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届高三复习模拟检测10加详细解析.docx
- 文档编号:10120624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62.49KB
鲁教版届高三复习模拟检测10加详细解析.docx
《鲁教版届高三复习模拟检测10加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届高三复习模拟检测10加详细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届高三复习模拟检测10加详细解析
鲁教版2011届高三复习模拟题(十)
地理
说明: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2.当地球在甲位置时
A.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B.南极昆仑站正值极夜
C.三峡水库处于蓄清期 D.潘帕斯草原处于枯黄期
【解析】该题组是以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为情境,考查地球运动以及气候的相关知识。
第1题,由图可知,甲距太阳较近应为东至或近日点附近(1月前后),乙地位于远日点(7月)前
,则从甲
运行到乙期间的选项不难判断。
选B。
第2题,时间为1月前后,黄河进入汛期是夏季(7、8月);此时南
极圈极昼,故不存在昆仑站极夜之说;潘帕斯草原位于南美阿根廷,正值湿季。
选C
读下列城市发展过程表,完成3~4题。
主要指标
人口增加数的差异
发展阶段
城区
郊区
整个都市区
1
+
-
+
Ⅰ
2
++
+
+++
3
+
++
+++
Ⅱ
4
-
++
+
5
-
+
±0
停滞期
6
--
+
-
Ⅲ
7
--
-
---
8
-
--
---
Ⅳ
9
+
--
-
10
+
-
+
Ⅴ
+:
人口增加++:
大幅度的人口增加
-:
人口减少--:
大幅度的人口减少
3.表中Ⅰ、Ⅱ、Ⅲ、Ⅳ、Ⅴ依次分别表示
A.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
B.城市化-再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城市化
C.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再城市化-城市化
D.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再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
4.城市郊区化是一个
A.城区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大大增加,整个都市区人口减少变慢的过程
B.城区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大大增加,整个都市区人口增加变慢的过程
C.城区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大大减少,整个都市区人口减少变慢的过程
D.城区人口逐渐增加,郊区人口大大减少,整个都市区人口增加变慢的过程
【答案】3.A4.C
【解析】该组题目是以城市发展过程表为情境,考查城市化的一般进程和城市郊区化的主要特征等内容。
第3题,Ⅰ阶段:
都市区人口增长,符合城市化的特征;Ⅱ阶段:
城市郊区人口大幅的增加,符合城市郊区化的特征;Ⅲ阶段:
都市区人口大幅度减少,符合逆城市化的特征;Ⅳ阶段:
城区人口恢复增加,符合再城市化的特征;Ⅴ阶段:
都市区人口恢复增加,符合城市化的特征。
故选A。
第4题,城市中心人口减少,城市郊区人口增加,这是城市郊区化的典型特征。
故选C。
(2009宁夏高考文综9~11题)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
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
据此完成5~7题。
5.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A湖滩面积大,水浅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6.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A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7.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B围湖造田
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解析】该题组是以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为情境,考查河湖水文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内容。
第5题,湖面宽广,湖岸线长,滩涂面积大。
选A。
第6题,受降水量以及长江径流量变化影响,夏季湖水水量大,淹没一些滩涂,形成“一大片”的景观,冬季水量减少,一些滩涂露出水面,形成“一条线”。
选C。
第7题,湖面缩小的原因有几种情况,一是注入湖泊的河流水量减少,造成湖水水量减少,水位降低,湖面缩小;二是河流泥沙淤积在湖中,使湖泊库容减少,湖面缩小;三是人类围湖造田,人为造成湖面缩小。
选B。
今年第17号热带风暴“芭玛”的中心11日17时位于海南省万宁市东偏南方约260公里的南海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
