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
- 文档编号:10131910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256.34KB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的传统建筑特色是以规模、群体、气势著称,与国外的独立建筑的风格截然不同,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一幅“画”,以围墙作画框,主要的欣赏对象则是围墙内的空间。
欣赏方式不是静态的“可望”,而是在动态的“可游”画面之中,步移景换,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画”的神韵。
中国传统建筑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具有体积感的单体,不是独立自在之物,只是作为群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这就使得它的个性很弱,共性的因素则是基本原则。
“群”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灵魂。
浙江东阳的卢宅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江南古民居建筑群。
卢宅中任何一个建筑单体一旦离开了这个“群”,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据。
也就是说,没有单体组成的“群”,也就没有现在意义上的卢宅。
同理,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中才能存在;留园只有在苏州园林中才别有情趣。
中国传统建筑单体的内部空间不发达,它所产生的美主要存在于室内外空间的变化之中。
就建筑单体而言,它是外部空间,但就围墙所封闭的整个建筑群而言,它又是内部空间,因而呈现出一种亦内亦外的模糊感。
而且即使在水平方向,它也随时可通过空廊、据廊、亭子和门窗渗透到其它内外空间去。
因此,它的大小和形状都是绘画性的,没有绝对明确的体形和绝对肯定的体积。
中国传统建筑多采用间架结构,或露或藏,与绘画中的“笔触”极为相似。
墙壁中的柱子,或屋顶下的大梁小椽,并不羞藏起来,反而坦诚地表露自己、赞美自己,从而成为建筑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在卢宅及江南民居中,表现得很突出。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整个框架是有意显露出来的,这些标志着建筑基本格局的结构线条,这些代表事物的主体与主旨的轮廓线,反映出绘画艺术的结构美。
中国传统建筑是由线构成的。
柱、梁、额、桁、枋、椽、拱等,在宏观上都可视作线,这些线的交织网罗就构成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普遍具有可贵的本色美,建筑的这些线型构件在满足结构和功能本身要求的同时,也兼具装饰的作用。
这些线的形式是来自于对构造接缝的强调,或是对飘带、云纹或蔓草之类形象的抽象。
绘画是色彩的艺术,中国传统建筑同样注重色彩。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背景部分往往是由一个色相的色彩在不同明度与纯度上变化构成的,其上点缀一二种其它色调,与传统绘画中用各种墨色加上一点花青或褚石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做法如出一辙。
即使是工笔重彩,也是先用线条勾边,再平填颜色。
而不像西方绘画那样,直接用色块表现物体的形体感。
(选自《漫议中国传统建筑的绘画美》,有删改)
1.下列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建筑单体虽然具有一定的体形和体积,但就其功用价值而言,却不能独立存在,只能作为群体中的一部分。
B.中国传统建筑最适合让游客在动态的游览中移步换景,玩味各部分建筑单体的神韵。
C.中国传统建筑讲究规模、气势,是由建筑单体构成的完整的建筑群体,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独立”风格。
D.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核心是“群”,没有建筑单体组成的“群”,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建筑群落。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威武雄壮的太和殿如果脱离了北京紫禁城这个建筑群,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B.中国传统建筑的柱、梁、额、椽等线形构件在满足建筑结构、功能本身的要求之外,还具有装饰作用。
C.中国传统建筑单体可通过空廊、亭子、门窗等建筑形式与其他建筑单体巧妙地联系起来,无形之中扩大其体积,改变其外在形体特征。
D.中国传统建筑单体的内部空间有限,很难产生美感,它的美在于室内外空间的变化之中。
3.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属于“中国传统建筑”和“绘画”之间联系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建筑没有绝对明确的体形和绝对肯定的体积,中国传统绘画也没有固定的尺幅大小。
B.中国传统建筑墙壁中的柱子、屋顶下的大梁小椽并不刻意掩藏起来,是建筑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绘画艺术的结构美。
C.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的欣赏对象是一定范围内的空间设置,这和绘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来表现主题是一样的。
D.中国传统建筑同绘画一样注重色彩,由同色相色彩做背景,在明度、纯度上稍作变化,进而点缀一二种其他色调的表现手法与绘画的着色特点相同。
【答案】
1.C
2.D
3.A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例如本题选项C“西方”与原文的“国外”存在范围大小的问题。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筛选信息类的题,要细心比照选项,慧眼识破“陷阱”。
构成试题的每一个选项在原文中都能找到相关的句子,只不过,这些选项是从原文句改编而来,表述形式与原文不尽相同。
同一个意思命题者采用了另一种表述方式,命题时设置了答题“陷阱”,或将原文句增删词语,或变换句式,从而达到干扰考生判断的目的。
考生应该清楚地了解这些误项设置的“陷阱”的方式,答题时要有认真的态度,不要掉入“陷阱”,误入“圈套”。
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将选项语句与原文语句细心比较,明辨异同,识破“陷阱”。
答题的基本思路:
确定答题有效区间――比照选项表述――判断选项正误。
例如,本题中选项D的表述就犯了过于绝对化的错误。
3.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A项,文中表述为中国传统建筑单位在“大小和形状都是绘画性的”,但这与画作的尺寸大小没有关系。
所以选A。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章中常会出现一些表达不同观点、表明不同态度的句子。
这些不同观点和态度有的是作者所持有的有些却是作者为了把问题论述透彻而援引别人的。
在根据语境判断不同观点态度的持有者的基础上对在文中出现的不同观点、不同态度作比较分析(对立的作正误辨析相近的作差异辨析)是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有效手段。
例如本题选项A就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范雎者,魏人也。
事魏中大夫须贾。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
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
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
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
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
范雎得出。
后魏齐悔,复召求之。
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
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
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
秦相穰候①车骑从西来。
范雎曰:
“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
”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
“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
无益,徒乱人国耳。
”即别去。
范雎曰:
“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
”于是范雎下车走。
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
