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10126323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2.72KB
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梅格与人格
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呢?
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想价值完全吻合。
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
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
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
而高雅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质索,所标榜的气度。
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
“此花不必相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
”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
放翁《梅》诗也说:
“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保冰雪颜。
”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契合了。
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
戴禺说:
“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
”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
清恽寿平《梅图》说:
“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
”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作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
也正因为梅花具有此种不屈的品格,它才冲寒而发。
为了将美好的春天的信息,尽早报告给人间,梅花心甘情愿被雪礼葬,在所不惜: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为传春消息,不惜雪埋藏。
”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真可感天地,泣鬼神!
再次是梅花的景物陪衬。
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环境的是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托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宋杨无咎《柳梢青》云:
“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
”这就是梅花的陪衬意象群:
寒雪、淡月、清流、薄(疏)雾、劲松、瘦竹。
其清一贯,其骨相通。
张道洽《梅花》诗云:
“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
”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惟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唐朱庆余《早梅》诗更是将雪、露、松、竹与梅并在一起写,让人们受到最清幽、最高雅的浑融境界的视觉冲击:
“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
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
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
”万物难陪,只有雪、露、松、竹,堪与“一处栽”也。
众多的意象,将梅花的形象衬托得愈发幽雅、高贵。
《孤本元明杂剧》中有《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
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正式出现“岁寒三友”,还是在南宋期间,如陆游《小园竹问得梅一枝》云:
“如今不怕桃李嗔,更因竹君得梅友。
”梅与竹,不仅为“友”,而且同属于“君”。
林景熙《五云梅舍记》说:
“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
”因为这三种植物,它们所象征的中国士人的那种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节选自张福勋《梅花诗话》,有删改)
1.下列对梅姿“疏影瘦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说明古梅的疏影瘦身,甚合高雅之士的身姿。
B.梅的“疏影瘦身”,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一种不屈精神。
C.疏影横斜的枝条,历经沧桑的苍皮是士人不向恶势力妥协的人格力量的象征。
D.梅花具有“疏影瘦身”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它情愿被雪埋葬,也要尽早报春。
2.关于“梅花与人格胶合”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花在诗词中出现,往往配合着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它们之间清淡一致,风骨相合。
B.梅花色淡气清,表现高雅脱俗,文人学士追求高雅脱俗,二者气质风格相合。
C.梅花冲寒而发,不畏恶劣环境,士人崇尚不畏强暴,不向恶势力屈服,二者人格相合。
D.梅花“淡雅”,梅格“孤高”,竹子才是它的好朋友,这与文人雅士的交友志趣相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观赏梅花不要着眼于梅的香色,只观赏梅花的峥嵘大节就够了。
因为梅花之神在“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
B.最早在元朝就出现了“岁寒三友”的说法,表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三者之间的相同品节,它们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完全一致。
C.《孤本元明杂剧》中的《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也是为了衬托梅花,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D.诗人在写梅花时,往往将雪、露、松、竹放在一起写,让人感受到最清幽高雅的视觉享受,让梅更加高贵、幽雅。
【答案】
1.D
2.A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此题参考文章第四段“也正因为梅花具有此种不屈的品格,它才冲寒而发。
为了将美好的春天的信息,尽早报告给人间,梅花心甘情愿被雪礼葬,在所不惜”,由此可知D项中梅花的“疏影瘦身”的特征有误,张冠李戴。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梅花在诗词中出现,往往配合着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它们之间清淡一致,风骨相合。
此项不是题干中的“梅花与人格胶合”的理解。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此项表述太绝对。
观赏梅花首先还是看它的形状,闻它的香气,进而品其气质。
B.原文中说“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正式出现‘岁寒三友’,还是在南宋期间”,据此可知此项日期表述有误。
C.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岁寒三友”的关系是并列的,它们所象征的中国士人的那种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完全一致的,不存在陪衬的问题。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
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
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
呜乎!
