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ocx
- 文档编号:10159152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97KB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ocx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突破教材的概念局限,寻求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与保障。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多样的,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遵循科学的原则,寻求恰当的途径,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创生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突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关系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和课程质量高低的问题。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开放的、多样的,其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了较详细的规定。
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为此,教师必须建立起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和课程资源观,懂得课程资源的范围和种类,能正确使用教科书并恰当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一、对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显着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
新的课程资源的出现,往往带来新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的变革,对以前习惯性的课堂教学,即将课程资源限制在教师、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以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料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的信息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由于对课程资源的理解不同,因此目前已经出现多种对课程资源划分的方式。
通过实践来看,我们倾向于接受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把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因为这样便于教师接受和理解。
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和来源。
比如,教科书和教师指导用书,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的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表现,各种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等等,都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但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
比如,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
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者并没有截然的界线。
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资源就是如此。
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
如果按照课程资源对人类的关系来看,可以把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分为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两种形式。
非生命载体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学用书、参考资料、学习辅导材料和练习册等纸质印刷品和电子音像制品。
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主要是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
另外,能够提供课程素材的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生命载体。
他们不但是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而且构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力量。
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内生性,即它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在课程教学资源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教师、教育管理者以及各种层次的教育研究人员,乃至学生和社会人士等作为这种具有内生性的课程资源的主要生命载体,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源泉。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不管哪一种资源都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生活,这样的品德学习才真正体现出“体验课程”的特性。
为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从教科书出发走出教科书虽然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囿于教科书,不能“教”教科书;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教师应当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自己设计教学活动,但是首要的教学资源还是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师指导用书。
教科书提供的主题活动图,教师指导用书提出的学期目标、内容重点、结构、思路、活动建议、指导和评价的要点、活动案例和其他文字资料、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等等,是应当首先利用的资源,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依据和起点,在此基础上,才能自由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变更和增删教科书上的主题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这毕竟是少数情形。
手段服从目标,形式服从内容无论什么课程资源,它都只是形成课程的要素和实施课程的条件,是属于工具性、手段性、外在形式性的东西。
在选择课程资源时,应当主要考虑利用什么样的资源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主题目标,而不能首先追求课程资源形式的新奇。
从班级、学校和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全国范围来看,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穷地区,物质条件、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状况等方面差距较大,即各地的课程资源状况不可能相同。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由于缺少某种资源而造成同一教育目标在有的地方可以实现,而在其他地方就不可能实现。
因为教师可以而且应当根据当地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而设计能实现同一目标的其他活动形式,或者选择其他可代替的资源开展同一活动。
如,农村没有城市大街上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因为农村学生上学路上还有其他交通安全问题,教师应当设计诸如过水沟等活动进行相应的教育。
城市学生看不到农田庄稼丰收的实际情景,教师可以在国庆期间让学生随家长去秋游,并尽可能地带回图片在教学活动中展示。
适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特点在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时,必须考虑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选择他们接触过的或能理解的资源形式,必须考虑他们年龄、体力弱小的特点,他们不可能搬动、拿取重物,不能使用某些工具,不能远距离行走等实际情况,同时,无论利用什么资源,都应当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
注重利用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提到课程资源,许多教师首先想到的是有形资源和物质条件,而忽视了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因而会觉得“资源短缺”,会觉得活动难以开展,甚至会出现“讲教科书”的情形。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好地利用无形资源,尤其是要“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这是增强活动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借助其他学科、其他班级或学校开展的活动,利用社区活动或节假日活动,也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必重复开展活动。
利用好与工厂、农村、社区、部队、展览馆等单位的“关系”这种无形资源,开展活动时可以省去许多事情。
同时,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好课程实施中的人力资源。
首先应当发挥好自己的资源作用,并争取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利用儿童同伴之间的关系,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增强与儿童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访问与儿童生活相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参观他们的职业活动,请他们参与教育活动等等。
儿童参与选择课程资源正如为了确保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当让儿童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一样,在活动资源的选择上,也应当让儿童参与进来。
一方面是因为儿童知道的许多事物、玩具、游戏,教师不一定知道,儿童参与资源的选取可以丰富活动资源;另一方面,儿童参与选取,会更适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会增强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明确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之后,我们有必要思考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问题了。
