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参与 常被教育改革忽略的一环.docx
- 文档编号:10150791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53.87KB
家长参与 常被教育改革忽略的一环.docx
《家长参与 常被教育改革忽略的一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参与 常被教育改革忽略的一环.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长参与常被教育改革忽略的一环
家長參與:
常被教育改革忽略的一環
林明地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林明地(1997):
家長參與:
常被教育改革忽略的一環。
發表於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86,11,27-11,28)﹐花蓮師範學院主辦。
摘要
大部份的教育改革措施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家庭與社區這項重大資源。
利用現況分析與理論探討﹐本文主張為讓教育改革更能發揮其成效﹐家長參與於教育的過程在層面上可以更廣泛﹑在程度上可以更深入﹑在態度上尚待建立﹑以及在作法上仍求更落實。
因為家庭對小孩子教育的影響力並不亞於學校與教師﹑家長參與可以化解教育改革過程中來自家長的阻力﹑家長參與可以讓教育改革的資源更豐富﹐並且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家長參與是建構有效能學校的必備特徵﹑家長參與是教育系統(尤其是學校組織)持續生存的有效策略﹑而且﹐更重要的﹐家長參與可帶來積極正向的教育效果﹐因此本文強調鼓勵家長參與﹐善用社區資源﹐以建立良好的學校-社區-家庭關係﹐應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最後本文針對未來教育改革在各類型家長參與這一層面應再加強的措施﹐提出多項建議以供教育政策制訂者與教育實際工作者之參考。
近年來大大小小的教育革新運動接踵而至﹐加上社會一股巨大聲浪認為「我們的社會真的出問題了﹐治本之道在於發揮教育功能」的衝擊下﹐讓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政策制訂者﹑民意代表﹑家長﹑及其他社會大眾更能接受這樣的觀念﹐那就是﹐現在不是爭論「需不需要」教育改革的問題﹐而在於商討「需要何種」教育改革﹑及「如何讓教育改革更有效」的時代了。
也就是說﹐何種教育改革才能讓教育辦得更好﹐更能協助解決社會問題。
就某方面而言﹐這種現象是可喜的﹐因為這表示大眾接受「教育應追求持續進步(continuousimprovement)﹑學校可以有高品質的表現(highperformance)」這樣的假定。
這正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先決條件。
可惜的是﹐經驗告訴我們﹐教育改革卻一再的失敗(Fullan&Miles,1992)。
這種現象中外皆然。
誠如美國學者迪爾與皮特森(T.E.Deal及K.D.Peterson,1994)指出﹐雖然變遷與革新是整個教育歷史的主要特色﹐但是我們很難看到預期的效果真的隨著教育改革的實施而實現了。
最明顯的例證是﹐經過多次的教育改革﹐教學工作的實施地點---教室---的運作方式仍然變動不多。
在教室中﹐老師說的仍比學生多得太多(在有些教室﹐學生甚至不用表示意見)﹑老師提供很少具體的回饋給學生﹑不太常問問題﹑幾乎沒有涉及情感與技能的教學(Sykes,1988)﹑老師仍孤軍奮鬥﹑比例不算高的家長或社區人士真正參與協助教學﹑而且在形成足以影響學生與家長的決定時﹐家長與學生卻常是缺席的(林明地﹐民85b)。
這種家長未能(或未被鼓勵)積極參與於教室的教學﹐或被邀請加入學校決定行列的現象﹐在我國傳統給予學校老師與校長極大尊敬的國家中更為顯著。
在台灣﹐無疑地﹐大部份的家長均極度關心小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在少數的家長也都花許多時間檢查學生的功課﹐在學生的聯絡簿上簽名(林明地﹐民85a)﹐資料亦顯示﹐極大比例的家長表示願意配合學校協助學生的學習(歐陽誾等﹐民79)﹐可是家長仍被摒棄於實際協助教師教學﹑規畫學校課程與教學方案﹑及參與學校某些重大(且足以大大地影響到學生與家長權益)決定的行列。
一而再的教育改革失敗所引發的挫折感﹐不得不讓教育工作者加以省思﹐究竟問題出在那裡?
