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起源和演变.docx
- 文档编号:10127269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7.87KB
鱼类的起源和演变.docx
《鱼类的起源和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类的起源和演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鱼类的起源和演变
三一文库(XX)
〔鱼类的起源和演变ppt〕
*篇一:
鱼类的起源和演化
海洋鱼类的起源与进化
[摘要]:
海洋鱼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着重将其起源与进化予以综述,最后对今后海洋鱼类的主要研究方向做一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
鱼类起源进化
TheOriginandEvolutionofMarineFish
QiXiaoYan
[Abstract]:
Marinefishhasimportanteconomicvalue,itsoriginsandevolutiontobereviewedandapreliminaryanalysisaremadeforthemajorresearchdirectionsinthisarticle.
[Keywords]:
marinefish,evolutionary,origin
引言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为低级的一个类群。
目前鱼类共有21723种,其中海洋鱼类约1.2万种。
在我国海域里,目前已记录到海洋鱼类3023种,其中软骨鱼类237种、硬骨鱼类2786种,约占我国全部海洋生物种类的1/7左右[1]。
因此,海洋鱼类构成了我国海洋水产品的重要基础。
目前,对于海洋鱼类洄游、繁殖、生长及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研究,但对鱼类的起源与进化却鲜见报道,本文就其起源与进化做如下综述。
1、海洋鱼类的定义
以腮呼吸、用鳍运动、大多数体表被有鳞片、体内一般具有鳔和变温的海洋脊椎动物。
2、海洋鱼类的起源与演化
最早的鱼类进化可追溯到奥陶纪。
棘鱼化石发现于4.5亿年前,志留纪和泥盆纪达到高峰,绝灭于石炭纪。
棘鱼具鲨鱼样牙和歪形尾,鲨鱼胚胎具棘鱼样成排小腹鳍,故棘鱼类接近软骨鱼,但具硬骨鳞、鳃盖和硬骨,跟接近硬骨鱼的祖先----古鳕鱼类。
节颈鱼类(Arthrodira)、褶齿鱼类(Ptycoodondontida)等盾皮鱼类发现于志留纪,泥盆纪末大部分绝灭,少数延续至石炭纪,体被骨质甲板似甲胄鱼,但具下颌、成对鼻孔、偶鳍和歪行尾
[3][2]。
软骨和盾皮鱼类的一支演化为软骨鱼类,另一支演化为硬骨鱼类。
化石鲨于同时的棘鱼、盾皮鱼解剖结构的比较表明,三者似乎是源自于共同祖先。
泥盆纪的造山、造陆运动形成了新的山系、高原和盆地,海陆分布、地貌和气候发生而来巨大的变化。
大陆增加,气候干燥炎热,淡水鱼类常遭受湖沼枯竭、水域变小和变热的
困境,通过自然选择产生两种适应方式,由淡水适居海中或长出能呼吸空气的腮,需要是替代腮的功能,从而保存下来繁衍生息。
2.1软骨鱼类
最早的软骨鱼类出现于泥盆纪早期(距今3亿8千万年前),裂口鲨常被视为最原始代表之一,并很可能是所有鲨类的祖先。
从裂口鲨这种近似软骨鱼类中心基干出发,进化出后期的各种鲨类,包括典型的鲨类和身体扁平的鳐类。
这些鲨类从中生代到现在一直生活在海洋中,既没有特别昌盛过,但也没有被淘汰。
早期的软骨鱼类采用由淡水迁入海水的生活方式,入海需要防止体内水分向外渗透,软骨鱼将含氮代谢废物转变为尿素,以2%-2.5%的浓度保存在体液中维持体液调节的平衡,卵产在不透水的卵壳内或母体内进行发育,避免卵直接和海水接触。
最早的软骨鱼类大量辐射发展到石炭纪时,广泛分布于淡水和海水中,祖先类群灭绝,代之为现代软骨鱼类——全头亚纲个板腮亚纲。
鲨鳐类向迅速游泳的鲨类和底栖、少动的鳐类两个方向演化。
进化过程中的软骨鱼类相当保守,历经2亿年而很少变化,如噬人鲨与古代化石种类古棘鲨类相似,扁鲨和少腮鲨类于侏罗纪的祖先相似。
[4]
2.2硬骨鱼类
早期硬骨鱼类采用咽部长出囊状鳔作为原始“肺”的适应方式。
体被鳞片、具颌鱼偶鳍的共同祖先进化出肺鱼、总鳍鱼和辐鳍鱼3大类群。
肺鱼是种类不多的淡水鱼。
辐鳍鱼类由泥盆纪进化大致经历的了3个阶段[5]:
泥盆纪最早出现淡水的石炭纪类,软骨硬鳞鱼类,经历石炭纪的全盛时期。
在淡水、海水中分支进化发展成真骨类,开始辐鳍鱼的进化,适应辐射形成各种生态类型。
古总鳍鱼具有内鼻孔、鳔和能在陆地运动的肉叶状偶鳍。
腔棘鱼类向海洋迁移,在与数量多而适应能力强的古鳕鱼竞争的过程中被淘汰,少数深海棘鱼类如矛尾鱼(Latimeriachalunnae)等留存到今天成为“活化石”。
4、海洋鱼类的经济价值及主要研究方向
4.1海洋鱼类的经济价值
海洋鱼类经济价值很高,不仅可以作为食品而且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鱼类营养价值很高,它含的蛋白质比猪、牛、羊都多。
另外,鱼油可以做润滑油、油漆、肥皂的原料;鱼类的头、尾、骨、内脏可以制成鱼粉,做家畜的饲料,也可做农业肥料;鱼的肝脏可以提炼医药上用途很广的鱼肝油;鱼皮可以制胶制革;鱼膘可以制成外科手术用的缝合线?
