,将答案整理归纳而成。
(2)段意合并法:
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再串联各段大意,就可以概括出主要内容。
(3)抓重点段落进行概括。
(4)头尾归纳法。
考点提示:
(1)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2)短文主要写了谁,写了他(她)的哪几件事:
短文写了哪些景物,具体怎样写的:
(3)短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描写的。
(4)分清短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5)找出短文中的过渡句和中心句。
2、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
(1)按时间变化的顺序叙述。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3)按内容的性质(事物的不同方面)叙述
(4)按空间位置变换的顺序叙述
(5)按总分的顺序叙述
(6)按倒叙的方法叙述。
3、概括段落大意
(1)取主舍次法:
抓住主要的自然段的意思进行概括。
(2)摘句法:
抓住段中能高度概括中心思想的句子摘要。
(3)缩句法:
有的段落中的长句能说明段意。
将它加以压缩,取其句子的主要意思。
考点提示:
(1)说说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写出表明这一顺序的词句。
(2)说说短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或描写的。
(3)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按短文的顺序把短文分成几部分,写出段意。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借助字典、词典了解词义。
(2)联系句子或上下文,理解词义。
(3)用近、反义词来理解。
(4)拆开理解再合并归纳来理解。
(5)关键字突破法。
(6)以旧带新法。
4、理解句子
(1)抓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一些资料来理解。
(2)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体会句子意思。
(3)揣摩句子的言外之意。
(4)联系生活实际。
考点提示: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和句子的含义。
5、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这样来体会。
(4)在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中去体会。
考点提示:
(1)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体会、感受。
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文中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6、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1)阅读以记人为主的文章,包括各类故事、小说、回忆录、人物传记等,应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入手,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内心品质。
(2)阅读以叙事为主的文章,要揣摩记叙的要素和线索,即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按顺序细读。
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一般有“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线索是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记叙文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
把握线索即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条理
(3)绘景状物的记叙文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常常通过描写事物的形态、色彩、声音、气味以及气氛、意境等体现其特点。
阅读这类文章,我们可以用抓总起句、总结句的方法。
(4)阅读诗歌,应以朗读、诵读和想像为主。
(5)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四点:
一是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知道被说明事物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二是要理清说明的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空间或事物的发展顺序介绍事物的;三是要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四是要揣摩语言的准确性。
总之,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一是是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
二是要抓住文章的描写特点,如:
动态和静态的描写,借助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景物描写和联想议论相结合。
三是要了解文章的修饰手法,四是注意对比、反衬、暗示、比较、举例、列举数字等表达方法。
五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
考点提示:
(1)你领悟到哪些表达方法。
文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2)文章是怎样把这部分写具体的。
(3)勾出比喻句、拟人句、动态、静态、前后照应等的句子。
(4)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
(5)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
7、阅读积累
(1)要求学生阅读一些名篇著作,了解它的主要内容、人物事迹。
