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西省九江市重点中学高三月考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10127476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57.15KB
届江西省九江市重点中学高三月考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西省九江市重点中学高三月考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西省九江市重点中学高三月考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江西省九江市重点中学高三月考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
2020届江西省九江市重点中学高三5月月考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狼毒草是一种在西藏分布极为广泛的毒性较大的草本植物,以其根为原料制作的狼毒纸是西藏地区印刷高品质经书的首选用纸。
狼毒纸是随文成公主入藏的造纸工匠经过9年探索实践,对以竹子、稻草和破渔网为原料的造纸工艺改良而成,一般要经过采料、泡洗、锤捣等11道工序,每道工序均手工完成,其制作技艺(藏族造纸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造纸工匠对原有造纸术进行改良的主要原因是
A.原料差异B.需求扩大
C.工艺落后D.交通不便
2.狼毒纸成为印刷高品质经书的首选用纸,主要依赖于
A.产量大B.价格低
C.质量优D.款式新
3.将狼毒纸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狼毒纸的生产规模
B.保护和传承造纸技艺
C.拓展狼毒纸的销售渠道
D.提高狼毒纸的知名度
【答案】1.A2.C3.B
【解析】
【1题详解】
据材料分析可知,西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缺乏竹子、稻草和破渔网等造纸原料,因此造纸工匠需要寻找替代原料,对原有造纸术进行改良。
需求扩大、交通不便对原有造纸术进行改良的影响小;工艺落后不利于改良。
故选A。
【2题详解】
据材料分析可知,狼毒草的毒性较大,其制成的狼毒纸也有较大的毒性,用狼毒纸印刷的经书不易被虫蛀、鼠咬,耐潮耐腐,可以长期保存。
故选C。
【3题详解】
狼毒草有毒,制造狼毒纸的多道工序均需手工完成,受原料和工艺的限制,狼赤纸的产量较低,狼毒纸手工艺人较少,为了保护和传承该造纸技艺,将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故选B。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加速,流动老人已成为国内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我国主要老年人口流入大省的人口来源(下表),可为老年人口流动大省制定人口政策、合理配置养老资源提供依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流动老人
A.主要来源于西部地区B.全部流入经济发达省份
C.以远距离人口流动为主D.河南流出老人去向分散
5.进藏流动老人以四川人为主
主要原因是
A
川藏位置相邻B.四川经济发达
C.国家政策支持D.川藏习俗相似
【答案】4.D5.A
【解析】
【4题详解】
读表可知,流动老人的主要来源为中部地区省份,A错;流入省份包括西藏,并非全部流入经济发达省份,B错;流动老人以近距离流动为主,C错;表格中的流入省份中,除辽宁外,其他省份的老年人来源地均有河南省,表明河南省流出老人去向分散,D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流入西藏的老人中,四川省占30%以上,主要原因在于西藏和四川在空间位置上相邻,A正确;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且如果四川经济发达,则就业岗位多,大多数青年人会留在四川,则进藏老人会减少(我国老人多因家庭因素前往子女所在城市居住),B逻辑不符;国家政策以及习俗不是主要原因。
故选A。
【点睛】第
(2)小题中,老年人流入西藏,原因可能是子女在西藏工作,但这也并不能表明西藏经济发展水平高,而是四川人口数量大,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就业压力大,部分青年人前往就业压力较小,且空间距离较近的西藏工作。
趵突泉位于我国济南城区,地下泉水丰富。
《水经注》載:
“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
”趵突泉历史上流量基本稳定,很少有停噴现象,自1972年以来停喷次数增多,停喷时间延长,1999~-2001年期间更是创下了停喷890天的历史纪录。
下图为趵突泉形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甲补给区的地下水进入乙补给区的主要过程是
A.沿断层下降一进入页岩岩层
B.沿断层下降一进入泰山杂岩岩层
C.沿断层上升一进入石灰岩岩层
D.沿断层上升一进入泰山杂岩岩层
7.与趵突泉历史上流量稳定密切相关的是
①石灰岩厚度大②补给区地形坡度大
③锦绣川发生岩层断裂④雨季时间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自1972年以来,趵突泉停喷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是
A.补给区退耕还林B.降水季节变化增大
C.补给区建坝拦水D.地下水开采量增大
【答案】6.C7.B8.D
【解析】
【6题详解】
甲补给区的地下水进入乙补给区的主要过程是甲补给区的水沿着补给区交接处的断层上涌,从不透水的岩层,上升到透水的石灰岩,所以C正确。
