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里短说孔子的大智慧.docx
- 文档编号:10132901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205
- 大小:253.72KB
家长里短说孔子的大智慧.docx
《家长里短说孔子的大智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里短说孔子的大智慧.docx(20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长里短说孔子的大智慧
书名:
《家长里短说孔子的大智慧》
书名:
《家长里短说孔子的大智慧》
前言
孔子生平
01 学以致用,其乐无穷
02 不怨不怒,当为君子
03 恪守孝道,仁之根本
04 巧言令色,为者当戒
05 常省己身,完善自我
06 千乘之国,治理有方
07 谨言慎行,谦逊为人
08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09 积极学习,与时俱进
10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11 礼之根本,在于和谐
12 君子好学,忌图享乐
13 人生之路,循序渐进
14 学而不思,为学大忌
15 人而无信,不可立也
16 见义勇为,不要怯懦
17 既往不咎,着眼未来
18 耳濡目染,选择朋友
19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0 不求虚名,求真务实
21 少说多做,重在行动
22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23 聪明易显,糊涂难装
24 认识自己,人贵自知
25 唯才是举,不问出身
26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27 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28 为学之道,在于兴趣
29 因材施教,科学教育
30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31 骄傲自大,不足观也
32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3 团结人才,成就大事
34 艰苦奋斗,实现目标
35 学识广博,博而有精
36 尊师重道,谦虚为学
37 持之以恒,必有所成
38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9 志向坚定,永不言弃
40 以人为本,获取人心
41 过犹不及,恰到好处
42 成人之美,君子所为
43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44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5 多责于己,薄责于人
46 小事不忍,大事难成
47 道听途说,德之弃也
48 患得患失,难有所成
前言
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关于孔子最著名和影响力最大的作品,首推《论语》。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它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孔子毕生的智慧,在《论语》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甚至都浓缩其中。
例如,《论语》中有很多充满智慧的名言警句,有“吾日三省吾身”,“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
《论语》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视为智慧的源泉。
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家长里短说孔子的大智慧,就是将孔子的智慧进一步大众化,通俗化,让其脱离令人敬而远之的传统文化的壁垒,脱离教条式的机械说教,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普通人,发挥它对于日常生活的指导作用和价值。
本书主要通过《论语》中言语片段的引用、阐述、诠释、点评来论说孔子的智慧,将孔子的智慧之光一一领略,消化吸收,为我所用。
最终,相信“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智慧之师——孔子,定会让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也变得智慧起来。
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出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商王室后裔。
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
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
弗父何为卿。
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
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接连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闻名于世。
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
按周朝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
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
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
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
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
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
后在72岁时娶18岁的颜徵在,生孔丘仲尼。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传说中在孔子出世前颜徵在曾见到麒麟。
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
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孔子抚养成人,在他17岁时去世。
孔子打听到父亲葬处,将父母合葬。
幼年即遭丧父的孔子,家境自然十分衰落。
孔子曾说: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他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但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极为聪明好学,且善于取法他人。
他曾说: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好礼”。
除聪颖好学外,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19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为妻。
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
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在官场上获得一番成就,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这时的孔子,已开始授徒讲学,凡稍有资质的,他都收作为学生。
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
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出逃齐国。
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
齐景公对孔子赏识有加,十分厚待于他,甚至曾准备封给他一些土地,但被大臣阻止。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闻后向齐景公求救。
齐景公对此力不从心,颇有无奈。
孔子见此,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孔子在齐不得志,归国后,便“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
当时,鲁政权由季氏掌控,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
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
他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鲁定公9年(前501年),51岁的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
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
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13年,齐国见孔子治下的鲁国日渐起色,便设计,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他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路上,前后荒无人烟,所带粮食吃尽,绝粮7日,最后弟子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幸得大难不死。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
