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探讨.docx
- 文档编号:10142464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6.97KB
七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探讨.docx
《七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探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探讨
“教”与“学”
——七年级语文单元整合探讨
摘要:
“教”与“学”是有关教学问题的两个方面,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新课标的进一步改革,越来越重视教学的方法和学习效果。
那么,当下到底是以“老师为中心”还是“学生为中心”便争论不休,二者的关系从古到今也在发生的不断的变化。
基于此,本文将结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中入选的三篇文章:
《孙权劝学》、《伤仲永》、《论语》十则,具体进行探讨,讨论学习方法。
此外,结合当下实际,通过中学生学习调查表反映的教学现状来进行探讨“教”与“学”。
关键词:
教与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方法现代启示
目录
一、初中语文中的单元整合教学
1、单元整合教学的概念
2、单元整合的类别
2、从单元整合探讨“教”与“学”
1、《论语》中所提倡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方法
“学与思”结合的方法
“学无常师”的方法
2、《孙权劝学》中的教与学
3、《伤仲永》中的教与学
三、从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调查来看“教”与“学”的指导意义
1、分析调查表中,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
2、探讨学习方法
3、改进语文教与学方法策略
4、现代“教与学”的理想摸式和制造师生一体的和谐教学
1、探求语文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2、“自主、合作、探求“的学习方式
3、“师生一体”的和谐教学
参考文献
引言:
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说是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教与学的关系一般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从教育主体来看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另一方面从教育的过程来看,是传授与学习的关系,这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在某种程序上客观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教育制度的变化,教与学的关系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教育的改革实际上就是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因此,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对于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初中语文中的单元整合教学
1、单元整合教学的概念
“单元整合教学”是指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集体备课、教学的理念和意识,即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
单元整合教学更强调的是学习资源的总体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体推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单元教学的整合,能够使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运用知识,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初中语文教学单元是一个综合的教学的单位,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或者训练的重点,把每个单元的主题和训练点连起来,组成了教材的训练体系。
也就是说,按单元编排教材不仅能使语文学科呈现自身的特点和学科序列,实现横向序列即字词句篇的集合,又能实现课类之间、单元之间即听说读写的纵向序列的集合,这样,从横向到纵向、单篇到单元,再由单元到全册、由全册到全套,就分布落实了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的教学要求。
可见,语文教材的体例体现了一个明确的编写意图:
视单元为教学单位,按单元组织教学。
因此,我们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中,就应该着眼于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增强单元意识,把单元内部构成的各个部分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篇与篇之间的协调统一,从而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构成富有活力的单元整合教学模式。
2、单元整合教学的类别
(1)话题型单元:
每一个单元都会围绕一个话题进行展开,不同作家对同一话题的理解又有不同的观点,让学生从作家的范例中学会思考,并在对此话题进行深入讨论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它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这个话题的认识深度,拓展学生对这个话题的认识广度。
(2)主题型的单元:
主要是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一个主题。
这种单元整合是把一个大主题细化、具体化,让学生学习如何用不同的材料来表达同一主题。
当然,同一主题,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侧面加以表达。
(3)体裁型单元:
主要是为某种体裁的文章提供范例,让学生能理解并把握这种文章体裁的文体特点,比如说对说明文的整合,通过整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说明文这种体裁。
另外,还可以以某个重要作家为核心的作家作品单元整合;以某种文学样式的发展线索为核心编选的单元,像诗歌、小说、散文等都可编成这样的单元。
总之,通过单元整合,精减了教学目标,使泛化的目标变得更具体、更明晰,还能在整合中有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表达能,从而促进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二、从单元整合,探讨“教与学”
学科内的课程整合就是要求打破原有的结构安排和分化设计,以特定的目标为中心重新组织课程内容。
接下来我们就从主题型的单元整合出发,以讨论学生的学习方法为重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习,重视学习,从而进一步探讨教与学的教学方法。
根据“单元整合·学习讨论”的教学策略,我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中的一篇文章和下册同步教材中的两篇文章整合起来,以讨论为线,实现教学过程、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相互渗透、有机整合,让学生从单篇作品整合中,整体上把握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在具体的精彩篇章的引领下,培养起好的学习方法兴趣,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1、《论语》十则中所提倡的学习方法
《论语》十则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是一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其中,前五则是讲学习态度和方法的,阐述了谦虚好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重视实践的方法,概括的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论学习之道。
(1)“学而时习之”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意思是说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去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或许有人说这不是我们常说的复习方法吗?
