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实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0142625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48
- 大小:292.55KB
上册实验教案.docx
《上册实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册实验教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册实验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1.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
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
(二)化学变化
1.概念: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
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
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过渡]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讲解]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
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1、熔点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2、沸点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板书]3、密度
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哪是铝。
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
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三、教学难点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引导设问:
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2..讲述:
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导入新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板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组成
颜色
状态
密度
硬度
燃烧时
火焰的分层及温度
烛身的变化
生成的产物
熄灭后
陈述:
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
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
(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
1、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1)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
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
[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
(2)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
[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
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
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
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3)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
[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
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
(4)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
[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2、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
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
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
(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
(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3.指导学生:
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
[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提问:
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
有什么感受?
[第9页]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练习: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请填写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
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碳化。
结论:
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结论:
石蜡中一定含、元素。
教学拓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
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
(呼出的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气。
)
板书: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吸入的空气
呼出的气体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
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也能支持燃烧)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1.提问:
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
(呼出的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气。
)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
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
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什么不同。
板书: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吸入的空气
呼出的气体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
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也能支持燃烧)
水蒸气<水蒸气
1.在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探究之前,给学生提供三条信息:
2.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将实验仪器放好,然后让学生收集“呼出的气体”。
步骤如下:
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然后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至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
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
(教师演示,让学生根据示范收集“呼出的气体”)另外,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以下问题,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1)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滴入澄清石灰水后,两只瓶子中的石灰水都会变浑浊,但是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更浑浊一些;说明了在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
(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
说明了什么?
[插入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或者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
说明书了什么?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
3.结合实验提问:
以上实验说明了的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
.总结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人每天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看来实验确实是我们探索问题的好帮手,所以大家以后一定要认真对待实验,运用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
总结本课时的内容。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材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首先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得到启示,然后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进而通过学生的亲处演示找出问题,最后在教师正确的演示实验中使学生加深理解。
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
1.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2.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药品的取用。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拓展
一、实验室常用仪器
1、试管
(1)用途:
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c、收集少量气体
(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1.试管夹
(1)用途:
夹持试管
(2)注意事项:
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2.玻璃棒①用途:
搅拌、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②注意事项:
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3.酒精灯
(1)用途:
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2)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3/4,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应用外焰加热(外焰温度最高)。
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
(
⑧用完后,立即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和灯芯吸水而不易点燃)。
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4.胶头滴管、滴瓶
(1)用途:
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2)注意事项:
①先排空再吸液
②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沾污染滴管
③保持胶头在上,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④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⑤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不用水冲冼。
5.铁架台(包括铁夹和铁圈)
(1)用途:
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2)注意事项:
a、铁夹和十字夹缺口位置要向上,以便于操作和保证安全。
b、重物要固定在铁架台底座大面一侧,使重心落在底座内。
6.烧杯
(1)用途:
用于溶解或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2)注意事项:
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
7.量筒用途:
量取液体的体积
注意事项:
不能加热,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能用作配制或稀释溶液的容器。
9.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
(1)用途:
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
②用作物质在气体中燃烧的反应器。
(2)注意事项:
①不能加热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③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二)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原则”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②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 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采用招气入鼻法)。
2.注意节约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用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①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 ②也不能随意丢弃 ③更不能拿出实验室 ④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空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白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三、学习方法:
探究式学习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
在古时的中国和希腊,科学家都认为空气是组成世界的一种基本物质,但这种看法是对的吗?
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这中思想逐渐受到了质疑,直到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一、用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
实验原理:
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利用氧气与该物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减小,引起水面发生变化,从而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
(白磷、汞、红磷)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产生白烟,
(2)烧杯中的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里,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间1/5。
3、实验成功的关键:
(1)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燃烧作上述实验
(2)进入瓶中谁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的1/5的可能原因是
①红磷量不足②气密性不好,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未冷却至室温
课堂练习:
1、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试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
红磷熄灭后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2、燃烧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3、集气瓶内的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
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归纳出空气的组成:
提问: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
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教学拓展
氧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2.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三、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制取氧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从中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教学重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3、教学难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仪器、装置的探讨
教学过程
一、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4K2MnO4MnO2O2
b.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c.实验步骤:
a).查: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b).装:
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c).定:
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d).点:
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收:
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离:
移离导气管。
g).熄:
熄灭酒精灯
d.注意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
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
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
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二氧化锰
a.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H2O2)————→水(H2O)+氧气(O2)
b.注意事项:
a).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册 实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