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等学校在中原特色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的责任与功能.docx
- 文档编号:10132611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7.96KB
河南高等学校在中原特色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的责任与功能.docx
《河南高等学校在中原特色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的责任与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高等学校在中原特色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的责任与功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高等学校在中原特色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的责任与功能
高校在河北文化传承中的责任与功能
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作为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基地,切实自觉担当弘扬中华文化责任,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崇高的历史使命。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然内容与实然举措。
文化能够提高素质,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统一思想,这些都能够激励经济向前发展,所以我们应当通过文化去推动经济
在一般的认识中,高等学校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职责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需要的人;而研究、保护、发展传统文化则应该是文化行政部门的工作范围。
将高等教育同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貌似风马牛不相及,但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将不难发现,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和保护,不仅是历史赋予高等学校的使命和高等学校与生俱来的职责,更是高等院校培养自身特色,增强自身活力和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在人类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活动。
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机构,高校在传承文化文明、创新文化知识、弘扬文化传统、引领文化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中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传承、弘扬河北文化建设服务是河北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校是一种社会资源,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而且肩负着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
我们应该对高校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科学的认识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杜绝高等院校同社会发展的脱节,发挥高等院校自身的特长,以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高等院校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应该担负起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责任。
高等院校是汇聚各种社会资源发展起来的,具有人才优势、设备优势,这些资源源于社会,理应为社会服务。
河南高等院校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些年来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从招生人数到教学质量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相对而言,河南省内为数众多的高等院校对于河南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却略显不足,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高校有能力、有条件承担起传承发展河北文化的任务。
高等院校是人才的摇篮,也是高级知识分子的集散地,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有能力投入到河北文化研究中去,通过研究,不仅可以解决挖掘整理的问题,还可以解决传承发展的问题。
高等院校具有设备优势,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人才,各个高校都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实验设备,建立了保存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图书馆,无论数量还是价值总额都是其他机构所无法比拟的。
高校是一个多领域多学科学者云集的地方,拥有研究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多元视角,既有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及其人才队伍,也有门类相对集中的自然科学技术的学科群及其人才队伍。
高校强大而高素质的教学科研人才队伍是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是高校独特的优势,是任何其他社会组织机构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高校密集的学科环境,客观上使各学科的进一步分化和哲学社会科学文化、科学技术文化的交叉融合成为可能,促进了大量分支学科的产生和交叉综合学科的出现,各学科在不断的分化和整合中,极大地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的纵深发展和全方位拓展。
将河北文化引入高校中,可以提高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将河北传统文化引入到河南高等院校中,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输送新鲜的血液,通过教学和研究,使得受教育者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认同和接受中原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二、与区域文化相结合,是高等院校凝聚办学特色,增强自身实力的有效途径
办学特色指的是一所高等院校在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它是高等院校的个性体现和社会名片,同时也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同河北文化的结合是河北高校打造特色品牌的有效手段。
历史上河南曾长期处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遗留下来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厚重的历史积淀为当代河北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这是一笔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有无数的亮点足够高等院校来挖掘和利用。
将自身的办学特色定位在河北特色文化上,是河北高校培养自身办学特色的捷径,同时依托于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保证了办学特色的质量和文化层次,以及以后发展的可拓展性,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路。
同河北文化的结合是河北高校提高自身实力、扩大社会影响的有效途径。
立足于中原传统文化,合理规划利用河北独特的自然条件、地域文化、人文资源和经济基础,是高校生存发展的有力保障,也理应成为学校增强自身实力的着眼点和切入点。
河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河北高校应该牢牢把握住这得天独厚的优势,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智力投入其中,依据自身特色寻找突破点,借助于河北文化广大的社会关注力和巨大的辐射影响力,来提高自身的层次和社会知名度,特别是对于新建的本科院校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一种已经成型的区域文化一般是在特定区域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具有本区域特有的优质风貌,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对区域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也就是说这种文化具有自身独立的特色和存在价值。
