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缺素症与过剩症状诊断.docx
- 文档编号:10119115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8.62KB
植物缺素症与过剩症状诊断.docx
《植物缺素症与过剩症状诊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缺素症与过剩症状诊断.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缺素症与过剩症状诊断
元素过剩症的防治
(一)症状元素过剩主要通过破坏细胞原生质杀伤细胞和抑制对其他必需元素的吸收,伤害作物导致生长呆滞、发僵,严重的甚至死亡。
常见症状有叶片黄白化,褐斑,边缘焦干;茎、叶畸形,扭曲;根伸长不良,弯曲,变粗或尖端死亡,分枝增加,出现狮尾、鸡爪等畸形根。
症状出现的部位因元素移动性不同,一般出现症状的部位是该元素容易积累的部分。
这点与元素缺乏症正好相反。
大多数过剩症都出现黄化症状,原因可能是元素颉颃作用,抑制对铁或锰、锌的吸收。
其中锰、铜过量,显著抑制铁的吸收,已由许多研究证明,锰、铜的过量有时以缺铁症出现,铁、锌过量抑制锰的吸收,镍过量抑制锌的吸收,锰过量抑制钼的吸收也较常见,所以,不少元素缺乏症其真正原因往往是某一元素的过剩吸收。
较为常见的元素过剩(中毒)症状简述如下:
1.锰过剩症因作物而有较大差异,但多数表现根褐变,叶片出现褐色斑点,也有叶缘黄白化或呈紫红色,嫩叶上卷等。
柑橘锰过剩引起异常落叶,叶片出现赤褐似巧克力色的斑点,特称巧克力斑;苹果锰过剩引起粗皮病,水稻锰过剩叶黄化,发生高节位分蘖,茎基有褐色污染物等;锰过剩抑制钼吸收,酸性土上作物缺钼有可能由过锰引起。
2.锌过剩症多数情况植物幼嫩叶片表现失绿,黄化,茎、叶柄、叶片下表皮现赤褐色。
水稻锌过剩,稻苗长势衰弱,叶片萎黄;小麦锌过剩,叶尖现褐色斑;大豆锌过剩,叶片尤其中肋基部现紫色,叶片卷缩。
3.铜过剩症多数作物叶黄化,根伸长明显受阻,盘曲不展,或形成分枝根、鸡爪根。
水稻铜中毒,稻苗显著黄化,生长停滞;小麦铜过剩,体色变深、僵化,下叶发黄,根盘曲。
铜过剩明显抑制铁吸收,有时作物铜过剩以缺铁症出现。
4.钼过剩症作物钼过剩,在形态上不易表现,棉花植株含钼达15毫克/千克生育无异常,但饲料作物含钼>10毫克/千克,长期饲喂可能引起家畜钼毒症。
茄科作物对钼过量较敏感,番茄、马铃薯钼过量,小枝呈金黄色后红黄色。
5.镍过剩叶片失绿,脉间出现褐色坏死,燕麦镍过剩叶片失绿,白化,出现坏死斑等,
6.镉过剩症水稻下部叶片和叶鞘变黄褐色。
镉污染食物危及人类健康,人类长期食用含镉米(或饮用含镉水、食用含镉水产品)易患骨痛病。
小麦镉过剩叶片黑褐色;大豆镉过剩,叶片黄化,叶脉呈棕褐色。
7.硼过剩症硼在植物体内随蒸腾流移动,水分随蒸腾散失而硼残留,叶片尖端及边缘硼浓集,所以硼过剩主要表现于叶片周缘,大多呈黄色的镶边,在蔬菜作物上有所谓金边菜;水稻硼过剩叶尖褐变、干卷,颖壳出现褐(枯)斑;大麦硼过剩,叶片散生大量棕褐色斑点。
