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高考语文考点26比较鉴赏类.docx
- 文档编号:10111305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32.93KB
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高考语文考点26比较鉴赏类.docx
《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高考语文考点26比较鉴赏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高考语文考点26比较鉴赏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高考语文考点26比较鉴赏类
考点26比较鉴赏类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
考点趋势剖析
5年考情统计
题型示例
考情分析
考向预测
在近年的古代诗歌的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因其更加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而逐渐成为新宠。
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或三首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一两个方面相同的诗歌进行比较。
比较点是两首诗的内容、作者情感、语言、表达技巧等的相同点或相异点。
根据对近5年的考查情况分析,我们可以预测,2015年新课标卷中,此考点有可能出现。
高考频度
考点分层透析
【典型例题】{2014·浙江,20
(二),7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
《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
(2分)
【解析】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
【答案】猿声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5分)
【解析】
两首诗都写愁,本题考查的是两诗手法的差异,第一首寓情于景,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答案】
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答题方法】
这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用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都是表现手法,阅读时注意比较。
考点规律揭秘
怎样解答古代诗歌比较鉴赏类试题?
比较题具体设题题型:
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诗与画的意境比较;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下面我们针对题型设计应考策略。
1.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示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案】
(1)耐寒拟人
(2)①《木芙蓉》:
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②《窗前木芙蓉》:
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
【解析】
要回答对诗意理解的题目,须先扫清文字障碍,如吕诗中的“霜前”、范诗中“小寒”都是指秋天,吕诗中的“东风”是指春风,范诗中的“愁红怨绿”形容秋末残败的花。
木芙蓉,又名拒霜,秋天开花;其次,应明确写物诗,往往有作者感情的寄寓,即托物喻人,以物抒情;再次,要明确写其他花对表现木芙蓉的作用。
2.语言比较鉴赏
【示例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
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出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解析】
李诗写李白听到好友王昌龄遭受谗毁,被贬为龙标县尉的消息,写了这首诗。
诗以落花和子规悲鸣起兴,抒发怀念友人的感伤之情。
王诗写王昌龄被贬龙标,由于为治以宽,政善爱民,被誉为“仙尉”。
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
3表达技巧比较鉴赏
【示例3】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
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
匆忙急切的样子。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案】
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解析】
考查表达技巧和诗歌语言的分析。
一般地,咏诗试多采用对比手法,通过今昔对比,前后对比,表达作者的兴亡之叹或是历史的思考。
4.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示例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送蜀客
司空曙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
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
你是否同意?
请说明理由。
(1)【答案】暮春飞花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
能力层级是C级。
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
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
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
“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
“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答案】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答案】
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
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5.诗歌风格比较鉴赏
【示例5】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
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
【答案】
(1)秦诗之理趣:
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
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解析】
(1)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比较;
(2)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1)答题思路是:
风格+例子+简析。
例子最好是关键词,不必完整引用。
(1)要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结合具体诗句;
(2)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
诗歌讲究含蓄的特点与两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
【考点经典试题训练】
3年高考真题
1.(2014·江苏,10,11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答案】
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解析】
由“九日驱驰一日闲”中的“驱驰”可看出作者是“乘兴而往”;由“寻君不遇又空还”中的“不遇”和“空还”可看出作者是“怅惘不遇”;由“怪来诗思清人骨”中的“诗思清人骨”可看出作者是“欣赏叹慕”。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
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解析】
由“城郭休过识者稀”可知此人“城里少有人知”;由“哀猿啼处有柴扉”中的“哀猿啼处”可知此人“家住深山”,由“有柴扉”可知此人“居室简陋”;由“沧江白石渔樵路”中的“渔樵路”可知此人“与渔樵为伍”。
结合本题分值,答案可调整概括为三点:
①城中识者甚少,②居室偏僻简陋,③混迹渔樵行列。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
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
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解析】
第一首诗的结句,是前一句的原因,所以应结合前一句进行赏析;第二首诗的结句可有两种理解,既可理解为实写诗人自己,也可理解为续写所访隐者。
2.(2013·安徽,8-9,8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
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
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
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
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
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
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
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
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
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案】
韦诗:
比喻,以烛喻月。
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
借代,借“晕”代月。
“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的是修辞手法。
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赵诗的第一句有一个“晕”字,本是指“月晕”,这时百代指月光,有点难度,不少同学会答成“比拟”。
3.(2012·浙江,21-22,7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答案】还未展开芳心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创新预测试题
1.(湖北省黄冈市2016年高三年级3月份质量检测)阅读下面孟浩然的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①这首诗是玄宗开元十六年,年已40的孟浩然在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好友王维住处所作。
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
青阳,指春天。
(1)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
(6分)
【答案】
不相同。
《岁暮归南山》是万念俱灰又无可奈何。
(1分)“休上书”“归敝庐”表明自己对求仕的心灰意冷,“明主弃”“故人疏”“白发”“年老”表明仕途阻断,报国无门,最后抒发自己求仕而不得之后的无可奈何的情感。
(2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不甘寂寞,渴望被举荐。
(1分)“端居耻圣明”表明他不甘寂寞;“欲济”“观垂钓”“羡鱼情”表明他积极求仕,渴望被举荐。
(2分)
(2)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
“结句意境深妙。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
(紧扣“意境”,描述意境,2分)这句诗以景结情,语意双关,(指出手法,1分)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客观描写,也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极有韵致。
(紧扣“深妙”,分析意境的含意与作用,2分)
2.(2013.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统一测试)
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怀渑池寄子瞻兄①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辙苏轼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曾为县吏②民知否?