[3]这种区域文化通常具备三个特征:
(1)长期的稳定性。
区域文化是与区域社会发展同步建构与积淀的,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的,不会轻易变化,特别是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
(2)独特的优质性。
区域文化之所以能够以独立的身份存在,必定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优于其他区域的内核,能产生强凝聚力与创造力;(3)深刻的影响性。
区域文化的影响会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言行举止、衣着打扮、生活习惯到人文习俗、情感表达、生活观念、价值取向无一不打上区域烙印。
文化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双重建构推动了区域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区域文化是地区软实力的核心表现,建设与发展区域文化意义重大:
一方面,这是顺应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客观趋势的战略选择。
当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另一方面,建设区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通过在区域范围内建立科学的文化体制,创造丰富的文化产品,提供优良的文化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4]同时区域文化的完善有助于挖掘深厚的人文传统,推进文化与经济的共荣,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
在推动区域文化发展与繁荣中,地方大学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二、地方大学服务区域文化建设的意义
“区域”是地方大学办学服务面向的根本落脚点,促进地方经济、服务区域文化发展是其根本职能。
首先,地方大学作为地区的“文化重镇”,肩负着发展文化与建设新文化的重任。
从大学的现代职能看,科学研究、发展文化也是其应然职责。
因为“大学今后仍必须为工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但是比这一点更为重要的是,大学必须成为造就人类为中心的文化据点。
”[5]同时,大学还要通过开展研究发挥自身在人类知识进化与文化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的发展为当地文化的进步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与高尚精神动力。
其次,地方高校教师与学生主要来自本地区,他们带来了特定区域社会成员普遍承认与接受的占主导的道德伦理、政治规范、审美情绪、宗教信仰、人生态度等,这些富有区域个性的文化符号自然在校园中形成了“区域文化场”,使地方大学文化带上浓厚的区域文化特色。
如何更好地整合与挖掘已有区域文化资源,促进其繁荣与发展是摆在高校面前的课题,地方大学应当积极投入主动作为。
区域文化有着丰厚底蕴和深刻内涵,对它的深入研究与合理利用有助于巩固区域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当地民众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生机和活力;通过区域文化要素的积淀与文化精神的提炼有助于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追求仁和、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取向,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秩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大学“既是知识的保管者,又是知识的创造者。
此外,它还是传播人类积累的文化和科学经验的主要工具”。
[6]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平台,在区域文化建设中大学就要积极履行文化使命,通过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批判、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等活动实现高校的社会教化功能与文化批判功能,让大众在高雅文化活动中接受教育、享受陶冶,引导人们研究和保护区域文化,引导文化消费的方向,促进社会成员的人文熏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高校文化传承的路径
大学对社会的文化建设有强烈的辐射功能和示范功能,如何发挥这种功能使大学成为文化建设的中心、文化建设的源泉,也是高等学校的责任[7]。
我们正处在一个迅速变化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新科技、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利与弊错综交织,机遇与挑战交互并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特别需要有战略的眼光、理性的思维,需要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谋划,需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引领潮流的进取精神[8]。
在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学作为文化传承、文化传播与文化创造的特定机构,面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可能性,应该责无旁贷地以科学理性和批判精神不断进行价值判断和文化选择,应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先进的外来文化,培育引领时代的和谐文化,真正担负起引领人类社会文化发展正确方向的历史使命。
第一,应把灾害应对和灾区科学重建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并进行顶层设计,使学校自身的发展与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
第二,应按照服务灾害应对和灾区科学重建的社会要求,实现学科组织结构的进一步变革,在学科构建上进一步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三,应把灾害应对和灾区科学重建的科研管理工作重心前移,前移到灾区一线,前移到创新平台的第一线,前移到课题组和实验室的第一线。
第四,应加大与政府,与企业产、学、研的实质性合作力度。
大学应主动出击,以项目为纽带,以服务灾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真正建立起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拉动灾区经济增长,促进地方社会进步,赢得政府和企业的支持,赢得社会的尊重。
(一)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培养区域文化传承人才地方大学培养文化传承人才可以从三个途径切入:
一是开办相关专业,培养文化传人。
成熟的区域文化往往已经自成体系,内容十分完备,有的甚至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具备开办专业、培养专门人才的条件。
例如,不少地方剧种均有专门专业甚至专门学校来培养传人。
比如浙江越剧、福建漳州歌仔戏等均具
备这样的条件,2003年泉州师院开办南音本科专业,开了地方乐种进高校的先例,对传承南音艺术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传承闽南文化中已经崭露头角。
目前泉州师院正在组织人力筹备开办“闽南学”学科建设,地方大学的文化传承作用将日益凸显。
二是开发校本课程。
课程设置中选择性地开设部分富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课程,可以将这类课程放在通识课程模块下,以自由选修的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如方言研究、区域民俗特点介绍、历史名人与区域社会发展、地方宗教信文化等课程。
课程的开设有助于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更系统地了解区域文化的形成历史与精神特质。
三是丰富授课内容。
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有机地传播与弘扬区域文化精髓。
任何教学都是知识传授与人格培育过程的统一,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区域人文传统教育与熏陶。
比如闽南文化中的“开放、多元、创新、拼搏”精神历来为人所称道,如果将这种精神与求学、科研的刻苦精神结合起来开展教育活动,就更有感染力;若再辅以典型事例,比如告知学生“华侨旗帜”陈嘉庚“、产业之父”王永庆等不断追求卓越、勤勉而又传奇的一生,教育作
高校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发挥社会文化引领力:
一是价值维度,就是在文化价值取向上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高校首先要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把握主导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我们的工作。