8.砷过剩症一般表现生长停滞,叶片发黄、脱落,根系受害。
水稻砷中毒,苗期地上部发黄、叶片呈卷筒状,渐渐枯萎、死亡,根淡褐色或棕褐色,局部呈烫伤(或水浸)状,软绵失去弹性,生长后期受有机砷(农药)毒害,出现颖壳重叠的畸形小穗;小麦砷过剩,叶片深绿色,变窄变硬、死根。
9.汞过剩症通常表现叶片发黄,植株短小,分蘖受抑,发育不良,受汞蒸气毒害,叶片、花瓣可能呈棕色或黑色。
10.钠过剩症过量的钠除了抑制作物根系的吸收机能外,同时也影响作物的二氧化碳同化作用及蛋白质的合成,因而导致作物的生理异常现象。
钠过剩通常先显现于老叶,初期叶缘部分组织先形成水浸状,随后形成坏疽或枯死,严重时坏疽的范围将逐渐扩展至叶片中心。
(二)易于发生的环境条件元素过剩症的发生一般由土壤污染引起,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土壤污染程度,但与土壤pH、Eh、有机质(有机肥施用)、土壤质地等有密切关系:
1.土壤pH金属元素的溶解度与pH有关,pH低时大部分金属元素如铜、锌、镉、镍、铝等溶出增加,症状加重;钼相反,高pH时钼过剩危险增大。
2.土壤Eh低Eh时,铁、锰、砷为害加重,而铜、锌、汞、铅一类元素因易形成硫化沉淀而得以减轻。
3.有机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由于各种有机酸可以络合多种金属离子,其毒性削弱,可缓和或减轻过剩为害。
4.土壤质地黏重土壤,阳离子代换量大,对过剩离子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可减轻为害。
5.气候与过剩症也有关,通常气温升高危害加重。
(三)作物对元素过剩的忍耐性不同作物对元素过剩为害的忍耐力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对铝的忍耐力,敏感作物大麦在介质中的铝达到1毫克/千克时根的伸长就受到阻碍,而茶树老叶中铝的浓度达30000毫克/千克,也无妨。
如茶树这样对铝有高度忍耐力,能积累铝元素到很高浓度而无害植物称为铝积蓄植物。
关于作物的耐性机理就现有资料,可概括如下几方面:
(1)抑制金属离子进入根组织,如耐低价铁(Fe2+)的水稻和草芦根具有泌氧能力,使低价铁氧化沉淀在根外而不致侵入根内。
(2)细胞壁的吸收固定,已知耐锌的Agrostistenuis的细胞壁吸着大量的锌。
(3)是金属离子成为稳定的低毒化合物,已经从耐锌耐镉植物中分离出锌、镉与有机物的复合体。
目前,各种金属—蛋白复合体从植物中陆续发现,较为普遍的一种观点是,这些复合体的存在与植物对金属的忍耐性有关。
(4)使金属离子积累于液泡中。
(5)阻滞向地上部转移,以保护地上部生育。
但也有相反促使向地上部转移而保护的机构。
(6)酶和细胞颗粒(器)具有耐金属的特殊能力。
(四)元素过剩症应重于预防,具体措施有如下几方面:
