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docx
- 文档编号:10138106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37.72KB
修辞.docx
《修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辞.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修辞
修辞
【学习目标】
了解修辞的性质及要求。
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在修辞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修辞格,把握各种修辞格的定义、结构、分类、作用,以及相关修辞格之间的区别。
了解语体和风格的基本知识。
【知识点】修辞的定义,修辞的两大分野,常见的修辞格及其辨析,修辞的运用和误用。
【重点】常见辞格特点
【难点】消极修辞的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24学时。
第一节修辞概说
一、修辞的内涵及其他
(一)什么是修辞
修辞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过程中,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言语实践。
也就是针对特定的表达内容,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形式,从而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的手段和规律。
“修辞”一词也有多种含义:
(1)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即修辞规律。
(2)人们对语言运用的方法、技巧的调整、把握,即修辞活动。
(3)专家学者对语言运用的方法、技巧的研究,即修辞学。
我们这里持
(2)说。
(二)修辞的分野
消极修辞主要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调配等等内容,积极修辞往往就是指辞格。
二、汉语修辞研究的历史
"修辞"一词出现得很早,但在古代学术研究中,修辞学并不是独立的学科,有关修辞的论述散见于解经、文论、史论、诗话、词话、笔记、随笔之中。
魏晋南北朝时刘勰的《文心雕龙》曾对诗文的修辞规律进行了系统地探讨。
隋唐五代史论修辞、诗论修辞、散文修辞都获得了发展。
南宋陈骙的《文则》,对比喻、引用、仿拟、析字、重叠、节缩、省略、层递、错综、倒装等各种辞格,都分别作了分析。
元朝的《修辞鉴衡》是我国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著作。
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癸签》是我国第一本断代的修辞学资料汇编。
清代王国维的诗歌评论在修辞学方面也多有贡献。
"五四"运动以后,修辞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和研究。
比较重要的成果主要有:
1923年胡怀琛的《修辞学要略》可算是中国最早的现代修辞学著作。
1932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开拓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标志着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三、如何学习修辞
(一)修辞是语言的实际应用,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应当结合言语实践学习修辞。
(二)修辞是多种同义形式的最佳选择。
因此,应当尽量掌握多种同义形式,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有选择的余地。
如果只知道一种表达形式,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也就无所谓修辞。
(三)言语应用涉及的方面很多,包括对象、语境、内容、语体等等。
运用修辞格式和手段必须结合具体情况。
如果在严肃的场合使用俏皮话、在娱乐的场合使用对偶、排比等都显得不得体,这时候,再美的词藻、再工整的句式也不会收到好的修辞效果。
(四)修辞贵在创新。
不论词语锤炼、句式选择,还是辞格的运用,都应当有新意,防止落入俗套。
有句话说,第一个说女人是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说女人是花的人就是蠢材。
比如:
人们在描写秋景时,往往突出它的萧瑟、悲凉,表达一种悲伤的情绪。
下面这段文字却恰恰相反,写出了新意。
这几天,碧云寺的秋意一天天浓起来了。
四门口石桥下的水声,越来越显得清壮了。
晚上风来时,树木的呼啸,自然不是近来才有的,可是,最近这种声响更加来得频繁了,而且声势是那么浩大,活像冲进堤岸的钱塘江的夜潮一样。
(钟敬文《碧云寺的秋色》)
这段文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赏秋的情绪,借以表达对共和国飞速进步的赞叹,所以描写的秋天的水声是清壮的,树木的呼啸是声势浩大的,与萧瑟、悲凉的气氛全然不同。
第二节词语的锤炼
词语的选择和使用,修辞学上称为词语的锤炼,又称炼字。
一、意义的锤炼
词语是意义内容和声音形式的结合体。
作为词语内容的意义是词语的灵魂。
词语意义的锤炼,就是在深刻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根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内容等选择恰当的词语,力求准确鲜明、精当妥帖。
词语意义的锤炼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词语的选用
2.一般词语的推敲
3.词语的活用
注意:
在选用词语时,要特别注意前后意义的配合关系,否则表意就不确切。
(一)注意词语的选用
1、多义词语
汉语中的许多词语都有不止一个义项,这几个不同的义项都是从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来的,有着共同的基础,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要恰当地使用多义词语,就要清楚地辨析词义,了解词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选择最恰当的义项。
例如"老"是个多义词,主要有以下义项:
①年岁大:
老人;
②老年人:
徐老;
③婉辞,指人死:
老了人了;
④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的:
老手;
⑤很久以前就存在的:
老朋友;
⑥陈旧:
老脑筋;
⑦原来的:
老地方;
⑧(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
芹菜老了;
⑨(食物)火候大:
鸡蛋煮老了;
⑩经常:
老迟到。
具体使用的时候要恰如其分:
当我们渐渐老去的时候,才感觉到生命的可贵。
"老"的意思是"年龄变大、衰老"。
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
"老"的意思是"很久以前就存在的"。
"祥林嫂?
