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 合作 探究 创新.docx
- 文档编号:10147924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2.05KB
自主 合作 探究 创新.docx
《自主 合作 探究 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主 合作 探究 创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主合作探究创新
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新课程理念下的研究
2010-11-0423:
04:
11| 分类:
教学论文及案例| 标签:
小组 学生 合作 学习 教学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摘要: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时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大量浮于表面的小组合作学习,本文试着从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为解决这个实质性的问题,从本校课题“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出发,进行了一些必要的阐述。
schemas-microsoft-com: office: office"/> 关键词: 小组合作 主体 创造 1.课题的提出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 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但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仍存在许多误区,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缺乏对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等问题,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 为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为了解决这个实质性的问题,克服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多种问题,达到新课程理念的最好体现。 我校数学教研组经过反复分析讨论,决定选择“小组合作学习这个课题进行实验研究。 2.课题实施中的一些误区 2.1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其教学场景的表现有如下两个方面: 2.11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 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以教师为中心)。 这种小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2.12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时),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课本直接能找到答案),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 2.2放任自由缺乏监控 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 到了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时间,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 这样的课堂,教师是可有可无的,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处于一种缺乏监控的自由放任的状态。 2.3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其表现形式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 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 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也是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 2.4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 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学困生由于还没有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在新知识的探讨中,往往没有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而学优生由于基础较好,反应快,为了小组得分,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已经明白,就匆匆结束小组合作学习。 因此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3.课题误区原因分析 3.1虽然“小组合作学习”的口号大家都在津津乐道地谈论,许多教研活动更是将其作为研究重点来对待,但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 我们教师本身是在比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做学生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就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势必造成合作教学能力和技巧的贫乏。 无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也不能为学生的合作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只能简单地要求学习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 3.2、现在大多数学生是家庭中的“王子”、“公主”,家庭环境过多地促成了其狭隘、自私、不善与人合作、不愿与人分享成功的心理,从而在课堂上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找茬”、“挑刺”、互相埋怨,而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 合作学习所必备的“互相包容”、“不嘲笑别人”以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等没有真正树立,实际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3.3组织形式依样画葫芦,别人的“拿来就用”。 不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随意地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不动态化地变更小组人数及人员的组成,没在一套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小组合作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缺乏创新,是毫无生命力可言的,它的最终结局只能是走向死亡。 4.课题研究价值的界定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被视为孤立、个体化的活动,座位统一的“插秧式”编排,回答问题时统一的举手姿势,甚至连坐姿也作统一要求。 每个孩子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并被要求努力地理解黑板、书本上的内容或完成老师预设的一些问题,完全被当作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 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肯定了合作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 4.1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场所,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活动和对话中,在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其中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以及进行自我反思。 所有这些,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构建这样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那么不仅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4.2合作学习中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体验 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例,课本中几乎每个数学公式、原理、法则、性质等都有着清晰阐述的过程,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淋漓尽致”地讲解,那些常常令人充满兴奋和富有挑战的思想,就会由于我们的老师的“倾心倾力”而被甄没。 如果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这些公式、原理、法则、性质形成的过程中,在相互合作中彼此进行交谈、倾听、解释、思考、反思,在观点分享与协商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之内“畅游”科学家几十年的经历,油然而然地产生出一种“我也能行”的积极情感。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且学生在经历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价值,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和潜能。 