是的,这是我们常用的复习方法,但这里更加强调的是一个时间作用,是“学而时习之”,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给自己的大脑输入了信息,但这些信息一经输入就会保存下去吗?
不会的,因为我们的大脑也有遗忘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用复习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识记的巩固程度。
所以,这种注重时间而习之的方法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不仅能加强学习效果,而且还能提高记忆力,从而使我们的知识得到强化。
(2)“学与思”相结合的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原意是说,只是学习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惘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认真学习,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因此,我们必须采用学与思相结合的方法。
例如,如果我们读一篇没有看过的一千余字的文章,用最快的速度去读,没有思考文章,大约一分钟就读完了,然后,回想一下文章内容,结果只能记住文章大概,或者什么都不记得了。
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但如果我们细心读,边读边思考,想想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写文章的用意是什么,段与段之间有什么联系,带着问题去读,你会发现不仅会对所读文章理解透彻,而且还能用于实践。
这就是说学与思应该相互结合,读文章的时候,不贪快,一边读,一边思考,读完文章内容也就基本理解了;做题时,也一样,要勤于思考,迎难而上。
学与思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运用到学习中去,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3)“学无常师”的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大意是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孔子在教育弟子时,给我们揭示了“学无常师”,学更无止境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这种态度来虚心向别人学习,海纳百川,百容乃大。
我们的学习绝不是紧靠我们自己就能成就,更多的是依靠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成就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因为别人地位高,就不肯低头请教了,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其实,这种不懂装懂,骄傲自负的人才是真正的可耻,真正有学问的人是不会把向别人请教当作是可耻的,我们要做好学问,就必须学会虚心向别人请教,学无常师,择其善者,敏而好学,虚心发问,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这篇课文除了在学习方便给我们以启示,关于思想修养方面也做了论述,比如“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有益于人际交往,在教育方面,促进人们品性的提高和修炼。
总之,《论语》十则这篇课文不仅给我们阐释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方法,而且还要求教师作为施教的主体,要从道德方面对学生加以教育,在要端正态度,掌握高效率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辅之以德育,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孙权劝学》中的教与学
这篇课文选自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出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内容叙写了孙权一开始劝说鲁肃学习,鲁肃以军中事务繁忙推迟,孙权便拿自己在白繁忙中乃不忘学习的求学之事劝学,鲁肃“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课文在谈论学习这方面时,我们来具体看一下,孙权是怎样劝诫的,吕蒙又是什么样的态度,他又是如何学习的呢?
首先,如果把孙权看作是“劝”的主体,传授知识的出发者。
文章开篇便说,吕蒙,你现在当权管事,也不可以不学习,接着又用“见往事耳”以古为鉴,突出学习的目的和功用,这就使这样一位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同时又寄予殷切希望的孙权形象跃然纸上,表现出了“教”的方法、态度——直接劝谏,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
其次,再来看面对孙权的劝学,吕蒙作为教的对象,他又是怎样学习的呢?
吕蒙乃始就学,说明他作为教的客体,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专心学问。
最后从鲁肃叹学中,可以看到他学有所成。
这里我们能看到吕蒙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那种求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最后,《孙权劝学》这篇课文入选教材并成为千古名篇,这里所体现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教与学是和谐统一的,孙权的成功劝学给我们体现了教的重要性,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这篇文章也在告诉我们“学必有得,秉烛未晚”的道理。
如果说《孙权劝学》是从教的主体出发,直接告诉我们如何学,要重视“学”的最好例子,那么本册入选的另一篇课文《伤仲永》,便是从侧面讨论了学习的重要性,给我们展现了另一种教学模式。
3,、从《伤仲永》中看教与学
这篇课文入选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自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课文主要写了伤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少年才能衰退,再到长大后沦为庸人的变化过程。
伤仲永的变化给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说明人的知识才能绝不可单纯的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联系前面课文《孙权劝学》,如果说《孙权劝学》给我们从正面讲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没有时间的限制,更不怕晚,那么这篇课文则从反面讲诉了伤仲永本是天资聪慧,上天赋予了他极高的才能,然而由于后天不努力学习,最后沦为庸人,才能与一般人无异,告诉了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
从“教”的方面来看,伤仲永父亲在其成长过程中未对他进行有利的劝学教育,从“学”的方面来看,伤仲永也未进一步学习,从而导致才能衰退。
这就充分展示了后天能否接受教育对于一个人能否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给我们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定要坚持不懈,“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通过单元整合探讨以上入选的三篇课文,我们发现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谈论了“教与学”的方法,强调的学习的重要性,并给我们展示了古人的教学理念及其方法,值得借鉴。
那么联系当下的语文教学,具体在实践中学生又是怎么学的呢?