1.控制污染这是防治元素过剩症的根本措施,应制定有关法规,保障农田不受三废污染。
2.施用石灰对于铁、锰、锌、铜、镍等金属元素污染的农田,施用石灰,提高pH,促使其氧化沉淀,减轻或消除为害,对钼毒则应设法降低pH,酸化土壤。
3.合理灌排水水田土壤有铬、镉、铜、锌、汞、铅等过剩为害,在水稻生育期间经常保持水层,可减轻毒害,对砷、铁、锰等则应进行排水烤田,促进氧化减轻为害。
4.施有机肥通过络合、吸附等固定金属离子,减轻毒害。
5.施用颉颃性元素如锌、铁过量时,施用高浓度磷可以抑制其吸收。
6.种植蓄积植物借这类植物能大量吸收积累某种金属离子的特殊能力,反复种植可以逐步降低有害金属的浓度。
作物缺氮和氮素过剩的诊断
(一)症状作物缺氮时,植株褪绿,叶色呈浅绿或黄绿,生长缓慢,株形瘦小,直立,分枝少,叶形小,与径的夹角小;症状从下而上扩展,严重时下叶枯黄早落;根量少,细长;侧芽休眠,开花结果减少,成熟提早,产量下降。
水稻、麦类缺氮分蘖少或无,穗小粒少;玉米缺氮下叶黄化,叶尖枯萎,呈“V”字形向下延展;叶菜类作物缺氮叶小而薄,色淡绿或黄绿,含水量减少,纤维素增加,丧失柔嫩多汁的特色,商品价值下降;结球菜类缺氮叶球不充实;果木缺氮新梢细瘦,叶小色淡,果小皮硬,含糖量虽相对提高,但产量很低。
作物供氮过剩时表现徒长,枝多叶茂,叶大色浓,含水量增加,纤维素、木质素减少,组织柔嫩,抗病虫、抗旱、抗倒能力下降;禾谷类作物结实率、千粒重降低,成熟不良;薯类作物结薯减少,淀粉率降低;瓜果类落花落果增加,成熟推迟。
(二)易于发生的环境条件作物对氮需要量大,大多数土壤不能满足作物需要,如不施用氮肥,一般作物均可能出现缺氮症状,以下条件更易发生:
①轻质砂土和有机质贫乏的土壤;②土壤理化性质不良,排水不畅,土温低,有机质分解缓慢的土壤;③施用大量新鲜有机肥,如绿肥及新鲜秸秆容易引起微生物大量繁殖,夺取土壤有效氮而引起暂时性缺氮。
氮过剩一般为施用氮肥过量或对前作肥料残留量估计不足等。
(三)诊断1.形态诊断作物缺氮症状如上.以叶黄、植株短小为其特征,通常容易判断。
但单凭形态判断,难免误诊,仍需结合植株、土壤的化学诊断。
2.植株诊断植株的全氮量与作物生长及产量有较高的相关性,各种作物缺氮的临界范围:
水稻(分蘖期叶片)为全N2.4%~2.8%;大小麦、燕麦(抽穗期地上部)为1.25%~1.50%,玉米(抽雄期果穗节叶片)为2.9%~3.0%,棉花(蕾期功能叶)与高粱(开花期自上而下第三叶)为2.5%~3.0%,果树(叶片)为2.0%~3.8%,生产上为争取时间尽快作出判断,在田头诊断时采用组织化学速测法:
①旱作用硝酸试粉法,作物组织中的NO3ˉ—N与试粉作用,产生红色偶氮物质,根据红色深浅判断氮状况。
②水稻用碘—淀粉法,水道进入幼穗分化期,叶鞘淀粉积累程度与氮高低呈负相关。
采叶鞘,用碘液使叶鞘染色(蓝色)以染色长度(A)与叶鞘总长度(B)之比(A/B)值进行判断。
此法限于决定后期穗肥的需要与否。
作物缺钙诊断及防治
(一)症状一般表现:
生长点即根尖和顶芽生长停滞、根尖坏死、根毛畸变;幼叶失绿、变形,常呈弯钩状,叶片皱缩,叶缘卷曲,黄化。