能写出书名。
(2)能了解课文的作者及他的一些著作。
8、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扩大阅读积累量,多诵读,培养语感
(2)善质疑:
从题目上、从内容上、感悟思想上去质疑
(3)勤记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4)勤背诵
(5)边积累,边运用
9、标点。
能正确地使用句号、问号、叹号、逗号、冒号、引号、顿号、分号、书名号和省略号。
要在训练中教给学生它们的用法。
3、交给学生答题技巧
根据历年来阅读题期末考试及会考,我们都明确了考试题型。
我认为教师要交给学生应试的一些技巧,这样学生昨天的效率会高些。
下面,我针对部分题型谈谈我个人见解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给短文加标点符号的题型
1、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即标点符号的用法。
特别是引号的3种用法。
2、(书写技巧)工整规范书写标点符号,要不就会失分。
3、(思考技巧)做题时,要将短文全部读完,并联系上下局之间的联系思考,千万别看半句或一句就开始加标点,这样会出差错的,这等很重要。
(二)、关于解释词语的题型
1、教师交给学生解词的方法。
(如:
联系上下文理解、理解关键字、联系生活实际等去理解)。
2、(书写技巧)一般是用描述性的语言。
不能光背词语的意思,没联系文章内容。
(可以写成:
本文是指什么,这里指……)
(三)、关于归纳段意及主要内容的题型
1、教师要交给这两者归纳的方法。
(摘句法:
摘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
串联法:
串联层意、节意、关键词。
取主法:
根据文章中心取主舍次法。
综合法。
)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了什么。
(方法:
段意合并法。
要素串联法。
问题概括法等)
3、注意做题时书写的句式。
段意不能写成小标题或短语格式,要写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要语句太长。
(一般是:
谁……干什么……等)。
主要内容要写成主要讲了什么,一般不用关联词。
(四)、关于根据文章内容而完成的归纳性的题型
1、(思考、书写技巧)学生把整个题读完(千万别看一题做一题)思考、归纳下笔作答(注意语言精练,别照抄原文)。
(五)、关于读文章后说体会、对人物评价等题型
(思考技巧)告诉学生这是“送分题”,不要有害怕,学生一定要读、想,联系生活实际,将文章中的事、人与身边生活中的人、事联系起来思考。
(书写技巧)要根据题的“分数”来书写答案,如“4分”的题,而且留的空白又多,你答一句话,这样写得太少,不会得高分。
还要注意书写美观,语文讲究书写,这样才会赢得改卷教师的欣赏,即使答案不很全对,可以给全分。
(六)、关于读短文后提出不懂得问题的题型
(思考技巧)提的问题要有价值,可以针对文中某种观点,某个句子含义等提问,非常简单的,不算是提出的不懂问题。
不能离开短文而提出问题。
(书写技巧)要写成疑问句的形式,句末用上问号。
(七)、关于在短文中找出修辞手法的句子
要明白修辞方法的概念,句子格式,划线要完整,不多不少。
(八)、关于理解短文中某些句子含义的题型
教师教会理解句子的方法,(如: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等……)克服畏难情绪,多读句子,理解句子本意,推敲含义。
表意完整,尽量书写多一些。
各位领导,老师,关于阅读的复习相信你们的方法多多,经验丰富,我今天的讲话想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诚望大家批评指正,多多指导。
二、近三年毕业考试阅读题类型分析:
1、
(一)、关于给短文加标点符号的题型
父亲还钻研一本《中国针灸大纲》,边看边实践:
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药,又作针灸治疗。
(12年课外阅读)《父亲留下的书香》
此处冒号的用法是表示提示。
13、给下面一句话加上标点符号。
(3分)
我看看站在身旁的王丽,她正歪着头对我笑,好像在说:
“校长乱丢烟蒂,你敢说吗?
”(13年课外阅读)《我当值日生》
不 我现在就做 等做完了您的活儿 我再吃这些东西 年轻人站起来说 杰克逊大叔十分欣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 他知道如果不让他干活儿 他是不会吃东西的 (模拟卷三课外阅读)《尊严》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模拟卷四课内阅读)
14.给第4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山水一色的绿恬静得如细细的筛网能滤去所有的焦躁忧愁烦恼那种感觉或许就是众多的旅游者来太平湖追求的境界(模拟卷5课外阅读)
教学建议:
1、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即标点符号的用法。
特别是引号的3种用法。
2、(书写技巧)工整规范书写标点符号,要不就会失分。
3、(思考技巧)做题时,要将短文全部读完,并联系上下句之间的联系思考,千万别看半句或一句就开始加标点,这样会出差错的,这等很重要。
例2:
找近反认词。
(建议单独用一节课作为专项训练)
12年考题: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贫困----陶醉----
此类练习重点的让学生学会在语言环境中用换词法找近义词,特别强调要要看清楚的自己写还是在短文中找答案。
练习建议:
《詹天佑》《凡卡》重点段落,《十六年前的回忆》第19——22自然段。
《养花》第4段。
2、感悟内化型
主要训练学生理解词句、文段及对全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例1、12年课外阅读考题:
《父亲留下的书香》
14、“卧床数年的母亲竟然下床了!
”中竟然这个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也表现了全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17、父亲留下的书香包含几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层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留下的精神财富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年毕业考试课外阅读)
14她抬起眼望着我,神色复杂的说:
“爸爸又整整一箱字画。
”从加点词中你体会出了什么意思?