許多研究發現﹐大部份的教育改革措施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家庭與社區這項重大資源(林明地﹐民85b)。
教育改革不是片片斷斷﹑雞零狗碎﹐就是重視表面﹑未見統整(FullanandMiles,1992)。
於是有些學者乃主張﹐鼓勵家長參與﹑善用社區資源﹑及重建社區應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許水德﹐民84﹔Sergiovanni,1993)。
令人振奮的是﹐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所提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多處提及未來的教育改革應重視父母的教育選擇權﹑保障家長擁有瞭解學校運作狀況的權利﹑以及強調家長與社區參與學校決定權等。
同時﹐民國84年8月9日總統頒佈之「教師法」﹐與民國86年3月19日教育部發佈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辦法」均明白規定﹐教師評審委員會(此委員會負責教師聘任之審查﹑解聘﹑停聘及不續聘之審議事項等)之組成應包括家長會代表一人﹐亦即法令已規定家長應加入教師聘任等決定之行列。
雖然此波教育改革注意到了家長參與的層面﹐也實際規定了家長參與的具體項目﹐然而為了提昇教育成效﹐文獻與實際經驗均指出﹐家長參與的面向可以更廣﹐家長與學校之互動可以更多﹑更深入。
其次﹐教育改革過程中﹐教育政策的實施(implementation)對教育改革成效的影響更大(顏國樑﹐民86)﹐若沒有教育工作者在觀念上支持家長參與﹐在作法上實際邀請家長參與於學童學習活動與學校事務﹐那麼家長參與仍將流於口號。
亦即個人以為﹐為讓教育改革更能發揮其成效﹐家長參與於教育的過程在層面上可以更廣泛﹑在程度上可以更深入﹑在態度上尚待建立﹑以及在作法上仍求更落實。
本文擬利用現況瞭解與理論探討﹐分析家長參與(parentinvolvement)在我國未來教育改革所應扮演的角色。
首先敘述本文所指的家長參與的意義﹔其次論述家長參與對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主張家庭對小孩子教育的影響力並不亞於學校與教師﹑家長參與可以化解教育改革過程中來自家長的阻力﹑家長參與可以讓教育改革的資源更豐富,並且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家長參與是建構有效能學校的必備特徵﹑家長參與是教育系統(尤其是學校組織)持續生存與革新發展的有效策略﹑以及家長參與可帶來積極正向的教育效果﹔再其次建構家長參與的類型﹐並據以呈現我國家長參與的現況﹐以國民小學為例﹔最後根據分析所得﹐指出未來教育改革在家長參與這一層面可再加強的措施﹐以供教育政策制訂者與教育實際工作者之參考。
家長參與的意義
學者對於家長參與的定義因立場的不同﹐而有廣狹不同程度的看法(Krumm,1996)。
有的認為只要家長關心自己小孩子的教育所採取的行動就算是家長參與的一種﹔有的則主張特定的活動型式才稱得上是家長參與﹔更有的研究者專指家長參與於學校作決定的行列才算是參與(Goldring&Sullivan,1996)。
另外家長參與亦因文化﹑地區﹑或教育階段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定義。
本文所指的家長參與﹐參酌國內外文獻與我國家長參與之現況﹐係指任何足以讓家長加入教育過程的活動型式﹐這種參與包括在學校內發生的﹐也包括於校外與家中進行的活動。
在類型上﹐家長參與包括親職教育﹑溝通(分為面對面﹑與書面或非面對面溝通)﹑擔任義工﹑支持學校﹑在家教導自己小孩﹑與代表其他家長作決定等(林明地﹐民85a﹔歐陽誾等﹐民79﹔Epstein,1986﹔Goldring&Smrekar,1993-1994﹔WilliamsandChavkin,1989)。
家長參與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亦深深影響教育改革的成敗。
家長參與對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為什麼家長參與對於教育改革來說是重要的?