玉米缺钙新叶叶缘出现白色斑纹和锯齿状不规则横向开裂,相邻新叶粘连,不能正常伸展,卷筒下弯呈弓状;大豆茎顶卷曲呈钩状枯死;花生叶片呈棕色枯死斑块,空荚多,籽粒不充实,蚕豆荚畸形,萎缩并发黑;豌豆幼叶花梗枯萎,卷须萎缩;烟草顶芽死亡,下部叶片增厚,有坏死斑点,新叶叶尖弯钩状,马铃薯易生畸形成串小块茎;番茄出现脐腐病又名脐腐果,果实初期膨大,果顶脐部果肉出现水浸状坏死,以后病部组织崩溃、黑化、干缩、下陷;大白菜发生缘腐病,叶球内叶片边缘水浸状至褐色坏死,干燥时似豆腐皮状,又名干烧心,干边,内部顶烧症等;苹果果实出现苦陷病,又名苦痘症,果实表面出现下陷斑点,,果肉组织变软,有苦味。
苹果水心病也由缺钙引起,果肉呈半透明水渍状,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状扩展,最终果肉细胞间隙充满汁液而导致内部腐烂;梨缺钙,果皮出现枯斑,果心发黄(或发锈)。
(二)易于发生的环境条件
(1)全钙及交换性钙含量低的酸性土壤如花岗岩、千枚岩、硅质砂岩风化发育成的土壤以及泥炭土等。
(2)代换性钠高的盐碱土,因盐类浓度过高抑制对钙的吸收。
(3)大量施用盐类肥料(化学氮肥和钾肥),遇高温晴旱、土壤干燥、盐分浓缩导致缺钙。
(4)种植对缺钙敏感的作物如苜蓿、番茄、大白菜、甜菜、大豆、马铃薯和草莓、苹果等。
(三)诊断
1.形态诊断缺钙形态症状如上。
但缺钙与缺硼某种症状相似,如都有生长点、顶芽及根尖枯萎、死亡,嫩芽、新叶扭曲,变形等,容易混淆,须注意辨别,但缺硼叶片、叶柄变厚、变粗、变脆,内部常产生褐色物质,而缺钙无此症状。
2.植株分析诊断植株含钙差异颇大,一般双子叶植物如十字花科、豆科等含量显著高于单子叶禾本科植物。
几种作物的缺钙临界值或临界范围如下:
小麦幼苗<0.14%,马铃薯叶片<0.49%,番茄幼苗<0.79%~1.5%,黄瓜(茎叶)<2.0%,甘蓝、大白菜<1.8%,苹果(叶)0.5%~1.4%,柑橘(叶)0.7%~2.0%,桃(叶)0.8%~2.1%,葡萄(叶)0.4%~1.75%。
3.土壤诊断南方淋溶的强酸性低盐基土壤易缺钙。
一般认为代换性钙小于5~6毫克/100克土时,作物可能缺钙;在钙质土壤中也常发生缺钙,是由土壤盐类浓度过高抑制钙的吸收引起。
因此,在土壤诊断中要注意盐类浓度的检测,结合植株含钙状况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四)防治
1.施用钙肥酸性土壤缺钙,可施用石灰,既提供钙营养,又中和土壤酸性。
对于中性、碱性土壤,鉴于原因都出于根系吸收受阻,土壤施用无效,应改用叶面喷施,一般以0.3%~0.5%(大白菜有用0.7%)氯化钙液,连喷数次。
此外,对番茄脐伏兵腐病,日本青木试验施用硅酸防治有效,施硅植株硅、钙含量显著提高。
2.控制肥料用量大量施用氮、钾肥,增高土壤溶液浓度,抑制对钙的吸收,铵态氮肥尤其如此,控制用肥,防止盐类浓度提高,是防治缺钙的基本措施。
3.防止土壤干燥高温干旱、土壤溶液浓缩,尤其是作物需钙较多时期,如大白菜结球始期,番茄结果期等,遇干旱极易诱发缺钙,应及时灌溉。