怎样才能将这些教学理念,古人的精髓理论运用到实践课堂中,真正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呢?
这就需要我们以“学生为本”,从实际课堂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三、从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调查来看,“教与学”的指导意义。
要了解初中教学的基本现状,必须先从学生的调查入手,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
下面是我从实习学校中做的调查表,针对初中学生学习语文方面进行的调查。
从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听讲情况、课后复习总结、作业完成以及课外阅读五个方面来看学生的学习现状。
调查目的:
1、了解初中学生学习方法的现状和差异
2、探讨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
3、改进语文“教与学”的方法策略
调查对象:
岢岚县岚漪初中三个年级,各年级抽三个班,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汇总:
(1)、课前预习情况及方法
-调查表明,大多数中学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而且多一部分同学只因老师要求预习才去做,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法,占到总数的45%,还有老师要求预习不预习的占25%,而经常自己预习的学生只占30%.
看一遍
找出重点难点
解决不会问题
对照资料预习
不预习
其他
初一
40
15
7
18
19.5
0.5
初二
35
15
8
20
17.5
4.5
初三
27
22
15
23
12.5
0.5
从上面的调查数据来看,学生的预习方法大部分处于把内容看一遍的状态和老师强调预习才去预习,而对于通过预习找出重点难点,甚至进一步找出解决方法则相对较少,这就表明了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不够,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只是简单的把预习当做一种任务去完成。
所以我们必须要注重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课堂听讲情况与笔记
调查统计大多数学生上课只是机械的听讲,记笔记占35%,而真正做到有选择性的做笔记则很少,当然听课效率低下也与教师的施教主体有关,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初一
初二
初三
一边听一边把内容记下来或者抄下来
50
38
40
一边听一边选择重点笔记记下
15.5
18.6
25.5
边听边思考
31
34
22
听不懂,课下找老师讨论
2.5
9
12
其它
1
0.4
0.5
调查表明,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数还是跟着老师上课听讲,重点非重点大多数不加选择的都记,对于思考重点难点以及进一步探讨则相对更少;初二年级次之;初三年级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知识的能力有所增强,思维能力也相应提高,相应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也就明显提高了。
由此可见,由于不同年龄学生,智力开发的不同和听讲接受能力习惯不同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授课时,提倡学生讨论、议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选择重点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3)、课后复习小结
调查统计,课后大多数学生侧重于做练习检测学习、巩固学习占到一半以上,而专门进行小结、讨论不会的问题甚至深入研究的较少,其中,听老师小结也占到一定比例。
具体调查如下表:
听老师总结
做练习册
自己小结
课后定期复习
不复习
初一
20
60
10
2
7
初二
18.5
58
14
5
4.5
初三
19
50
18
11
2.0
从表中具体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多数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或用练习来帮助消化课堂,但课后复习则较少,学生不按时巩固和进行复习,容易将所学知识遗忘,这也会导致成绩下降。
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在高效课堂的基础上,加强课后巩固与复习,反复思考,并消化学习过的东西,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学习方法。
(4)作业完成情况
课后作业是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抄作业、完不成作业占少数,在完成作业方法方面,相当一部分人参考课外辅导书,具体调查如下;
按时完成作业
抄作业
不能完成作业
参考资料完成
不参考资料
初一
60
8
5
20
7
初二
65
6
4
22
3
初三
64
5
3
25
2
经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完成作业方面,借助参考资料,占到一定的比例,对于资料的参考与否,我们应该做一个全面的认识,参考资料有助于帮助学生强化知识,更深层次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成绩,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但一味的照抄资料,不加思考,则不利于学习。
因而,我们应该做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参考资料,教师应正确合理的引导学生使用参考书。
(5)课外阅读学习情况
课外阅读杂志报刊
经典名著
发表作品
有摘录文章的习惯
几乎不阅读
初一
20
30
10
25
15
初二
18
32
12
28
10
初三
16
28
14
22
20
从调查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除了学习课内的东西之外,课外阅读则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没有阅读兴趣习惯;另一方面更多的则是没有多余的时间去阅读,去了解。
初中生学习压力大、课程多,尤其是对于初三的学生,自习时间常常被占用来讲解练习册、习题或者上课遗留问题,假日、星期天还要上辅导班等等。
所以,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适当调整好学生的学习时间。
综述上面调查表中所反映出来的学生的学习现状,可以归结为: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学习兴趣有待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足、课外阅读与写作欠缺等这几个方面,那么面对学生的现状问题,再联系高效的学习课堂教学,我们又该如何权衡呢?