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
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
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
后二岁,拔邢丘。
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
“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
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
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
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
魏使须贾于秦。
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数曰:
“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
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须贾归,以告魏齐。
魏齐恐,亡走赵。
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
“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
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
”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
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
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
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
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
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
任郑安平,使击赵。
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
应侯席稿请罪。
后二岁,王稽与诸侯通,坐法诛。
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
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郑州市),号为“穰侯”。
②莝:
cuò,铡碎的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齐使舍人笞击雎笞:
鞭打B.范雎大供具供:
摆设
C.雎详死详:
感觉D.与诸侯通,坐法诛坐:
因……犯罪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B.《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黥刑又称墨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或额头上刻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
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
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
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
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最终酿成恶果。
D.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
他受到秦王的亲近,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
“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
无益,徒乱人国耳。
”
(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答案】
4.C
5.B
6.C
7.
(1)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不久),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
“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
这些人没有用处,只扰乱(别人的)国家罢了!
”(“有倾”,一会儿,不久;“劳”,慰劳,慰问;“得无……乎”,莫不是(该不会,恐怕)……吧;“徒”,只(白白地);句意1分:
句意分不必和翻译完全相同,只要主要意思不冲突即可。
)
(2)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把诸侯国所有来使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草豆掺拌的饲料),命令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
(省略“与”的宾语“之”1分;“坐”,使动1分;“置莝豆其前”,省略介词“于”1分,“马”,名词作状语,像马一样1分;句意1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词义的常用推断方法有多种,而本题的文言实词可利用语境分析法,即利用上下文语境分析作答。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例如本题选项C“详”可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可判断出“详”属于通假字,故可解释为“假装”。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命题人往往将此考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放在文言文阅读命题中进行考查,解答此类题,考生往往会有一个方向上的误区,即考生误认为从文本中即可找到答案,而实际上,考查的内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与不断的复习巩固。
选项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往往会在朝代、管理部门、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换其它的内容,迷惑考生,思考时,一定要细心辨别。
例如本题选项B就属于考查中国古代史书的文学常识。
6.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白起不是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而是因与范雎有隔阂,范雎向秦王进言而被杀。
所以选C。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常见的设误角度有:
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
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
例如本题选项C就属于张冠李戴的错误。
7.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翻译句子的理解能力。
翻译时,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
本题重点词语:
“有倾”,一会儿,不久;“劳”,慰劳,慰问;“得无……乎”,莫不是(该不会,恐怕)……吧;“徒”,只(白白地)。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例如本题中省略“与”的宾语“之”;“坐”,使动;“置莝豆其前”,省略介词“于”;“马”,名词作状语,像马一样。
【参考译文】
范雎,是魏国人,侍奉魏国的中大夫须贾。
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范雎跟从前去。
齐襄王听说范雎能言善辩,就派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
须贾大怒,以为范雎把魏国的机密出卖给齐国,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魏相国魏齐。
魏齐叫门人鞭打范雎,打断了他的肋骨,打落了他的牙齿,范雎装死,门人就用草席包住他,丢在厕所里。
当时,魏齐正在宴客,宾客们喝醉了酒,轮番在他身上撒尿,故意侮辱他。
范雎最后得以逃出来。
后来魏齐后悔了,又派人要把他找回来。
魏国人郑安平得知此消息,就带了范雎一起逃走,躲藏起来,把他的姓名改为张禄。
秦昭王派遣使者王稽到魏国。
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来拜见王稽。
王稽知道范雎是位贤才,载着范雎进入秦国。
秦国之相穰侯车马从西边来。
范雎说:
“我听说穰侯独揽秦国大权,他讨厌接纳诸侯的说客。
我不如暂时躲在车子里。
”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
“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
这些人没有用处,只扰乱国家罢了!