颠沛流离凡14后,公元前484年,年近七旬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
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孔鲤、颜回、子路皆先他而去。
鲁哀公16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患病,不愈而亡,寿73岁。
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
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01 学以致用,其乐无穷
【原文】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
【译文】
孔子说:
“学了又经常复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
【孔子的大智慧】
对于这句话的解释,主要观点是学习然后又时常复习,自然会因知识的获取而乐在其中。
但也有的人认为,这里的“学”不是学习的意思,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也不是时常的意思,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也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这种解释颇有道理。
其实,无论何种解释,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孔子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学以致用,其乐无穷”的观点。
【孔子大智慧的解读】
孔子是紧紧围绕学以致用主题来办学的,孔子教学生学习“六经六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孔子非常博学,根据周、鲁、宋、杞等国的文献,整理编定了《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部经典,称为“六经”,作为教授弟子的教材;孔子平日教授学生的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并率领学生游学列国,在艰险的环境里奔波应酬,目的就是培养各种士官,以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孔子的“流亡大学”,是学以致用的典范。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
“背过《诗经》三百篇,交给的政治任务却完不成,出使四方也不能进行言辞应对;这样,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这是切中了教育的核心问题。
毛泽东曾经说过: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
现代教育的弊端,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死读书、读死书,而且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今后就业有用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研究方法、逻辑思维、文字功底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和培养。
因为学习不是为了装点门面,武装嘴巴;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推动实际工作。
所以,在认真学习和深入钻研科学理论之后,要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真正把学习作为增强本领、推动实践的根本途径。
学得好不好,最终要看用得好不好。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读书很认真,实际工作能力很强;也有的人读死书、死读书,说起书本上的知识滔滔不绝,但一遇到工作中的难题就“抓瞎”。
一个人如果不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即使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能说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只有提高了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众所周知,毛泽东远见卓识、才能超群、智慧过人。
然而,这和他酷爱读书有关。
他一生笃志嗜学,垂老不倦,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他学以致用,联系实际,深刻领会,举一反三,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听过读过,但不过是把它看作一句普通的寓言而已。
而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将这个古老的寓言加以提炼,引伸,才领会出它的深刻寓意。
他以愚公的形象比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高大形象,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比作太行、王屋二山,激励大家团结起来为挖掉这两座大山奋斗到底。
当年压在我们头上的大山早已被新时代的愚公推翻了,毛泽东同志发掘的这个古老寓言,今天仍然焕发着新的生命力,启示和鼓励我们把横在实现四化征途上的重重障碍一一推倒,缔造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实事求是”这句普通的成语,在中国已经用了近两千年。
毛泽东同志对它作了新的解释: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他用这句成语教育干部,应当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向导。
毛泽东同志曾经借用孟子的话“心之官则思”,来启发大家要善于运用思想器官进行思索,养成分析的习惯,学会分析的方法。
他还题了“多想”二字,同全党同志共勉。
毛泽东同志精心阅读马列的书,垂老不倦。
在这同时,他还经常阅读中国的古书,而且很讲究读书里的学问,从来不是无所谓地去读,而是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常常把书里可以借鉴的内容自然而贴切地运用于指导实践。
1956年,毛泽东曾建议一些领导干部读一读《后汉书》中的黄琼传、李固传。
书中一些话语如“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曾被不少同志引为箴言。
毛泽东对《红楼梦》也有浓厚的兴趣,说这是一部顶好的社会政治小说。
他多次要大家读,不是读故事,而是读历史,你要不读《红楼梦》,怎么知道什么叫封建社会呢?
毛泽东看戏也常常与众不同。
比如看《打金枝》,他是从工作方法的角度去看的,说郭子仪的儿子同皇帝的女儿结亲以后,闹矛盾,郭子仪和皇帝各自批评了自己的孩子,解决得很好。
显而易见,毛泽东读书的窍门主要是学以致用,联系实际,具体来说,可归纳为四点,即:
改造、发挥、提炼、引申。
晚清时期的思想家龚自珍有一句名言:
“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
毛泽东的读书实践,学以致用,正好验证的这个道理。
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也说过一句话:
“我发现有些很久以前的教诲还是有用的。
”姚明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而且他总能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去,这促成了他的成长。
姚明很喜欢读历史书。
他研究比较多的一个人物是诸葛亮。
从诸葛亮身上,姚明学到了他解决问题的信条。
姚明认为,诸葛亮的理论主旨是运用一切可以支配的资源:
你所有的士兵、军官和将军,找到一种方法让他们百分之百地发挥。
这种思维方式在姚明来到NBA后对他很有帮助。
姚明必须使出自己所有的一切。
身体上,姚明处于劣势,虽然姚明很高,但他并不是很壮实。
别人很容易把姚明从篮下推开,而姚明推别人却没那么容易。
诸葛亮也是如此,他体格并不粗壮,他率领的军队也并不强大,但却能运用头脑击败更强大的敌人。
正是在这个启发下,姚明找到了自己在NBA的强项,尽全力发挥。
姚明不会担心自己在他人眼中如何,别人怎样打球,或者以前的NBA中锋做了什么。
姚明学会了抛开所有这些,提醒自己,即使对手有许多强项,自己的球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球投进篮里。
球队是怎样做到的,自己起了什么作用,这些都不要紧。
姚明还从金庸的一本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姚明很喜欢书中英雄的处世方式。
书中的英雄行事非常有原则,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但他不是不苟言笑,他常开玩笑,即便是在临死的时候也很放松。
姚明也希望当自己身处困境时,也能像书中英雄那样放松。
姚明还将这本书中讲到的不同门派之间的过招运用到了篮球运动中。
打斗时,如果一方想击另一方的脸,开始时会握紧拳头,在另一方的面前高高举起。
但是,如果什么动作都不做,对方就猜不出自己要打击的部位了。
正如不同门派之间的打斗,在篮球运动中,准备进攻和防守前可以有许多不同站位。
但姚明在出击的时候不先出手,要让对手猜自己将会做什么。
姚明认为,对手如何反应会向自己透露一些关于对手的信息,对手一定会显示自己的强项,然后姚明就能据此设法回应。
姚明学会了用自己感觉舒服的方式打球,或者用比对手感觉舒服的方式打球。
学以致用不仅是姚明的做法,许多成功人士也都是学以致用的模范。
提起华人首富李嘉诚,几乎没有人不知道。
有人说李嘉诚的成功在于幸运,在于机遇。
但机遇是偏爱有头脑有准备的人的。
曾有一个商人问李嘉诚:
“李先生,您成功是靠什么呢?