怎么了?
"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鲁迅《祝福》)
"老"的意思是"死亡"。
"因为老下雨,所以把我泡成这么大了。
"阿凡提说。
(《阿凡提的故事》)
"老"的意思是"经常"。
在不同句子的上下文中,使用多义词时,就应该弄清楚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准确表达不同的意思。
2、同义词语
丰富的同义词是语言发达的表现,也为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的特征,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和余地。
因此,恰当地选择同义词,是取得最佳修辞效果的基本功。
例如: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鲁迅《孔乙己》)
"窃"和"偷"是同义词。
所不同的只是语体色彩:
"窃"是书面语色彩、"偷"是口语色彩。
孔乙己使用"窃"来表示自己读书人身份,反映了他在封建科举制度影响下性格迂腐、虚荣的特点。
......这只是我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鲁迅《故乡》)
这个句子中,"心情"和"心绪"是同义词。
"心情"是指心境、感情的一般状态,用于"心情的改变"很合适;
"心绪"多就心情的安定或紊乱来说,常常指心境的紊乱,适于用在"本没有什么好心绪"之中。
两个同义词并用,使得上下文互相照应,避免了句子的单调重复。
如果改成一样,虽然意义上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文章就显得没有生气,减色不少。
3、反义词语
反义词语的使用可以对两个事物进行对比,鲜明生动地反映出事物的矛盾,起到对照映衬的作用,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例如:
正常操作,迅速完成岗位项目而从容不迫;技术不熟练,责任心不强,就免不了手忙脚乱,错误百出。
(吴伯萧《北极星》)
反义词"从容不迫"和"手忙脚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两种不同的工作情态具体形象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二)一般词语的推敲
一般词语往往不引人注意,但是如果精心选择,会产生良好的修辞效果,为文章增色不少。
一般词语的推敲要求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认清表达的对象,留心具体的语言环境,注意上下文的和谐统一。
例如:
在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鲁迅先生通过对一些动词的锤炼,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生活境况和心理的变化。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鲁迅《孔乙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鲁迅《孔乙己》)
"排"字既通过孔乙己付钱时的谨慎反映了孔乙己钱财的来之不易,又表现出了孔乙己想要摆阔气的虚荣心理;"摸"则说明他的钱很少,表现出了他的穷困潦倒。
两个动词使用准确,生动传神。
又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旁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这个句子中,作者使用白描手法描写父亲的形象,几个形容词非常普通,但是又用得恰如其分,让一个朴实、平易、慈爱的普通父亲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感人至深。
(三)词语的活用
有时出于表达上的需要,要对某些词语"变通"使用,有意改变其词性和功能,这就是词语活用。
词语活用可以使得言语表达生动形象,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独特效果。
例如:
她跳的这段独舞,给人总的感觉是很青春,很阳光。
"青春"、"阳光"都是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思是"具有青春的朝气和活力"。
真没想到你这么无情无义,咱们总算是夫妻了一场,你心里竟然一点恩情都没有。
"夫妻"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做夫妻"。
黄克山得理不让人:
"我从来不矛盾他,他光矛盾我。
"这个怪词,引得大家一阵大笑。
(曲波《山呼海啸》)
例句当中"矛盾"一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与之产生矛盾"。
例句的一般说法是"我从来不和他闹矛盾,他光和我闹矛盾"。
相比之下,例句中的活用显得更加简洁明了,而且具有幽默风趣、生动活泼的效果。
二、色彩的锤炼
词语的色彩一般是指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恰当选用词语的不同色彩,可以增强言语运用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注意:
词语锤炼过程中,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都要使用得当,否则就会出现感情色彩不相宜、语体色彩不相称的错误。
(一)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主要指词语的褒贬色彩,它反映说话人对所陈述事物的态度和感情。
不同的语境要求使用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语。
例如:
满洲人早在窥伺了,国内却是草菅民命,杀戮清流,做了第一种。
(鲁迅《文章与题目》)
"窥伺"、"草菅民命"、"杀戮"等词语都是贬义词,表现了作者对外族侵略者和当权者的不满与憎恨。
我的心不禁一颤:
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杨朔《荔枝蜜》)
"可爱"、"高尚"等词语是褒义词,表现了作者对蜜蜂的喜爱和赞美。
(二)词语的语体色彩
语体主要是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
口语就是人们在口头交际中使用的有声语言。
书面语这个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1)从狭义上说,书面语就是文字记录下来的口语,但是这种记录不是"实录",而是有所选择和加工,是比真实的口语精确、严密和规范的语言形式。
(2)从广义上说,凡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表现为书面形式的语言和言语作品都叫书面语。
口语形式灵活,书面语规范严谨。
口语词语通俗活泼,文艺作品使用带有口语色彩的词语要多一些;
理论文章、公文使用带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要多一些。
例如:
那只粗糙的手再也顾不得悠闲地捋下巴上的那撮白胡子了,转而一个劲地摸着赤脚片儿。
(路遥《人生》)
这个句子富有口语色彩,"赤脚片儿"是典型的口语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非常富有生活气息。
各界的人不经邀约,不凭通知,各自跑来瞻仰鲁迅先生的遗容,表示钦敬和志愿追随的心情。
(叶圣陶《相濡以沫》)
句中的"邀约"、"瞻仰"、"遗容"、"钦敬"、"追随"等书面词语,渲染出了鲁迅先生逝世时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了各界人士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悼念和敬仰爱戴的深厚情感。
三、声音的锤炼
声音协调是选择词语的重要方面。
词语的声音美具体体现在:
1、音节匀称
2、平仄相调
3、韵脚和谐
4、叠音自然
注意:
音节不匀称、平仄不相间、押韵不和谐等是声音锤炼中常出现的问题,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韵律配合的协调。
(一)音节匀称
音节的匀称主要是指结构相似、音节数目相等。
诗歌及抒情散文等讲究音节整齐,使语言具有节奏感,能增强语言表达的抒情色彩和感人力量。
例如:
我爱我们祖国的土地!
狂风曾来扫荡过它,冰雹曾来打击过它,霜雪曾来封锁过它,大火曾来烧灼过它,大雨曾来冲刷过它,异姓奴隶主的铁骑曾来践踏过它,帝国主义的炮弹曾来袭击过它。
(黄药眠《我爱我们的祖国》)
句中的几个分句构成了结构相似、字数基本相同、音节整齐匀称的排比句,读来感情充沛,很有气势。
(二)平仄相调
平声长而平缓,是扬;仄声短而曲折,是抑。
平仄相间、抑扬顿挫是汉语语音修辞常用手法。
音节安排恰当,平仄相配,就使得诗歌或散文声调抑扬起伏,和谐动听,构成汉语的音律美。
例如: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诗句的平仄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韵脚和谐
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句子的末尾,这就叫押韵。
押韵通过同韵相押使句子的末尾字音回环反复,同音相应,给人以和谐悦耳的美感。
例如: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北岛《回答》)
诗中的韵字是"证"、"铭"、"影",押"ing"韵。
声韵和谐,悦耳动听。
(四)叠音自然
叠音词是指用音节重叠的方式构成的词。
如"密密麻麻"、"朗朗"、"嗡嗡"、"兴冲冲"等等。
叠音词的声音有很强的音乐性,听起来和谐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品中使用叠音词,可增强语言的音律美。
例如:
五颜六色的街灯闪闪烁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时隐时现,走在路上,就像浮游在布满繁星的天空。
(丁玲《曼哈顿街头夜景》)
句中"闪闪烁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叠音词,读起来很有节奏感,清新明朗,让人在领略街灯多姿多态的美的同时,也在声音上得到一种音乐美的享受。
第三节句式的选择
句式的选择和使用,修辞学上称为炼句。
一、句子成分易位
句子成分易位,也就是通常说的倒装。
招谁惹谁了我?
写好了,编者按。
老头是干吗的我说早先?
干吗呢,站在街上?
气都喘不过来了,跑得。
他已经回来,听说。
挤兑谁呢,你们这是?
快回去,叫他。
这是上哪儿啊这是?