甲补给区比乙补给区地势低,所以不可能是下降,所以AB错误。
因为泰山杂岩不透水,所以D错误。
故选C。
【7题详解】
趵突泉的水源来自地下水,石灰岩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的水量,故①对。
地形坡度大,流水速度快,会使趵突泉的水量变化大,故②错。
锦绣川断层使甲补给区相当于形成了一个天然水库,调蓄了下游地下水的补给,故③对。
趵突泉位于我国北方地区,雨季并不长,故④错。
故①③正确,故选B。
【8题详解】
趵突泉的水量来自地下水,所以当趵突泉停喷,说明地下水的水位下降,主要原因为地下水的开采量大,D对。
趵突泉依靠的是地下水补给,补给区建坝拦水影响的是地表径流,C错。
补给区退耕还林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补给,A错。
降水季节变化增大,使趵突泉流量不稳定,而不是停喷,B错。
故选D。
纳米比亚死亡谷位于纳米布沙漠中,是一块白色的盐沼盆地。
死亡谷曾是一片绿洲,生长着许多刺槐树,但随着沙漠中水源的变迁,刺槐纷纷死亡,干枯的树干在烈日的焦烤下变黑,一棵棵突兀地立在白色的盐沼上,千年不腐。
当地仅有稀少的灌木丛依靠薄薄的晨雾维持生命。
下图示意死亡谷地理位置和景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纳米比亚死亡谷干枯的刺槐历经千年而不腐烂的主要原因是
A.刺槐地下根系发达,耐盐碱B.刺槐枝叶稀疏,蒸腾作用较弱
C.气候炎热干燥,降水量稀少D.蒸发旺盛,树干内盐分积累多
10.影响死亡谷晨雾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①沙丘起伏②大气运动③河流径流量④下垫面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1.纳米布沙漠北部沙丘的缓坡多位于沙丘
A.东南部B.西南部C.西北部D.东北部
【答案】9.C10.B11.A
【解析】
【9题详解】
纳米布沙漠降水稀少、气候干早、光照强,微生物稀少,刺槐干枯死亡之后不易腐烂,故C选项正确。
刺槐已经死了,地下根系、枝叶、树干的作用已经没有了。
故选C。
【10题详解】
纳米布沙漠死亡谷地表为沙粒物质,比热容小,昼夜温差大;日出前大气从海洋上空流向陆地上空,暖湿的气流遇冷却的下垫面凝结成小水珠形成晨雾。
②④正确,故B选项正确。
【11题详解】
根据图示纬度,可知纳米布沙漠北部终年盛行东南信风,在风力作用下沙丘东南部侵蚀严重,沙丘坡度缓和。
故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第3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3题—第4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共56分。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灌溉农业发达,大量种植葡萄、紫花苜蓿、棉花,是中亚的“果蔬盆”。
前苏联时期在该盆地内修建了大量的灌渠等灌溉设施。
近年从中国引入节水农业设施,农业产量迅速提高。
下图是费尔干纳盆地地形图。
(1)分析费尔干纳盆地发展果蔬种植的自然区位优势。
(2)说出费尔干纳盆地灌渠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3)分析该地灌溉发达,但仍从中国大量引入节水农业设施的原因。
【答案】
(1)北部高大山脉的屏障作用,受寒潮影响较小;谷地地形开口朝西有利于西风深入,降水较多;地处内陆,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盆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山地地形高差大,果蔬品种多样,有利于种植反季节果蔬。
(2)特点:
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地势较平坦的盆地内部(冲积扇);沿着等高线分布;东西方向延伸大致与支流垂直。
(答对2点得4分)原因:
该地自然条件较优越,耕地广阔,是重要农业区,需水量大;便于引河流水自流灌溉,扩大灌溉面积。
(3)引水灌溉易土地盐碱化;人口的增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需求量增加,水资源更加紧张;节水农业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产量;临近中国,政策支持,有利于引入节水农业设施、技术。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条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
【详解】
(1)费尔干纳盆地发展果蔬种植的自然区位优势主要从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方面分析。
气候方面:
据图文材料可知,费尔干纳盆地地处中亚内陆地区,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北部有高大山脉的阻挡冬季风,受寒潮影响较小;谷地地形开口朝西有利于西风深入,降水较多。
地形方面:
盆地地形平坦;周围山地地形高差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使到果蔬品种多样,有利于种植反季节果蔬。
土壤方面:
盆地内部,土壤肥沃。
水源方面:
盆地地形,四周高山,河流呈向心状,由四周向盆地汇集,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
(2)读图可以看出,费尔干纳盆地灌渠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地势较平坦的盆地内部和山麓冲积扇地区;沿着等高线分布;大致呈东西方向延伸,大致与支流垂直。