?
此外我国的小黄鱼、带鱼、青鱼等常常畅销海外,这不免增加了国民的收入。
4.2海洋鱼类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之前,人们对海洋鱼类的生长、洄游、繁殖、及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研究,其中以“挑战者”号、“信天翁”号、“丹纳”号等海洋调查船的工作成就最为显著
[6]。
之后,随着电子显微镜、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的使用,人们开始了对鱼类组织、生理、生态和遗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开发,但是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今后应将生态方面的研究纳入重点。
充分了解鱼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特性及其相关基础资料,这样才能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鱼类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作用奠定基础,同时也才能为保护我国的水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提供科学借鉴与指引。
参考文献:
[1]宁平,吴仁协,刘静.中国金线鱼属鱼类分类研究进展[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1,31(3):
99-102.
[2]邓景耀,赵传姻.海洋渔业生物学[M].北京:
农业出版社,2000.25-27.
[3]张波,唐启升.渤、黄、东海高营养层次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04,22(4):
393-404.
[4]李圣法,程家骅,严利平.东海中南部鱼类群聚结构的空间特征[J].海洋学
报,2005,22(3):
110-118.
[5]张堂林,崔奕波.保安湖麦穗鱼种群生物学Ⅳ种群动态[J].水生生物学报,
2011,24(5):
537-544.
[6]任一平,刘群,等.青岛近海小型鲲鲱鱼类渔业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10,
(1):
69-74.
*篇二:
鱼皮画的起源与发展
鱼皮画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鱼皮画是赫哲族特有的艺术品。
赫哲族通过对鱼皮的粘贴和镂刻,以独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
【关键词】赫哲族;鱼皮画;产业;现状;发展
1鱼皮画的起源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人口的构成民族之一。
世代居住在盛产各种鱼类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历史上曾因穿鱼皮衣服而被称为“鱼皮部落”。
赫哲族传统的图案艺术非常发达,他们常常在用鱼皮、兽皮制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绣制各种云纹、花草、蝴蝶及几何形图案等。
在餐具、桦皮制品上雕刻各种二方连续纹样、云纹、山水、花朵、鸟兽等,形象生动,造型美观别致。
鱼皮镂刻和鱼皮剪贴画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艺术品,从何时出现,早期形式内容如何,目前尚无明确记载。
现存并见于记载者,较早的是吕品在《赫哲美术探寻录》中介绍:
于1982年夏在抚远的黑龙江边搜集到11幅古旧斑驳的赫哲人剪镂图画。
这些“镂花艺术”作品后经赫哲民间文艺家韩福德命名了赫哲语题目。
我们经分析研究认为,其中有3幅鱼皮镂刻:
“佳木他”、“特木特肯”、“库玛克”。
赫哲族通过对鱼皮的粘贴和镂刻,以独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
鱼皮画图案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之上,吸收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并不断创新,反映本民族生产、
*篇三: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旧石器考古热点探讨
人类起源研究的简要回顾
1856年在德国尼安德(Neander)山谷发现了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尼安德特人(Homoneanderthalensis),是当时已知最早的人类,其年代不超过距今10万年。
1891年在印尼发现了爪哇猿人化石,但没有发现石器与之共存。
由于当时人类学界普遍认为古猿只有进化到能够制造工具才算变成了人,因此爪哇猿人是否是人类的问题争论了近40年。
1929年在中国周口店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并在1931年确认了与之伴存的石器和用火的遗迹,基本解决了争论40年的爪哇猿人是人是猿的问题,把人类历史的记录提前到大约50万年前。
1959年在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发现了175万年前的石器和“东非人包氏种”(Zinjanthropusboisei)头骨。
