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制度经济学论文.docx
- 文档编号:10155441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8.51KB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论文.docx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制度经济学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范文一:
交易费用的深刻影响
摘要:
1937年科斯提出交易费用的思想,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已形成比较系统的体系。
它的出现冲击着传统经济的均衡理论,为经济现象提供新。
目前,交易费用占GDP的比重逐步上升,成为经济增长中不可磨灭的一员。
有理由认为,交易费用对经济的均衡产生了巨大作用。
本文将分析交易费用下的市场及宏观经济的均衡问题。
关键字:
交易费用市场均衡内在成本循环通胀
1937年科斯提出交易费用后,迅速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增长点。
它的出现,为传统西方经济学注入新的活力。
交易费用,又被译为交易成本,那么这种交易成本与普通成本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交易费用与商品成本
在一般经济学中将劳动成本、原材料成本、折旧等计入产品成本中,这些成本具有一个普遍特性,就是物化于产品之中,他们构成商品的内在价值。
如果将一头猪比作商品,那么给猪的饲料等促进猪健康生长的就是内在成本。
而交易成本有什么不同呢?
它形成于商品之外,不构成商品的内在价值,它的意义在于促进商品的更好的交易。
就像注水的猪一样,那么注水的成本及随后可能带来的被查处罚金就可看成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就像润滑剂一样,使交易很顺滑的进行着。
可以想象如果不存在交易费用的话,交易将陷入混沌,整个市场将混乱。
比如,当没有罚金的存在,可想而知,卖方将胡作非为。
但交易费用也有坏的一面,下文中将有所论述。
如果商品只具有内在的成本,而这些成本又是必须的,那么很难推动通缩以及市场失衡的。
因为对于一个商品,如果价格偏离价值很远或很近,那么势必会由市场调节向均衡点恢复。
但如果加入了交易费用,这种外在的附加值就极有可能使市场又偏离均衡点,一般而言,会使商品价格虚高,从而催生通胀预期。
近年来,中国物价飞涨,明显的产生了巨大的通胀压力。
探索背后的原因,供求失衡并不被大众广泛接受,更主要的来自于物流费、中间商等费用。
不得不说,交易费用一方面预示着市场更细分化、更自由化。
另一方面,交易费用也是主张市场失衡的因素之一。
二、交易费用的分类
一般的交易费用可分为市场交易费用、经理交易费用、政治交易费用。
而市场交易费用就是科斯提出交易费用这一概念时所包含的。
但这些交易费用中又
有着千丝万缕,他们有共同的地方,由此可以形成更明了的分类。
那么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哪些属于交易费用呢?
一个企业进行一次买卖,除去前期备货的成本,这些内在成本外,还有运输、贷款、签订合同、公关等成本。
这些非内在的成本及交易成本。
又如在政治选举中,这种选举费用及一种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接收方及候选人会保证当选后给助资者某种回报,这种回报即相当于一定的商品。
所有的这些成本有些是明的,但有些只能暗中进行。
由此交易费用既有显隐之分。
显性成本一方面是明着进行的,另一方面它是可计量的或者说是可以被公众获知的。
而隐性的成本只能暗中进行,且不可公开,这种成本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沉默的成本,极有可能不能收回任何利益,是没有保障的。
而且隐形成本一般具有不平等性,它具有黑暗的本质,过多的隐性成本将使市场不平等性加强,陷入混乱之中。
另外,从功能上区分的话,有可将交易费用分为贷款利息及促进商品买卖的成本。
促进商品买卖的成本包括了广告、公关、运输、签订合同、讨价还价的成本。
这两种交易成本又有着一个显著的区别,即贷款成本受市场利率影响,不是博弈的结果,更不是人为的,是不可自行控制的。
而促进商品买卖的费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
在金融化加深的今天,贷款融资已成为企业生存生产的一种必要工具,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交易费用的高低。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交易成本的公式:
CD=C+X*I,
其中C*为促进商品交易的交易费用,X为贷款额,I为市场利率。
*
三、交易费用的界限
在古典经济学中,没有交易费用的假设下,市场均衡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求均衡点及市场均衡点。
那么加入交易费用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很明显,从长期来说,市场会达到一个新的均衡点。
因为卖方即厂商付出了交易费用,获取了必要的市场信息及充足的供货能力,卖方可以就新的需求进行生产。
从而在交易费用下达到新的均衡,也就是说交易费用不会没有界限。
那么作为卖方,如何去衡量交易费用的均衡点呢?