预计,“芭玛”将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将于12日白天在海南三亚到文昌一带沿海登陆。
受“芭玛”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11日夜间到12日白天,南海中北部海域、琼州海峡、北部湾、广东沿海、海南东部沿海将有6-8级大风,阵风可达9-10级,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台湾沿海、福建中南部沿海、浙江沿海将有6-7级大风,阵风8级;海南大部和广东西部沿海将有大到暴雨,其中海南东部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
据此回答8~10题。
8.下图中能够反映“芭玛”气流运动特征的是
9.下列不是“芭玛”造成的危害的是
A.城乡积涝B.局地山洪C.山体滑坡D.地震
10.台风往往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要人文原因是
A.地势低平,泻洪困难,内涝严重B.风暴强度大,易深入内地
C.人口密度大,人口、城市集聚D.防灾意识弱,防灾能力低
【解析】该题组是以今年的17号台风“芭玛”为情境,考查大气运动以及自然灾害等相关知识。
第8题,台风(北半球)是一个低压系统,与气旋类似,不同的是,气旋中心是上升气流,而台风也是上升气流,但是台风中心的台风眼是下沉气流。
选C。
第9题,台风易造成暴雨、大风、风暴潮、巨浪等灾害以及由暴雨、大风引发的各种次生灾害,但是不会引发地震。
选D。
第10题,台风造成的损失的人为原因是人口密度大,人口城市密集,因为台风发生的区域位于东南沿海。
选C。
读下图,完成11~13题。
11.图示剖面应是
A.30°SB.30°N
C.40°SD.40°N
12.图中L、S依次表示
A.德干高原大西洋B.横断山区大西洋
C.横断山区太平洋D.德干高原太平洋
13.图中位于板块交界处的是
A.喜马拉雅山脉B.伊朗高原C.印度河D.长江中下游平原
【解析】该题组是以地形剖面图为情境,考查地图、板块等知识。
第11题,由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信息可判断。
选B。
第12题,由30°N(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原可知,L为横断山区,S为太平洋。
选C。
第13题,喜马拉雅山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挤压隆起形成。
选A。
下图为某机场区位示意图,该机场位于29°18´N,90°55´E。
完成14~16题。
14.影响该机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海拔B.地形C.水源D.交通
15.图中河流可能是
A.布拉马普特拉河B.长江C.雅鲁藏布江D.澜沧江
16.图示区域自然环境中,对人类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主要是
A.低温和雪灾B.水质差和空气稀薄
C.空气稀薄和紫外线强D.沙尘暴和紫外线强
【解析】该组题目是以某机场区位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区位因素及此区气候特征、河流、光照等内容。
第14题,首先区域定位,由经纬度判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南部西藏自治区内,根据等高线数值进一步确定此区域机场选址的主导因素是地形,故选B。
第15题,根据河流分布解答,第16题,地势高气温低,空气密度小,光照强,其对健康不利的是C选项。
【答案】14.B15.C16.C
读下图,完成17~19题。
17.图示水利工程是
A.水利枢纽B.水电站C.全流域治理D.小流域治理
18.该水利工程的地理影响在于
A.解决降水时间分配不平衡所造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B.不会对气候产生任何影响
C.对植被状况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D.加剧水土流失
19.最适合该水利工程分布的区域是
A.华北平原B.青藏高原C.黄土高原D.柴达木盆地
【解析】该组题目是以水利工程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区域治理的相关内容。
第17题,图中水坝主要来调水调沙,主作用不是发电,而且单纯通过水坝不能完成全流域治理,其主要体现保持水土这一功能,故为D.第18题,考查水坝的作用,蓄水调节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增加水汽,保持水土,从而减弱水土流失,故选A。
第19题,与治沙密切相关的是黄土高原。
【答案】17.D18.A19.C
读下图,完成20~22题。
20.图示农作物中,生产周期最长的是()
A.林和草B.棉花C.小麦D.玉米
21.图示农作物中,生长过程跨越冬季的是()
A.小麦B.林和草C.大豆D.水稻
22.能够体现地理事物纬度地带性差异的组合是()
A.水稻-小麦B.林-草C.大豆-棉花D.玉米
-小麦
[答案]20.C21.A22.A
[解析]该组题目是以小麦等农作物生产周期图为情境,考查读图能力和地理事物的地带性分布等内容。
第20题,图中所示,小麦的生产周期长达约9个月。
第21题,小麦的生产周期始于九月中旬,终于第二年的六月中旬。
是图中唯一跨越冬季的农作物。
第22题,水稻的集中分布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小麦的集中分布区是温带地区。
故选A。
读下图,完成23~25题。