一般来说,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研究青少年的普遍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既有利于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赏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和取得良好成绩的信心,也可以启发教师打开记忆的宝库,从自己以往与学生交往的经验中挖掘出大量的有益的参考资料。
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品德与社会的选材都应当取舍得当,为此,不但需要了解学生目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素质,而且还应该兼顾他们的差异,设计大量方案,组织多种活动,准备丰富的材料。
因此,掌握学生现有素质的水平以利于因材施教,收集适应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各种活动和材料,是品德与社会课选材的必要依据。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向学生指出行为中的差错并分析原因的反馈资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改变自己的行为。
教师甚至可以自己尝试收集学生各种行为的资料,设计和整理成各种特定的核查表,从而及时提供反馈资料。
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安排课外实践活动应是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内容。
学生在课外有无机会将自己从各种渠道了解的情况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
一般说来,教师对校内及所在社区学生的实践活动都有所了解。
至于学生平时的课外活动内容,则要靠学生自己介绍,这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发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上了解的内容转化为实践能力。
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教师要不断地考虑如何充实自己的材料库,并且为增加这方面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作出不懈的努力。
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日志、研究小组和个人教学心得集锦夹、同事指导、同事建议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水平。
四、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教材的再度开发教材包括课本以及相关的教辅材料。
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材,这些教材一般由出版社提供。
但无论出版社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备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部分,所谓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体验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和影视资源可以合称为“媒体资源”。
除教材资源之外,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需要,从网络资料、影视资料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有价值的课程和教学资源。
网络教育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
网络教育提供的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的、自由的空间。
相对于传统教科书而言,互联网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的是丰富全面的学习资料,他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爱好、环境、心境,选择适宜自己学习方式的内容和过程,从而创建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除网络资源之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发和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
当教师适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构成了课程资源的一个部分,不过是否能够发挥它的力量和魅力,取决于教师的恰当使用,同时需要考虑其所花费的资源成本,若是不计成本或使用不当,有可能弄巧成拙。
与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另一种资源──影视资源,因其直观、形象并具有娱乐性和可读性,一直以来是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资源,它使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部分地成为现实。
走进社区资源《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课程资源不要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可见,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对于学校狭小的空间而言,社区是一个广阔的资源中心。
社区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例如,动植物以及相关的生物链、生物圈;地形地貌和天气、气候、季节;山川河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道路、雕塑、音乐;居民的生活价值观念、信仰与伦理、风俗习惯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例如敬老院,它是社会福利机构之一,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知道它的社会意义、筹建过程、日常管理等内容;进而调查了解本地区其他的公益设施和福利机构。
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活动,体会社会对老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怀,从而激发对弱势人群的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同时学生在与社会接触中会获取到各种信息,并对各种信息做出反馈,从而也锻炼了他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使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教师和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当我们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除了认定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是课程资源之外,还意味着教师需要通过主动学习来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
“教师学习”或“教师主动学习”的状态,将决定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和程度。
例如,每逢重阳节来临之际,学校大队部就会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打扫卫生。
试问学生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和到别的公共场所打扫卫生有什么区别?
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到敬老院打扫卫生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敬老爱老的教育活动。
但是,为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是否充分有效地开发了敬老院这一课程资源呢?
如果教师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及时调整思路,通过各种切合实际的形式和内容,真正激发起尊老敬老的内在情感,那么无疑将大大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在学生心目当中的人格魅力。
比如,和学生一起通过模拟活动体会老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和学生一起通过和老人聊天谈心,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和所思所想,从而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学生一起调查、访问,了解社会人士或团体对老人关怀的动人事例……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深切的体验,也才会产生主动对家庭、邻里中的老人付出关爱的教育效果。
所以,教师要善于着眼某一资源进行由表及里的思考,从纵向挖掘它具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价值。
当我们说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除了认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是课程资源之外,还意味着教师需要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主动性”是学生学习乃至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动机”。
在“师生互动”中生成课程资源大量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实践证明,许多课程资源就是在“互动教学”“对话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和生成的。
这种课程资源在教师备课时往往无法预料和估计,它具有瞬时性、不可预料性和不可重复性。
也正是因为这类课程资源产生于具体的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正因为它具有瞬时性、不可预料性和不可重复性,它才显得宝贵而有意义。
教师和学生虽然可以相对独立的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所蕴含的课程资源和学生自身所蕴含的课程资源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因为只有互动,教师和学生才可能获得相互理解。
也可以说,有效的教学就是善于激励和唤醒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在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后能够从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那里寻找和利用相关的信息资源。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面对不断变化的资源更新,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唯有如此,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实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品德 社会 课程 资源 开发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