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总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10138312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74
- 大小:76.59KB
高三历史总复习资料.docx
《高三历史总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总复习资料.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总复习资料
高三历史总复习资料
㈠:
古代部分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含义: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
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
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③分封对象:
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
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
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
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
2.宗法制:
①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
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
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⑤影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
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
制。
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由来:
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
①三公:
丞相:
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御
史大夫:
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
负责全国军事
事务,但没有实权.
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
①由来:
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秦始皇
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
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
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③作用:
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随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
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秦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消极)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
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②评价:
三省的相权一分为三最官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元朝的行省制:
①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
(河北,山东,山西),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
②作用:
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4.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②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
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④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⑤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来源:
学科网ZXXK]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标志着皇权对于相
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②明成祖永乐帝设内阁,性质: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
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
作用。
2.清朝设军机处:
①原因:
加强皇权,及时处理西北战事。
②内容:
雍正帝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择
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政策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
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④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
消极影响:
①君主的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黑暗,腐败.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第2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商周时期:
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
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
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
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
杠.⑤东汉:
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确立: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
[来源:
学+科+网]
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
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
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
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
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发展概况: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直到明代前期,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主要特征:
主要生产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生产规模大,分工细致,代表着古代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2.纺织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会:
纺
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②汉:
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开辟丝绸之路).③唐朝:
中期以后,私营作坊兴起.④宋元:
棉纺织业兴起,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⑤明:
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苏州和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3.冶金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新石器时代:
已经出土了小件铜器,②夏商周:
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③春秋战国:
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出现了铁器④汉:
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⑤东汉时期:
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为动力鼓风.
4.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会:
彩陶出现.②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陶发展过渡到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唐朝:
釉陶制品的精品唐三彩,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④宋元:
宋代的景德镇到元朝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烧制出青花瓷器。
.⑤明清:
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中后期五彩瓷,清代珐琅彩。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并且劳动分工越来越细②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出现工场手工业④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
三、商业
1.市的形成与发展:
①秦:
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进行严格管理.②汉:
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③六朝时:
城镇
之外形成了草市.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④唐朝时:
草市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⑤宋:
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⑥明清:
商业经济繁荣,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商业城市:
①春秋战国时期:
许多诸侯国的都城,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如齐国的临淄.②汉:
长安
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③隋唐:
长安,洛阳,广陵(扬州),益州(成都)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④宋:
开封和益州。
⑤元朝:
大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
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著名商帮:
晋商和徽商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②商业活动在很
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上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
③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然后逐步渗透到农村,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来源:
学&科&网Z&X&X&K]
四、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及海禁政策的内容及影响:
重农抑商:
①最早由战国时商鞅提出.②基本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这个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③影响:
海禁政策①基本含义:
明太祖由于担心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海禁。
②影响: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堵塞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的渠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3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背景:
①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
“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墨家:
墨子。
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⑴教育思想:
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
“有教无类”;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⑵政治思想:
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②“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
3.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①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来源:
学科网ZXXK]
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
“性本善”。
④价值观: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4.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
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含义:
融合阴阳家、和法家思想
①根据中央集权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为加强君权: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③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提出相应措施,用以改变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汉朝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及其影响: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它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的主张:
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发挥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朱熹的主张:
①“理气论”。
主张先有理后有气,这是一种唯心的观点。
②“心性论”。
人们应克制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2.王阳明的心学:
(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把理学发展到心学。
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提出“致
良知”,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的思想主张:
(明朝后期的思想家)著作有《焚书》《藏书》等
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的思想主张
共同主张:
①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黄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王认为天下
土地不能为君主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
)
②经济上: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黄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顾、王都主张“经世致用”,认为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
)
③思想上: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黄批判“君为臣
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
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
第4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造纸术:
①西汉时就发明了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指南针:
①战国时期发明司南;②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
印刷术:
①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②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③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活字印刷机
火药:
①唐初发明了火药。
②唐末,火药已用于战争。
③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多领域。
④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①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②火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开始衰落,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④印刷术的使用,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
①汉字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称为文字图画。
象形字越来越
符号化,形成汉字。
②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从那时起,汉字按照甲骨文、金文、篆书(秦朝)、隶书(盛行于汉代)、楷书(盛行于隋唐)的脉络演变。
2.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①楷书始于东汉,特征:
楷书笔画详备、结体严整,魏晋时期,楷书特征得到完善。
初唐: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法度森严,清峻刚健”。
盛唐:
颜真卿《颜氏家庙碑》,“雄秀独出,一变古法”。
晚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遒劲丽健,气质高雅。
②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特点:
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③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经过东汉至西晋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东晋王羲之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3.中国画
⑴起源:
新石器时代萌芽,有彩陶画《颧鱼石斧图》、岩画、壁画、地画。
⑵演变:
①夏商周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壁画和帛画。
②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从萌芽走向成熟。
③秦汉时期,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等。
《夫妇宴饮图》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士人画:
以顾恺之成就最高,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开创我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强调“以形写神”。
⑤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绘画的高峰。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初唐阎立本善作人物故事画,代表作《步辇图》。
盛唐吴道子有宗教人物画《送子天王图》,后人称他为“画圣”。
⑥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转折点,崇尚写意的文人山水画形成潮流。
商品经济发展,又使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⑦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高,元代王冕《墨梅》、明代徐渭《黄甲图》明清时期,绘画也逐渐平民化、世俗化、实用化。
⑶特点:
①注重线条,讲究神似、意境和气韵。
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内
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
③表现手法灵活、自由,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④宫廷画和民间画注重写实,人文画主写意。
三、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
1.《诗经》
概况: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
以四言为主,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内容: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地位:
《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2.楚辞——①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
②《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
3.汉赋——①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在骚体诗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形成的。
②特点是
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③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和东汉张衡的《二京赋》等。
4.唐诗——辉煌的原因:
①政治上:
国家的统一②经济上:
国力的强盛,③文化:
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④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
唐诗的四阶段:
①初唐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
②盛唐是唐诗繁荣的顶峰。
边塞诗以高适、岑参
为代表,山水诗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
成就最高的当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③中唐白居易的成就最高,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④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
合称“小李杜”。
5.宋词——繁荣的原因:
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宋词两流派:
①婉约派词人代表是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其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②豪放派词人以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为代表,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6.元曲:
由散曲(元代出现的新体诗)和元杂剧合称而得名。
元曲中许多作品抒发了汉族文人愁闷的情怀,也表达了下层文人对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满。
7.明清小说
繁盛的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明清小说的特色:
①通俗文学蓬勃发展,出现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
瓶梅》。
②浸染着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的对象加以描写。
③带有批判现实的色彩。
这类小说多采用影射、嘲讽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以曹雪芹的《红楼梦》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及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四、京剧
京剧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形成:
①清乾隆年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
道光年间,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
汉合流”的局面。
②以后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后来称为京剧。
发展: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清朝末年,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流行的最大剧种。
第5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1.希腊的地理环境、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①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
②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希腊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
这一切都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③希腊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
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2.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公元前5世纪
①除十将军外的所有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
②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
公民
大会每十天左右召开一次,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可参加。
每个人在大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五百人会议,是通过抽签从10个部落中各选50人组成的,轮流执政,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
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③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3.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当时的历史来看,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
的民主制度。
民主政治极大地调动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使城邦充满活力。
诸多不朽的作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蓝本。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内容
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