面對這樣的問題﹐學者們多從
(一)家庭對於小孩子教育的影響力並不亞於學校與教師﹑
(二)家長參與可以化解教育改革過程中來自家長的阻力﹑(三)家長參與可以讓教育改革的資源更豐富﹐並且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四)家長參與是建構有效能學校的必備特徵﹑(五)家長參與是教育系統(尤其是學校組織)持續生存的有效策略﹑及(六)家長參與可帶來積極正向的教育效果。
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家庭對於小孩子教育的影響力並不亞於學校與教師
許多學者研究指出小孩子學習的成功依賴的不止是在教室內的教學互動情況﹐同時亦受到教室外與校外因素的影響。
甚至有的學者主張家庭對小孩子教育的影響力遠大於學校的影響力(Coleman,1985;Colemanetal.,1966﹔Krumm,1996)﹐因此學校應主動將家長的影響力引入學校教育過程中。
例如柯魯(V.Krumm,1996,頁10)引用葛萊福爾和巴霍爾茲(Griffore&Bubholz)的見解﹐分析家庭與學校對於個體學習的相對責任如圖一:
家庭學校
自我與性別認同自我與
性別學習性別角色性別學習
自我觀念
控制、情緒運用
情感情感
學習人際關係學習
普遍價值
(正義、平等、自由、真理)
特殊價值
態度
動機
目標、士氣
認知與主要口語認知與
智力學習書寫語言智力學習
其它語言
算數﹑數學
理性思考、問題解決
資訊過程
作決定
資訊、事實、觀念、理論
非正式、無結構的不正式正式、結構的
(社會規約與圖像)(學術科目)
身體與控制基本身體過程身體與
運動營養、保護身體運動
學習身體運動技巧學習
藝術、手工藝、工具運用
圖一家庭與學校對於個體教育之相對責任
資料來源:
VolkerKrumm,1996,p.10.
圖一資料顯示﹐在自我與性別學習﹑情感學習﹑認知與智力學習﹑及身體與運動學習等方面﹐家庭對於個體學習的責任顯然大於學校(以圖中間虛線為基準﹐若該行為或概念所出現之位置偏向右邊﹐則是學校的影響力比較大﹔反之﹐則家庭的影響力大於學校的影響力)。
從圖中可以發現﹐只有少部份的行為與概念(如認知與智力學習領域中﹐正式的﹑結構的學術科目學習)﹐學校對於個體學習的影響力是大於家庭的﹐但是﹐大部份的行為與概念(如在自我與性別學習﹑情感學習﹑大部份的認知與智力學習﹑及身體與運動學習)﹐家庭對於個體學習的影響力遠大於學校教育。
換言之﹐只有少部份的行為與概念﹐兒童非得在學校習得不可﹔而大部份行為的學習﹐兒童則可以在父母的責任領域內學到。
可見家庭對於學童教育與行為的影響力極大﹐不容忽視。
其次﹐在討論到家庭與學校對於小孩子的教育責任關係時﹐有的學者指出不同理論取向的差異﹐例如家庭與學校對於兒童教育發展的影響力有人主張是分離的(separated)﹑有研究者說是依序的(sequenced)﹑亦有學者認為是相互嵌入的(embedded)﹑更有許多學者提出重疊的(overlapped)影響力(Esptein,1992)。
對於理論取向觀念的改變﹐象徵著家庭與學校分工或合作特質的變遷。
艾玻斯藤(Esptein,1992,p.1140)在其“學校與家庭的合作”(SchoolandFamilyPartnerships)一文中切要地分析此四取向之含意﹐值得參考。
(一)家庭與學校的影響力是分離的(separated)
此模式強調家庭與學校對於社會的個別貢獻。
主張當家庭與學校各自有不同的目標與活動時﹐此二者的效率與效能最高﹐其對於社會或兒童的貢獻亦最大。
基於這樣的假定﹐家庭與學校平常聯繫不多﹐因為忙於追求各自的目標﹐只有在問題出現時﹐如小孩子在學校出現了嚴重的行為問題時﹐或在家中顯露出受到極度的課業壓力時﹐彼此之間才會相互聯繫。
(二)家庭與學校的影響力依序的(sequenced)
是分離型的另一種轉變型式。
主張家庭與學校接續地負責小孩子的教育與發展﹐因此家庭﹑學校﹑與個體依序扮演小孩子教育發展的主要影響者。
其基本假定是早期的生長發展決定了後期的成功。
基於這樣的假定﹐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都很重要﹐尤其是家庭教育﹐因為他是後期學校教育成功的根基。
然而﹐到了學齡階段﹐家庭則必須“淡出”其對小孩的影響力﹐因為這時候學校已經接手了。
(三)家庭與學校的影響力是嵌入的(embedded)
