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草原的歌舞文化.docx
- 文档编号:10178250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53.30KB
论草原的歌舞文化.docx
《论草原的歌舞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草原的歌舞文化.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草原的歌舞文化
论草原的歌舞与文化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对于中国而言,重点发展繁荣文化产业也已经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鄂尔多斯婚礼是基于鄂尔多斯文化的背景下发展打造的民族传统婚礼文化精华的民族文化品牌,涵盖了鄂尔多斯民族的歌舞等艺术,研究鄂尔多斯婚礼亦能够推动发展繁荣我国的文化产业。
本文主要通过从鄂尔多斯婚礼的迎娶过程,如哈达定亲、配公迎亲、拦门应胥、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母亲祝福等方式,并结合婚礼的中各类风俗及其变迁的角度出发对以鄂尔多斯婚礼为基础的传统歌舞艺术文化进行探究,并结合当下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文化反响为基于鄂尔多斯婚礼的传统民族歌舞的继承发扬寻找契机。
本文针对鄂尔多斯传统民族音乐舞蹈及“鄂尔多斯婚礼”的继承和发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并为促进鄂尔多斯婚礼这一风俗的丰富创新、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歌舞文化的继承和传扬提供借鉴。
本文的研究可分为七章,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从整体分析鄂尔多斯婚礼的由来以及传统民族音乐舞蹈的发扬;第二章是对鄂尔多斯文化的概述,介绍了鄂尔多斯的地域、历史、文化、民俗和仪式活动,其次谈到了鄂尔多斯歌舞的由来及其歌舞的种类与形式并从内容上得到了体现,鄂尔多斯的音乐舞蹈优美感人、积极向上,为广大民众带来了新的欣赏方式,详细介绍了舞台鄂尔多斯婚礼中的歌舞种类,包括了迎宾、娶亲、惜别、欢庆和天地人和,让人们从多角度了解到鄂尔多斯婚礼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第三章是对鄂尔多斯婚礼的研究,对鄂尔多斯婚礼中的具体表现方式和仪式程序进行了详细探讨,并分析了文化变迁之下的鄂尔多斯婚礼传统的演变,市场运作下的鄂尔多斯婚礼为婚礼形式本身赋予了资本基础,在视觉的传播过程中也融合了更多的观赏艺术价值,并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最后用发展的眼光面对鄂尔多斯婚礼的文化传承,为鄂尔多斯传统音乐舞蹈更好地融入到祖国的大家庭中不断做出贡献。
【关键词】鄂尔多斯婚礼;鄂尔多斯文化;民族歌舞;传统婚礼;传承发扬
Abstract:
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icglobalization,countriesallovertheworldandinternationalcompetitionisbecomingincreasinglyintensified,forChina,developmentandprosperityofcultureindustryhasalsobecomethefocusofourresponsibilitytobrooknodelay.ErdosweddingistobuildnationaltraditionalweddingcultureessencebasedonthedevelopmentofErdoscultureunderthebackgroundofnationalculturebrand,coveringErdosethnicsinginganddancingart.ThispapermainlythroughthedepartureoftheErdostraditionalsonganddanceartculturalinquiryfromErdosmarried,weddingweddingprocessofcustomsanditschangepointofview;andaccordingtothecurrentmarketeconomicsystem,andsocialculturalrepercussionstoinheritErdostraditionalethnicsonganddancetocarryforwardlookingforopportunity.IhopethisarticlecanpromotetheinheritanceandspreadourexcellenttraditionalChinesedanceculture.