高校要时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深入研究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使先进文化、主流意识形态在包容中实现引领,在共存中巩固主导。
坚持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作出贡献。
高校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并通过知识的传授把这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从而推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是空间维度,就是在文化交融上要注意突出民族文化这个重点。
高校要有国际意识、世界眼光,站在世界高度,参照国际先进标准,改革教学、科研和管理模式。
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文化研究和国际合作交流,引进优秀人才和优秀教育科研资源,建立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国内外合作平台。
高校要在坚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同时,坚持自身的文化主导权,保持对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
在坚持继承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善于运用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思想方法,把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承担起保存和弘扬民族传统的历史责任,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使世人能够在大学里面可以看到一个民族走过的道路,领略到民族文化的结晶。
三是时间维度,就是在文化发展上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
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校要充分借鉴人类历史文明有益成果,继承传统而不保守,视野开阔而不盲从,始终坚持与时俱进。
高校要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的判断力,激励创新,鼓励实践,不断成为创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发源地,始终辐射、影响、引领社会文化的再创造。
高校要建立一种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使师生能够通过不断的学术研究去引领文化传承创新,并且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以契合于新的时代精神。
河北高校在河北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高校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也是高校获得培育办学特色、增强自身实力的有效途径。
将河北传统文化引入到高等院校中,对于双方的健康发展都大有益处,能够促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文化创新提到事关文化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握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抓住了繁荣发展文化的关键和要害,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为做好新形势下文化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高等教育在人类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活动。
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机构,高校在传承文化文明、创新文化知识、弘扬文化传统、引领文化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中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是传播和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
(一)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
传播先进、优秀的思想文化知识,以具有广泛感召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使先进文化在高校发扬光大,是高校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
高校作为传承人类社会知识和价值的社会组织,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研究学问、追求真理、创造思想、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殿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
高校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梳理、研究,并通过广大教师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把这一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从而推动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高校是繁荣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的重要阵地。
高校是一个多领域多学科学者云集的地方,拥有研究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多元视角,既有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及其人才队伍,也有门类相对集中的自然科学技术的学科群及其人才队伍。
高校强大而高素质的教学科研人才队伍是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是高校独特的优势,是任何其他社会组织机构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高校密集的学科环境,客观上使各学科的进一步分化和哲学社会科学文化、科学技术文化的交叉融合成为可能,促进了大量分支学科的产生和交叉综合学科的出现,各学科在不断的分化和整合中,极大地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的纵深发展和全方位拓展。
(三)高校是创造高品质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
高校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指示器。
一方面高校通过对社会文化进行学科化、专业化的梳理,使社会文化中最先进、最前沿的部分得以系统记录、广泛传播,使社会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得以积极扬弃,使社会正气得以弘扬,社会文明风尚得以提升,从而成为社会先进思想文化、优秀价值精神的传承者;另一方面,高校在对社会文化进行学科化、专业化的梳理过程中,广大师生求真求实,艰辛探索,积极创新,创造了许多领先时代的知识、技术、思想观念和价值精神,即文化成果和文化产品。
这些思想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产品以各种途径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转化为社会文化,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提高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水平。
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一)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高校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也日益加强,人们的文化需求更加强烈,面临的包括文化在内的问题也最多、最复杂,文化建设的任务也更为迫切。
高校不仅是优秀文化遗产的集大成者,而且也是人类新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薄弱点,出现了价值观扭曲、道德水平滑坡的现象,长此以往,势必影响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小康,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小康,也需要精神生活的小康。
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建设文化大国、强国,是高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二)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决定着高校工作的成败得失,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作为传播、弘扬和创造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高校的文化引导功能是多角度和多层次的。