此模式建基於生態學的模式﹐是基於個體與組織之巢狀關聯(nestedconnections)而建構的。
家庭﹑學校﹑個體﹑甚至與其他社會組織構成了一互相包含的同心圓。
在此模式下﹐家庭與學校的影響力是交織在一起的﹑難以區隔的。
此模式顯然已注意到家庭﹑學校﹑與其他機構之交互作用了﹐然而卻忽略了各機構獨特的影響力﹐而且未考慮到各機構影響力的累積。
(四)家庭與學校的影響力是重疊的(overlapped)
建基於社會組織取向﹐此模式主張家庭﹑學校﹑個體﹑與其他社會組織對於小孩子之發展與教育的影響力是重疊的。
至於彼此重疊面積的大小﹐則取決於時間(考慮小孩子的年齡與年級之改變)與行為(考慮小孩子的背景特徵﹑環境的影響等個別差異)二因素。
此模式注重各主要機構之歷史連結及其累積的影響力(此部份是嵌入模式所未考慮到的)﹐同時亦未忽視個別機構對於學生的獨特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影響力的重疊持續人的一生﹐只是隨著個體年齡與行為特徵之改變﹐而在重疊的量與質有所不同而已﹐而且因人而異。
舉例來說﹐在國中﹑國小階段﹐對大部份學生而言﹐其主要影響力可能來自學校(每位學生有個別差異存在)﹐可是家庭的影響力仍不可忽視。
對於某些學生而言﹐說不定學齡階段的主要影響力仍來自於家庭﹐因此在任何一種情形之下﹐學校都應主動設法將家長對於學生的影響力﹐引入於學校教育過程之中。
近來有關家庭與學校對於小孩子教育影響力的關係﹐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重疊影響力”的模式﹐認為在這樣的模式下﹐家庭﹑學校﹑與學生本身(甚至其他社會機構)都應注意其對小孩子的教育責任或影響力﹐同時更應關心其彼此之間的關連與合作﹐以發揮合成的影響力。
總之﹐家庭或學校對於兒童教育的影響力雖有其獨特性﹐但它們的影響力應該是重疊的﹐小孩子的教育發展同時依賴於來自家庭與學校的影響力﹐因此學校教育若能積極地邀請家長參與於學童的學習活動與學校事務﹐那麼教育的效果必更能發揮。
同理﹐教育改革若能考慮家長參與這一層面﹐必能增加其適切性與可行性﹐其所遇到來自家長的阻力才有可能變小。
二﹑家長參與可以化解教育改革過程中來自家長的阻力
從組織溝通的觀點而言﹐政策實施過程中﹐阻力的產生往往來自於對政策的「不瞭解」或「誤解」﹐亦即溝通不良所引起。
另外一個阻力產生的原因是事前的參與不夠。
因此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不論是在計畫﹑執行﹑與考核階段﹐若能邀請家長參與於學校活動與決定的行列﹐當可促進學校與家庭彼此的瞭解﹐破除學校「黑箱」運作的迷思﹐增加表示意見與對話的機會﹐同時家長的建議亦可適度地被融入教育政策之中﹐因此阻力才有可以降低。
其次﹐從微觀教育組織政治學的觀點而言﹐家長的正式組織(目前多指家長會)與非正式組織很難避免有政治力量介入(周愫嫻﹐民85)﹐社區中有很多團體會嘗試運用其權力﹐試圖影響學校的運作﹐其對於教育革新與變遷的建言不應忽視﹐否則阻力必大。
三﹑家長參與可以讓教育改革的資源更豐富﹐並且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
從資源的角度而言﹐教育改革不但是一項極度耗財的工程﹐沒有充裕的經費很難達成預期成效﹐同時﹐它亦是一項極需擁有專業知識之人才加以協助的運動﹐沒有豐富的知識為根基﹐教育改革往往容易缺乏方向﹐無法落實。
學校的一大顧客---家長---若能被邀請參與於學校事務或活動﹐當可增加他們提供物質與非物質資源的意願。
另外從社會支持(socialsupports)的觀點而言﹐組織之政策最好能獲得內﹑外成員(stakeholders)的認同與支持﹐其實施成效較高。
教育改革若能在改革過程中﹑在理念上﹑以及在實際策略中加入家長參與之層面﹐必可增加教育資源與社會支持。
四﹑家長參與是建構有效能學校(effectiveschools)的必備特徵
不管是在「有效能的學校」﹑「成功的學校(successfulschools)」﹑或「好學校(goodschools)」的研究中﹐積極有意義的家長參與常被列為重要的特徵之一(Hallinger&Heck,1996﹔Hallinger&Murphy,1986﹔Goldring&Sullivan,1996﹔Munn,1993﹔Purkey&Smith,1983﹔Sergiovanni,1995)。
