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012109
- 上传时间:2022-10-1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3.35KB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训练
【例题精析】
(一)“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汪金友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
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
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
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
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
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
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
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上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
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
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
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相对于父辈,现在的青年人大都生长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里。
没有缺过吃,没有缺过穿,没有吃过苦,没有发过愁。
从小到大,一直被关心和照顾。
书倒是读了不少,但路却走得不多。
所以当他们即将走出校门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补上“走路”这一课。
勇敢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广阔的天地去。
把“万卷书”融入到“万里路”上,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
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
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
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
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
寻找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积累。
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在为找工作奔波。
有的投了简历,石沉大海;有的参加了面试,未破聘用。
但这只是万里征程的第一步。
此处不行,就到彼处;高处不行-,就到低处;闹处不行,就到静处。
说不定,越是偏僻和陌生的地方,越有好风景。
越是在基层,越能够磨练意志、施展才华、增长本领。
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
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2.开篇引用胡总书记话的作用是:
(1)
(2)
3.你是如何理解“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这句话的?
4.首段中有这样一句话: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一项是()
A.李时珍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尝遍百草,数十年如一日搜集整理、笔耕不息,终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B.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亲自到室外观测气候,进行记录,为我国气象规律的探索留下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
C.梁启超小时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善于总结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
D.司马迁10岁开始“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完成史学巨著《史记》打下坚实基础。
5.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完本文后,请结合文意,谈淡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二)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母语之中。
关爱母语,往小里说,有助于人们顺畅地交流和自由地表达;往大里说,则关系到民族认同和文化接续的大话题。
我们深情地凝望美丽的、充盈着浓浓人文气息的母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诗人余光中的诗句为汉语蕴涵的人文精神做了生动的注解。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汉语认识世界,接纳客体,并不断丰富完善我们的精神世界。
孔子的汉语,李白的汉语,苏东坡的汉语,鲁迅的汉语,沈从文的汉语……中华文字列队而来,曾经和正在给予我们多少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陶冶!
我们也同样殷切地关注着母语表情达意的工具价值。
专家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交流表达”能力是一个劳动者的核心技能之一。
此方面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自身吸纳信息和沟通外界的成效。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冷落母语的情形。
无论是汉语的()性还是( )性,在目前的社会生活里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关切。
可能我们习焉不察,可能我们顾此失彼,但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摆在我们的面前,汉语曾经的魅力正在逐渐消退。
新八段文体的质木无文、套话连篇,部分网络语言的粗俗失范等等,都在提醒人们要关爱母语。
我们不一定赞同一些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主张,但我们同样不赞同对汉语的 、 甚至。
由此我们郑重呼吁:
要关爱、重视母语,要学好用好我们的母语。
在社会层面,提倡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在管理层面,有关方面应该将汉语能力列为一种评价制度,实事求是,规范要求;在文字使用频繁的一些行业,比如新闻、司法、经济、教育等领域,提倡规范使用汉语。
我们相信,越是在开放、发展的大语境下,母语的天空越是自由开阔。
1.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给本文拟一个醒目的标题:
2.文中第一自然段给我们点示的是:
3.根据第二、第三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填入第四自然段括号中的两个词应分别是:
4.要将“冲击”、“践踏”、“冷落”三个词还原于第五自然段中的横线,其顺序是:
5.阅读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概括本文的要点:
①
②
③
④
(三)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
不是;失意吗?
不是;老吗?
死吗?
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
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空虚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
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定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
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甘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进快乐。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有人说:
“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这却不然。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三岁小孩子。
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选自《饮冰室全集》)
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4分)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失意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2分)
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4分)
(1)“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字以内)。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0字以内)(3分)
5、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2分)
6、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3分)
【实战演练】
(一)给人生加个意义
那是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学。
从我的演讲一开始就不断地有纸条递上来。
纸条上提得最多的问题是——“人生有什么意义?
请你务必说真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话了。
”
我念完这个纸条以后台下响起了掌声。
我说你们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很好,我会讲真话。
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对着浩瀚的苍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反复地思索过这个问题。
我相信,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会无数次地叩问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
我想了无数个晚上和白天,终于得到了一个答案。
今天,在这里,我将非常负责地对大家说,我思索的结果是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句话说完,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如同旷野。
但是,紧接着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那是我在演讲中获得的最热烈的掌声。
在以前,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暴风雨般的掌声”这种话,觉得那只是一个拙劣的比喻。
但这一次,我相信了。
我赶快用手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但掌声还是绵延了若干时间。
我说,大家先不要忙着给我鼓掌,我的话还没有说完。
我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不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
是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充斥在我们的周围。
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
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
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
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
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谆谆告诫的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
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了自己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身的决心?
那一天结束讲演之后,我听到有同学说,他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听到一个活生生的中年人亲口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其实,不单是中国的年轻人在目标这个问题工漂浮不定,就是在美国的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有很多人在青年时代也大都未确立自己的目标。
我看到一则材料,说某年哈佛的毕业生临出校门的时候,校方为他们做了一个有关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足27%的人完全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近期目标,只有3%的人有着清晰长远的目标。
25年过去了,那3%的人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坚韧努力,成了社会的精英,而其余的人,成就要相差很多。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议论文 阅读 训练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