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水县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大学论文.docx
- 文档编号:10181523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0.40KB
城水县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大学论文.docx
《城水县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大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水县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大学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水县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大学论文
水城县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近年来产业发展的成效
1、种植面积逐年加大,从2010年的70万亩发展到2012年100.2万亩;
2、脱毒种薯及优良品种普及率得到提高,从2008年的50%到2012年的80%;
3、种薯扩繁体系得到发展,县有自己的快繁中心,年生产能力在500万粒以上;
4、加工体系得到发展,兴隆淀粉厂年产能力在5000吨以上,薯片(条)小型加工作坊得到发展;
5、营销体系得到发展,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协会)从无到有,2012年发展到10家,出现了一批经纪人和种植大户;
6、技术推广体系得到增强,县有马铃薯产业发展办公室,乡镇有一批专门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技术人员。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目标考核。
市、县成立马铃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挂项领导,逐级落实责任。
2、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产业发展。
为增强农户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县制定出台优惠政策。
对种薯扩繁、商品薯种植、快繁中心、种薯储存库建设进行补贴;
3、加大技术推广,提升产业水平。
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本着“蹲得住、住得下、用得上”的原则,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马铃薯种薯精选及消毒、合理密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
4、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
(三)成熟模式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优质脱毒种薯供应不足,种薯质量检测和质量保证不够到位。
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测仪器,加之本县自身种薯生产供应数量有限,外来客商及部分种植大户大多逃避种子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管,擅自进行引种和使用自产种薯,致使部分质次带病种薯在我县种植,造成死苗、烂种、减产现象,影响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2、规模化生产不大。
近年来,政府虽然积极引扶持马铃薯产业,但由于马铃薯种植投入大,而政府扶持力度有限,扶持作面积仅仅占马铃薯播种面积的10%;一些乡镇将项目种薯当成救济粮、人情种发放,造成连片面积小,制约了马铃薯产业发展。
3、加工能力滞后。
全县2012年马铃薯总产预计100万吨以上,而全县2家马铃薯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不足10万吨,加上薯片(条)的小作坊,总加工能力不足15万吨,储藏、外销的压力很大。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将水城县建设为全市重要的优质种薯、加工专用薯、食用鲜薯生产基地和马铃薯加工基地,使全县马铃薯生产结构布局合理,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生产水平和商品率逐步提高,产品质量逐步改善,加工及深加工全面发展,马铃薯附加逐步值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坚持产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现有基础、发展潜力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规模适度,注重质量效益的增长,加快马铃薯加工系列产品的开发。
巩固城市、发展农村、开拓国外消费市场,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2、适度规模原则
产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现有基础、市场需求、发展潜力等紧密结合,坚持适度规模,不搞数量型刚性扩张,注重质量效益型增长。
3、合理布局原则
马铃薯产业的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种薯基地、市场体系等建设,坚持合理布局的原则,全县统一规划,相对集中,突出重点,做到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4、尊重农民意愿原则
坚持依法治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加强技术服务、示范指导和信息引导,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严禁强行命令和行政过度干预,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
5、科技先导原则
产业发展中无论是良种选育、推广、扩繁、耕作制度选择,配套技术应用,还是脱毒种薯生产,加工转化、市场建设等,都必须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的原则,应用最新科技成果,走科技创新之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6、综合利用原则
坚持马铃薯饲用、食用、种用和加工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以饲用为基础,以食用为主体,以种薯利用为补充,以营销体系建设、提高商品率和加工利用为突破口,对马铃薯实现综合利用,发挥马铃薯产业的最大效益。
7、加工与基地建设协调发展原则
以提高企业加工转化能力为突破口,鼓励企业在马铃薯主产区进行规范化基地建设,建立与企业产品相适应的加工专用薯基地,逐步形成适合区域自然条件的马铃薯生产和加工产业带。
8、产品质量安全原则
发展优质、安全、营养的马铃薯加工制品,建立和完善马铃薯原料生产和加工制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现马铃薯加工原料生产、加工、贮运和包装标准化、无害化,确保马铃薯加工产品的质量安全。
9、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把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实现产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四、发展目标
积极稳妥地扩大种植面积。
在2012年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100万亩基础上;2020年发展到110万亩以上;单产达1600公斤左右;商品薯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生产商品薯50万吨;脱毒马铃薯推广达到90%以上,并力争三年更换一次品种。
同时种薯,加工专用薯及食用鲜薯实现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
优质种薯在全市的种薯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五、重点任务及区域布局
围绕产业发展目标,把产业发展的重点布局在南开片区的南开、金盆、木果、青林、发箐5个乡镇;玉舍片区的玉舍、纸厂、杨梅、勺米、坪寨5个乡镇;龙场片区的龙场、顺场、营盘、鸡场4个乡镇,滥坝片区的滥坝、董地、陡箐、比德4个乡镇,共计18个乡镇。
产业布局上要积极稳妥地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突出解决种薯和品种改良问题,大力推广优质脱毒种薯及配套栽培技术,发展优质专用型品种,建设集约化经营程度较高的原料生产基地,以适应食品加工和淀粉加工企业的需求;大力培植马铃薯龙头企业,发展马铃薯加工、贮藏、保鲜、运输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1、种薯产业布局
围绕以上产业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把握区位优势,在现已投资建设的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建设以玉舍乡为重点,南开乡、坪寨乡为补充的种薯繁育体系,原种生产基地安排在玉舍乡,秋繁基地安排在海拔1400米以下的最适宜区。
