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案重点.docx
- 文档编号:10175319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100
- 大小:116.66KB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案重点.docx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案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案重点.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重点
盘龙区汇承中学语文组课程方案设计
授课教师:
李薇君
班级:
一(3)(4
日期:
课题: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课型:
新授课
节次:
第一部分设置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⒈本文围绕中心,按照所瞻仰的路线顺序和空间位置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⒉本文运用色彩鲜明的词语来表达对先烈们的崇敬心情的遣词方法;
⒊教育学生懂得革命胜利果实来之不易,要饮水思源,珍惜胜利果实,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革命传统,高举起先烈们的革命旗帜,在新长征中奋勇前进。
教学重难点
1.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和周恩来同志书写的碑文,既是纪念碑的主题,也是本文的主题,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
2.十幅浮雕的描述,是一个难点,教学中要抓住课文的字、词、句及画面特征进行分析,突出文章的主题,
学法指导
第二部分达成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背景: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决议,在天安门广场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收到了200多份的设计方案,1951年国庆决定以梁思成的设计方案为主,再综合另外3个方案来建筑纪念碑。
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
碑芯巨石重达百吨,自青岛运到北京,成品高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吨。
碑身由413块花岗岩组成,碑基由17000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组成,面积3000多平方米。
碑座四面嵌着10幅巨大的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与天安门遥遥相对,上有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碑文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题:
文章以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作为正题,提示了全文的主题;
副题说明作者是由瞻仰首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去赞颂人民英雄的,这才是全文记叙的内容。
这是常见的副题的一个作用──限制规定主题的范围。
(结合提示副题的书写格式。
)
二、检查预习。
1.全班朗读课文,结合正音正字。
2.补充注释:
⑴、矗(chù)立:
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⑵永垂不朽:
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垂,流传后世。
朽,磨灭。
⑶慷慨激昂:
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⑷丰功伟绩:
伟大的功绩。
丰,多、盛。
⑸风起云涌:
比喻新的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挡。
涌。
升起,冒出。
⑹徐徐:
慢慢地。
⑺序幕:
原指某些多幕剧的第一幕之前的一场戏,以后用来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瑞。
⑻呼啸:
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⑼怒形于色:
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3.回答:
说说本文可以分几部分?
议论后明确:
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写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开头);
第二部分(2-10),记述纪念碑的位置、环境、建碑的由来、碑型、碑文和十幅浮雕的画面、简要史实(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1),小结瞻仰后的感受(结尾)。
(如果有的学生,把第二大部分分为两大部分(第2-5段是一部分,第6-10段是另一部分),也可以。
)
四.细读课文、品味细节
(一)⒈朗读第1段,要求节奏分明,有感情;要求全体学生找出这节文字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并体会这些词在这里的作用。
学生议论,明确。
动词──落成、怀着、瞻仰、形容词──崇敬、巍峨、雄伟、庄严。
⒉教师追问:
“落成”、“瞻仰”、“巍峨”怎样讲?
不用“落成”,而用“建成”、“造好”,不用“瞻仰”,而用“参观”,行不行?
在回答后归纳:
“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造好”等一般性字眼,就无法表现作者的崇敬心情。
“瞻仰”,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对人、对物都可以用,都含有敬意),用它比用“参观”这一类字眼贴切、庄重得多。
这种“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是贯穿全篇的。
因此,这一节起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二)朗读第2-5段。
⒈这四节文字,要求全体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⑴这四节文字记叙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⑵用了哪些词句来突出纪念碑的雄伟、庄严以及烈士们的不朽精神和人民对烈士们怀念敬仰的心情?
⑶三段碑文概括了怎样的史实?
为什么要分开来写?
⒉通过议论,明确
第2小节,叙述从远处瞻仰纪念碑,着重交代清楚纪念碑的位置和环境,“从”……和“向”……这两组介词结构,点明了瞻仰的路线,“象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这个比喻,再加上“矗立”这个动词谓语,把纪念碑的雄伟、高大、威武的形象生动地写了出来。
天安门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国徽就是以天安门作图案),纪念碑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即恰当地点出碑的位置,又暗暗点出这无数的人民英雄,正是伟大祖国的骄傲。
接着很自然地点出毛泽东同志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这时还是站在远处看),第一次点了纪念碑和文章的主题。
最后用“越过”、“踏着”、“走到”“瞻仰”四个动词交代了瞻仰位置的移动,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同学们写记叙文,往往忘记交代观察点的移动,要很好注意)。
“徐徐”,“仔细”这两个词,则扣住上文“崇敬的心情”。
第3小节侧重追述纪念碑的兴建过程,总写碑身的高大雄伟。
作者抓住了两个数字和“最大”、“高”、“坚硬”、“洁白”四个形容词语,从高度和建筑材料突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宏伟、壮丽。
这节的末了,作者又用“象征着”、“标志着”这两个动词谓语直接点明含义,激发读者共鸣。
第4节写碑身四周的栏杆和碑身的正面、背面。
着重介绍题词和碑文。
写法上从第2节的远望写到了近观,又照应了第一节的“庄严、雄伟”。
先写汉白玉的“美观朴素,洁白耀眼”,象征人民英雄品质高尚纯洁;再写出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因为是近观,所以看清是镏金的。
然后郑重地照录了毛泽东同志撰写、周恩来同志手书的碑文。
“三年以来”,指从一九四六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我党我军奋起反击,终于推翻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这一历史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指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清道光二十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一年,此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为反对国内外敌人、曾多次进行英勇的斗争。
三段碑文分开来写,由近溯远,层次清晰,表达了人民对各个历史阶段革命先烈的崇敬的怀念之情。
第5小节侧重写碑身两侧、碑座及碑顶,继续写近看。
对碑型的描写紧承第四节写碑的正面、背面以后,这节一开始即写碑的东西两侧的花纹装饰,并点明它的象征意义。
接着描写碑座,同样点明这些花朵的象征意义(牡丹表示高贵,荷花表示纯洁,菊花表示坚忍)。
这些句子都是既赞颂了英雄们的不朽精神,又表达了作者“万分崇敬的心情”。
然后写碑顶的特色。
最后概括地对整个碑型作出评价,贴切自然。
(三)指导学习第6段。
齐读第6节、要求学生思考:
这节主要记述了什么?