什么样的方法策略有助于我们进行更好地教与学呢?
下面就针对这些学习问题联系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给予一定的教学策略即一定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和谐教学。
四、现代教与学的理想模式和创造“师生一体”的和谐教学
1、探求语文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新课改下,一种新的理念走进了我们身边,它就是“和谐对话,思维高效”型教学模式。
其本质内涵就是追求各要素的协调、和谐统一,强调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来促进教学,教与学是和谐统一的,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以学生为本,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以全新的教学思维走进新的教学理念,去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理解是前提,互相尊重是基础,只有确立平等、民主的和谐关系,老师尽可能的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的推进高效课堂。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角色”进行教学,也是创造和谐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
总之,探求语文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实质上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是构建和谐教学,提高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学习,拓宽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已经成为每位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鼓励自主预习整合问题。
以“学’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具体是:
由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树立起课堂大局,掌控意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方法;由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展开自我学习,自我进步,由于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较欠缺,这就要充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保护学生思考的独创性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对与学生的经验情感和想象力有关的教学内容,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和理解。
对于深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师则可以引领学生去探究发现,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求知力,探求知识,深入文本。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分组讨论,上课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自主意识,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其次,教师上课时鼓励大家合作交流逐层探究。
分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学生在课堂上互帮互助的客观条件,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学习机会。
具体可根据自主检测的情况和师生梳理整合的问题,先组内讨论合作交流,再分配交流任务,学生可以根据任务有针对性的讨论交流,以期对问题有深刻的理解,最后学生选择恰当的展示方式,全班分享。
当然,在合作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精心组织,有效引导,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拖延中浪费宝贵时间,所以,组织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就应充分了解学情,设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重视引导,努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合作探究、把握意向。
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进行独立的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有不同的见解,敢于向固定的认识理解提出质疑,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面的思考问题的能力,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可以纵横探究,多向思维,不必拘泥于唯一答案,创设情境大胆想象创新,体现学生的个性和独到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共同探究。
例如《使至塞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品味意向的内涵,感受王维被排挤出来的孤单、郁闷的心情,把握意向选择和比喻的精妙之处,从而抓住教学重点。
总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课堂阅读中,通过合作的方式从对方获取有效信息来填补自身的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得到心理的满足,信息的拓宽,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
3“师生一体”的和谐教学
教育学者郑金洲教授在《重构课堂》一文中说:
“课堂不在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事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即教师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共同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充分发挥各自作用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完成。
这和双主体活动不是单一的,而是双方协调互补的过程即“师生一体的和谐教学”。
(1)交流、研讨让生命之花永不凋零。
传统的师生教学观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当下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单项交流的弊端,明确教师是组织教学的主体,具有组织指导管理的作用,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二者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互交流,从而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信息交换的主体,成为主动的、积极地发展认识的主体,实现双向交流。
此外,教师应主动关心每位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惑,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成为学生信得过的朋友,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让生命之花永不凋零,在课堂中绽放异彩。
(2)创导民主、平等的和谐教学观。
师生一体的和谐教学,就是要倡导教师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地位,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不是传统教学观上,教师高高在上的讲,学生机械的听,每位老师都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
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敢于表现自己,积极举手发言,采取民主平等的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构建和谐课堂
(3)语文教学拓展要与实践相结合,融入生活、融入社会。
语文实践拓展不仅要植根于课本,更要结合实际,融入生活。
知识来源于实践,进行语文教学拓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进入社会服务,为了更好地触动学生的心理,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学一定要在抓紧课本的基础上与实际相结合。
比如,拓展学生们的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生应该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应该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开展阅读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加强积累语言,丰富良好的语感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九年内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四百万字,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应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学习阅读经典,如写书评写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
再者,课文实质是时代特质的反应,来源于现实又是高于现实,这就要求读者在文本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理解现实生活,从而实现共鸣。
现阶段,学生大多是单纯的学习课文而与实际相脱轨,更不能很好的实践于生活,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方面注重实际,联系实际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结语
总之,通过探讨初中语文中的“教与学”,从课文内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单元 整合 教学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