keyword:
erdosweddingErdos;culture;folkdance;traditionalwedding;carryforward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研究目的、意义
1、选材缘由
鄂尔多斯婚礼已经流传了700多年,至今仍保留着当时的传统,它有着自身古老的风格和特色和丰富的民族韵味,凝聚了蒙古民族礼仪风俗的精华,成为迄今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蒙古民族风情画卷,传承了我国悠久的歌舞艺术文化历史。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婚姻仪式也是多种多样,而鄂尔多斯婚礼却在婚姻仪式中占据主导,是对我国传统婚礼以及中国文化的形象阐释。
由于本人是专业学习舞蹈出身,学习了十几年的舞蹈对于歌舞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本文选材也围绕鄂尔多斯婚礼,针对鄂尔多斯婚礼进行研究与分析,探索我国古代的婚礼以及民族舞蹈和音乐的传承发扬。
目前本人所收集到的相关鄂尔多斯婚礼文献资料有:
a.奇·哈斯毕力格《鄂尔多斯婚礼》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
b.鄂托克旗乌兰牧骑、成吉思汗陵管理局、鄂尔多斯市文艺创作研究所等6家创作演出单位共同拥有著作权的《鄂尔多斯婚礼》DVD视频。
婚礼为中国传统嫁娶的一种形式,已经过数百年的历史,而婚礼的形式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婚礼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多彩的婚礼形式仍然成为人们的关注点,鄂尔多斯婚礼保留着蒙古族独有的民族特色及礼仪形式,是蒙古族人民多年来延续下来的文化财富,不但具备鲜明的地域特征而且今天做到了与时俱进,能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文化变迁、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鄂尔多斯婚礼将会迎来又一次的新的发展与改革。
鄂尔多斯婚礼原本是一种传统习俗、仪式活动,但在当今新形势下,根据市场需求,文化变迁,它将会以崭新的面貌带着更加新颖的歌舞艺术展现在新的历史舞台上。
2、研究目的
目的是为了探索民族文化的现代传播,通过研究鄂尔多斯婚礼,以艺术的角度探寻中国的传统文化,寻找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闪光点,通过艺术包装与改良,体现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中国民族传统舞蹈和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与起初的鄂尔多斯婚礼密切相关,鄂尔多斯婚礼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对比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深入实地进行走访调查来研究鄂尔多斯婚礼带来的歌舞等艺术文化并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
3、研究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重要地位,鄂尔多斯婚礼文化作为中华古典文化的代表,对中华文化尤其是民族传统舞蹈和音乐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鄂尔多斯婚礼并进行传承发扬有利于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探索,培养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民族自豪感。
鄂尔多斯婚礼已有了700多年的历史,却始终在我国传统婚礼仪式尤其是蒙古族的婚礼显示着良好的优越性。
在鄂尔多斯婚礼产生和发展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多次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等,“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制夷”,无论在什么方面、什么层次上的文化改造,鄂尔多斯婚礼自身显示出的优越性和无可替代性始终不可低估。
这种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与其他婚礼仪式程序区别很大,在蒙古族婚礼中最具特色,最具吸引力,也是最隆重的形式,它以男方娶亲为主线,浓缩了蒙古族娶亲过程中的精华内容,寓情于民族歌舞,品位高雅,场面欢快,内容健康阳光,凸显出我国蒙古族人民仗义豪情、粗旷豪爽、讲究礼仪的性格特点。