16、“我的心莫名其妙地松懈下来”是因为;字画鉴定结束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我们都看见了生长在彼此心里的蛀虫”这里的“蛀虫”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短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环境能改造人的心境,境亦未必不能心造。
”的理解。
(3分)(模拟试卷5)
类题在阅读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每年的考试题中都会出现1至2道,建议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文章进行训练。
主要是让学生能结合短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表达。
2、概括提炼型
主要训练学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概括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既包含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提炼,又包括语言的表达。
例:
14年课内阅读《北京的春节》
10题:
这个片段按--------顺序来写,分别写了北京春节除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略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一自然段分别写了:
哪些活动?
写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12、13年课外阅读)
(14年课外阅读):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给文章加个恰当的题目:
--------------------------------(模拟训练-四)
16、试着给短文换个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拟训练题5)
17.文章已用“‖”线分为四段,请概括第三段段意。
(2分)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拟训练题5)
练习参考:
两册教材中综合性学习单元中的阅读材料。
三、整合输出型
阅读和写作是“互惠互利”的,阅读提供写的依据和灵感,写作是将阅读理解和感悟表达有机整合的一种训练方式,最能训练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练习参考:
16、“我要表扬咱们的值日生,她提醒了我……”,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把校说的话补充完整。
(13年毕业考题课外阅读。
)
面对如此伤心、绝望的伯牙,我想说:
“
。
”〈伯牙绝弦〉课内阅读)
等兄妹俩醒来之后,他们会谈些什么呢?
请发挥想象,写一段兄妹俩的对话。
〈月光曲〉课内阅读。
四、学法生成型
时下的语文阅读复习训练,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法的生成和运用情况,并在阅读训练中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
14、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4分)(12年课外阅读考题)
凝神——
不料——
13、联系上下问理解词语:
(14年毕业考试课外阅读)
丹青:
怏怏:
--------------------------------
16.“湛蓝的天空,像一池倒映的湖水;清新的空气,似醇酒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
”这句话运用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我能再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模拟试卷2)
五、指向积蓄型
新课标提出必须注重学生积累的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和复习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由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由课文相关知识点适度延伸,努力做到阅读教学倡导的“积累语言、发展思维、促进运用、厚积人文”的理念。
例:
(1)学了《世纪宝鼎》,我积累了这样几个带有“鼎”字的成语:
________。
(2)《草船借箭》选自_______。
你还知道这部书中的哪些人物和故事?
(3).这段文字出自《》,作者是丹麦作家,我还读过他的。
(4)学了朱自清的《匆匆》,我还积累了几个珍惜时间的古诗句、名言警句:
_______。
(5)阅读短文,请在第三自然段的横线处填入杜甫诗中的一个名句。
以上各题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当今的阅读教学早已不是“死啃课本、死啃教材”,而是要腾出时间和空间,将学生引导到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上来。
6、综合拓展型
此类题目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出文本,积极参与,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训练学生的整合迁移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
七、问题探究型
13年课外阅读考题:
18、假如你是文中的“我”遇到校长随意丢烟头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办?
为什么?
(3分)
18、“生长在彼此心中的蛀虫,它伤害了相亲相爱的感情,而我们不知怎样才能消灭它。
”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消灭他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14年课外阅读考题)。
语段阅读复习
一篇文章往往由若干个语段(一个或几个自然段)组成,因此,深入理解语段是学好一篇文章的基础。
一、了解语段的构成方式
一个语段往往由若干个句子组成,这些句子之间又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关系。
语段的构段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总分关系
特征:
由总述和分述构成,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三种。
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写出全段主要内容,然后围绕这个句子从几个不同方面加以叙述或说明。
比如《詹天佑》第五自然段。
划分层次时,将“总”与“分”分开,各为一层。
2.并列关系
特征:
在一段话中围绕一个意思,写了几个事物或事例,各事物或事例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只是一一陈列出来。
比如《养花》第五自然段。
划分层次时,将并列的几个事例、事物、方面分开,各为一层。
3.因果关系
特征:
语段内一部分表示“因”,一部分表示“果”,有时先因后果,有时先果后因。
一般用“因此、所以、因而”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连接。
划分层次时,将“因”与“果”分开,各为一层。
4.承接关系
特征:
整个语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有的具有明显的时间或空间标志。
划分层次时,先要了解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把意思相近的句子合并为一层。
5.转折关系
特征:
在一个语段中前后的内容或意义是相互对立或相反的。
一般用“但是、可是、然而”等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连接。
比如《只有一个地球》第四自然段。
划分层次时,转折前后各为一层。
二、掌握语段段意的概括方法
段意是语段的主要内容。
正确地概括段意,有助于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概括段意,首先要弄清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加以比较,分出主次,最后抓住主要的意思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1.摘录中心法。
把概括全段主要内容的中心句摘录下来作为段意。
怎样找中心句呢?