其原因是该地自然条件较优越,耕地面积广阔,是重要农业区,需水量大;而气候相对干旱,灌渠呈东西方向延伸,与支流垂直,分布于盆地内部和冲积扇地区,便于引河流水自流灌溉,扩大灌溉面积,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要。
(3)该地灌溉发达,但仍从中国大量引入节水农业设施的原因可以从盐碱化、水资源紧张、提高产量、与中国距离等方面回答。
盐碱化:
大量引水灌溉,大水漫灌,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
水资源紧张:
随着当地人口增多,工、农业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大,导致水资源更加紧张。
提高产量:
发展节水农业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产量。
与中国距离:
该地临近中国,有政策支持,有利于引入节水农业设施和技术。
所以,虽然该地灌溉发达,但仍从中国大量引入节水农业设施。
【点睛】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
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经验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早期地壳运动使南岭地区形成背斜构造,核心为花岗岩体,上覆岩层多为硬砂岩和石灰岩,其中硬砂岩后来多形成尖削的峰岭.狭义的南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5个山岭,它们均为花岗岩山体,其中骑田岭山势浑圆,南岭山区森林覆盖率高,竹林资源丰富,方圆百里无污染,是一处天然氧吧。
现在当地村民因地制宜、依托优势,成立产专业合作社,传授技术,统一标准发展特色生态竹酒产业。
竹酒,又名竹筒酒,竹酒用当地酿制的优质米酒作原料,采用高压无创技术将酒注入竹腔,与竹子共同生长3-4个月后取出,在竹腔中经过二次发酵的竹酒色泽金黄,口感香醇,竹酒也成为了岭南山区特色旅游产品,深受市场青睐。
读下列骑田岭景观图和南岭部分区域图。
(1)从地质作用的角度,简析骑田岭山势浑圆的形成过程。
(2)分析南岭山区发展竹酒产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3)说明南岭山区竹酒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乡镇精准扶贫的借鉴意义。
【答案】
(1)地壳运动使岩层产生缝隙(或发生断裂);岩浆沿着缝隙(或断裂处)发生侵入活动,冷却凝结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上覆岩层被侵蚀后,花岗岩体出露地表;花岗岩体表层由于风化剥蚀,棱角逐渐消失,形成浑圆山势。
(2)岭南山区竹林资源丰富,制作竹酒材料充足;当地生态环境优良,并以优质米酒作原料,竹酒品质较高;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较高,利于酒在竹腔内的二次发酵;采用高压无创技术,提升竹酒成品率;邻近高速公路,产品运输便利;地处三省交界的红色革命文化旅游线上,距离消费市场较近,利于产品宣传和销售。
(任答4点)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依托科技)开发新产品,拓宽增收渠道(实现经营多元化);推进初级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居民收入;依托旅游等当地优势产业,多提供一些就业机会;采用“互联网+”的模式,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开拓市场;成立专业合作社,促进产业推广与发展,提高产品品质。
(任答4点)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南岭地区为背景资料,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工业区位因素、乡村振兴等相关知识点,难度中等。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能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1)骑田岭山势浑圆的形成过程是岩浆侵入岩层,然后经过地壳运动露出地表,并遭受外力侵蚀形成。
根据材料,“早期地壳运动使南岭地区形成背斜构造,核心为花岗岩体”推测地壳运动使岩层产生缝隙,岩浆沿着缝隙(或断裂处)发生侵入活动,冷却凝结形成花岗岩。
然后地壳抬升,岩层上升,上覆在花岗岩表面的岩层被侵蚀后,花岗岩体出露地表;花岗岩体表层由于风化剥蚀,棱角逐渐消失,形成浑圆山势。
(2)岭南山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竹林资源丰富,制作竹酒材料充足;“方圆百里无污染,是一处天然氧吧”,说明当地生态环境优良;“竹酒用当地酿制的优质米酒作原料”,以优质米酒作原料,竹酒品质较高;在竹腔中经过二次发酵,而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较高,利于酒在竹腔内的二次发酵;“采用高压无创技术将酒注入竹腔”,采用高压无创技术,提升竹酒成品率;从图中看,该地邻近高速公路,产品运输便利;该地地处三省交界的红色革命文化旅游线上,距离消费市场较近,利于产品宣传和销售。
(3)南岭山区竹酒产业的发展经验主要通过材料解读获取相关信息。
竹酒为当地特色,当地村民因地制宜、依托优势发展竹酒产业,故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采用高压无创技术将酒注入竹腔”故得出要依托科技,开发新产品,拓宽增收渠道(实现经营多元化)。
当地围绕“竹酒”发展竹酒产业,推进初级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居民收入。