作物缺钾诊断
(一)症状各种作物的缺钾症状大同小异,其最初症状都是老叶尖及两缘发黄,以后黄化向叶内侧脉间扩展,进而叶源变褐色、干枯、黄变部与正常部分界线比较清楚。
水稻缺钾叶片散长大量赤褐色斑点,焦尖,由下而上扩展,严重时,稻面发红如火烧状。
大麦缺钾下叶叶尖,叶缘黄化,逐渐枯焦;有的品种叶面出现水浸状斑点,以后枯白,病斑近似矩形,称“白斑型”缺钾症。
玉米叶尖和叶缘黄化,焦灼明显,有时因节间显著缩短,叶片长宽变化不大,致比例失调,导致株型异常。
棉花缺钾叶片脉间不绿发黄,主、侧脉及其两侧残留绿色,形成黄斑花叶,状如“虎皮斑纹”。
后期叶源焦枯,坏死,呈残破缺刻状,提早落叶。
油菜缺钾,苗期叶缘出现灰白色小斑,开春后叶缘及脉间开始失去绿色,出现黄色斑块或白色干枯组织,叶缘呈烧灼状,茎秆壁薄而脆,遇风雨易折断,着荚稀少,角国发育不良。
大豆缺钾,下位叶边缘及脉间失绿变黄,残留绿色区类似鱼骨状,后期老叶呈青铜色皱缩不平,边缘反卷。
叶菜类作物一般在生育后期老叶外圈呈现黄白色斑,并连扩大后,干枯脱落。
黄瓜缺钾果实发育不良,常呈头大缔细的棒槌形。
番茄果实着色不匀,肩部常色不褪,称“绿背病”。
苹果缺钾严重时,几乎整株叶片呈明显的红褐色,卷曲干枯,焦灼感显著。
(二)易于发生的环境条件
(1)供钾力低的土壤,质地较粗的河流冲积母质发育的土地,河谷丘陵地带的红砂岩,第四纪黏土及石灰岩发育的土壤,南方的砖红壤及赤红壤等。
(2)地下水位高,土层坚实,以及过度干旱的土壤,阻碍根的发育,减少对钾的吸收。
(3)偏施氮肥,破坏植株体内氮、钾平衡,诱发缺钾。
(4)少施或不施有机肥的土壤。
(5)前作种植需钾量高的作物,如红麻、花椰菜、甘蓝菜等,长期连续种植时更是如此。
(6)还原性强的水稻田,抑制水稻根的呼吸,妨碍水稻对钾的吸收。
(7)种植对缺钾敏感作物,常见易缺钾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玉米、大豆、甘蓝、花椰菜、马铃薯、甘薯、甜菜、番茄、桃、桑等。
(三)诊断1、形态诊断外部症状如上。
典型症状是下位叶叶尖黄化褐变。
2、植株分析诊断植株全钾量,可以判断作物的钾素营养状况,大多数作物叶片钾的缺乏临界范围为0.7%~1.5%,但因作物不同而有差异,水稻(抽穗期植株)为0.8%~1.1%;玉米(抽穗期轴下第一叶)为0.4%~1.3%;棉花(苗、蕾期功能叶)0.4%~0.6%;小麦(抽穗前上部叶)0.5%~1.5%;大豆(苗期地上部)及烟草(下部成熟叶片)0.3%~0.5%;番茄(花期下部叶)0.3%~1.0%;柑橘(叶龄6~7月的叶片)<0.6%;苹果(叶龄3~4月的定形叶片)<0.7%。
植株缺钾还受叶片含N率影响,不少研究者认为以K/N值为指标,比单纯K指标有更好的诊断性,如油菜(出荚时叶片)K/N临界值为0.25~0.30,水稻(幼穗分化以后叶片)K/N临界值为0.5。
田间诊断时,通常以形态诊断结合组织素测较为方便。
常有的组织钾素测法有:
(1)亚硝酸钴钠比虫法。
作物组织中的钾与亚硝酸钴钠作用生成黄色沉淀,根据黄色沉淀的多少作出判断。