其志亦大矣。
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①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
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
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
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
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
女七人。
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注】①伯喈:
汉代的蔡邕;茂先:
晋代的张华。
学识文采均一流。
4.(本题4分)下列对文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纯实不欺 欺:
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
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
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
询问
5.(本题4分)下列各组句子,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笃志好礼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①其志亦大矣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①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①以为君得文忠之学 ②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
6.(本题4分)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B.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C.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D.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7.(本题4分)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铭”本是记载、镂刻之意,铭刻在碑上。
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警醒自己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本文。
B.“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各个朝代太学的称谓各有不同,夏称“序”,商称“学”,周代称“庠”。
孔子杏坛讲学即是太学的模式。
C.名讳,旧指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
旧时生前曰名,死后曰讳。
“讳发”及文中的“讳修”指的是已经故去的欧阳发和欧阳修。
D.“崩”,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太后的死,如“驾崩”“山陵崩”。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叫“薨”,庶人死曰“死”。
8.(本题4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
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讲解教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
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
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
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9.(本题4分)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答案】
4.C
5.C
6.A
7.B
8.D
9.
(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要必申其意”意为“一定要表明自己的想法”,可见这里的“申”不是“施展”,而是“申明”“表明”。
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①“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和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两句中的“之”都是代词,“这”。
A.①“而笃志好礼”句中的“而”是表转折的连词;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句中的“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B.①“其志亦大矣”句中的“其”是代词,他的;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句中的“其”是语气副词,表祈使。
D.①“以为君得文忠之学”句这的“以为”是“认为”。
②“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把它作为”。
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断句要先确定句子大意,本句大意是“只探讨古人最初的学说,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君臣世系、制度文物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学问,他没有不研习的”。
再结合断句的一般规律,如“君臣世系”“制度文物”“天文地理”等句式结构相同,可以作为参考的标准。
7.本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孔子杏坛讲学即是太学的模式”错误。
孔子杏坛讲学不属于太学模式,而是私人授徒的教育模式。
8.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理解错误。
按照原文最后表述,“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即“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他被安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他父亲欧阳修的墓旁,他的儿子欧阳宪来请求我为他父亲写此篇铭”。
可见是欧阳宪来请求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9.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文言翻译要先确定句子大意,明确得分点,本题得分点有:
(1)“号”,人称;“以”,介词,用;“检束”,检点约束;“徒”,学生,学徒;
(2)“治官”,担任官职;“无”,无论;“苟简”,草率简略;“所创立”,所字结构,所创立的东西;“更”,更改。
确定了这些得分点,再翻译其他的句中成分即可,注意语意通顺。
【备注】【文言文参考译文】
君姓欧阳,名发,字伯和,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欧阳修的大儿子。
他为人朴实诚实,不欺骗人,表里如一,淡泊名利,没有什么特别爱好,只是专心一意爱好礼义,在学习方面很刻苦。
胡瑗掌管太学,号称大儒,用法律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这时候他的父亲欧阳修已经显贵,他年龄已15岁,以老师之礼对待胡瑗,恭谨温顺,谨小慎微,又尽其所能讲解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年长以后,更加专注学习和问难,他不钻研科举方面的文词,只探讨古人最初的学说,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君臣世系、制度文物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学问,他没有不研习的。
他研究学问不致力于抄袭掠取他人的成果来应付眼前的需要,一定刨根究底,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论定编次,分门别类,对某一问题的考证一定要有所得,获得的结果一定能够得到运用。
唉!
他的志向远大啊!