当地依托竹酒发展旅游等,提供了就业机会。
“当地成立产专业合作社,传授技术”,成立专业合作社,促进产业推广与发展,提高产品品质。
还可以采用“互联网+”的模式,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从而开拓市场。
请考生在第43、44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14.[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
门票经济,是指旅游景区依靠门票收入而形成的经济。
门票经济促使门票泛滥,妨碍开放性休闲旅游发展。
2018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旨在督促国有景区减少额外负担和加快旅游业转型,摒弃对“门票经济”的依赖,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便利。
分析“门票经济”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其对旅游景区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原因:
景区管理部门过多,利益分配分散;景区额外负担过重,效益下降;景区各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组成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经济体。
不利影响:
损害景区声誉,导致“口碑”下降;造成游客减少,效益下降;影响就业和居民收入,不利于当地人们脱贫;造成无力维护景区基础设施和日常开支;导致景区破败,商户撤离,经济衰退。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旅游景区“门票经济”转型为背景材料,考查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以及阐释地理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对“门票经济”过度依赖,景区管理部门过多,各部门对利益
过度争夺,利益分配分散;导致景区额外负担过重,效益下降;景区各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组成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经济体。
不利影响:
门票价格太高,损害景区声誉,导致“口碑”下降;因为门票价格太高,造成游客减少,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反而下降;游客减少,影响和旅游相关的众多产业,从而影响就业和居民收入,不利于当地人们脱贫;进而造成无力维护景区基础设施和日常开支;最后导致景区破败,商户撤离,经济衰退。
15.[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
20世纪90年代,韩国京畿道政府开始在黄海沿海地区兴建防波堤,进行围海造陆。
1994年1月,连接京畿道始兴市乌耳岛与安山市大阜岛的主防波堤究工以后,始华湖也随之形成。
始华湖的面积为56.5平方千米,是一片巨型的人工湖。
1994年截流工程竣工后,始华湖开始出现环境问题。
于是韩国政府计划在此建一个潮汐能发电站,通过大规模的海水流通来改善始华湖的水质。
2004年始华湖潮汐发电厂的建设开工。
2011年8月3日,始华湖潮汐发电厂正式开始运营,年发电量可达5亿5200万千瓦,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潮汐发电厂。
(1)指出1994年截流工程竣工后,始华湖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说明建设潮汐电站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
【答案】
(1)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2)通过引海水流通,有效改善始华湖
水质;水质改善,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也有利于候鸟在此栖息,从而维护生物多样性;潮汐能发电站可有效减排温室气体。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韩国在黄海地区围湖造陆引发的环境问题为背景材料,考查环境污染和治理保护等相关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以及阐释地理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
(1)1994年截流工程竣工后,始华湖水量减少,自净能力变弱,故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湖水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水质恶化;导致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破坏。
(2)通过建设潮汐电站可以促进湖水与海水
交换,改善始华湖的水质环境,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从而提高了湖泊水生生物多样性;另外潮汐发电站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湖泊周边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九江市 重点中学 三月 考文综 地理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