例如薩傑歐凡尼(T.J.Sergiovanni,1995)指出﹐有效能的學校邀請家長參與﹐建立多樣化的溝通和合作方式與家庭聯繫﹐這其中包括邀請家長與社區成員加入學校的教學活動﹐參與作決定的歷程﹐協助擴展學校的資源﹐並協助建立學校良好的公共關係。
又如果德林與蘇利文(E.B.Goldring&A.V.Sullivan,1996)指出
國際間越來越重視將家長與社區參與視為改善教育的一項重要策略﹐他指出像1988年英國教育法案(the1988EducationalReformAct)﹐澳洲自我管理學校的產生﹐以及美國以學校為基礎的管理(school-basedmanagement)運動﹐都注入了家長與社區參與這項措施。
可見家長參與不但是有效能學校必備的特質﹐同時亦深深影響到教育改革實施之成效。
五﹑家長參與是教育系統(尤其是學校組織)持續生存與革新發展的有效策略
學校是社區中的正式機構﹐因此許多研究者主張﹐從消極的面向來看﹐學校必須有效管理其內外成員﹐並滿足其需求(陳奎熹﹐民84﹔Peterson,1984﹔Thompson,1967)﹐否則學校組織將難以生存。
家長與社區成員是學校相當大的顧客群﹐其需求與意見絕不容忽視。
傳統將學校視為一封閉系統(aclosedsystem)而生的分離主義(isolationism)現象﹐將會使學校面臨組織瓦解的危機。
這種現象在學校更多私人經營的趨勢會更加明顯。
其次﹐從積極的角度而言﹐家長參與是學校革新的重要機制之一(Sergiovanni,1995)。
美國教育與社會學者柯爾曼(J.S.Coleman,1987)一直強調的功能性社區(functionalcommunities)的觀念認為﹐積極結合家庭﹑學校﹑與社區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取得家庭與社區的支持﹐將有利於學校教育的革新。
六﹑家長參與可帶來積極正向的教育效果
不在少數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指出,若能建立良好的學校與社區關係,並增加學校與家長的聯繫,必可產出顯著的教育效益(吳武典、林繼盛,民74;單小琳,民84;Berger,1991;Greenwood&Hickman,1991)。
部份研究更明確指出,家長參與有助於教與學的過程,並使學生、家長、及學校與教師同時受惠。
對學生而言,家長參與學校活動最主要的助益包括:
提昇學生學業成就、塑造正面而積極的學生態度與行為、提高學生的出席率、以及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自尊心。
這種正面的效益是不分學生的年級;不管學生社經背景的高低;及不限實施地點的(在學校或在家中)(Swap,1990)。
在提昇學生學業成就方面﹐漢德遜(A.T.Henderson,1987)綜合多項研究結果說道:
「設計為家長參與較多的方案,與根本不邀請家長參與的方案,或家長參與較少的方案比較,將產出表現較好的學生。
與社區關連較多的學校,學生的表現將高於關連較少的學校學生。
在家中獲得較多家長協助、其父母較常與學校聯繫的學生,比起同樣社經背景、同樣能力的學生,會有較好的成績...」(頁1)。
她並下結論說:
「當家長參與學校活動時,小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較好,之後,他們並就讀較好的學校」(頁1)。
在塑造正面而積極的態度與行為方面﹐研究指出,家長參與於他們小孩的教學活動中,將有助於學生對學校的正面態度,及良好行為的建立(Bauch,1988;Hoover-Dempseyetal.,1987;Lynn,1994﹔Moles,1982)。
例如寶齊(P.A.Bauch,1988)在一項城市天主教學校(inner-cityCatholicSchools)的研究中發現,增加家長參與,可以使學生對學校教育有正面的積極態度。
在提高出席率方面研究指出,較多的家長與學校的溝通,及較高程度的家長參與,可以減少學生缺席率(Hoover-Dempseyetal.,1987;Moles,1982)。
在增強學習動機與自尊心方面﹐布里托爾(L.V.Brittle,1994)發現,家長參與有助於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自尊心。