“随即告别离开。
范雎说:
“我听说穰侯是个智谋之士,他看出您有所迟疑,刚才怀疑车中有人,却忘记了搜查一下。
”于是范雎就跳下车来奔走。
走了十多里,穰侯果然派骑兵回来搜查车子,没发现有说客,才作罢。
王稽于是与范雎进了咸阳。
昭王任命范雎为客卿,谋划军事。
最后听从了范雎的谋略,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
两年后,又夺取了邢丘。
范雎一天比一天更加被秦王亲近,于是趁昭王在闲暇方便之时进言说:
“我在山东时,听说秦国有穰侯,没听说秦国有秦王。
既然这样那么大权怎能不倾覆,政令怎能由大王发出呢?
我暗自替您担忧,您去世以后,拥有秦国的怕不是您的子孙了。
”昭王听了这番话,大感惊惧,于是把穰侯驱逐出关外,任命范雎为相国。
秦昭王把应城封给范雎,封号称应侯。
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
须贾去向范雎辞行,范雎便大摆宴席,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掺拌的饲料,又命令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
范雎责令他道:
“给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脑袋送来!
不然的话,我就要血洗大梁(魏都城)。
”须贾回到魏国,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十分害怕,逃到了赵国。
范雎做了秦相国之后,进宫告诉昭王说:
“如果没有王稽的忠诚,就不能把我带进函谷关来;现在我的官位已至相国,但是王稽的官位还只是个谒者,这不是他带我来秦国的本意啊。
”于是昭王召见王稽,封他做河东太守。
范雎又举荐郑安平,昭王便任命郑安平为将军。
范雎于是散发家里的财物,用来报答所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
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也必定报答,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是必定报复的。
秦昭王一定要替范雎报此仇,赵孝成王最终取下魏齐的头颅送到秦国。
五年后,昭王采取应侯的策略,在长平城大败赵军。
不久,范雎和武安君白起有了隔阂,就在昭王面前进谗言,杀了白起,又保荐郑安平,让他率领军队攻打赵国,郑安平被赵军包围,他带领二万人投了赵国。
对此应侯跪在草垫上请求惩处治罪。
二年后,王稽与诸侯勾结,犯法被处死。
为此,应侯一天比一天不愉快。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赠程处士
(唐)王绩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①,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注]①姬旦:
周公。
相传周代的礼乐制度都是周公制订的。
8.诗句中叠词的使用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好处?