鄂尔多斯婚礼所产生的中国传统舞蹈和音乐影响深远,在我国的舞蹈和音乐艺术的发展中仍延续了鄂尔多斯婚礼的舞蹈及音乐,展示了民族魅力,能够带动文学艺术的发展进步。
蒙古族传统婚宴一直以来完好的保留着古老的文化习俗和艺术形式,各部落、各地区的婚礼形式丰富多彩、异彩纷呈,其中鄂尔多斯婚礼为较典型的一种。
整个婚礼充满趣味,表达出了鄂尔多斯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和勤劳勇敢、乐观自强的生活态度。
鄂尔多斯婚礼以其独特的形式已经超出了婚礼的范畴,而是更多的充满民族性和文化意义,2006年5月20日鄂尔多斯婚礼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此,鄂尔多斯婚礼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意义和实用运作价值。
(2)研究现状
我国国内对于鄂尔多斯婚礼的研究还有较大局限性,各类研究多就题论题,仅仅研究鄂尔多斯婚礼本身,而大多忽略了通过鄂尔多斯婚礼独特的形式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民族舞蹈和音乐所做出的贡献。
鄂尔多斯婚礼无论从婚礼自身的实质来看还是舞台鄂尔多斯婚礼都独具特色,展示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应该将目光放大,长远意义上进行研究,对于文化实质和创新形式方面进行分析。
目前本人所收集到的相关鄂尔多斯婚礼文献资料有奇·哈斯毕力格《鄂尔多斯婚礼》,此书较系统的介绍了鄂尔多斯婚礼的定亲、婚宴、接亲、送亲等仪式活动全过程,是目前为止较为权威性一部专著。
还有上文提到过的鄂托克旗乌兰牧骑、成吉思汗陵管理局、鄂尔多斯市文艺创作研究所等6家创作演出单位共同拥有著作权的《鄂尔多斯婚礼》DVD视频,它展示了鄂尔多斯婚礼的全貌,把整个过程都收入其中,体现出鲜明地方特点,成为了鄂尔多斯人的宝贵文化财富,同时也成了解和研究鄂尔多斯婚礼的重要参考声像资料。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用社会学、民族音乐学、调查研究法以及非遗保护等方法完成论文写作。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和阅读,更好的理解鄂尔多斯婚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询问蒙古族的身边好友,切实加强对鄂尔多斯婚礼现实中民俗形式的了解,采用理论阅读和现实询问二条路径去了解鄂尔多斯婚礼。
2、研究思路
将鄂尔多斯婚礼和我国传统舞蹈和音乐相结合进行研究,避免思路片面。
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实地考察的调查问卷、调查报告结果等,使研究更具权威性,且能说服读者。
研究将鄂尔多斯婚礼与中华文化有机结合,更好突出鄂尔多斯婚礼的积极意义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四)研究目标
通过本文的撰写,接受和接触鄂尔多斯婚礼的“过去、现代、未来”的多种形式,通过调研、研究、梳理,为研究鄂尔多斯婚礼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文字资料和理论依据,且对鄂尔多斯婚礼的继续公演提供市场运作的参考。
鄂尔多斯婚礼目前已是第三个舞台版本,且各旗县、各团体的演出版本较多,需要一个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的典型经典最新版。
本文着手于对当今文化变迁下鄂尔多斯婚礼的研究,力求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得到发展取得突破,让这一婚礼形式如何结合传统,如何体现时尚,如何得到不同观众的审美认同,如何发挥舞台艺术作用,如何进行市场运作等问题是本论文的难点、重点、也是一个创新点。
二、鄂尔多斯文化概述
(一)鄂尔多斯名称的由来
提起鄂尔多斯,很多人或许并不陌生,上世纪中期的《鄂尔多斯舞》,电影《鄂尔多斯风暴》早已家喻户晓,鄂尔多斯民歌也为百姓广为传唱。
但提起鄂尔多斯的由来,很多人却很陌生,下面笔者就针对鄂尔多斯的地域、历史、文化、民俗和仪式活动、歌舞进行展开讨论,谈一谈鄂尔多斯名称的具体由来。
1.地域
鄂尔多斯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大部门是草原,故也叫鄂尔多斯草原鄂尔多斯东、西、北三面被黄河环绕,使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天然结合。
在早时,人们多把草原比喻父亲,而黄河正是我们的母亲河,将鄂尔多斯草原寓情于父母,体现了鄂尔多斯人对父母亲情的感恩与尊敬,也体现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和独具亲和的魅力。