(2)六硝酸二苯胺试纸法。
六硝基二苯胺与钾作用生成橘红色络合物,以不同浓度六硝基二苯胺制成试纸,根据显色与否判断钾营养状况。
此外,诊断玉米缺钾时,还可采用硫氰化钾法,因缺钾时Fe在茎节部积
累,将硫氰化钾(10%)盐酸溶液直接涂抹于玉米剖开的茎秆节部,如
呈鲜明紫红色,则表面极度缺钾。
3.土壤诊断土壤全钾含量只代表土壤供钾潜力,一般不作为诊断指标。
土壤交换性
钾和缓效(酸溶性)钾含量可说明土壤供钾水平。
两者结合则更好,一
般以土壤交换性钾(摩尔/升NH4OAc浸提)<50毫克/千克、缓效钾(1摩尔/升HNO3浸提)<200毫克/千克为缺乏,交换性钾>100毫克/千克、缓效钾>500毫克/千克为丰富,有单一代换性钾作为诊断指标,水稻及一般旱作物如棉花、玉米等缺钾的临界范围为60~70毫克/千克,<40~50毫克/千克时为严重缺钾。
作物缺磷诊断
(一)症状作物缺磷时,一般表现植株短小、苍老,色泽灰暗,茎细直立,分枝少,叶片小,叶缘及叶柄出现紫红色,根系发育不良,成熟延迟产量及品质降低。
轻度缺磷外表形态不易表现,如禾谷类作物可能只表现分蘖减少。
水稻缺磷,植株瘦小,不分蘖或少分蘖,叶片直挺,株丛紧凑呈“一柱香”株型,叶色呈暗绿色或灰蓝色;小麦苗期叶鞘呈特别明显的紫色;玉米缺磷植株瘦小,茎叶呈明显紫红色;油菜,子叶形小色深,背面紫红色,果实皮厚粗糙;苹果缺磷叶色暗绿,形小,老叶深暗带紫;番茄缺磷,叶呈灰绿色,叶背紫红色;洋葱移栽后幼苗发根不良,易发僵。
(二)易于发生的环境条件
(1)酸性,有机质贫乏,熟化度低,固磷力强的土壤如红黄壤等。
(2)早春低温,高寒山区,冷浸田。
(3)水旱轮作田冬季种植旱田作物时。
(4)易缺磷作物,如十字花科、豆科、茄科作物中的许多种,油菜、玉米、番茄、洋葱、水稻(旱稻)、麦子(冬作)都容易或较容易发生缺磷症状。
(三)诊断
1.形态诊断缺磷形态症状如上,要点在于“僵态”,即生长停滞,形态苍老。
不少作物缺磷叶色转红,但需注意发红并不都由缺磷引起,发红与发僵兼有才是缺磷。
2.植株分析诊断植株全磷(P)含量与作物磷素营养有正相关,一般认为植株P<0.15%~0.20%为缺乏,0.2%~0.5%正常。
但因作物种类、品种、生育阶段不同而有差异,水稻(分蘖期叶片)<0.15%为缺乏,0.15%~0.30%为正常;棉花(苗期功能叶柄)<0.13%为缺乏,0.14%~0.8%为正常;玉米(抽雄时期,穗轴下第一叶)<0.10%严重缺乏,0.15%~0.24%轻度缺乏,0.25%~0.40%正常。
田间诊断时,可结合形态症状作组织速测。
作物中磷与钼酸铵作用生成磷钼杂多酸,以还原剂还原呈蓝色即磷钼蓝,根据蓝色深浅判断磷的高低状况。
3.土壤诊断土壤全磷含量一般不作为诊断依据,而以土壤有效磷为指标,因土壤类型不同而采用不同浸提剂,在石灰性和中性土壤上普遍采用0.5摩尔/升NaHCO3提取,有效P<5毫克/千克为缺乏,5~10毫克/千克为中量,>10毫克/千克为丰富;酸性土壤一般用0.03摩尔/升NH4F+0.025摩尔/升HC1提取,有效P<3毫克/升为严重缺乏,3~7毫克/千克为缺乏,7~20毫克/千克为中量,>20毫克/千克为丰富。