旧宿僧房壁共题。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③驴嘶。
注:
①渑池:
今河南渑池县西。
1056年,苏氏兄弟赴京应试,“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1061年,苏轼苏辙均制科入第。
是年11月,苏轼赴任陕西,苏辙别后想到兄必经渑池,于是作诗寄兄。
苏轼和诗作答。
②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后因考中进士,未到任。
③蹇(jiǎn):
跛脚。
苏轼和诗,由“雪泥”得“雪泥鸿爪”佳境新意,苏轼诗“雪泥鸿爪”蕴含着怎样的新意?
请比较两首诗,具体说明。
【答案】
苏辙诗“雪泥”只是写旅途泥泞,暗含人生道路艰难之意。
而苏轼诗则以“雪泥鸿爪”写鸿雁来去无定,偶然踏在雪泥上的指爪痕迹容易消失的情景,道出对人生偶然无定、命运难测的思考。
其中既有人生来去无定,如梦如寄,令人怅惘的思绪,也有豁然旷达,客观看待人生无常的思考。
【解析】
应分别结合两首诗的诗意做具体分析。
苏辙诗中“雪泥”指泥泞,苏轼诗“飞鸿踏雪泥”富含哲理。
主要联系前四句诗作答,在苏轼眼里,人生充满了偶然。
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
对一个人来说,为了谋生,为了读书,为了应举,为了做官,东奔西走。
象什么呢?
象一只鸿雁,鸿雁或是到南方过冬,或是回北方,来来去去,年复一年。
飞鸿的脚爪踏在雪泥之上,无非偶然留下指抓的痕迹,转眼它又飞走了。
对于鸿雁留下的指抓,它哪里能够记清,况且,痕迹很快就消失了。
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3.(2013·湖北省教学合作学校十月联考)
阅读下面一诗一词,然后回答问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①,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注】①上苑:
指在故都金陵(今江苏南京)的御花园。
(1)一诗一词都写到了“梦”,梦中的情思分别是什么?
请作简要说明。
(2)一诗一词都运用“春风”这个意象,试分析各自的作用。
【答案】
(1)诗中“乡梦”说明梦里有思乡之情(2分);词中所梦之处是故都金陵的御花园梦,所以梦里有亡国之恨(2分)。
(或梦里有对故国繁华的追恋1分)
(2)《春兴》:
运用比拟或拟人的修辞,把“春风”变得多情,既表达了思乡之切,又把无形的乡梦,变成了有形的缕缕春风,化虚为实,具体形象可感。
(2分)《望江南》:
“春风”比喻故国美好的生活,作者用梦中沉醉的欢乐反衬梦醒来后的无限悲痛、凄凉。
(2分)
【解析】
(1)比较思想感情。
武诗有“吹乡梦”,故可判断出是思乡之情;李诗“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可见是对故国的怀恋伤感之情。
(2)比较表达技巧。
武诗“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中的“逐”字,好像春风会跑,梦会跟随一般,用了拟人手法;李诗中的“春风”是比喻用法,比喻故国美好的生活。
4.(201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度高三起点考试)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野步
宋·周密清·赵翼
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2)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第一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各2分,共4)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飞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表现出来;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手法对了1分,分析3分)
【解析】
周诗“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其实,岂止是蝴蝶“烂醉”,诗人也已陶然醉矣。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对春景的陶醉。
赵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③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点 中册 高考 语文 26 比较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