鄂尔多斯以草原为主,草原文化是人类文化之源,天然形成人杰地灵的地方。
草原生态系统由草原地区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它与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一样,是以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地域文化。
2.历史
鄂尔多斯是蒙古语,源于成吉思汗时的“斡耳朵”,是“宫帐”、“宫殿”、“宫廷”之意。
成吉思汗有四大斡耳朵,鄂尔多斯是斡耳朵的复数形式,意为“很多宫殿”,也为宫帐或宫廷的守护者。
成吉思汗逝世后,其英灵及遗物被供奉在成吉思汗生前的大帐内,称为“成吉思汗斡耳朵”。
他们三位哈敦夫人相继去世后,其英灵与“成吉思汗斡耳朵”共同组成八座白色毡包——成吉思汗八白室,即成吉思汗陵寝的象征,并且有世代相传的守护者,逐渐形成了蒙古族鄂尔多斯部,其核心是具有专司管理成吉思汗陵园和祭礼事宜特殊使命、权利和地位的五百户达尔扈特。
古代的鄂尔多斯地区气候湿润,环境优美,条件已经非常适宜生存和居住,拥有着天然池盐和一望无际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可供人类和禽畜食用,因此这里非常适合游牧活动,古时的游牧民族和游牧部落多在此生活,成为我国古代一种风格迥异的草原文化。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族并多次驻跸与鄂尔多斯地区。
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统一全国,并在此建都,称鄂尔多斯地区为察罕脑儿。
从此以后,察罕脑儿成为鄂尔多斯地区的行政、军事、经济、交通的中心,一直持续了三百多年。
1532年,达延汗的孙子衮必里克墨尔根袭济农位,号称彻辰汗,统领鄂尔多斯万户,成为鄂尔多斯部封建主的祖先,从此后,鄂尔多斯部一直没有离开过河套地区,在这里从事畜牧业,与汉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开发河套地区,对这一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化
鄂尔多斯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演进,神奇的大自然和历史悠久的文化积累,孕育出了韵味独特、古朴典雅、别具一格的鄂尔多斯草原文化,其中具有唯一性的文化遗存、人文景观、民俗活动,体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草原文化的经典价值,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鄂尔多斯青铜文化。
鄂尔多斯地区发现数量最多、最有特色、历史最悠久的便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他是以匈奴为代表的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早期文化遗产,在春秋战国迅速发展并在西汉初期达到了鼎盛,它跟其他的青铜文化不同,便于携带且方便实用,外表用大量动物纹装饰,美观大方,凸显民族特色,也成为我国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作为兵器、生活生产工具、装饰品等。
由于当时成产水平落后,经济形式单一,各游牧民族在生产方式和商品交换方面方法简单、形式自然,交流方便,开阔了视野,开放了心态,使得文化交流渗透于整个民族以及中西方,足迹遍布欧亚草原,鄂尔多斯青铜文化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成吉思汗祭祀文化。
成吉思汗祭祀文化是与公元1227年之后,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时逝世,不久便在蒙古汉廷开始了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一直到元朝的至元年间,对于成吉思汗的祭祀逐渐形成了程序式的规范,“八白室”成为祭祀成吉思汗的圣地,随后数年,守卫、祭祀“八白室”的达尔扈特人遍生活在其周围,“八白室”也逐渐演变成为成吉思汗陵,历经八百多年保留至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成为鄂尔多斯草原上特有的祭祀文化,它涵盖了蒙古族历史、文化、礼仪、风俗、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推动了游牧文化的发展,大量游牧民族在此定居。
在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发展过程中,游牧文化、宫廷文化、祭祀文化等融为一体,使得鄂尔多斯文化的传承经久不息,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阿尔寨石窟文化。
