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讲解.docx
- 文档编号:10093082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0.98KB
六年级下册讲解.docx
《六年级下册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讲解.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讲解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资料
1、放大镜的镜片特点:
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人们把放大镜叫作凸透镜,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2、昆虫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3、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触角形状:
蝗虫、蟋蟀——丝状,蝴蝶——棒状,蚕蛾——羽毛状,蚂蚁——膝状,天牛——鞭状。
4、科学家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出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5、草蛉是蚜虫的天敌,七星瓢虫吃蚜虫。
6、蚜虫是黄色的,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7、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花岗岩由云母、石英、长石三种矿物晶体组成。
8、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9、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10、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于1632年出生在荷兰,他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有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2、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和细胞。
13、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14、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
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它的精细结构。
15、制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装片的顺序:
擦、滴、取、展、盖、染、吸。
16、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取镜并安放——对光——安放玻片标本——调节调节旋钮——调节并观察。
17、在显微镜下,我们看到了叶细胞中的叶绿体,还看到了叶表皮上的气孔。
18、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10万个。
1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0、大多数生物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
如草履虫、变形虫、细菌等。
21、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22、在水中生活着许我微生物,常见的有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23、血液中的细胞好像运输兵,负责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
24、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它们好像是一个个微小的工厂。
25、举例说明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方面是什么?
答:
①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我们可以生产酒、醋、酸奶、馒头和面包等食品。
②微生物能对土壤进行改良和净化。
③微生物能帮助我们处理垃圾和污水。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资料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2、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先融化再炭化变色。
5、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沙和豆子的混合是物理变化。
6、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7、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8、(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9、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既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又能像倒水一样倒,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10、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1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12、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发现铁锈的特点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较脆)、(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已经不再是铁了。
因此铁生锈了是属于化学变化。
13、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14、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新物质附着),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变浅),时间稍长后还会产生沉淀物,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15、哪些食物含有淀粉?
含有淀粉的食物:
玉米、土豆、番薯、面包、馒头、南瓜„„
不含淀粉的食物:
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 16、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以下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
(1)涂油漆;
(2)浸在油里;(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4)制成合金;(5)电镀;„„
17、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18、物质之间的变化是常见的,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它不会消失,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物质变化 伴随的现象 特点
属于什么变化
水结冰、水蒸发 形态变化 不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
易拉罐压扁 形状变化
弯折铁丝 形状变化 混合沙和豆子 基本不变 火柴燃烧 发光发热 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 在米饭上滴碘酒 改变颜色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产生气体 铁生锈
改变颜色 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改变颜色 产生沉淀物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行。
月球直径约是地球的(1/4);质量约是地球的(1/80);体积约是地球的(1/49);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3、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4、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5、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月相变化依次为(新月)→(娥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残月)→(新月)。
6、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下半月再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
画月相防错口诀:
上半月右亮逐渐充满;下半月左亮逐渐消减。
7、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8、(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环行山的特点:
(数量众多;杂乱分布;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9、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10、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
还有一种观点是(“火山爆发说”)。
11、(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2、月球距离地球38万千米。
3、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运行。
4、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1/14,引力是地球的1/6,质量是地球的1/80,体积是地球的1/491、地球的卫星——月球5、月球的表面有数量众多的环形山.。
6、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在月球表面着陆7、阿姆斯特朗成为人类登月第一人8、月球自转及公转周期相等,是29.53天9、月球上没有水、也没有生命存在
10、月球没有大气层存在,处于一种高度真空状态,声音无法传播
11、月球昼夜温差很大:
白天最高温度达127℃,夜晚最低温度达-183℃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
2、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3、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4、模拟月相变化实验时,站在圆圈中的人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被涂亮一半的皮球代表月球,沿圆圈转动一圈,表示月球绕地球运动一个月。
注意在做实验时,皮球被涂亮的一面要始终向着太阳5、农历初一的月相叫新月,也叫朔,这一天在天空中看不到月亮农历初二至初六的月相叫峨眉月,农历初七、初八的月相叫上弦月,农历初九至十四的月相叫上凸月,农历十五、十六的月相叫满月,也叫望。
2.农历十七至二十一的月相叫下凸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的月相叫下弦月,农历二十四至月底的月相叫残月,6、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7、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8、月相的形成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
9、月相变化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10、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亮面始终朝着太阳11、观察月相上半月傍晚观察,下半月黎明时观察12、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在同一天的不同时刻观察月相我们会发现月相在逐渐西移。
13、一个月中,每天同一时刻观察月相,会发现月相在天空中的位置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偏东,是因为月球在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数量众多。
2、环形山的特点:
分布杂乱随机大小、深浅不一
5、对环形山的形成人们有许多猜测,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
6、对环形山形成的推测还有“火山喷发说”、“地震说”等7、陨石撞击说:
如此众多的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留下的痕迹。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得撞击更为猛烈和频繁,因此留下这许多环形山。
8、月球上的环形山数量众多,直径超1千米的就有33000多个1、日食、月食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运动造成的
2、日食分为三种,即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3、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
4、日食发生时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的中间,三个天体大致在一条直线上
5、月食发生时地球处于太阳和月球的中间,三个天体大致在一条直线上。
日食往往发生在农历初一的白天
7、月食往往发生在农历十五、十六的深夜
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2、太阳系有八大行星,按它们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八大行星中最大的是木星,最小的水星
4、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公转周期最长的是海王星,公转周期最短的是水星
5、八大行星中自转周期最长的是金星,自转周期最短的是木星6、太阳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7、太阳系里的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8、月球是距地球最近的星球,而金星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1、天空中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被人们分成许多区域,叫星座。
2、北斗七星连成的图案在地球上看就像是一把勺子,是大熊星座的明星标志。
3、星座是一些距离各不相同、彼此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穹上的排列图像。
4、天空中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星星其实离我们有远有近。
6、在星空中
(一)5、在北部天空的小熊星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
6、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变的,永远都在正北方向。
7、在北斗七星勺口两颗星间距离延勺口方向直线延长五倍处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
8、在其他星球上看“北斗七星”,七颗星构成的图形不会是勺子状。
9、整个星空被人们分成的88个区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下册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