1960年在同一峡谷大约19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能人头骨破片,于是一般认为那些175万年前的石器更可能是这种早期人类制造的。
人类历史又得到延伸。
60年代发现黑猩猩也能制造工具,说明制造工具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因此这种能力不宜作为区分人和猿的界标。
人类学界改而采用两腿直立行走作为人类最初的独有特征,这样南方古猿被纳入人类范围。
70年代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南方古猿阿法种(Australopithecusafarensis),将人类的历史记录延长到300多万年。
1994年报道了新发现的44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始祖种(Australopithecusramidus)(次年改为地猿始祖种Ardipithecusramidus)人类历史记录再次得到延长。
2000年在肯尼亚Baringo地区的Turgen山区又发现了一批距今6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其中一根股骨的形态显示能直立行走。
这些被称为“千禧人”的古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原始人图根种(Orrorintugenensis)”。
至此,人类的最早化石记录达到600万年前。
迄今在非洲已经发现了大量200-400万前的人类化石,而在非洲以外还没有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
因此人类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发源于非洲。
早先认为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大约在100万年前。
90年代在格鲁吉亚发现17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和爪哇Mojokerto类化石地点测得的181万年前的的新年代数据使人们认为早期人类在大约200万年前开始走出非洲。
目前国际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
(1)早期人类是否起源于非洲及早期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
(2)现代智人的起源。
在这两个领域中国古人类研究都可能对之做出较大的贡献。
尤其在现代人起源方面是我国最可能做出重大贡献所在。
在时间上从这个热点向前追溯与人类何时走出非洲这个热点相衔接,就是早期人类走出非洲到达中国后的经历,也就是人类在东亚这个地区进化的过程,正是我国古人类学应该特别关注而且潜力最大的的领域。
主要问题:
1)研究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有何意义?
2)旧石器考古学在探讨早期人类起源和现代人类起源方面能够扮演什么角色?
3)中国更新世古人类在行为模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4)旧石器考古学还能在学术领域取得哪些突破?
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的意义:
1)基础科学的一个主要领域:
人类起源仍是科学界未被破解的重大谜团之一
2)现实意义:
正确认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3)人类的活动已经被列入地球环境改变的重要外力因素;
4)科学普及与教育意义
举例:
1)人是从鱼进化来的?
《自然》杂志报道中国云南境内生活在距今3.9亿年前的肯氏鱼化石上发现了陆生脊椎动物鼻孔进化的过程,表明包括人类在内的陆生脊椎动物是在3.6亿年前从硬骨鱼类中的肉鳍鱼类分化而来的。
2)人鸡共祖?
中美鸡基因组研究重大突破:
鸡有约60%的基因与人类相同,3.1亿年前鸡人同祖!
3)这一次真的找到了祖先?
2004年《科学》公布,在西班牙发现了一具1300万年前的新猿类化石,很可能是现在所有巨型猿类和人类共同的祖先。
4)【网易科技讯】德科学家发现:
人类进化和超新星爆炸有关?
在人类开始直立行走时期超新星爆炸所产生的射线导致了气候的变化,从而促成了人类的进化。
科学家并未确定宇宙射线会否对气候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但他们指出非洲的气候在280万年前确实开始变得更加干旱,而原始人类早期进化的许多重大事件和非洲气候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5)俄国科学家研究:
人类是基因病变的产物!
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发表研究结论,认为当初人猿相揖别是因为部分古猿的遗传基因发生病变,导致这支古猿向人类的方向进化,而基因正常的古猿发展成为今天的猿类。
人类是偶然的、基因病变的产物,而非必然的万物之灵!
什么是人?
工具的制造与使用者?
还是语言的拥有者?
60年代以前,古人类学界一般以能否制造工具作为划分人与古猿的界限。
研究发现:
制造工具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其他一些动物也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例如:
猩猩在使用工具;白秃鹫用石块砸开鸵鸟蛋;乌鸦用针刺捕捉虫子;海獭用石块砸开海蛎
语言:
人类是唯一拥有语言的动物?