作物缺硫诊断及防治
(一)症状一般认为全株体色褪淡,呈淡绿或黄绿色,与缺氮症相似,但幼叶较老叶明显。
水稻缺硫,插秧后全株黄化,发僵不分蘖,与缺氮几乎无差别;玉米全株黄绿色,新叶黄于老叶,叶缘显紫色;油菜幼叶淡绿色,逐渐出现紫红色斑块,茎秆细矮,花、荚色淡,大豆新叶黄化,后期出现棕色斑点;果树新生叶失绿黄化,果实小、畸形、色淡、皮厚、汁少;柑橘汁囊胶质化,橘瓣硬化。
(二)易于发生的环境条件
(1)温暖湿润地区,淋溶强烈,有机质少,质地轻松的砂质土壤。
(2)远离城镇和工矿区,降水中含硫少的偏远地区。
(3)长期不施含硫化肥的土壤。
(4)南方丘陵山区还原性强的砂性冷浸田。
(5)种植敏感作物,如十字花科、豆科作物及烟草、棉花等容易或较易发生,禾本科作物一般不敏感,但水稻也能发生。
(三)诊断
1.形态诊断作物缺硫的一般表现为植株均匀褪淡黄化,易与缺氮混淆,但多数作物新叶重于老叶,而缺氮则老叶重于新叶。
2施肥诊断部分作物如水稻缺硫,褪淡黄化,新老叶差异不明显,不易辨别时,可分别施用含硫氮肥(硫酸铵)和不含硫氮肥(碳酸氢铵或尿素),施后两者叶色均变绿,属缺氮;只硫酸铵区复绿而尿素(或碳酸氢铵)区不复绿,则属于缺硫。
3.植株诊断植株缺硫,氮代谢异常而积累,氮硫比扩大,缺硫诊断以全硫或氮硫比结合作指标,临界值水稻(分蘖期)为全S<0.13%,N/S<12%~19%;棉花全S<0.17%~0.20%,N/S<15%~17%;苜蓿全S<0.19%~0.22%,N/S<11%~15%。
4.土壤诊断一般缺硫土壤的有效硫临界范围为10~15毫克/千克,油菜<10毫克/千克,玉米<12毫克/千克,棉花<15毫克/千克,水稻<16毫克/千克。
(四)防治施用含硫肥料石膏、明矾、硫磺以及硫酸铵、过磷酸钙、硫酸钾镁都可见效,一般作物公顷用量纯硫(S)15千克左右可以满足需要。
硫磺为元素硫,要转化为硫酸盐成SO4²ˉ形态才能被作物吸收,用前宜与土壤混拌堆置,其他各种含硫肥料都水溶速效。
如遇缺硫、缺氮不易确诊时,则可径直施用硫酸铵。
作物缺镁诊断及防治
(一)症状缺镁的共同症状是下位叶叶肉褪绿黄化,形态大同小异,大多发生在生育中后期,尤其以种实形成后多见。
阔叶植物褪绿后大多形成清晰网纹花叶,主测脉及细脉均保留绿色,部分形成“肋骨”状黄斑叶,沿主脉两侧呈斑块褪绿而叶缘不褪,叶形完整;也有部分从叶缘开始褪绿向中肋延展,严重时边缘变褐坏死(类似于缺钾),干枯脱落。
单子叶植物则多表现为黄绿相间的条纹花叶。
麦类缺镁脉间褪绿后残留小绿斑相连成串如念珠状(尤以小麦为典型),为麦类缺镁所特有;水稻下叶呈黄绿相间条纹叶,边缘常带黄红色,有轻度失水倾向,叶片稍内卷,叶身镁所特有;水稻下叶呈黄绿间条纹叶、边缘常带黄红色,有轻度失水倾向,叶片稍内卷,叶身从叶枕处下垂沾水;玉米显条纹花叶,有时隐约见念珠状绿斑,稍后出现紫红色斑叶;大豆缺镁整叶叶肉褪淡,脉纹清晰,后期通叶转变为橘黄或橙红色;棉花叶片后出现深浓紫色斑块甚至全叶变红,呈红叶绿脉状;油菜叶片出现黄斑或紫红色斑块,后期叶片黄、橙、紫红等杂色斑驳;番茄、萝卜等多出现显著黄斑,不均匀分布;苹果叶片呈淡绿或灰率,后变为黄褐色,暗褐色、坏死脱落,留顶部叶呈莲座状;柑橘叶片沿中脉两侧呈大斑块黄化,后期转黄红,提早脱落,结实多的树或枝常重发;葡萄老叶片脉间黄化,后变红褐色,叶脉绿色,色界特别清晰。