先假设原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此时均衡价格为P*,均衡数量为Q*,平均成本为C*,供给函数为PS=a’+b’Q,需求函数为PD=a-bQ,其中系数都为正数。
短期来看,当加入交易费用后,厂商供给不会变,将维持在Q*,而买方需求将变为a-P*-CD/b,而交易费用的接受者将产生新需求CDr,其中r为交易费用接受者的边际消费倾向。
在短期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充分性,卖方没法做出正确的需求预测,所以供给量不变。
另一方面,短期内厂商目标在于开拓市场,对于利润只求不亏本,所以短期内就有以下公式:
W=P+CD*[a-P-CD/b+CDr]—C+CD*[a-P/b]>01****
W为利润,
从而可得,a-P*-CD/b+CDr≦a-P/b2
2***2*****1-rbCD+P-rbPCD+P+C-Pa-CP<03
可得,r≤1/b也就是说,短期内交易费用接受者的消费倾向不能太高,否则商场会供不应求。
另外又可得,y1 由此可以看出短期内交易成本是有上限的,超过上限卖方就会亏损,而交易费用过小,新增的利润又无法填补失去原需求的那部分利润,厂商一样会亏损。 另外,短期内需求量的不可求知会导致供给不足或者供给过多,而后一种情况就要求新增交易费用的需求量产生的利润能填补,否则厂商会因为商品积压造成损失。 下面来看下长期的情况。 长期来看,卖方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而长期情况下,厂商能得到最充足的信息,做出最好的生产计划,一定能满足所有的消费哦需求。 因此,长期下我们就要求加入交易费用后的利润不能少于原均衡状态下的利润。 如果利润减少了,那么必然交易费用过大了。 原均衡状态下的利润为W=P*-C*Q=P-C*a-P/b, ******在加入交易费用后,商品、价格就变为P*+∑CD,原消费者的需求变为: Q=a-P-∑CD/b, 那么新均衡下的利润为W=P-C*[a-P-∑CD/b+∑CDr],其中交易费 *****用是递减的,也就是说越往后期,短期交易费用越小。 由此可以得到: W 即P********≥W,-C*[a-P-∑CD/b+∑CDr]≥P-C*Q=P-C*a-P/b,* 可得r≥1/b。 也就是说长期内只要交易费用接受者的消费倾向足够高,那么交易费用的增加某种程度上来说会增加厂商利润。 但是前提是厂商不会损失所有的原消费者以及最后一期的边际收益大于等于加入交易费用后的边际成本。 由此有下面的式子: a-P*-∑CD>0,即∑CD 可见在长期来说,交易费用也应该有个合理的上限。 另外在到达新的市场均衡点之前,边际利润的降低速度必须不大于加入交易费用后边际成本的增加速度,换句话说就是交易费用的降低速度不应小于新增利润的降低速度。 从上面的分析可得,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来说,交易费用都必须有个合理的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这其中,我们还不能忽略交易费用接受者的消费倾向的大小,它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交易费用下厂商的利润增长。 短期内交易费用主要是一些公关、流通、仓储、备货等的成本,这些成本通过技术革新,高效的管理,健全的服务体系是可以大幅度减小的。 在短期均衡的状态下,越小的交易费用表明市场越高效,服务越健全。 而长期的交易费用出了短期费用的内容,更大的部分来自于还本付息及信息的更新费用。 在这里面厂商无法直接控制的就是利息的支出,这构成了一种交易费用下的隐性风险,这是长期交易费用不能太高的另一个原因。 否则,厂商将面临现金流短缺的困境。 厂商应该合理的借贷,并加强管理及技术的创新改革。 另外,厂商得有风险意识,不只是市场风险,更多的是交易费用下的隐性风险。 四、交易费用下均衡的循环 上面分析了交易费用的界限问题,从而我们可以知道交易费用也是有均衡点的,过大过小的交易费用必将破坏市场的均衡,导致厂商的损失。 而这个均衡点是如何确定的呢? 交易费用的加入也是通过影响价格及需求量来影响均衡点的。 前期内,由于厂商无法短期内获取足够的信息量来支持生产计划,又或许短期内厂商无法马上调整产量,所以在短期内厂商出于风险及力不能及的原因,只能按原计划来产出,而这个量很大可能是偏离均衡点的。 随着交易的进行,信息量越来越充足,厂商的生产调控力加强,厂商就会不断分析信息,不断调整产量,直到可见的利润最大化的状态。 但当厂商找到那个点的时候,新的信息又会出现,新的利润增长点又会出现,厂商又得像个刚进市场的卖方继续付出交易费用搜索信息,重新调整产量,这个过程又是前期的一个重复,又会到达增加交易费用下的新均衡点。 这种重复将一直进行下去,循环往复,没有尽头。 但正如前面所说交易费用不能无限大,那这种往复不就不能持续进行了吗? 应该说在固定的市场技术环境下,交易费用会有个终结点,但随着市场技术的提高,交易费用就会因此降低,新的交易循环继续进行,交易费用又会有新的增加。 这种技术发展下的循环的前提条件是新技术发展导致的交易费用的降低比率的大于新循环导致交易费用增加的比率。 