阿尔寨石窟文化对于多数汉族人来说非常陌生,但是对于蒙古族人民而言,它却是一道充满民族特色的文化。
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草原上突兀着一块红砂岩的巨石,这就是阿尔寨石窟文化的发源地,阿尔寨石窟文化遗址。
中国石窟艺术历史悠久,阿尔寨石窟文化虽然是后来形成,但是显示出了先进的优越性,有一种后来居上的特征,贯穿了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明代的发展过程。
阿尔寨石窟壁画不仅荟萃了藏传佛教多种派系的内容,构成了藏传佛教在蒙古草原地区流传的历史画卷,还有反映西夏及元代世俗平民生活约题材,体现了独特的草原文化个性魅力。
它的存在,对于深入探讨草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涵都具有经典的价值。
——鄂尔多斯婚礼文化。
本文着重谈到的就是鄂尔多斯婚礼文化,鄂尔多斯婚礼文化可谓民俗经典,源远流长,经过700多年的发展,鄂尔多斯婚礼文化多保留了成吉思汗时代男婚女嫁的遗风,继承了蒙古族古老的婚礼传统,在程序上步骤繁杂,礼仪众多,形式多样,但整体上充满欢乐诙谐生动的生活情趣,体现出我国古代人民对于婚礼的重视与赞美。
在整个婚礼中,仅有一套赞词,贯穿始终,在起承转合的过程中将婚礼慢慢推向高潮,整个过程突出体现了蒙古人民的热情豪放,充满智慧和艺术创造,成为中华文化一脉传承的一大经典。
在形式上,鄂尔多斯婚礼的婚仪礼节不但包括传统多数婚礼普遍具有的献茶、敬酒以及游牧人赠送哈达的风俗习惯等,也集中凸显了祝福、希望、祭祀等具有社会背景和宗教色彩的礼仪形式,它在文化中折射出来的是历史与未来、宗教、文学、民俗、习惯等精神风貌和草原生活景观,在婚礼的祝酒词和赞美声中,和着民族音乐精美的旋律,融合成为蒙古族人民爱的篇章。
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不仅以新奇的婚礼流程和优美的婚礼祝词,长调的颂歌和诙谐的短调闻名于世,又以新颖、绚丽的样式流传至今。
4.民俗仪式活动
(1)、生动优美的婚礼祝词
婚礼祝词在鄂尔多斯婚礼中占有很高的层次和地位,它不同于汉族婚礼中的喜歌仅仅是点缀和陪衬,而是贯穿婚礼的整个过程,让婚礼所有环节合理有序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起到了调节气氛的作用。
婚礼祝词是一种口头文学,口头文学需要婚礼参与者用通俗易懂语言将心中美好的祝愿生动地表达出来,传递内心的情感,像是在表演话剧一样,让婚礼各个环节有序且在一个温馨欢喜的气氛中进行。
祝词的开始保留着婚姻起源的文化,在内容中多运用比喻、夸张等表达方法,表达出了婚姻的美好,婚姻既是对人类幸福生活的良好阐释,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体现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祝词是鄂尔多斯婚礼特有的形式,祝词反映了蒙古族的语言特色,如大量使用比兴的手法,寓情于景,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与男女婚配联系起来,亲切感人。
祝词也为平凡的事物寄予深刻的意义,男婚女嫁是每个人人生中必然要经历的事情,也是人们获得幸福的源泉,反映出蒙古人游牧生活的生活特点和游牧人对于婚礼的独特见解。
(2)、内容丰富的风俗文化
内蒙古的风俗文化在鄂尔多斯婚礼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婚礼中的“求名问庚”不仅时间最长而且最能体现其婚礼的风俗文化。
蒙古人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内心充满感恩。
在风俗文化上,见到老人要问安,不经允许不能随意与老人并排而坐,出于尊重,在起名字上,晚辈不能与长辈有重字,“求名问庚”环节中,新媳妇要让婆婆赐名。
“求名问庚”涉及到广泛的鄂尔多斯婚礼文化色彩,如风土人情、历史传说、礼仪规章等,文化包容力很强,各文化有机融合,便形成了鄂尔多斯婚礼文化独有的气息和色彩。
“求名问庚”环节是对新郎极大地考验,新婚之时新娘需要另起一个名字,新郎需要在一个较长时间中猜出,虽然这一环节枯燥无聊,但却十分磨练意志。
蒙古人民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斗志也是长期在鄂尔多斯草原中形成的,鄂尔多斯草原虽然风景秀美,景色宜人,但是平均青草期却很短,大约在140天左右,枯草、旱灾、雪灾等问题成为了蒙古人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他们必须克服的困难,因此他们必须直面困难迎接挑战,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蒙古民族自身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佩弓娶亲”是鄂尔多斯婚礼中一个独特的习俗,它将我们带回到了古老的文化之中,这种习俗类似“抢婚”,也是蒙古民族崇尚习武的真实写照。