23.如图所示,土石崩塌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A.暴雨B.泥石流C.滑坡D.地震
24.河道被阻塞之后,在河流的上游河段将会形成()
A.堰塞湖B.水库C.水坝D.水流变小
25.图示现象发生后,从趋利避害的角度考虑,可采取的措施是()
A.取走赌塞河道的土石B.可在土石坝的基础上,建设水库
C.开挖新的河道D.疏散下游两岸的居民
[答案]23.C24.A25.B
[解析]该题目是以堰塞湖形成原理景观图为情境,考查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与治理、堰塞湖的形成等内容。
该题组的解题关键是读图破解有用的信息。
有“土石崩塌,阻塞河道”和“河川的水流变小了”等文字信息,也有岩层、土层阻塞河道的等符号信息等。
第23题,关键是区
别泥石流与滑坡,前者含水量高,移动性较强,故选C。
第24题,河流径流被其他物体阻塞河道并形成的积水,称之为堰塞湖。
故选A。
第25题,ACD三项均属于单纯避害,维B项即趋利又避害。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本卷共4大题,共50分。
第Ⅰ卷得分
第Ⅱ卷得分
总分
核分人
26.(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城市换乘枢纽是实现城市多种交通方式之间转换的平台。
材料二我国某城市换乘枢纽最优点位置示意图
(1)读图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空间排列的基本规律。
(6分)
(2)试分析影响城
市换乘枢纽的主导区位因素。
(4分)
【答案】(10分)
(1)自城区中心向外,功能区大致依次为商业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等。
(4分)
该排列形式符合地租水平自城区中心向外递减的规律。
(2分)
(2)最优点靠近商业区,显示客(人)流量是其主导因素之一;(2分)位于交通干道交汇处,显示交通便利是其主导因素之二。
(2分)
【解析】该题是以我国某城市换乘枢纽最优点位置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城市换乘枢纽的主导区位因素等内容。
第
(1)题,该题问的是城市功能区的基本规律,应结合图示内容回答一般城市的功能区分布规律。
第
(2)题,城市换乘枢纽尽管教材中没有出现,但是,图中显示了换乘枢纽的位置,通过读图结合影响交通的一般区位因素,就不难确定主导区位因素。
27.(10分)读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数码所表示的含义。
(6分)
①②③原
料④⑤
⑥燃料⑦⑧肥料⑨⑩沼气渣
(2)请说出图示农业类型的名称并简要分析其地理意义。
(4分)
[答案]
(1)①原料②肥料④饲料⑤燃料⑦饲料⑨废弃物(6分,一项1分)
(2)农业类型:
生态农业(1分)
地理意义: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等);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布局。
(3分,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
)
[解析]该组题目是以沼气的生产流程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类型等内容。
第
(1)题,①是种植业产品——谷物,用来做加工业的原料,考生在形成答案时,应考虑其他以提供的选项,故应答“原料”。
通过发生沼气之后,沼气作为燃料提供给生产和生活使用,沼气渣既可作为饲料用于养殖业,亦可作为肥料用于种植业。
第
(2)题,图式
农业生产的类型,产品和废弃物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又减少了化工产品的使用,故属于生态农业。
其意义只要是从形成和谐
的人地关系方面予以考虑。
28.(14分)(珠海市200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9年2月2日监测的2008年入冬以来全国气象旱涝分布图(下图)
材料二2008年11月下旬以来,中国北方降水量明显偏少,北方地区正在遭受大范围干旱。
中国气象局专家表示,这次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程度之重历史少见。
加上入冬以来几次强降温天气过程造成旱冻交加,对农作物安全越冬及正常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材料三根据1950~1990年的资料统计,我国年平均干旱受灾面积为2085.1万公顷,洪涝受灾面积842.5万公顷。
在1951年至1990年的30年中,全国共发生干旱300次,洪涝236次。
材料四对1978年至1989年12年全国旱灾面积、水灾面积和粮食单产进行序列分析发现,粮食单产与旱灾面积显著相关,而与水灾面积几乎无相关关系。
材料五我国1950-1991年间西北地区、东北地
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六个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下图)
(1)读上图,2008年入冬以来,冬季蒸发较大,降水较少是导致我国北方____(粮食作物)主要产区干旱的直接原因。
该粮食主产区遭受重旱灾害威胁的省份主要有河北、、等地。
(3分)
(2)材料五中,a是西南地区、c是东北地区、判断图中其他字母表示的区域:
b,d,并以b为例
说明其判断依据。
(4分)