这些句子出现在口语中。
一般情况下,句子的信息在句子的后部。
但是,出于急切表达的需要,把要说的意思提到前面先说出来。
二、主动句和被动句
最典型的主动句是“把”字句,最典型的被动句是“被”字句。
由于宣传哥白尼的新宇宙观,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坐了七年牢,最后被处
火刑;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七十岁时受到宗教法庭审判,并被终身监禁。
(钱三强)
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这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毛泽东)
三、肯定句和否定句
双重否定的语气究竟是加重,还是减轻,要看上下文。
一般来说,显得婉转。
可是正因为婉转,也就显得更有力量。
四、长句和短句
长句指字数多、容量大、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短句指字数少、容量小、结构比较简单的句子。
长句严密,多用于书面语。
短句活泼,口语中用得较多。
很多长句是复句,但长句不一定非得是复句,短句也不一定非得是单句。
例如: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不管是吉是凶,逃!
前一句是长句,可是它是单句;后一句是短句,可是它是复句。
长句之所以长,有两个原因,一是修饰语长,二是句子里联合成分多。
上面举的第一个句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点。
五、整句和散句
整句指相邻的几个句子或分句结构相同或相似。
散句指相邻的几个句子或分句结构参差。
辞格里讨论的排比、对偶等等也都是整句。
整句有整齐美。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用整句。
散句有参差美。
一般情况下,要把整句和散句结合起来使用,这叫做正散兼行。
比如:
南西门外不远是草桥,那里的人从明朝以来就靠种花为业。
春天出迎春、碧
桃;夏天卖芭兰、晚香玉;秋天菊花品种齐全;冬天的腊梅、水仙誉满京华。
(邓友梅)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
六、紧句和松句
句子结构紧凑的为紧句,结构松弛的为松句。
她不能,不肯,也不愿看别人的苦处。
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
这是两个紧句。
可以把它改写为松句。
比如:
她不能看别人的苦处,不肯看别人的苦处,也不愿看别人的苦处。
这里重复使用的加线的部分。
如果把加线的部分改为成分共用,则回到了紧句。
七、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口语句式结构比较简单,句子短小,附加成分少,常用口语色彩浓的词语,单音节词用得多,语气词用得比较多,关联词语用得少。
书面语句式结构可以很复杂,句子较长,常用书面色彩浓的词语,双音词较多,常可以有欧化句式、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关联词语也用得多。
下面是几个书面语句式:
作为既是鲁大海的母亲又是周萍的生母的她,看到周萍他们一伙施行淫威,她恨。
我第二次到仙台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很及时的。
人民创造了并将继续创造着自己的历史。
细心地、周详地发现新苗,加以培养、扶持。
第四节辞格
一、比喻
1.比喻的构成
由三个部分构成:
本体、喻体、比喻词:
①这人的相貌不大好看,脸像个葫芦瓢子,……(赵树理)
例①本体是“脸”,喻体是“葫芦瓢子”,比喻词是“像”。
本体、喻体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某种性质、行为、动作、道理等等。
构成比喻的核心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2.比喻的分类
按本体和比喻词的表现形式,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
暗喻的比喻词是“是、成了”之类:
然而在那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
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明灯就是友谊。
(巴金)
借喻的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本体,因而也不需要比喻词:
(韩老六的大老婆是一个中间粗两头尖的枣核样的胖女人。
)大枣核存心把
剩下的钱往少数说。
以上是比喻的基本形式。
按本体、喻体的外部特征,有些比喻还可以有另外的一些名目:
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反喻)
远远近近全是电灯,比天上的星星都密。
(较喻)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
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
[宋]陈骙《文则》讲博喻:
“取以为喻,不一而足。
”博喻展示本体多种形象特征。
3.比喻的修辞效果
可以把本体表述地更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从而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
4.注意点
要通俗。
通俗的实质是,喻体比本体更为听话人所熟悉。
要贴切。
喻体和本体之间要有相似点,相似的程度越高越贴切。
要新颖。
喻体和本体之间联系的建立,是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二、比拟
(一)构成
①春天来了,百花拉着手,唱着柔婉的曲子。
比拟由本体和拟体构成,不过拟体不在句子里出现,直接把本体当成拟体来写。
(二)分类
拟人
②萤火虫在夏夜的草地上低飞,提着一盏小小的灯笼,殷勤地照看这花草的世界。
③别了,延安!
人们将永远记着你。
④(阿丽思对耗子说英语,以为它不懂英国话,料它一定是法国耗子,便开口道:
Ouestmachatte?