这节和7-10节的关系怎样?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这节总的介绍十块浮雕的面积,耐久年限,雕刻的英雄人物的数字、大小和各不相同的特点。
对后面四节来说,它又是一个小的总起,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
(四)指导学习第7段。
朗读后,教师扼要指出:
这节具体介绍东面的两块浮雕:
“焚烧鸦片”(1839年)和“金田起义”(1851年)。
焚烧鸦片的壮烈行动,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帝斗争:
所以列为第一幅。
对第二幅浮雕作者先点明它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动摇了……基础”。
然后介绍画面,用了“风起云涌”这个成语,突出了起义声势浩大。
(五)指导学习第8段。
⒈指名三人分别朗读南面的三幅浮雕。
⒉做一个课堂练习(做在作业本上)要求:
①找出描写“武昌起义”这幅浮雕的动词谓语,并用一二句话说明它的表达作用;找出揭示辛亥革命意义的句子;
②找出描写“五四运动”这幅浮雕中所用的形容词语,并说明它的表达作用;找出揭示“五四运动”意义的句子;
③找出表现“五卅运动”这幅浮雕的意义的句子。
概括说明“人群后面,隐约看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这一背景的作用。
⒊在学生分别报告自己的答案并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
第三幅浮雕的动词谓语:
摧毁,冲去、冒向、打断、撕碎、践踏这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表达了起义士兵和人民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清王朝腐朽虚弱的本质。
“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这句话点明了历史意义。
第四幅浮雕的形容性词语:
慷慨激昂(作状语)、愤激(作定语)、怒形于色(作定语),它们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爱国青年和人们热爱祖国、痛恨卖国贼的感情。
“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这句话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表现第五幅浮雕的意义的句子是:
“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
”最末一句点出背景,揭示发生运动的原因。
(六)指导学习第9段。
全班朗读后,教师扼要指点:
这节具体介绍西面的两幅浮雕:
西面的第一幅(连同前面的为第六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这一起义的历史意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展开了……斗争”;
另一幅(即第七幅)写“敌后抗日游击战”,背景是太行山区“雄伟峻峭的半山腰里”,画面上出现各种人物显示了人民战争的特点。
(七)指导学习第10段。
全班朗读,思考回答:
作者运用了哪些词,来突出“渡江”这幅浮雕(第8幅画面)的雄壮景象?
议论后明确:
运用了“吹起”、“高举”、“发射”、“登上”、“踏着”、“冲去”、“前进”等一系列动词,突出了渡江战役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雄壮景象。
(结合解释“逾越”“天堑”这两个词。
)
(八)指导学习第11段。
全班朗读两遍,思考:
⑴这节文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⑵作者在这里用什么方法指出建碑的重大意义?
⑶这节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起什么作用?
议论后明确:
⑴这节文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英雄“万分崇敬”、深切怀念,对纪念碑看了还想再看,舍不得离开的思想感情。
文中用“重新瞻仰”、“又一次……默默致敬”这些固定词组生动表达了这种感情。
⑵作者通过谈自己的感受的方法(“我想”),指出建碑的重大意义是:
“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巨大代价”(“了解到”这个动词,管住三个宾语)。
⑶这一节在结构上起着首尾照应、自然地结束全文的作用。
板书:
教学过程
五.研读课文、回答问题
1.划出参观路线,找到观察点,理清说明顺序
按照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介绍纪念碑
2.找出作者依次介绍了纪念碑的哪些部位?
3.纪念碑的结构
4.重点介绍了哪10座浮雕?
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
从东到南到西再到北的空间顺序
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
六.课外探究
烈士们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能做些什么?
七.小结
归纳中心思想(在同学议论的基础上归纳):
通过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过程的记叙,热情赞颂了为人民革命事业献身的先烈们的不朽业绩和伟大精神,表达了对人民英雄的无限崇敬和怀念,激励我们高举起先烈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
八.作业布置
第三部分反馈目标
⒈简述本文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⒉回答十幅浮雕的名称(按东南西北的方向和历史顺序回答)
⒊整理记录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笔记
第四部分教学反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案重点 人民 英雄 永垂不朽 教案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