(3)结合材料五,请分析e、f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自然原因。
(2分)
(4)结合材料三和四,请概括我国旱灾严重性的特点。
(3分)
(5)2008年入冬以来的干旱,已影响到我国北方
粮食的生产。
请试简要说明解决其问题的措施。
(2分)
【解析】该题组是以2009年我国的干旱灾害为情境,考查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
第
(1)题,北方地区冬季的粮食作物为冬小麦,主要分布在暖温带。
第
(2)题,读图,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
第(3)题,判断e、f所处的位置,在分析其旱灾成因。
第(4)题,综合整个的图,总结答案。
第(5)题,针对北方实际以及旱灾产生原因,找措施。
【答案】
(1)冬小麦(1分)山西、陕西(2分)
(2)b是西北地区、d是华南地区、(2分)
依据:
b区的A值大,但B、C值小,且全年旱,符合西北地区的特点(全年干旱,旱灾对本区影响大,但耕地受灾面积占全国比重少,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比重少的特点。
(2分)
(3)e区:
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
f区:
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2分)
(4)我国干旱受灾面积远大于洪涝受灾面积;干旱发生的次数多于洪涝发生的次数;干旱灾害是影响农业产量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3分)
(5)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减少污染、浪费,提高水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价;控制人口数量;海水淡化。
(2分)
29.(16分)下图为我国北纬40度纬线附近的剖面图,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图中字母A、B、C、D分别填在相应的外力作用类型的后面。
(4分)
外力作用类型
字母
外力作用类型
字母
风力沉积作用
流水沉积作用
风力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2)图中字母P、L、N、K、M、W分别表示海域、地形区和地理景观。
请写出它们各自表示的地理事物并简要说明自左向右地理景观的空间变化规律。
(6分)
P(海域)L(地形区)N太行山脉(地形区)
K(地形区)M沙漠(地理景观)W(地理景观)
(3)写出图中所示自然灾害的名称并评价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分)
[答案]
(1)A流水沉积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风力沉积作用(4分,答对一项得1分)
(2)P渤海L华北平原
K
黄土高原W戈壁(4分,答对一项得1分)
地理景观的空间变化规律:
经度地带性——自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依次为戈壁、沙漠、草原、森林(2分)
(3)自然灾害:
沙尘暴(1分)
影响:
有利的——促成降水;形成土壤;减弱酸雨;为海洋生物提高营养元素等。
(2分,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
)
不利的——影响人的正常活动;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掩埋或损毁各种地表物;污染大气环境和引发各种环境问题等。
(2分,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
)
[解析]该组题目是以沙尘暴活动过程剖面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外力作用的类型、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理事物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和沙尘暴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等内容。
第
(1)题,A位于东部平原地带,应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例如,黄河、海河与淮河的沉积作用形成了华北平原。
B位于黄土高原区,应以风力沉积作用为主,例如,黄土高原被誉为“风吹来的高原”,就是西北地区的尘土,在这一地带降落堆积而成。
C位于西北戈壁区,风蚀地貌发达,为典型的风力侵蚀作用发生区。
第
(2)题,北纬40度纬线恰好经过首都北京附近,北京位于华北平原,东临渤海,西临太行山,再往西依次经过黄土高原等地形区。
W位于大陆深处,其景观应是荒漠。
第(3)题,从景观图显示的内容,结合温带大陆内部等地理信息,可以判断图示自然灾害为沙尘暴。
沙尘暴虽然被划分到自然灾害的范畴,但是,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一方面。
因此,考生组织答案时,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别进行回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鲁教版届高三 复习 模拟 检测 10 详细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