这样交易循环持续进行。 即∑CD*i≤∑CD*i’,i为交易费用因新循环而增加的比率,i’为交易费用因技术发展而减少的比率。 五、交易费用的深刻影响 如上所述,交易费用下的均衡循环将因技术的发展而逐步进行,这种持续的循环的前提在于i≤i’,但是不是每次技术的革新都能带来交易费用的大幅度的降低的,或者说市场的不完全开放性可能导致新技术传递的滞后,那么新技术带来的交易费用的降低就可能不那么显著了,从而交易费用将虚增到超出新均衡的状态,这时,新循环带给厂商的是利润的损失,而市场因此失衡,将会导致通胀的发生。 交易费用的产生源自分工的产生,更多的分工,更多的交易环节,更多的交易费用。 而分工的目的在于提高生产率,生产率的提升又是有界限的,所以为了保证利润的增长,必须控制交易费用的大小,不能超过了生产率提升带来的利润。 交易费用本质就是一种外在的附加值,它不具有商品内在的价值体现,它的存在本身就是起润滑剂的功效。 所以如果在现有市场技术环境下交易费用超过了技术所允许的限额那么必然导致价格的虚高,造成通胀的压力。 有关统计显示,目前交易费用占GDP的比重相当高。 在中国是44%,美国为50%-60%,而在香港更是达到80%。 可以看到在虚拟化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交易费用越高,均衡循环越快,导致通胀及经济泡沫化的压力就越大。 就如香港,如果交易费用增长1%,那么GDP就将虚增0.8%,可见交易费用带来的通胀的压力。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通胀压力与日俱增,探究其原因,供求的失衡是不具说服力的。 而更大的影响来自于交易成本,显然这种交易成本的增加超过了技术环境下的界限。 具推测,在美国经理费用及市场交易费用占到最终消费价格的50%-57%,这还不包括暗中的交易费用及利息成本。 这种高比例的交易成本显然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虚拟的成本及通胀压力,而美国也只是在高失业率及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商品的支撑下苟延残喘。 有理由相信交易费用的循环增长与经济危机的周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交易费用虚高后导致的经济停滞及后来的衰退将带来新的技术革新,新的循环由此开始。 而这种经济危机的循环往复站在交易费用的角度来看,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市场是不完全通畅的,信息也是不充分完全可知的。 必然的,我们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不断向新均衡靠近,但每次靠近后又会发现新的均衡在等着我们。 我们不能保证每次都能找到均衡点,从而每次的偏离或许就带来了经济的危机,因为交易费用的比重太高了。 接下去我们又不得不重新去寻找新均衡,发展新技术来压减交易费用。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又可以说我们的市场没有均衡,因为信息不完全可知,市场不完全开放。 正是交易费用的存在,为这种循环的过程埋下了一颗颗地雷,一不小心,就是触及到了。 六、总述 市场引入交易费用是为了更好的去交易,但人类是有限理性的,我们总在暗中探索着,我们总在不停的循环着。 但庆幸的是在交易费用的提动下,我们的循环是螺旋上升的,我们因此也在进步着。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革除交易费用的存在,我们应该去合理的运用交易费用带来的便利。 去废除一些不合理的交易费用,而去规范那些应该存在的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带来了什么? 是值得深思的。 不仅仅是更多的成本,技术的革新、社会的发展、公平的环境。 。 。 。 。 。 或许都是它带来的。 我们应该加强市场建设,加强透明度及自由度,以便让交易费用更好的来促进交易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新制度经济学》张卫东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市场的逻辑》张维迎著 [4]《产业链阴谋》郎咸平著 本文是本人亲手所作,所有内容都是先写草稿,再打入电脑。 本文的内容都是我平时所读所想,上面的参考文献也只是思想上的启迪。 由于临近期末,时间不多,无法把想法里个清楚,然后细致的写下来。 所以不管是文字描述,还是数学模型的表述都显的简略苍白。 望吉敏老师认真阅读后提出建议。 如果文章的论述内容具有研究意义,我会继续深入探究,完善想法及数学模型。 这是我第一次独立把想法写成论文,肯定很不合格,望老师多多指导。 范文二: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摘要 环境污染及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由环境资源固有的外部性导致的。 