其次﹐另一個家長參與的預期效果是針對家長本身的。
家長藉著參與學校義工工作、增加與學校的溝通、在家或在教室協助教導小孩子、支持學校的活動及方案、或加入家長組織協助學校作成有關決定,而成為學校活動與方案的積極參與者(Brittle,1994;Epstein,1992)。
這種參與的行為,對家長本身亦助益良多。
許多研究列出其正面效果(簡毓玲,民84;Becker&Epstein,1982;Epstein,1984;Epstein&Dauber,1991;Olmsted,1991)。
具體而言﹐家長參與可使家長認識更多的朋友,追求並掌握更多的進修機會,提昇自信心,增加與小孩子互動的機會,及改善與老師的關係等。
亦有研究發現家長參與可幫助家長追求更多的教育,因而獲得更高收入的工作(Olmsted,1991)。
當教師讓家長參與成為教學計畫的一部份時,提昇了父母們幫助小孩子學習的自信心,因為家長已能深入了解學生所學的教材內容,以及簡要的教學原理原則。
最後﹐家長參與的一項重要目標是,建立較好的教與學的環境,並增強學校的教學方案。
研究指出,有意義的家長參與,是有效教學與成功學校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並且大部份成效卓著的學校的共同特徵之一是,它們有高度的家長參與(Clark,Lotto,&McCarthy,1980;Goldring,1993)。
艾玻斯藤(J.L.Epstein,1992)指出,許多教師認同這樣的觀念,那就是,家長參與對於教師的有效教學有很大的助益。
瑞奇及她的同僚(D.Richetal.,1979)更指出,學校教育所能成就的,大部份依靠來自於家庭的支持與合作。
總之﹐建立良好的學校與社區關係,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的措施是重要而有所助益的。
對學生而言可以提昇學生學業成就、塑造正面而積極的學生態度與行為、提高學生的出席率、以及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自尊心;對家長而言,可以讓家長認識更多的朋友,追求並掌握更多的進修機會,提昇自信心,增加與小孩子互動的機會,及改善與老師的關係等;對學校教師而言,家長參與可以改善教與學的環境,並增強學校的教學方案。
總而言之,推動家長參與方案,善用社區資源,進而重建學校社區,應為今後教育改革的核心。
然而不可否認的﹐家長參與於學校活動與學校事務也存在一些潛藏的問題。
例如吳清山(民85)指出家長會的負面影響包括干涉校務因而影響學校運作﹑濫用特權製造困擾﹑老師專業化受到挑戰等。
但是這些潛在問題是可以加以克服的﹐其方式包括學校協助家長組織更健全﹑建立家長與學校定期的溝通管道﹑增加彼此瞭解﹑建立平等而均衡的討論空間等(吳清山﹐民85﹔周愫嫻﹐民85)﹐再加上給予教師與家長適當的訓練﹐減少彼此互動合作之生疏與不適感﹐必可使家長參與對於學生﹑家長﹑老師與學校利多於弊。
我國家長參與之現況:
以國民小學為例
因為家長參與的程度常隨著學童年級(年紀)之上升而有減弱之趨勢(林明地﹐民85a﹔歐陽誾等﹐民79﹔Epstein,1986﹔Stouffer,1992)﹐因此本文擬以國民小學為例﹐敘述其家長參與之現況。
在分析之前﹐宜先根據前有文獻分析建構家長參與之類型﹐以作為現況分析之依據。
一﹑家長參與的類型
由於家長參與所帶來的正面教育效果如此誘人﹐不免有人會問到“學校與家長如何成為有效的伙伴?
”(Greenwood&Hickman,1991)或者﹐假如我們同意學校應該承擔主動積極的角色邀請家長參與﹐那麼問題便成為“學校行政人員與老師可以用什麼方法讓更多的家長願意成為參與者﹐而且一直維持為參與者?
”
為了回答這一個問題﹐一些研究者企圖建議一連串的參與模式(Models)(Gordon,1979)﹔有些分析一些成功的家長參與的方案中﹐家長所擔任的角色(Roles)(Berger,1991﹔Henderson,1987﹔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家长参与 常被教育改革忽略的一环 家长 参与 教育改革 忽略 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