“佩弓娶亲”,顾名思义就是佩戴弓箭进行娶亲,佩戴弓箭对于男子来说象征着由懵懂少男向成熟男人的过渡,标志着他可以像成熟男人一样面对生活中各种困难和挑战,并承担起家庭的重任。
相传,在古代,鄂尔多斯婚礼的新郎规定必须佩带弓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新娘,防止被他人抢亲,因此,在“佩弓娶亲”环节中,古代的真抢亲在鄂尔多斯婚礼中就变成了假抢亲,新郎通过“抢”的方式夺走新娘。
通过此环节可以让新娘满意,让岳父岳母放心,也向其他人表明自己可以为自己的老婆也为这个家庭撑起一片天,承担起家庭的重任。
鄂尔多斯婚礼形式中还包括“哭嫁”,“哭嫁”体现出的是新娘与父母依依不舍的心境,是无奈的离别,也是喜悦的离别,从此便要由少女变成少妇,这是在与亲人分别之时,任何人都难免的悲伤。
(3)、热烈浓郁的英雄崇拜
崇尚英雄是蒙古族的传统,而且蒙古族也在尽力将自身打造成英雄气派。
英雄是力量与勇气的结合,是为一个民族成就伟业的杰出代表,是一个民族的骄傲。
当时的成吉思汗是人们最崇拜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婚仪严格按照鄂尔多斯婚礼的程序和步骤,以自己亲身的行为为他们制定了规则,后来逐渐演变为广为流传的鄂尔多斯,这便是鄂尔多斯婚礼的开始。
直到现在,蒙古人在婚配之前,首先都要在苏力德旗下祭祀成吉思汗,新郎要面对成吉思汗行叩首礼并对成吉思汗热情赞颂一番。
在婚礼的“闭门迎胥”环节,新郎被堵在门外,以成吉思汗的名义请求进门。
正是因为成吉思汗对蒙古人民做出的贡献,人们对成吉思汗倍加尊敬,成吉思汗是人们永远的骄傲,也是蒙古民族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热闹的婚礼还包括了对成吉思汗文化的教育,在婚礼中长辈会对晚辈耐心讲解升级思汗的事迹及其精神,在婚礼中将成吉思汗的英雄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成吉思汗的精神已经渗透在蒙古广大人民的骨肉血脉之中,哪怕在平时的吃饭喝酒中,人们的第一杯酒都会先敬成吉思汗,无论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是盛大的婚礼中,成吉思汗贯穿始终,地位深厚,也体现出了蒙古人民热烈浓郁的英雄崇拜。
(4)、虔诚古老的宗教文化
无论是人们热烈浓郁的英雄崇拜,还是对婚礼文化的重视,都与蒙古民族虔诚古老的宗教文化是分不开的。
热闹非凡的鄂尔多斯婚礼不仅促成了一对新人的结合,更是对蒙古宗教文化的展现。
蒙古人崇尚“天”,把天称之为“腾格里”,他们认为他们是奉上天之命来到人间,就必须完成上天分派的任务,因此他们对天保持着很强的敬畏之心。
《黑鞑事略》中记载:
“其常谈,必曰托着长生天底气力,皇帝低福荫,彼所为之事,则曰天教恁地,人所己为之事,则曰天识着,无一事不归之天,自鞑主至于民无不然。
”在《蒙古秘史》书中也有许多文字记载成吉思汗祭天祈祷之事。
对于蒙古人民而言,天就是权力的象征,是生命的化身,可汗受命于天,治理百姓,百姓便可安居乐业,风调雨顺,幸福美满。
不仅如此,百姓的寿命长短、幸福程度也靠天决定,天上的“天”可以保佑他们四季平安,而地上的“天”即为成吉思汗——天子。
蒙古人同样崇尚火,认为火是光明、纯洁、正义的化身,可赐予人们财富,也可保佑人们平安。
成吉思汗时代的贡品必须从火上燎过才能送进宫廷供君主享用。
在元代,外国使臣觐见蒙古君王时必须要从两堆火中间走过去,来消除一切不洁之物和灾祸,火在蒙古人的心中是神圣的,火可以压制邪恶,让世界充满光明。
在蒙古人外出打猎时,常常将猎具在火上经过来除掉晦气,以使得狩猎能够顺利,猎到更多的猎物。
而在鄂尔多斯婚礼中,火同样重要,新娘也必须要从两堆火中间走过,接受火神的洗礼,来取得洁净,寓意女子洁身自好,一心守家而无他心,同时在婚礼中,火也象征着家庭和睦、平安幸福。
(2)鄂尔多斯的音乐与舞蹈
上文谈到鄂尔多斯的歌舞与鄂尔多斯之间的关系,在此我们要具体谈一谈鄂尔多斯的音乐和舞蹈,让读者切实感受一下当时鄂尔多斯的音乐与舞蹈独特鲜明的艺术色彩和民族特点,同时研究一下鄂尔多斯的音乐舞蹈对后世中国传统歌舞文化的影响。
1、鄂尔多斯歌舞文化
鄂尔多斯婚礼,是仪式与音乐和舞蹈的相结合,彰显传统婚礼的文化艺术魅力,体现了婚礼、仪式、声音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构成的关系,在鄂尔多斯婚礼中,歌舞是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整个婚礼,成为鄂尔多斯婚礼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歌舞表演的过程中,不仅体现出其自身的多样性、创新性的特点,在与婚礼结合的过程中也展示出蒙古人民追求浪漫、率真活泼的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草原 歌舞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