使外部性内在化有两种手段: 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 科斯定理论证了明确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并允许自由交易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是环境资源产权理论的依据。 实践中,美国的《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采用了排污权交易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进一步证明了环境资源产权理论的可操作性。 当然,环境 资源产权制度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 最后,分析现阶段实际情况,提出建议以完善我国的环境资源产权制度 关键词环境资源产权科斯定理排污权交易公地悲剧、产权制度的诞生 引言 古往今来,人类的生产活动其实就是开发各种资源并使之为人类服务的过程。 而环境资源便是其中使用最广泛也最重要的一项。 环境资源为地球上一切生命所共有,在被人们使用、享受时,没有明确的边界或归属。 因此,一方面,面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保护环境,从而使自己尽可能大的享受环境资源带来的福利;另一方面,在逐利行为的驱使下,个人或企业并未将对环境的损害作为成本进行核算,肆意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从而导致严重的环境侵害问题。 某些企业为降低成本向大气或水体排污排废,或为谋取短期效益毁林垦荒,导致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引发自然灾害。 过度利用环境资源、肆意排污使社会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成本,而这些成本却并非由排 污者承担。 近年暴发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五十年不遇要社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抵御灾害,而先前污染环境所取得的收益,相比灾害中国家和人民财产的巨大损失,是微不足道的。 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界定环境产权,保护环境资源迫在眉睫。 一、产权理论概述 现代产权理论来自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的“科斯定理”,最早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施蒂格勒在1966年出版的《价格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是现代产权理论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被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是产权理论的创始人,他一生所致力考察的不是经济运行过程本身这是正统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而是经济运行背后的财产权利结构,即运行的制度基础。 他的产权理论发端于对制度涵义的界定,通过对产权的定义,对由此产生的成本及收益的论述,从法律和经济的双重角度阐明了产权理论的基本内涵.以马克思对产权的定义为指导,全面深刻地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研究科斯产权理论主要是\"科斯第二定理\"的实质和特点。 科斯在其诺贝尔奖获奖演说词《论生产的结构》中对“科斯定理”是这样概括的: “在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里,当事人各方之间的谈判将会导致带来财富的最大化的制度安排,而这种状况与权利的初始配置无关。 ”但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因此“我的结论是,让我们来研究正交易费用的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交易成本不为零的现实世界里,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的效率配置。 因此,产权的界定和交易成本的高低对市场的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以讲,科斯定理是产权经济学创建和发展的基础,为解决市场的外部性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 二、产权不明晰带来环境恶化的负外部性问题 美国学者哈丁在其论文《公共地的悲剧》中这样描述: 在一片公用的草原上,牧民被允许把自己的私有牲畜在草原上放牧。 