高校要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成为引领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阵地,必然肩负着创造优质科研成果,传承优秀文化和发展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
通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青年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熏陶,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成为国家各条战线的骨干和领军人才是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任务。
(三)塑造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化是高校的主要目标。
如何形成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是文化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校作为社会各种思想和观念碰撞与交流的舞台,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互交织,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同时并存的情况下,必须保持先进文化的引导功能,既要积极影响和参与社会的变革,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自觉履行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承担起文化建设引领者的重任,并从健康发展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重视和加强高校自身的文化建设,大力营造学术至上、追求真理、超越功利的校园文化,着力塑造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高校实现文化使命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高校要在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起着主导性作用,要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既不能用政治代替学术,把二者等同起来,也不能由于强调学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讲政治,把二者割裂开来,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必须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学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鼓励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提倡学术与政治的相对分离,自觉地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二是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在坚持继承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思想方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最大限度的创新,并在创新的指导下,把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三是正确处理好科研与科普的关系。
科研与科普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
高校要重视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传媒上传播学术成果、宣传科学理论;要正确处理科研与科普的辩证关系,自觉地承担起科研与科普的双重职责。
正如毛泽东所说:
"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四是正确处理好治学与修身的关系。
高校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和侵蚀;深入研究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积极探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把堂堂正正做人放在第一位,把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报效祖国作为矢志不移的人生追求。
总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出的创造当代文化辉煌业绩的伟大号召,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之后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本身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社会组织机构,是思想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场所,在发展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一,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要从“源头”上融入创业教育的理念。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创业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定位不清晰,过于重视对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创业行为有根本影响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的教育引导。
美国百森商学院创始人蒂蒙斯认为,学校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的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应当着眼于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因而,高校应当从人才培养的目标、路径、内容上树立和融入创业教育的理念。
一是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就业和创业意识、组织能力、社会责任感,为创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二是把创业教育作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助推器,从而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去。
其二,依托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政产学研平台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由于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基本上是政府主导行为,因而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波浪式”特征,即政府在某一时期推出鼓励和引导政策后,大学生自主创业就出现一波高潮,因市场风险、学生自身等种种原因,这波高潮很快又趋于低潮,然后过一段时间之后政府又推出新的鼓励政策,从而推动新一波创业高潮。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固然是创业本身的高风险、创业者自身经验与能力的不足。
但是,没有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有效的试水基地或缓冲地带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
在创业环境还不够成熟的条件下,这种“过渡机制”显得更为重要。
这类创业基地的建立,需要充分考虑政府、高校、企业三者的共同作用。
正如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经验交流会上所强调的:
针对创业孵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要建立政府、高校、企业三者的协作互动机制,共同加大扶持力度,完善资金支持、税费减免、户籍迁移等优惠政策。
政府、高校、企业三者的交互作用,既符合我国国情与经济社会实际,又遵循市场规律,必将有效地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自主创业及创业文化的培育与积淀。
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还能在日后的工作中自觉地
宣传河南。
二、高校利用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参与文化产业活动
(一)高校学者为地方文化产业开发的可行性进行
论证
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其真实性和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 高等学校 中原 特色 传统文化 继承 发展 中的 责任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