古人类学界已经放弃以制造工具能力或文化行为来区分古猿与最早的人,改而采用生物特征标志作为划分人与猿的界限:
两腿直立行走
人类演化的主要阶段:
1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600-130MBP
2能人(Homohabilis)250-160MBP
3直立人(Homoerectus)170-20MBP
4智人(Homosapiens)
早期智人(archaicH.sapiens)20-10MBP
晚期智人(anatomicallymodernH.sapiens)
目前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集中在:
最初人类起源、直立人起源与演化、现代人类起源与发展三个领域。
在这三个热点领域中,考古学可以起怎样的作用?
人类远祖的起源:
古人类学(体质)与分子生物学起主导作用;考古学是配角
黑猩猩与人类:
基因96%相似
人类与现生大猿的系统关系5.7Ma7-8Ma11.6Ma14.4Ma
西班牙巴塞罗那130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
古猿是如何转变成人的?
环境的改变,非洲茂密丛林的退缩和消失,迫使部分猿类从树上到地面,从而演化为人类
虽然在非洲、亚洲和欧洲发现了众多的古猿化石,但对这些古猿相互之间系统演化关系的研究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究竟哪一种古猿是人类和现生猿类的共同祖先,由猿向人的转化过程是如何发生的还不是很清楚。
人类演化的第一阶段-南方古猿
托迈人700万年前乍得
千僖人600万年前肯尼亚
始祖种440万年前埃塞俄比亚
湖畔种420-390万年前肯尼亚
阿法种360-290万年前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
扁脸肯尼亚人350万年肯尼亚
羚羊河种350-300万年前乍得
非洲种300-230万年前南非
埃塞俄比亚种270-220万年前埃塞俄比亚肯尼亚
惊奇种250万年前埃塞俄比亚
包氏种220-130万年前坦桑尼亚
粗壮种200-150万年前南非
2001年7月米歇尔·贝鲁内领导的法国—乍得联合考古队在乍得朱拉卜沙漠发现的700万年前的头盖骨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
最近,《自然》发表了考古队的报告。
Toumai在分类学上的正式名称为Sahelanthropustchadensis,他可能是我们的直系祖先,但也可能不是。
可以确定的只是,Toumai支持灌木丛式的人类进化史模型,而否定梯级式模型。
乍得政府对这个发现极为重视,正在南非出席非盟组织首脑会议的代比总统提前回国,出席这个非同寻常的发布会。
在肯尼亚新发现的距今600万年前的“千僖人(MillenniumMan)”或原始人图根种(Orrorintugenensis)
新发现的意义
?
这些化石的年代与分子生物学推断的人猿分别时间相吻合,并呈现人猿混合的镶嵌
特征,是目前年代最古老的可能位于人猿分叉位置的化石成员
?
人猿最近的共同祖先生存时间比原来认为的要早,可能在700~600万年前
?
习惯性直立行走作为一种运动方式有可能在人猿分别之前,或早在已经绝灭的古猿?
目前发现的人猿最近的共同祖先化石和早期人类化石皆出土于非洲,非洲被普遍认为是最初人类的发祥地
在肯尼亚新发现的距今350万年前的扁脸肯尼亚人(Kenyanthropusplatuops)
1974年发现于埃塞俄比亚距今32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阿法种“露西”骨架。
这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南方古猿遗骸
直立人的研究热点
?
非洲直立人向欧、亚扩散的时间
?
欧亚地区直立人独立演化的可能性
?
直立人与后期智人的关系
?
直立人的行为特点
?
东西方文化差异
近10年来发现的重要直立人化石
?
Dmanisi,格鲁吉亚距今170万年
?
Ceprano,意大利距今80万年
?
Atapuerca,西班牙距今78万年
?
Daka,埃塞俄比亚距今100万年
?
中国南京汤山,距今35-58万年
?
爪哇直立人的年代距今180万年
直立人化石的分布
直立人的扩散
?
传统观点认为直立人走出非洲的时间不早于170
万年前。
但日益增多的证据显示直立人走出非洲
的时间比原来想象的要早;
?
以往认为直立人的生存年代在距今170-20万年
前。
新的年代数据显示东亚直立人可能一直生存
到距今5.3-2.7万年前;
?
有人提出取消直立人,将其并入智人;东亚直立
人是演化的旁支,不是现代人的祖先。
印尼”矮人”-弗洛里斯人化石及复原图:
《科学》2004年度十大成果之一
非洲直立人向亚洲扩散的时间
?
在Dmanisi、爪哇、元谋发现距今170万年前的直立人化石
?