每个牧民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他会尽可能地增加牲畜的数量来获得最大的收益,但因此带给草原的损害却由大家来承担。 结果,随着时间的流逝,牧场会退化,直至消失。 这个“公共地悲剧”可以很好地来描述经济学中所讲的外部性问题。 所谓外部性就是指私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 在公共地悲剧中,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多出的部分由社会来承担,即经济的负外部性。 现实中,环境污染问题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外部性的例子。 在缺乏相应约束机制的情况下,一个工厂为了私利会使其不顾污染地进行生产,因为排放的空间是共有的。 亚里士多德说: “许多人公用的东西总是被关心的少,因为所有人对自己的东西关系都大于其他人共同拥有的东西。 ”自然资源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我国环境污染产生的重要的制度原因。 长期以来,自然资源的公有产权归属模糊。 虽然《宪法》第九条规定了“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我国立法中存在资源的集体所有,但在实际中却被国家所有权吸收,有名无实,但在实际中,这种抽象静态的“公有权”缺乏可操作性,在地方上蜕变成了地方所有,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缺乏配套的环境管理机制和权力监督机制,造成监督乏力,资源被破坏性地开发和利用,甚至变成了权力寻租的工具。 自然资源被低效率地配置和使用,进而造成环境的浪费和严重污染,在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恶果显现得尤为明显。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已经对生存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向自然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几乎超过环境容量的极限及人类健康所能忍受的程度。 而造成这种现象有着以下几种原因: 1.产权界定程度不够。 即在公有化前提下,产权所属并不明确,经济活动中双方并不能有效的经由谈判达成契约,实现市场化的资源配置。 同时制度已无法对产权归属不清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权利保护。 从而造成了不利的外部性问题。 即我们平时看到的公共物品,人人随意侵占。 因为我们不需要在获得公共物品——无明确产权归属的资源时,通过交易获得使用的权利。 根据科斯定理,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 产权界定是对资源的使用进行选择和排他性权利的分配,而不是对资源可能的使用施加人为的或强制的限制。 同时,如果“交易费用是可以忽略的”,只要初始的产权界定清晰,无论将权利赋予哪一方,双方之间都可以通过谈判达成契约,解决上述不利的外部性问题,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产权归属不明确。 从产权的眼光看,当这个空间、这个产权属于你自己的时候,你会非常爱惜它;相反,越是公共的空间或财产,就越是没人去“自愿”爱惜,去管理保养。 既然人的本性如此,我们可从中得出一个更一般的结论: 每个社会应该让财产、土地的私人所有程度达到最高,尽量让每块土地、每份财产都有明确的个人所有者,亦即有明确的爱惜它的人。 相反,如果让几乎所有的财产与土地都公有,那等于是让所有财产都像那些公共过道一样,任人糟踏但却没人心痛,环境再怎么被破坏也不会是任何个人的事。 从全世界的情况看,越是国有成份所占比例高的国家,对环境破坏的程度似乎就越高,当年的苏联、东欧还有拉美一些国家就是如此。 三、解决环境的外部性问题的途径 1.庇古税 庇古侧重于以政府干预的方式来解决环境资源生产与消费中出现的外部性问题。 庇古提出了著名的修正性税,即税收-津贴办法。 一方面,政府对产生的负外部性按一定比例向行动一方征税,将外部边际成本通过政府的征税加入厂商的私人边际成本,于是,在利润最大化原则作用下,厂商从自身利益出发,会主动调整产量达到社会效率最大化,因此,征税限制了环境资源消费中负外部性的产生。 另一方面,政府给予产生正外部性的厂商以相当于正外部性价值的补贴,从而鼓励其将产量扩大到对社会最有效的水平。 庇古指出,政府实行的这些特殊鼓励和限制,是克服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偏离的有效手段。 政府干预能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这种税收-津贴办法也是现在绝大多数国家治理污染时正在采用的方法。 