(二)易于发生的环境条件
(1)温暖湿润地区质地粗轻的河流冲积物发育的酸性土壤如河谷地带泥砂土;高温风化淋溶强烈的土壤,如第四纪黏土发育的红黄壤等。
(2)红砂石发育的红砂土。
(3)过量施用钾肥以及偏施氨态氮肥,诱发缺镁。
(4)种植敏感作物,一般果蔬作物多于大田作物,常见的主要有:
菜豆、丝瓜、大豆、辣椒、向日葵、花椰菜、油菜、马铃薯;其次为玉米、棉花、小麦、水稻等;果树中葡萄、柑橘、桃、苹果也较易发生。
(三)诊断
1.形态诊断形态症状如上。
某些作物缺镁有特异性症状,如小麦叶片脉间残留绿色小斑呈念球状;水稻病叶从叶枕处呈折角下垂,匍匐水面等,为判断提供方便。
但缺镁形成花叶类型多,有的类似缺铁,有的类似缺钾,容易混淆,需注意鉴别,与缺铁区别在于症状出现位置不同,缺铁在上位新叶而缺镁出现于中、下位老叶;与缺钾症的区别因叶位相同,辨别比较困难,但有如下几点可供比较辨认:
(1)缺镁褪绿常倾向于白化,缺钾为黄化。
(2)缺镁叶片后期常出现浓淡不同的紫色或橘黄色等杂色,缺钾则少见。
(3)有些阔叶植物缺镁叶面明显起皱,叶脉下陷,叶肉微凸,而缺钾则不常见。
此外缺镁症大多在生育后期发生,又易与生理衰老混淆,但衰老叶片全叶均匀发黄,而缺镁则脉绿肉黄,且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鲜活不脱落。
2.植株分析诊断不同作物缺镁临界值为0.1%~0.3%。
小麦、燕麦及玉米植株缺乏临界值为镁(Mg)<0.15%;大豆植株<0.30%;甜菜、马铃薯叶片<0.1%;番茄、黄瓜叶片<0.3%;甘蓝、大白菜<0.2%,梨、苹果及葡萄等叶片<0.25%~0.44%,柑橘类<0.10%~0.25%。
3.土壤诊断一般用土壤代换性镁为指标,由于镁的有效性还受其他共存离子及镁总代换量比率的影响,当土壤代换性镁大于100毫克/千克,镁/钾比大于2或代换性镁占总代换量>10%时,一般不缺镁。
土壤代换性镁(Mg)<60毫克,镁钾比值<1,或代换性镁占代换量<10%为缺镁,但作物间有差异,如水稻,缺乏临界为<30毫克/千克,占阳离子代换量的比率<6%;马铃薯临界为代换性镁<50毫克/千克,占阳离子代换量<8%;在红壤上;代换性镁<25毫克/千克时,花生、大豆缺镁。
(四)防治
1.施用镁肥酸性缺镁果园土壤,施用含镁石灰(白云石烧制)既供镁又中和土壤酸性,兼得近期和长期效果,最为适宜。
一般大田以用硫酸镁为多,公顷用150~225千克,基施。
应急矫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物 缺素症 过剩 症状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