”李嘉诚非常肯定地回答说:
“靠学习、不断地学习,并把所学的东西充分地应用到实践中。
”
李嘉诚小的时候非常喜欢读书,他什么书都喜欢读。
后来他来到了香港,做推销工作,他没有忘掉学习,他一面赚钱养家,还不忘一面博览群书。
除了小说,文、史、哲、经济、科技方面的书他都爱读,因为他要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
后来,李嘉诚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深有体会地说:
“年轻时在兴趣的驱使下,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可那时表现谦虚,心里很骄傲。
为什么骄傲,因为当别人去玩的时候,我在努力地学习,他们每天都在原地踏步,而我的学问日渐增长,可以说我事业后来的成功,是因为我把所学的知识都很好地应用到工作中了。
事实证明当时学习的冲劲,对以后的事业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
正由于李嘉诚刻苦勤奋地学习,永不停步地学习,并学以致用,才使他获得了如此的成功。
可见,学以致用是一种走向成功的能力,是一种使自己更轻松地前进的智慧。
而不善于学习、不善于把知识变成能力的人,就会像无头的苍蝇四处乱撞,就会华而不实,很难获得真正的提高。
这样的人,终其一生也难以获得成功。
【家长里短说孔子的大智慧】
从《论语》来看,孔子对书呆子是深恶痛绝的。
在那个时代,没有现在这么多书,知识都是记载在竹简上,以及口耳相传。
想要捧着书天天读,特别在厕所上读,是需要很大体力的。
所以出个书呆子,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孔子最反对的是不能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而只是为学而学。
他甚至说,一个人如果能尊崇贤达的人,对父母能尽力侍奉,也能对上级用心用力,对朋友说到做到。
那么这个人就算没有学诗学礼,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02 不怨不怒,当为君子
【原文】
子曰: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译文】
孔子说:
“别人不了解我,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怨恨,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
【孔子的大智慧】
“人不知而不愠”,这是孔子对君子的一个基本的判定标准。
孔子周游列国时,被人当作大恶人阳虎围了起来。
孔子莫名其妙,也不想知道究竟为什么,他“弦歌不绝”,毫不生气,之后不过不久自然误会消除,他做自己的事去了。
在孔子看来,生气、发怒对于事情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发怒时很容易丧失理智,轻则出言不逊,影响人际关系,重则伤人毁物,有时还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因此,发脾气并不能使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反而会增加一层新的矛盾。
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曾经劝告那些很容易爆发激情的人,“最好在发言之前把舌头在嘴里转上几圈”,通过时间缓冲,帮助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
在快要发脾气时,嘴里默念“镇静,镇静,三思,三思”之类的话。
【孔子大智慧的解读】
在社交活动中,人们都愿意和性格豪爽的人交往。
在社交场合,除非是原则问题,不要争得面红耳赤。
一般来说,不要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勃然大怒,甚至翻脸,要表现出有气量,有涵养。
俗话说:
“气大伤身。
”发怒者会伤身,对自己的形象也有不良的影响。
动不动就生气的人,会失去朋友。
如果对一些事情感到不满,或者别人不理解你,甚至招惹了你,你很想发脾气,那么请控制住自己。
你可以尝试一下散步,数数,深呼吸等活动,这样或者可以平复你的怒火,避免争执。
如果是你的错,就应该马上道歉;是他人的原因,就向他解释一下,争取他的理解,避免不必要的对抗情绪。
否则,受伤害的总会是自己。
有一位大学生到一家公司应聘,应聘的职位是产品营销。
公司提出试用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他起早贪黑全力工作,而且颇有业绩。
三个月已过,他恼怒公司没有正式聘用他而愤然提出辞职。
当时他火冒三丈,说了很多过激的抱怨话,而这家公司的一位副经理请他再考虑一下。
最后对方终于也动了气,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公司不但已决定正式聘用他,而且正在考虑是否给他一个营销部副主任的职位。