4.3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 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在讨论不同方法优缺点的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就会越来越明晰,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更进一步,许多在当前的认知水平下仅凭个人的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通过集体的智慧常常被学生们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合作不仅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能激发每个人高度的求异思维。 5.课题研究的基本设想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它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特征。 自主性是对自我的认识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主动性实质是对现实的造反和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创造性则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本课题——“小组合作学习”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活动过程让学生人人参与,成为教学主体,教师做到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自己个性受到尊重,自己是数学中的主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同时培养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 作为体现主体性教育的课题,它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a.遵循一个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坚持两条基本原则——诚心诚意让学生做主人,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有机结合。 c.围绕三个发展重点——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d.实现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参与表现、合作竞争、自我调控、实践创新。 6.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6.1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 新课程中强调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合作交流应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6.2合作教育学原理。 合作教育理论认为: 教师教给学生并要求掌握的知识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当遇到困难时,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和群体合作中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学生正是在这种克服困难的努力中得到加速发展的。 6.3教育社会学和现代创造学理论。 教育社会学认为班级学习本身就有社会交往、合作的因素存在。 对于创新而言,合作更是必不可少的。 当今重大的科技发明无一不是高度合作的结晶。 创造学理论指出,对一个成功的“大脑风暴”(智力激励)来说,小组技术比个人技术更为重要,因为许多独创性的想法都在小组交往中产生。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准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正确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科学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小组合作学习走入误区。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表述,可谓众说纷纭,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即: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组成单位,以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性活动为载体,以小组共同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以小组总体成绩和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7.课题研究的实施 7.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教学实验是一项实践性、科学性、创造性、复杂性和主体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若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是不会成功的。 因此,实验基础上一确定,我们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学习教育杂志、报刊等有关合作性学习及其相关的理论刊物,提高教师对这个研究课题的认识。 然后再从中挑送四位精干的老师组成实验组。 实验组的成员每两周参加一次理论学习、研讨活动。 7.2将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利用,实验班实施动态分组教学。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6-8人,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 7.3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中。 如: 两位实验老师上同一课例,进行对比实验。 课后共同砌磋、研究、取长补短,提高实验质量,开展说课,评课活动。 每次听课后组织评课时,先让上课的老师说课,然后实验组老师根据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评课活动,解决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直到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为止。 7.4制定实验目标,逐步深入研究。 第一阶段是酝酿、研究、探索阶段。 主要任务是组织学习理论;成立课题研究机构;制订计划,开展小组合作研究探索课,撰写心得。 第二阶段是发展提高阶段。 主要任务是推广“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经验,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各成员上好示范课;录制优质课例,积累资料,继续撰写教学心得和经验论文。 第三阶段是深入探索,形成有本校特色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阶段。 主要任务是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具体实验、研究、撰写实验报告。 7.5灵活运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我们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初中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为此,我们将开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最优化教学研究。 例如: 渗透邱学华教授的尝试教学法的教学策略,试图构建“问题情境——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讨论——解释应用——拓展提高”的基本教学模式。 8.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8.1同桌合作 由自然班级中异质搭配的同桌两人组成。 这种合作方式,学生的交往范围较小,所占时间不长,易操作,特别适用于低年级。 如同桌互相合作寻找公式、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检查作业等,也可用于对难度不是很大的问题的讨论解决。 8.2小组合作 “小组”一般是由邻座4至8人组成的学习小组,这是最常用的分组方式。 一个教学班可分为4至6组。 这种编组形式,要注意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小组合作学习应在教师整体教学思路的指导下,与全班的学习进程同步。 这种形式尤其适合于我们的初一年级的学生。 通常在小组合作之后,可以展开组际之间的学习竞争,以求得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例如学习《数据的收集》一课,小组成员每人收集一些关于长城的资料,然后把各人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小组合作写一篇颂扬长城的文章。 组与组之间可以比赛,看看那一组的文章写得更好。 8.3邻近合作 邻近合作是一种校外的学习形式,主要是由邻居或家长关系密切的学生组织成学习小组,一般2至4人为宜。 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应选择责任心较强的学生担任学习组长,或选择较负责任的家庭作为学习的地点。 如让邻近的同学合作调查所生活的村庄(街道、社区)的人们十年前、五十年前的生活是怎么的,今天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并把调查到的素材进行整理,到班上交流。 