请作简要赏析。
(5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内容逐句分析。
(6分)
【答案】
8.①“扰扰”是繁多之意,“悠悠”是悠长之意,这两个词都突出了世事的纷乱繁多,让人忧愁思虑不尽;(2分)②“枕枕”是无忧之意,表面诗人率真,直截爽利,好恶分明。
(1分)运用叠词,质朴自然,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2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厌倦世事、鄙弃儒家传统观念、追求自由(或“任情”)人生的思想感情。
(2分)首联写人生百年世事纷繁,表达对世事的厌倦;(1分)颔联以日出日落之随意、河水流淌之任情反衬人生的不自由,表达对自由的渴望;(1分)颈联指责“礼乐”囚禁“姬旦”,“诗书”缚住“孔丘”,表达对儒家观念的批判和鄙弃。
(1分)最后一联写诗人宁愿以睡忘世,以酒消愁,表达其忘怀世俗、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
(1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叠字叠词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
一个字重叠后可能会增添某些附加意义,甚至会改变原来那个词的词性和词义。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运用叠词,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在内容上更丰富了语言的涵义。
例如本题中叠词“扰扰”“悠悠”就是在内容上突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语言上增添了韵律美。
9.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利用“三看三抓法”,从诗歌标题、诗歌注释、作者及诗歌中关键词分析作答。
例如,由首联“长扰扰”,可体会出诗人对世事的厌倦;由颔联以“随意落”的日光和“任情流”的河水,可体会出诗人对自由的渴望;颈联以周公的被“礼乐”所拘束和孔子的被“诗书”所束缚,表达诗人对儒家观念的批判和鄙弃。
尾联写诗人宁愿以睡忘世,以酒消愁,表达诗人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全诗抒发了诗人厌倦世事、鄙弃儒家传统观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运用一些诗歌文学性语言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
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
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关键词“长扰扰”“随意落”“任情流”等分析作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的句子是:
,。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自己被贬后,无论春天的花盛开还是秋天美好的夜晚,都独自一人喝酒的两句是,。
(3)李商隐在《锦瑟》中借庄周梦蝶、杜鹃悲啼两个典故来抒发自己感情的名句是:
,。
【答案】
(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名句默写题,要注意关键字的正确书写,例如本题中关键字:
崩、钩、倾、望、托、栈。
乙必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康熙字典
粱晓声
集市,即便在小镇,也还是热闹的。
少年面前的地上铺一张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
那是旧挂历的一页,是在集市上花一角钱买的——他自然舍不得花一角钱买,但馄饨铺的老板娘无论如何不肯白给他。
“都是去年的挂历了,你就扯一张给我,也不是什么损失。
”
“不是什么损失?
损失大了!
你看那明星,结婚了,息影了。
息影,知道怎么回事吗?
就是再也看不到她演的影视剧了!
一册挂历上全是她一个人,有收藏价值的。
扯一张给你,不完整了,不完整了还有屁价值!
”老板娘从挂历上扯下那一页时,表现得十分不情愿,仿佛真吃了极大的亏。
午后三点多,集市的热闹像戏剧的高潮过去一般退去了。
少年仍蹲在那页白纸旁。
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纸页破损、颜色像陈年谷子似的字典。
1949年以后,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那种字典。
它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皮上写着“康熙字典”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写上去的。
他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此刻,买肉的人络绎不绝,卖肉的汉子忙得不亦乐乎。
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农村人一年四季自家是炸不了几次的。
跟着大人们赶集的小孩子,十之八九要央求大人给买了吃。
城乡差别,至今仍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细微处。
而且,越是体现在细微处,越使农村的少男少女们做梦都想成为城里人。
这少年也有那样的梦。
真的梦是无逻辑的,人生的梦却须循着某种规律。
少年凭着刻苦学习的一股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那是他实现人生之梦的关键一步。
拮据的家庭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为了圆梦,他想买辆旧自行车骑车上学,尽管每天要走几十里的路有些辛苦。
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要拥有旧货店中那辆状况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康熙字典》。
父亲病故了,母亲在南方打工。
他清楚妈妈挣钱的辛苦,不忍向妈妈要;并且他也清楚,妈妈正省吃俭用地攒钱,以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集市渐渐冷清,卖肉的和炸油条的,在他的巴望之下先后离去。
他和那页旧挂历纸的存在,总算是比较显眼了。
炸油条的摊位那儿,留下了几块烧过的炭,他捡起一块,在纸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卖”字,那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
天已傍晚。
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
其中一人三十六七岁,隔街走过来的,左腿一瘸一拐,看上去较有文化,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中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不料他说:
“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是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的是。
而且,显然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后一页肯定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没做手脚!
”
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最后一页太破了……
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半页挂历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下来。
“那孩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六安市 第一 中学 届高三 上学 第三次 月考 语文试题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