就是因为他这么一闹,这家公司无论如何也不会再用他了。
生活中,需要保持一种平常、淡然的心态,对社会百态和一些问题冷静思考。
冷静处世,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睿智的反映。
生活里有太多的逆境,它是生活中的偶然。
但是在理智面前,偶然总会转化为令人快乐的必然。
偶然与必然虽说在理论上有很大的反差,但它可在冷静和智慧中达到完美的统一。
古代典籍《大学》中曾说: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中的“得”字,体现了生活的享受。
面对社会要冷静。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还要有顺境与逆境的反思,这样既利社会又利自己。
以冷静面对生活,有利于苦乐中的洗炼,可享尽人生中的惬意;以冷静面对他人,有利于善恶中的辨识,可亲君子而远小人;以冷静面对名利,有利于道德上的筛选,可提高人品和素质;以冷静面对坎坷,可除恶果保康宁,有利于安危中的权衡。
所谓的大度、理智、无私和聪颖都是因为有了冷静而体现出来的。
冷静是理性、大度的一种深刻感悟。
面对一个高速发展的物质世界,我们必须具有人性的成熟美。
如果没有的话,成功就算是来到我们面前了,也会在毛躁中与失败相遇。
冷静就像是夏夜里习习的凉风,让人清凉惬意;暴怒如同漫漫火海中的汽油罐,给人忙中添乱。
冷静是雨后天边的七彩虹,让人赏心悦目;暴怒是跋涉者眼中的海市蜃楼,让人走向绝境;冷静与暴怒对人们的生活影响非常大,因为他们就像是一对天生的敌人,水火不容。
只有冷静才会给人们留下永恒的怀念。
不久前传出这样一则消息:
曾有一位公交车司机在心脏病发作后做了两件事:
一是将车缓缓地停在高速路边,二是打开车门让乘客下车。
而最后,自己却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
原本可能造成一场严重交通事故的局面,被这位冷静的司机用他生命的余力平安化解了。
这是一件多么需要智慧和耐力的事情。
当时车上三十多名乘客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只在下车之后才心惊肉跳地发现自己避免了一场多么大的灾难。
而这位司机是多么的伟大,他以超人的冷静,谱写了一首献给自己的赞歌,这赞歌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一曲赞歌。
乘客的安全就是因为他的冷静而被保证了,他的壮举使多少个家庭祥和,人们也会将他铭记。
暴怒却是被后人耻笑的一个把柄。
不理智的决定往往是在暴怒之下所做的。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皇后十分贤慧,当皇帝因宫人失职大发脾气时,她总是假装生气让人把宫人交给专管刑罚的官员处理。
当皇帝问她原因时,她说:
“皇上在盛怒之下所做的处罚往往过重,把他们交给专管刑罚的官员处理才能公平,不至于让皇上背负残暴的名声。
”皇上对她的这一做法十分赞赏。
这位皇后与常人相比,个人的冷静与理智确实让人非常佩服,在皇帝大怒之下能巧妙地施行自己的主张不能不说是一种大智慧。
冷静让人获得了非常美好的名声,而且还给周围的人树立了榜样,使他们减少遗憾和伤害,泰然处事。
而暴怒总是像一把最锐利的刀子,在不恰当的时候割痛人心,给生活带来了许多麻烦与痛苦,而这些麻烦与痛苦往往是没有必要的。
日常生活中,处事待人不怨不怒,不仅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且对自身的健康也是有好处的。
在祖国医学中,怒乃“七情”之一,而且是七情中表现最为强烈的一种不良情绪。
引起发怒的原因,往往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被人恶意攻击。
“怒”按强度可分为愠怒、愤怒、大怒、盛怒、狂怒等不同等级。
民间流传着关于发怒和制怒的趣闻。
(1)制怒趣闻
据记载,东晋时的王述是个有名的急性子。
后来,他意识到容易生气动怒是人格不完善的表现,是严重的人格缺陷,因此下决心自制,处处磨炼自己的性格。
有一回他与谢奕发生矛盾,谢在盛怒之下对他“肆言极骂”,王听之泰然,表现得非常的大度,一时传为美谈。
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性格也比较急躁,有容易动怒的毛病,且往往因为发怒影响了人际关系,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他无论到任何地方,总是将“制怒”二字悬于墙上,时时警戒自己。
(2)“制怒”的技巧
研究表明,当我们不愉快时,更容易被一些琐事激怒。
当我们被激怒时,大脑功能就会发生紊乱,理智的分析能力受到抑制,导致处理事情失常。
夫妻间因家事而争吵,若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家长里短 孔子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