然而他与人相处不随便附和,论辩事理时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即使)遇到权贵也不稍微屈从退让,一定要表明自己的想法,因此也不肯轻易运用他所拥有的知识,人们也很少能真正了解他。
他死了,现在眉山的苏轼哭他,认为他得到了他父亲欧阳修的学问,是汉代蔡邕、晋代的张华这样的人。
他担任殿中丞时,曹太后死了,皇帝下诏书要求确定皇曾孙服制。
礼官陈襄拿不定主意不能解决,正要上朝,召请欧阳发询问相关制度,他不慌不忙地阐述,陈襄就上奏朝廷,采用他的建议。
当时朝廷正下达司天监讨论古代占问天象的书是否相同,将调和综合为天文之书,长时间不能完成,而陈襄正总管这件事情,就推荐他负责修订。
他为之推求、考证正确、错误,采纳、舍弃、比较、排序,书写成后,皇帝下诏收藏于太史局中。
他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他写成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等,没写完的书还有十多部。
他的夫人吴氏,是过去的丞相吴充的女儿,被朝廷封为寿安县君。
欧阳发有一个儿子,叫欧阳宪,担任滑州韦城县主簿。
有七个女儿。
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他被安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他父亲欧阳修的墓旁,他的儿子欧阳宪来请求我为他父亲写此篇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问题。
武昌怀古(栖一①)
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
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②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
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
【注】①栖一:
唐末五代诗僧。
②台榭:
孔颖达疏《尚书》曰:
“台,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也。
台上有屋谓之榭。
”后世多称“歌舞台榭”。
10.(本题10分)作者为何发出“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的感叹?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1.(本题10分)这首诗的颈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0.①看到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山川之上,昔人遗迹还历历在目;歌舞欢乐仿佛就在昨日,而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年,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眼前的一切令人忧烦。
②此情此景,令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
11.①描绘了冷寂凄凉的场景:
夕阳西下,疾风吹树,蝉声响亮,秋岛之上,冷雨漫天,群雁横立。
以哀景渲染哀情,眼前的风满树和耳畔的蝉响,漫天秋雨远处孤岛横立的秋雁,皆是悲伤景象,让人惆怅满怀,不能自已。
②由远及近,写出了开阔的景象。
③用动态反衬“悄然”,生动传神。
④从怀古转向现实,增强了诗的丰富内涵。
【解析】
10.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由题目“武昌怀古”可知这是一首吊古抒怀诗,多写古今盛衰、沧桑变迁之感。
作者感叹“世事如流水”指的就是古今剧变。
变化主要体现为战乱不止的时代已经过去;昔日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早已不见踪影,空有遗迹让后人凭吊;热闹的舞榭歌台早已风光不再。
让人顿生兴亡如梦、世事成空之感。
1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是写景联,分析写法特点时要从写景的角度、修辞、顺序等入手;环境氛围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一致,从情景关系上看,属于寓情于景;前两联写的是古人古事,此联写的是眼前之景,尾联是直接抒情;从结构上说,颈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寡人之于国也》中“ , , ”三句指出,施行王道必须认真办好学校教育,并给老百姓讲述孝、敬之道,年轻人才知道尊敬老人。
(2)《荀子•劝学》中“ , ”两句用比喻形象地揭示了“用心躁也”的后果。
(3)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明确指出农民军的武器不如九国的精良。
【答案】
(1)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锄櫌棘矜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理解题干中所指的句子内涵。
注意一些难写字,易错字。
(1)“庠”,“颁”;
(2)“蟹”,“螯”,“鳝”;(3)“锄櫌棘矜”,“铦”,“钩戟长铩”。
第II卷(非选择题)
四、散文阅读
13.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问题。
何泽慧:
风骨无需雕饰
10年前,从中关村到玉泉路的公交车上,每天都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去上班,穿件打补丁的衣服,一双军绿色的解放胶鞋,下班的时候还会带上两个单位食堂里买的馒头。
2006年,92岁时,她不小心摔断了腿,但痊愈之后照样去单位,单位每次会派一辆小巴车接送。
“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
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
”同窗王大珩贺何泽慧90华诞诗,诙谐打趣。
朴素不仅是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参加国际会议仍如此,她脚上穿的鞋,打了三层补丁;她提着人造革书包,带子断了,用绳子扣着,革裂开了,用针缝起来……
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而是一位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
她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3年起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1946年起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试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在物理学界,她赫赫有名,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从2005年到2010年,温家宝总理先后六次看望她,让更多人知道了她的名字——何泽慧。