中心句出现在语段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出现在开头或结尾,起总起或总结的作用。
如《詹天佑》第一段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可以直接引用它作为段意。
2.要点归并法。
对于并列或承接关系的语段,先要概括出每层意思,然后把各层意思合并在一起,用自己的话加以归纳。
如《詹天佑》第三段讲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三个方面的具体工作,因此段意可归并为:
詹天佑主持工程技术人员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
3.取主舍次法。
一个语段里如果讲了几层意思,往往有主次之分。
概括段意时应抓住主要的意思,舍去次要的,就得出段意。
4.抓住要素法。
记叙文的段意可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为据进行概括。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四段的段意可以概括为:
一个北风怒号的黄昏,伯父在大街上热情地救治和帮助受伤的黄包车车夫。
三、提升问题的解答技巧
语段后面的问答题多种多样,不同的题型,解答的方法不尽相同。
因此,必须把握题型,区别对待。
1.叙述性问题。
常用“怎么样……”,“从哪些地方看出……”,“体现在哪些方面……”等提出问题。
其答案可从原文找到,但不宜照抄原文,应该把分散的内容概括起来,叙述清楚。
2.分析性问题。
常用“为什么”提出问题。
解答时必须抓住语文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分析原因,根据提供的事实,讲清楚“为什么”的根据。
3.概括性的问题。
常用“……说明了什么?
”,“……表现了什么思想品质?
”等提出问题。
其答案一般不能从原文中找到,它包含在内容中,必须进行一番分析、归纳、提炼。
4.感想性的问题。
这类问题就是要谈谈读后的感想与体会。
解答时一般先叙述感受最深的事例,然后联系自己的实际,紧扣文章的主题畅谈自己受到的教育与启发。
二、课内阅读,固“温故”之方法
我们平时大多时间都花在了阅读教学上,充分利用六年级两册教材上的文章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了他们很多阅读理解的方法,所以应该将两册教材上的重点篇、段提出来,在课内阅读的过程中系统疏理各种阅读题型的答题方法。
1、与课本亲密接触——开卷有益,常读常新
充分利用好晨会、周末时间,让学生自己完整读教材,并指导好学生自己复习的方法,要明确提出要求。
(1)用好“目录”:
让你用最短的时间回顾学过的内容
在平时,很多同学根本没有留意课本的“目录”有什么用。
现在,就请你静下心来,浏览一下六年级两册书的目录,你学过哪些课文,甚至上某一节语文的情景就会像过电影一样浮现在你的眼前。
(2)课文:
用这样几个问题来回顾一下,问一问自己
一问:
该背诵的诗文和段落记住了没有?
二问: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先对照着目录,想一想,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一定非写出来,说出来,哪怕在头脑中“走”一遍也好。
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提问一下你的学习伙伴。
三问:
课文中有怎样的人物形象和人物精神?
什么地方打动了你?
——课文中有大量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精神和品格,而这些,将成为伴你成长的精神食粮。
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下一代和普通劳动人民的?
《再见了,亲人》表露的是哪些人之间怎样的情感?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父亲和母亲的言行背后隐含着怎样的情感?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是不是一直牵挂着你?
……
四问:
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
——你当然知道,课文是你写文章的好范例。
那就再留意一下,这样你会从一篇篇文章中得到多种的启示和收益。
有些段落是很精美的,如《月光曲》中皮鞋匠兄妹听贝多芬弹琴产生的美妙感受;《穷人》一文中对贫穷而又善良的桑娜心理活动的描绘;《一夜的工作》中那体现着周总理人格精神的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一小碟花生米……
有些词句在文章中是很重要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毕业 阅读 复习 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