在中国人字洞、龙骨坡发现距今200万年左右的石制品
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出土200多万年前的石器
在巫山龙骨坡发现的化石和石制品,年代可能近200万年。
对“人类化石”的属性存在争议。
2001年《自然》刊登了小长梁年代的论文
2004年《自然》又刊登了马圈沟年代的论文
马圈沟和小长梁发现目前东北亚最早的文化遗存,是探讨直立人向该地区扩散的时间、路线和过程的重要材料。
最早的用火证据用火是人类早期的一项重要技术发明。
在南非Swartkrans洞穴和肯尼亚Chesowanja遗址出土距今100-150万年前的人类用火遗迹;在中国元谋、匼河等遗址也曾被报道发现早更新世用火遗迹。
这些证据未被认可,但学术界认为人类在很早的时期就懂得了用火,并以此驱赶猛兽、温暖住处、辅助狩猎和加工食物。
考古学家在以色列GesherBenotYa-aqov遗址现场发掘出79万年前用火遗迹
关于周口店的用火证据
?
历史:
用火遗迹的发现与确认
?
挑战:
EvidencefortheuseoffireatZhoukoudian;Geologicalanalysisdampsancient
Chinesefires(ScienceVol.281,10July1998)
?
应对:
新的研究的弊端;对过去证据与结论的重新审视;新的工作
关于直立人的狩猎行为
?
Man,theHunter
?
Woman,theGatherer
?
Earlyhominid,theScavenger
Human,theRunner
比较解剖学研究发现人类在200万年前已经具有了长跑的能力。
长跑能力是人类特有
的,是高度进化的结果,比直立行走更有进化意义
东西方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差别:
有、无?
为什么?
造成非洲与欧亚直立人文化行为差异的可能解释
?
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早于手斧技术的出现
?
在直立人形成之前人类就已经向欧亚扩散
?
奥杜威于与阿舍利手斧技术在非洲的并存提示
当时存在两个文化类型的人群。
生存竞争导致
奥杜威人群向非洲以外扩散;
?
环境适应:
原料、熊猫-竹子、相对隔离
?
非洲和非洲以外的手斧类石器文化可能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莫维斯线假说(MoviusLine)
内容解释争论
一些学者,尤其是中国学者,极力想将莫维斯线擦掉。
观点:
?
中国在百色、洛南和丹江口地区发现一定数量的手斧。
虽然大多地点的地层和年代
不很清楚,但中国存在旧石器时代的手斧是勿庸置疑的。
因而以手斧为标志为莫维斯线立界,是不能成立的。
?
但中国的手斧在数量上和形态、技术上与阿舍利手斧、莫斯特手斧有较大的差别。
?
以勒瓦娄哇技术的有无为尺度,东亚与非洲和欧亚大陆西部在旧石器文化面貌上有
明显的不同。
?
差异是无可否定的。
问题是如何解释。
特点鲜明的中国旧石器文化传统成因
?
文化边缘论
?
竹器主角论
?
环境决定论
?
原料决定论
?
技术隔代失传论
?
热点丛林过滤论
考古学阐释:
三万年以前中国古人类在生物进化与适应行为方面的特点
连续性:
石器类型与技术一脉相承:
直立人智人体质上连续进化
稳定性:
石器文化与技术的高度稳定:
行为方面未出现大的变化
因地制宜性和与环境的和谐性:
对生存环境的选择:
近水、向阳、易取石器原料、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平原-山地过渡地带;对大自然进行攫取的大型尖刃工具不发达;除许家窑遗址外,很少出现大量、过度捕杀猎物的场面。
高频迁徙性:
与大自然保持和谐、进行浅程度开发的一个结果是经常迁徙移动,以寻找利用新的资源。
表现在中国南、北区域文化圈内文化遗存的高度雷同性以及(除周口店等少数遗址外)大多遗址文化堆积薄、人类连续占据的时间短。
维持这种方式的一个前提是人口密度低,很少发生地盘、资源之争。
这种行为方式也增强了古人类群体对多变波动的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即总是迁移到最适宜的地方生存,从而可以不必强迫在技术和文化方面发生重大适应性调整
务实性:
就地取材、不刻意寻找优质材料、对工具只进行简单的加工、不追求规范化和美学效果、直接使用未加工的石片等现象说明文化的创作者采取十分务实、简便的生产、生活策略。
灵活机动性:
北京猿人用砸击法开发脉石英;三峡晚更新世人类用摔碰法开发圆滚、
《鱼类的起源和演变ppt》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鱼类 起源 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