当然,何泽慧的出名还因为她的丈夫——钱三强。
两人是清华同班同学。
大学毕业后,何泽慧去了德国,钱三强考到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
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
何泽慧给七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了一封信,问钱三强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
信很短,因为战争时期,交战国通信,限定25个单词。
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美好姻缘就是从这封短信开始的。
1946年春天,何泽慧离开德国,来到了战后的巴黎,与钱三强正式结婚。
婚后,二人同在居里实验室工作,共同发现了核裂变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轰动世界。
从此他们的生活和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事实证明,他们用一辈子的风雨与共、相依相携履行了爱的承诺。
朴素而久远的不仅有爱情,更有对国家的挚爱。
何泽慧老人一生的重大选择,无不和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
“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这不是赞颂,而是对何泽慧那一辈学人的精神世界的白描。
1936年清华毕业后,何泽慧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这位喜欢听评弹的苏州女子,在抗日救亡的时代,毅然选择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
l940年,她以论文《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她坚信只有科学能够使祖国尽快摆脱贫弱落后的局面。
l948年夏,何泽慧同钱三强一起带着刚出生七个月的女儿,回到祖国,参加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组的组建。
由她具体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于1956年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
1955年初,何泽慧积极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
1958年,中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
她是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最早的推动者。
2011年初夏,97岁的老人驾鹤西去。
人们前往她家吊唁,发现她住的是一套老旧的单元房,灵堂则是她不到14平方米的小客厅。
遗像上的老人满头银发,微微抿嘴,淡淡微笑,朴素一如生前。
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朱光亚、何泽慧……相继辞世的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风范绝代,倾慕后世,风骨伟岸,无需雕饰。
在苏州十中校园,原来的振华女中,有两块篆刻遥遥相对。
一块是l932年何泽慧毕业时写下的“仁慈明敏”,一块是2006年,何泽慧为百年母校的题词——“爱国奋进”。
从“仁慈明敏”到“爱国奋进”,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80多岁的老太太乘公交车上班,穿补丁衣服和胶鞋,下班的时候还带上从单位食堂里买的馒头。
这些事件体现了何泽慧朴素的品质。
B.何泽慧与钱三强情深意长,早在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时,在德国留学的何泽慧就曾给在法国的钱三强写信,明确表达自己的心意。
C.何泽慧将事业与国家紧密相连,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了亲爱的祖国,“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便是真实的写照。
D.何泽慧老人去世时,人们发现她住的是老旧的单元房,客厅很小,旨在说明总是赞扬科学家朴素是不够的,国家要切实改善科学家的生活。
E.本文主要通过一系列的事迹来体现何泽慧无需雕饰的风骨,并运用外貌描写等手法来表现她“仁慈明敏”“爱国奋进”的精神品质。
(2)为什么说何泽慧“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
请简要分析。
(3)文章第一段从何泽慧八九十岁写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4)文章最后写道:
“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
”结合何泽慧的一生,从“朴素”和“信仰”中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AC
(2)为人处世:
①朴素。
生活中衣食住行尽显朴素的作风。
②对爱情忠贞不渝。
她与钱三强有朴素而久远的爱情,他们用一辈子的风雨与共、相依相携履行了爱的承诺。
③爱国。
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一生的重大选择都与国家需要有关。
做学问:
④热爱工作,执着事业,科研成就卓著。
追求无止境,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事业,在物理学界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引领了中国乃至世界物理学的发展,精益求精,成绩卓著。
(3)倒叙手法。
作用①:
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先极言她的普通,与下文“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而是一位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构成极大反差,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加深读者印象。
②具体描述起到强调作用。
用真实的生活场景表现何泽慧的生活简朴、对事业的执着,这是何泽慧人格上闪光的一面,放在开头起到了强调作用。
(4)观点一:
朴素
朴素是一种简单、纯粹的生活态度,可以使人心无旁骛,坚定执着。
①何泽慧在物质生活上极尽简朴,她把全部心力都投入到事业上,在工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②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爱情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事业追求之上,一生风雨与共,相依相携,虽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大竹县 中学 学年 二月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