种薯生产基地以菜用型商品薯品种、薯片薯条专用型品种和淀粉专用型品种为主,并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三者的种薯繁育比例,根据当地和周边地区种薯需求组织生产。
一级、二级种薯生产基地布局在玉舍、龙场、南开、董地4个乡镇,实现全县马铃薯品种三年更新一次,同时每年还可外销部分优质脱毒种薯的目标,力争2020年建成10万亩种薯扩繁基地。
2、商品薯产业布局
用好我县土壤富硒优势,集中力量建设15个重点乡镇基地,引导基地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扶持专业户或联户共同出资建设基地,形成企业、种植大户和专业人员共建基地的格局。
(1)淀粉加工型品种生产基地
以金盆、南开、青林、保华、木果、玉舍、纸厂、坪寨、杨梅、滥坝、董地、陡箐、龙场、顺场、营盘共15个乡镇为重点。
‘
(2)薯片薯条专用型和菜用型品种生产基地
薯片薯条专用型品种主销市食品厂和工矿市区,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主要安排在纸厂、玉舍、发箐、保华、滥坝、董地、木果、发耳、杨梅共10个乡镇。
(3)特色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
以杨梅、玉舍、纸厂、龙场、顺场、南开、木果、金盆共8个乡镇为重点,生产特色马铃薯(以转心乌、黑美人、赤心郎为主)。
(4)全县低海拔地区冬闲田土马铃薯生产基地
在全县海拔低于1300米以下地区,以发耳、都格、新街、米箩、阿戛、蟠龙、红岩、猴场共8个乡镇为重点。
以上4个基地到2020年共计发展到40万亩,总产鲜薯50万吨。
3、马铃薯加工薯布局
以城区附近乡镇为中心重点布局,交通条件较好的乡镇适度发展。
重点企业为六盘水市食品总产、天津兴隆淀粉加工厂、薯片(条)加工作坊服务。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发展马铃薯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工作之一,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县、乡成立马铃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产业发展的综合指导协调,有关扶持政策的制定,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以确保全县上下协调一致,用最大的行政力量保障这一系统工程的开展。
各乡(镇)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确定重点发展项目,实行领导班子分工负责,部门联片包乡和行政、技术双向承包责任制,通过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个实施办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切实推进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各级各部门都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本部门马铃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落实目标责任制,将目标和任务分解到乡、村和企业。
(二)政策保障
制定和落实有关的扶持政策。
根据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结合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和落实好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广泛吸引县内外加工企业、社会组织、个体和农民的参与。
从财政、信贷和政策上对马铃薯产业给予优先发展权,同时,制定各种奖励措施,鼓励科研、生产和力口工企业加大投入,改造和提升马铃薯产业,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技术保障
农业部门是马铃薯生产主管部门,要严格监管种薯质量及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加强种薯、商品薯调运的检验检疫,加强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和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科技部门要组织有关人员对马铃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协助龙头企业引进专利技术和设备进行技改,提升加工能力及档次;供销部门要搞好马铃薯专用肥调运,保证生产需要,同时制定措施鼓励基层供销合作社参加马铃薯营销;金融、财税部门要完善支持马铃薯生产、流通和加工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马铃薯产业开发项目的信贷扶持力度,有计划地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
依靠科技,加强培训,改进栽培方式,提高马铃薯产量。
为促进产业发展,加强科技支撑,在县级科技三项费中要组织实施马铃薯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科技支撑条件,搭建科技支撑平台,各级农业、科技部门要加大科研力度,注重研究解决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各地要认真执行马铃薯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有关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县、乡农技部门要分别抓好一个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面积为500—1000亩),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市级以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经济技术合作,鼓励境内的加工企业和科研机构与省外、国外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技术关键问题。
(四)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省、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县级财政每年拿出1千万投入马铃薯产业,有条件的乡(镇)也要增加对马铃薯产业的投入,逐步建立以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财政和信贷投入为导向,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的马铃薯产品开发投入机制。
(五)市场保障
建立马铃薯种业、种植业、加工业等行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马铃薯专业协会等,提高企业,特别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专业化水平,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建立利益调节协商机制,重视发挥马铃薯产业协会在行业中的协调和纽带作用,加快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把分散的马铃薯种植户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开展系列化服务,坚持企业发展以基地为基础,基地建设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原则,积极促进企业和基地一体化发展。
通过中介组织使农民与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即“企业+种薯生产者+种植户”的三方互动利益联结机制。
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原料薯供销合同,并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
加快以病虫害防治、高产技术培训、组织力口工转化以及外销外运为主要服务内容的服务体系建设。
(六)运行机制
大力扶持马铃薯相关的龙头企业县成立马铃薯产业开发公司,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
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对全市商品薯、脱毒种薯实行“五统一经营”(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营销),真正在我县实现“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销售一体化模式。
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财政、信贷、政策方面的支持,扶持马铃薯加工企业的发展,从实际出发,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备一定竞争力的种薯生产、马铃薯加工营销企业,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增强对基地的牵动作用。
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办公室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水县 马铃薯 产业 可持续发展 调研 报告 大学 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