2.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对我国的环境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他告诉了我们产权的重要性。 产权具有两大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 所谓激励功能,是指产权的排他性可以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主体得以独自享有基于对物的占有、使用和处分而产生的收益。 所谓约束功能,是指其他主体必须尊重产权所有者的权利,不得侵犯其劳动成果和资产收益,这也是产权的排他性的必然结果。 尤其对环境这样外部性非常强的产品,产权的约束功能更是不可缺失的。 四.环境资源产权化的必要性 环境污染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关键就在于产权的约束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长期以来,在我国环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国家固守着“纯正”的公有制,而忽视了对产权的理解和运用,缺乏高效率的资源管理体制,所有权的行使被异化。 法律没有明确中央、地方政府、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公民的权利义务关系,国家所有权实际上被架空,其本应具有的排他性分散,而变成了非排他性。 虽然国家为了维护资源的公有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我国的环境治理现状已经清楚地说明了现行管理体制的失败。 因此必须从产权制度入手改革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使对资源关心的重点由国家向“大家”转变。 产权经济学认为,一切市场交易都是权利的交易。 权利应具有排他性和可让渡性。 这是资源进行流转进而达到最优配置的前提条件。 产权交易应当是市场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这个意义上讲,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市场失灵产生的,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市场不完善造成的,由市场失灵导致环境恶化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在我国环境资源管理中,所有权的性质决定了所有权在目前的指导思想和体制束缚下是不可能进行市场交易的。 但关于资源使用权的流转规定却同样是非常严格的,目前我国仅存在土地的使用权和采矿权等极少数可以转让的使用,而大多数的使用权是被禁止流转或限制的。 即使是可以转让的这些使用权,由于对资源价值的片面理解和缺乏配套的监管机制,造成了对使用权的滥用,资源被过度开采,严重地削弱了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因此建立和完善关于环境资源产权的市场交易制度,是进行我国环境治理的中心环节。 产权的界定以及交易是需要成本的。 产权的界定,特别是环境资源产权的初次界定不仅需要成本,而且有时候对界定成本、界定技术的要求非常高。 由私人通过谈判来进行权利的交易的成本和费用是非常高昂的,这会阻止产权交易的进行。 因此必须寻找一个界定成本和费用较低的方式来代替市场主体的私人谈判行为。 我国的历史经验表明,行政命令的成本同样也是很高的。 科斯告诉我们,国家可以以较少的成本,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产权进行界定。 法律具有权威性、稳定性、可预期性和强制性,及基于环境价值的特殊性,因此,由法律对环境资源产权进行界定是一种最佳的发放式。 对于环境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如何通过法律来设计产权,既实现了效率的价值,又能保护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 科斯定理关于产权的界定是对我国环境问题最大的启迪。 五、我国资源产权的现状及建设 1.我国产权制度现状 根据我国的宪法,我国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产权制度包括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国家设立了中央和地方各类国有资源主管部门作为代理人,负责具体的生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制度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