)那耗子听了,在水里猛一跳,吓得浑身直抖。
阿丽思一看不好,怕伤那小畜生的感情,连忙赔罪道:
“哎哟,对不住,对不住!
我都忘了你是不喜欢猫的。
”“哼!
不喜欢猫!
”那耗子尖着嗓子急着嚷道。
“要是你做了我,你也喜欢猫吗?
”(赵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以上分别是动作性拟人、描写性拟人、跟它讲话、让它讲话。
拟物
⑤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⑥崇明岛越长越大。
(三)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的拟体不出现,比喻的喻体一定要出现。
三、借代
借代是用乙名称去代替甲事物。
(一)借代的构成
①细眼睛(指杜善人)恭恭敬敬坐在萧队长对面一条板凳上。
由本体(杜善人)、借体(细眼睛)构成。
借体与本体有直接联系。
借代是通过相关性联想建立关系的。
不过,借代的本体不出场,而是借借体代本体。
(二)借代的分类
借代分成两类。
一类叫旁借。
“用随伴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用主干事物代替随伴事物”,“事实上是多用随伴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用主干事物代替随伴事物的,虽不是完全没有,却是不大有的,名为旁借,便是为此”。
特征、标记相代。
例见上。
事物所在、所属相代
②百年积弱叹华岁,
八载干戈仗延安。
试问九州谁作主?
万众瞩目清凉山。
作家、产地相代
③现在为了成为女诗人,她却成天读起莎士比亚来啦。
质料、工具相代
④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
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
”“是,挂旗!
”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其一块班驳陆离的洋布。
陈望道所说借代的另一类叫对代:
“这类借来代替本名的,尽是同文中所说事物相对待的事物的名称。
”
部分代全体
⑤你替我看着点,我出去买点好吃的,请请你,活着还不为吃点和点老三点吗?
特定代普通
⑥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千千万万个诸葛亮。
具体代抽象
⑦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结果代原因
⑧好吧,咱们多勒勒裤腰带吧!
(正红旗下)
(三)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从内容上看,构成借代的是相关性联想;构成借喻的是相似性联想。
从形式上看,借喻可以改写为明喻,借代不能这样改写。
四、夸张
在描写人或事物时,作扩大或缩小、强化或弱化的描述,或作超乎事实的描写,使对象的本质特征更明显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一)普通夸张
①鸿渐气得心头火直冒,仿佛会把嘴里香烟衔着的一头都烧红了。
②(假若她大胆地去请假,她知道,婆婆必定点头,连声地说:
克吧,克吧!
(“克”者,“去”也)可是,大姐知道,假若她依实地“克”了,哼,婆婆的毒气口袋就会垂到胸口上来。
(正红旗下)
③湖边上有个鼻子眼大小的胡同,里边会有个小店。
尤老二的地面多熟,竟自会不知道这家小店。
(二)超前夸张
④李二汉刚掀酒罐,就觉醉意已有三分。
(三)注意点
夸而有节。
注意使用场合。
五、反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字面上一个意思,实际上是另一个意思。
有两种。
(一)嘲讽性反语
①没见过这样的宝地!
房子没有一间整的,一下大雨就砸死人,宝地!
②在那年代,北京在没有月色的夜间,实在黑得可怕。
大街上没有电灯,小胡同里也没有个亮儿,人们晚间出去若不大着灯笼,就会越走越怕,越怕越慌,迷失在黑暗里,找不着家。
有时候,他们会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一直转一夜。
按照那时代的科学说法,这叫作“鬼打墙”。
(正红旗下)
嘲讽性反语构成的关键是褒义词语贬用。
(二)喜爱性反语
①他抗议无用,苏小姐说什么就要什么,他只好服从她善意的独裁。
喜爱性反语构成的关键是贬义词语褒用。
六、双关
让一句话关顾两种不同的事物,有两种理解,产生明暗两种意思。
(一)谐音双关
①如今,我也有了儿女,他们也有剩饭的毛病,害得我多次为一双小儿女打扫碗底,并因此被他们郑重授予“大尉”军衔。
(文汇月刊)
②你的健康是“天大”的事——天大药业。
谐音双关的关键是利用词语的同音现象。
(二)语义相关
①阿庆嫂对沙奶奶说:
“你说呀。
一说出来,不就什么都完了吗?
”
这“什么”在刁德一听来是实事,在沙奶奶听来是新四军的安全。
②周蘩漪好,你去吧!
小心,现在,(望窗外)风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