这样既使他们进一步地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是怎么样发展的,也培养了孩子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这种形式由课内的合作关系延伸到课外的合作,让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扩展了孩子求知的视野,也密切了同学之间、邻里之间的人际关系。 另一类是选择性的合作学习,它可以打破原来的年级、班级、组别的界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合作对象,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 学会选择、学会判断、学会思辩是人的必备的基本能力,让学生自己组建学习小组,有利于培养这些能力。 如"自由合作" 这是“英雄所见略同”而组合成的学习小组,人数多少不作限制,以不影响学习进展为宜。 这种建组,扩大了学生自主的责权范围,更有利于他们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 自由合作小组适宜于对一些能展开争辩讨论的课文的学习. 8.31给小组命名。 由小组全体成员共同议定,一般有一定的内涵,或者代表该组成员的思想、观念、目标、意愿等,如雏鹰小队、蜜蜂小队、探索号…… 8.32给小组立标。 一般由小组全体成员共同议定,它可以是一座奇异精致的造型,也可以是一面色彩艳丽的旗子,或者是一张小组成员的“全家福”,利于组与组的识别。 8.33成员分工。 根据学习活动需要设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督查员、联络员(可以根据需要增减)。 “主持人”负责小组学习的组织管理、协调关系、控制进程等工作,如对各成员之间交流的方式选定、对讨论音量的调控、注意各成员之间情绪的变化等;“记录教学法研究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情况,并总结学习结果;“汇报员”向全班汇报本小组学习结果;“督察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督促每位成员完成学习任务;“联络员”负责与其他小组联系,争取帮助,使组与组之间相互激励,力争上进。 每组成员的分工,经过一段时间后轮换。 合作学习小组隔一段时间也要重新组建,以相对平衡、自愿组合为原则,整个运作为动态管理流程。 8.34配备。 每个学习小组配一个“百宝箱”,里面有小刀、剪刀、浆糊、学习用具,以及用于激励夺标的小红旗、小红花、分数卡、学习记录卡、向老师和同学示意帮助或抗议的红牌黄牌等,以利于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8.4合作学习的运作程序 合作学习的运作程序是灵活多样的。 合作学习小组组建好以后,学生怎么样才能进入实质性的合作呢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主题,其次是指导学生如何合作,再次是对合作效果作评价。 其教学程序通常有四个阶段: 8.41第一阶段: 确定学习目标 a读书思考———学生个体学习,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探索、尝试性的学习,为建构新的“认知图式”作准备。 b质疑求异———学生在读书思考中,一般出现两种学习情况: 一是把理解的知识进行了内化、整合;一是对不理解的知识质疑并提出。 合作学习对后一种学习情况给予更大的关注,鼓励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 c确定目标———小学生读书质疑是自主学习的起步阶段。 学生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提炼学习主题,列出学习菜单(学习方案),制定出学习的主要目标。 8.42第二阶段: 组内合作学习 学生在主持人的组织下,根据教师的要求或者借助学习菜单,围绕学习主题进行交流讨论。 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这一阶段,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师可以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并随机进行点拨指导。 8.43第三阶段: 组际交流反馈 可分两个层面进行: ①研究相同主题的学习小组之间,由联络员组成“信息中转站”。 联络点把各小组的学习结果带到信息中转站交流,做好记录,再回到原组报告。 小组汇总意见后进行修正,再由汇报员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②研究不同主题的学习小组,在听其他小组汇报时,可以质疑,可以求教,也可以与不同主题的小组自由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所有主题的学习任务。 各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和其他各组同学进行分析,作出判断;大家共同切磋,共同分享讨论研究的成果,共同纠正错误,优化思想品质,提高学习能力。 这一过程,教师注意不要轻易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应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8.44第四阶段: 学习效果评价 从合作技巧、合作效果、合作是否愉快、进步程度等四方面对合作小组和个人进行评分评奖,并做好记录,填写在各小组的学习卡里,也可以用喜讯的形式在班上公布或向家长报喜,激励学生再接再励,更上一层楼。 评价可分层次进行: (1)学生的自我评价。 个人有什么收获、经验或教训,都可以在小组或班上进行自我评价; (2)小组成员相互评价,个人从组员相互的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或不足,用以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3)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之间的合理竞争;(4)教师对小组或个人的评价。 一般以小组评价为主,个体评价为辅;评分可以分为“达标分”和“进步分”两种,重在发展性的评价导向,鼓励人人达标,组组夺标成功。 9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 数学课堂中,怎样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落到实处?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笔者认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在实践与探索的感想与体会: 9.1导情趣,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 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 罗杰斯说过: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就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如教学“求数轴上两点间距离”时,我改变以往师问生答的形式,而是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师生对抗赛。 由学生任意报两个有理数,看谁最快地说出数轴上它们之间的距离。 当学生才算出两三道题时,我已判断完毕。 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 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奥秘? ”使得学生们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当学生为初步得出结论而高兴时,我又设计了有关“已知两点间距离和其中一点表示的数求另一数”这一问题情境: 一个学生说“只要用距离减去这个数”: 另一个学生说: “可以用距离减去这个数也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距离”。 两位同学谁说的对? 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探究,然后汇报,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9.2导操作,培养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享受到群体成功的喜悦。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 教师在引导操作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如下面在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两个片段: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由面积相同的等边三角形组合而成的纸片与由面积相同的正方形组合而成的纸片。 教学片段一: 用由面积相同的等边三角形组合而成的不同纸片能否折叠成多面体? 同学们以小组合作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他们一边操作一边研讨,得出方法和规律。 教学片段二: 用面积相同的正方形组合而成的不同纸片能否折叠成正方体? 折叠方法有何规律? 学生先讨论规律,再一边操作一边研讨,得出方法和规律。 …… 通过操作,既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两人(或多人)合作,能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9.3、导质疑,激发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 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 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一课之前,教师布置一道预习题: “小丹今年10岁,过了10个生日,小丹的哥哥小冬从出生到现在过了三个生日,请想一想,小冬今年几岁? 学生看了题,有的草率地说: “3岁”。 有的马上产生疑问: “妹妹10岁,哥哥怎么会才3岁呢? ”有的甚至问老师是不是把题目写错了。 疑惑之际,老师说: 题目没错,小冬到今年确实才过了三个生日,为什么会有这样情况呢? 请大家复习小学中“年、月、日”和“一元一次方程”这两部分内容,小组内部先进行探究,看哪一组先得出其中的奥秘。 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主 合作 探究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