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考试题目与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0163420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1.22KB
教育学原理考试题目与答案.docx
《教育学原理考试题目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考试题目与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考试题目与答案
0、教育定义: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战国时期思想家于思说:
“修道谓之教。
”教育家苟子认为: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对其解释为: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这里的教,即教育者的教诲和受教育者的效法;育,即使受教育者向好故方向发展。
‘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
“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
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瑞土的教育家裴斯特洛齐说: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是准备完善的生活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
法国教育家涂尔干认为:
“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
纵观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诸多说法,虽然对教育的概念表述存在着差异,但他们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共同点,即都把教育说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入的身心发展的过程。
这一共识正确地反映了古今中外一切教育所具有的共同的属性。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属性是不会改变和消失的,所以.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是同人类共始终的。
广义的教育,其定义为;“凡是有目的地增进入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一切活动都可称为教育。
”它包括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系统的和零碎的,外在的灌输和内在自发感化的。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社会上一切教育都属于广义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体讲是从学校产生以后出现的,因此,我们把狭义的教育也称为学校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话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为什么?
(1)遗传素质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①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
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不仅影响人的智力,也影响人的个性特征;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它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③人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
人不但能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人可以通过改造环境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④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虽然是经常的和广泛的,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
(3)教育
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b、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活动。
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
c、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
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
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
2、如何构建能够促进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学形态
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一个成功的课堂教学成果是由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框架所支配,填充进教师以优美易懂的语言、细致耐心的讲解、巧妙深入的指导和学生自主发现、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的学习行为为灵魂的有机生命。
要使这个神奇的生命更具活力、朝气蓬勃,需要营造和谐完美的课堂氛围,具体应具备以下要素:
一、 构建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
1、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保持平等、民主的师生人际关系。
3、走近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
4、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二、做好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现实中的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
通过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既可以更清晰地探明学生的学习现状,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使教学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
依据课堂教与学开展学情分析。
2.教学设计关注学生
首先,关注学生知识起点,构建教学流程。
要把已学过的内容与本堂内容整合分析,吃透教材,同时分析学生,把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抓准教学的起点,根据学生具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内容。
其次,关注学生学习能力,铺设恰当问题。
教师所提问题的难度与认知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适当提高问题的认知水平,将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讨论交流。
再次,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把教材解读到位做到时时处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整个学习过程才会充满活力,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差异,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发掘与恰当运用来自于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启发学生,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活用教材。
最后,善待学生,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
一堂成功的课少不了老师的激情投入,教师必须做到满含深情与期待,用心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更要做到“心有教案,但无定案”,让“预设”和“生成”共存,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水平,创造出新的课堂境界。
二、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导入,对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有效愉悦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
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三、积极构建互动课堂,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课堂言语交流中,教学信息的发送与接收主要通过言语,声音、身体或情境等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来完成。
有效的言语交流能促进完美师生关系的形成,能有力的推进课堂的教学进程,对强化学生的阅读和协作技能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行开放式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良好措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前提。
4.深化分层次教学,关注学生个别差异
课堂的提问,新旧知识的迁移,新知识的讲解等方面,都要针对学生差异,设计不同层次问题,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了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提高。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练习。
通过分层练习,使各类学生学有收获,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作业的布置不应整齐划一,在掌握各层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后,可分层设计。
通过分层作业设计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落实新知,充满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3、我国素质教育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的基本内涵是: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4、评述泰勒课程原理
泰勒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即①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
②提供哪些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③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④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可以将泰勒的课程编制过程简化为:
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对教育目标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学科的逻辑、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三方面。
泰勒原理突出的贡献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为采用的课程研究范式,引起人们在课程研究中的方法论思考。
泰勒又一重要贡献是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大大提高了课程编制的科学性,使其成为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并且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泰勒原理的基本精神是科学理性,追求科学实证、实验,强调科学的方法。
重视对研究内容的明确界定,注重客观性,对如何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等都要求以科学实证、实验研究为基础。
5、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般来说,一堂好课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恰当(4)课堂组织得当(5)师生积极性高(6)教学效果显著.
一节好课要做到“五实”,即一节好课应该是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实的课、真实的课。
扎实的课就是有意义的课,学生至少能学到东西,有情感体验,产生学习需求,不图表面的热闹;充实的课就是有效率、有内容的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丰实的课就是生成性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内容丰富,师生互动,思维活跃,给人启发;平实的课就是课堂的实实在在,是常态下的课,不管谁在听,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真实的课就是不加粉饰、课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
我个人认为一堂好课不能用标准去衡量,课堂应该是生命的、灵动的、富有个性的,而非什么标准,而是体现一些基本元素,这些包括:
和谐、生成、发展、创新、反思、个性等。
一堂好课的元素还有很多,但不管怎样,我想“好课”是无止境的,是我们永远的追求,而且对于不同时期的老师其元素的内涵也应该是不同的。
6、教师的基本素养(友善的态度,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耐性,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 公正, 幽默感, 良好的品性, 对个人的关注,伸缩性,宽容,颇有方法。
)
教师专业素养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特质。
一般而言,教师专业素养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
即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实践。
①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应具有的理想追求、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等基本理性价值取向,是指导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
教师的专业精神具体包括教育理念、专业态度和师德。
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它是教师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作用。
②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在教师教育和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实用性知识。
新世纪将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有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简单组合,而应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
教师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实践知识和教育类知识。
③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对学生施加有目的的影响的主体“行动”能力。
这些能力通过教育活动来体现并保证教育活动有效进行,主要包括:
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
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
④教师的专业实践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实践活动,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外化形式。
另外,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其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昂振奋的精神和轻松愉快的心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育质量。
7、如何培养班集体
a、提出共同的、恰当的奋斗目标,以便统一学生的意志和行动,推动学生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建立学生集体的领导核心,组织全体学生有效地形成集体。
c、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
正确的集体舆论包含着巨大的教育力量。
d、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学生集体是在全体学生参加共同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也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体现出集体精神。
组织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8、教师专业精神的培养主要在如何激发做教师者一种良心的自觉,使能自动自发的去做一个优良教师。
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教育良心。
它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自觉履行教育的职责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等。
教师职业良心的形成受社会生活及群体的影响,更受自身修养的制约。
这首先是因为良心是一种“自律性”的心理现象,离开主体的自身的自觉认知和情感体验的道德良心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教师在知、情、意三方面进行自我修养十分重要。
“知”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责任和使命等意识;“情”,就是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情感的涵养,爱其所当爱,恨其所应恨;“意”,是指道德意志力的培养。
当道德良心受到挑战时,意志力是最关键的因素。
教师的职业良心要求我们教师克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
只有我们教师有自己的人生和人格理想并对自己的这一理想负责,才会有较高的道德或良心的境界。
所以我们培养职业良心从以下几方面:
认真备课、上课,遵守工作时间及其他工作规范等等。
教师不能误人子弟,要尽全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必须有自觉工作的良心;爱是最伟大的,因此我们要关心爱护我们的学生;教师集体之间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间相互帮助,彼此间没有猜忌,团结从教。
教师的劳动对象却指向活生生的人。
因此,教师的自身形象必然会影响学生,教师的责任充满了深刻的道德意义。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发展者,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社会行为和价值的示范者和捍卫者。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其本身的人格和道德风貌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手段和力量,学生总是不自觉地受到教师职业道德的熏陶。
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师职业具有道德性价值和示范性价值的特点。
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教育教学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师德形象,还要不断地加强道德修养,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用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时代精神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和发展学生。
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地了解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规律,运用最佳的教育方法,使自己本身所固有的精神和道德上的特质在教育中发挥最佳效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性价值和教师个体示范性作用的真实写照。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
“教育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教师要求学生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自身首先必须遵守和执行,而且这种遵守和执行,不仅要在教师的学校生活与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还要贯穿于教师的整个生活过程之中。
进一步说,教师职业的道德性价值和个体示范性作用,还具有社会的意义。
首先,从社会的角度看,教师是在遵照社会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
因此,教师的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时,必须首先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科学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正确认识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自觉忠诚于、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其次,从教师具体的劳动场所看,教师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
教师的劳动其实是一种集体劳动,因为任何一个学生的成才都是教师集体协作劳动的结果。
这就要求个体教师要发扬合作精神,在工作中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社区的沟通和支持,教师必须积极诚恳地协调与家长、社区其他人员的人际关系。
因此,合作、团队精神、关心、关爱、责任感等优良品质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当然内容。
最后,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来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爱国主义等教育时,其内容不但要体现全民性道德建设的要求,更要体现先进分子道德建设的要求,因而教师就必须把道德建设的广泛性和先进性在意识上统一起来,才能较好地完成既教书又育人的任务。
很显然,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教师道德的内容具有更全面,更先进的特性。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通过物化为教育手段,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
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终生,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未来。
(一)追求真、善、美
1、求真务实,勇于创新。
教师不仅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阶梯,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梯,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必须勇于创新,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发展。
2、求善。
一般来说,教师凭借自己的道德,尽可能多教学生为善。
(二)爱岗敬业,献身教育
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应具有完善的人格,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精神支点,要求教师视自己的职业是一种快乐与幸福,视教书育人为自己的重大责任与使命,视教育教学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与追求,要求教师有淡薄名利、抛弃一切世俗的、外在的各种名利情结、献身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真正体味职业的幸福,奉献有教师应有的良心与责任感,从精神境界上提高自己,使教书育人真正成为自己工作的核心所在,有提高业务水平严格要求自己的紧迫感,努力加强自己的学习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具有服务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对于教师道德而言还需要体现出或折射出一种服务意识,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重视教育消费者权益的实现,树立学生第一或至上的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主要体现树立是学生就是教育消费者,学生就是教育服务的顾客。
这要求教师在学习上、思想上、情感上、人格上等诸方面都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
服务水平的提高,服务质量的提升需要教师精通业务,恪守职责,追求出色,力争一个“多赢”的结局。
二、对待同事的道德问题
教书育人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虽然教师的劳动常常以个体的形式出现,然而教师劳动的成果却是教师群体劳动的结果,是教师同心协力、精诚合作的结果。
实践也证明,当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集体的合作,合作是现代教师必备的道德。
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在今天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教师与同行同样需要真诚的合作,需要相互配合实现共同的远大目标。
诚然,在此的道德就是要求教师超越自我,胸怀大志,心手相连,脚踏实地,学会相互工作与学习,相互所省求真,克服防备心理,不为眼前的利益所动,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创造出自己的价值,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的最大实现,并与周围的世界产生一体感,形成共同思维。
教师有意识地使自己融入集体,在集体这个大地熔炉中炼就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而在集体中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及道德修养水平的不同,矛盾自然就可能随时出现。
为此,一个有道德“健康”的教师往往需要包容别人、接纳别人,需要学会以一颗平常心汲取别人的优点,而非凭感觉去评价别人。
三、对待学生的道德问题
师生关系是教师劳动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构成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
教育理论与实践证明:
教师处于这种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效果。
根据现代教师道德主流思潮,对待学生的道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真爱
主要包括关心、信任、保护、理解、尊重、期盼、宽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在学者也言,师德的本质是热爱学生,爱心就是教师道德的灵魂。
实践证明,教育的爱的确能给予做错事的学生改过自新的勇气,能鼓励学生说出满意的答案,能让学生在爱的动感飞扬起来,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能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与价值的实现,能让学生在一个心理健康的时空诗意地生存;师德也能使师生间的距离缩短,关系融洽,奋力地攀登成功之巅。
爱的艺术于师德而言就是“德育无痕”,它是一种教育的大艺术,是对学生生活的见微知著,是引发学生触类旁通,把德育融入生活与生命的艺术震撼。
心灵的桥梁需要用情感去架设,用尊重、信任、体贴与关怀去充实。
为此,教师要努力营造绿色的情感通道,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给以宽容使之学会宽容,给以公正使之学会公正,给以善良使之学会善良,给以真诚使之学会真诚,谱写一曲爱的交响曲,写就一出教育灵之剧。
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生命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
伴随着现代人学思潮的震荡及教育视域中学生主体性的回归,“教育是人学”的呼声愈来愈高,教育的人文意蕴也被更多的人所关注。
于是,人应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已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教育是人学”呼唤必要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教育作为一个理想性、文化性的事业,予其以必要的人文关怀与心灵依托是其逻辑品性决定的。
人文在现实中的表征主要是教师应处处充满爱,师德应彰显人的内涵,应提升人内在的心灵价值,在道德的意义上追问师德,即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还应重视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与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仅应尊重教育规律,而且应还公正、正义与自由于教育时空,以之引领心灵的对话、人格的相遇与精神的升华与提升。
孔子早告诫教师为师之德要做到: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而不愠,严而不厉。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是教师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教师风范,是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准则。
“温而不愠”、“严而不厉”是指从“爱”出发,从“严”出发去教育学生,“爱”学生就要有一种责任与道德意义上的“严”。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教师的“爱”要以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为前提,对学生的“严”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度,而非人为性的权威意识泛化与非人道的行为滥施。
充分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尊严和自由的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生命主动活泼的呈现。
为此,教师的目光首先必须是前瞻性、人本化的,以“人本”为内核。
在“人本化”的教育视域里,聚焦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实现人的活生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必须以宽容、开放的精神善待每一个学生,并时时刻刻关怀他们的生存困境与愁绪,激发他们生命的活力,宽容他们的失误与瑕疵,发现他们每一段落的潜力与价值,了解他们的特长与问题。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不仅“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
因为只有学生在学会生存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求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教师才能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圣责”,学生才能真正完成“读书明理、做事创业”的重任。
教师眼里有学生,师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彼此的心灵能得以沟通,教师只有多关心学生的感受,并时刻注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感受及其变化,想他们之所想,用心体验他们的情绪变化和需求,甚至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有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并与学生倾心交流的意识与行动,问一问学生的真正感受与需要,善于了解学生,能够从学生的位置看问题,能够以心换心,以情动情,才能被学生接纳并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这样的诗意境界中师生间充盈着的是歌声、笑声与赞美声,学生们在积极的歌声与赞美声的鼓励下,能够解放他们的精神与自由,放大他们生命的价值。
面对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的学生,教师的角色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成为学生平等合作伙伴,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参与、体验和交流中,更多地成为谦虚的聆听者,聆听学生的心声和烦恼,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赏识学生的独特见解和表述。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永远要保持积极的态度,正确解决问题,处处充满人情味,到学生中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
(二)平等
教师对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原理 考试 题目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