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docx
- 文档编号:10092602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6.76KB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docx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加快农村充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开展的重要措施。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市农村劳动力实现有序转移和稳定就业,针对金融危机对就业带来的严重影响,近期,市政协社会法制与港澳台侨工作室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通过多种形式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展了专题调研,并在深入研讨、集思广益的根底上,形成了本报告。
近来年,我市按照统筹城乡开展、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围绕就业效劳、信息网络、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四大平台”建立,通过各种扶持和保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就业、有序转移、保障权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格局。
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从事各种产业生产的构造已发生较大变化,据各镇(街道)上报统计,截止xx年4月底,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47.1万人(男劳动力16-55岁,女劳动力16-50岁),已有31.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7%)转向从事第二、三产业,其中,从事第二产业为20.3万人、第三产业为11.6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3.0%和24.7%,尚有1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3%)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总体上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转移渠道呈多元化。
据各镇(街道)上报统计,现已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50.2%的人员在外资企业或个私企业工作,13.4%的人员从事建筑业,14.3%的人员从事批发零售贸易,7.7%的人员从事交通运输业,8.6%的人员从事社会效劳业,5.8%的人员从事其他行业,从事的行业朝多元化开展。
(二)就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通过对我市20个企业近200名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我是转移就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水平差距较大。
从文化程度看,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3%,高中(包括中专、技校)文化程度的占28.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7.1%;从专业技能水平看,中级职业资格以上占8%,初级职业资格占31%。
(三)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当地。
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区域大部分集中在当地,据各镇(街道)上报统计,镇内占52.1%,镇外即墨市内占35.9%,即墨市外青岛市内占8.9%,青岛市外省内占1.9%,省外占1.2%,表达出就业区域以本市为主的特点。
(四)季节性、兼业式就业占较大比例。
农民工就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亦工亦农、亦城亦乡”即兼职农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农业生产季节为周期,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另一种是务工同时利用休息日兼种土地。
据问卷调查统计,37.3%的农民工属于季节性或临时性就业,28.6%的农民工属兼业式就业。
尽管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仍面临诸多问题需认真研究和对待。
(一)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造成就业上的低层次化。
全市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
据各镇(街道)上报统计,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4.3%,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5.6%。
特别是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
由于综合素质偏低,不仅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转移层次的提高。
目前务工农民绝大多数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资收入少的低层次工种。
据调查,近年来各类企业对具备一定技能水平和专业职称的劳动者需求有较大幅度提高,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增大。
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开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会越来越窄。
另外,在目前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企业还存在歧视性用工行为,一般只选择招用40岁以下的人员。
一方面,导致我市年轻的劳动力供不应求,特别是纺织服装、皮革、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缺口较大;另一方面,使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群体多被排除在用工范围之外。
(二)培训基地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要求,影响培训的实际效果。
目前,我市劳动、教育、农业等多个部门都在进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培训基地达34家,其中23家是依托镇(街道)成校建立的。
培训基地普遍存在规模偏小、设施设备陈旧、经费缺乏、师资力量缺乏、培训专业单一、培训手段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自主选择培训专业和企业对技工的技能的需求;各个培训部门相互配合和协调不够,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有的培训基地对社会岗位需求动向把握不准,培训科目的设置与就业市场结合不够密切,劳动力受训后难以找到工作,影响培训效果;对于有些紧缺专业如车工、钳工、焊工、首饰制作、包装印刷等,由于受就业观念和就业指导的影响,却没有设置或培训很少。
部分镇(街道)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培训补贴资金不到位,只忙于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存在培训走过场的现象。
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开展,对集中脱产培训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组织培训工作难度较大。
目前我市农村经培训的劳动力中,除技工学校和部分职业中学(中专)毕业生承受了较正规的职业教育外,其他绝大多数参加的是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真正能到达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比例很低。
(三)效劳体系不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不高。
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大部分是靠亲戚朋友介绍和自发的,由政府组织的很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有序性。
各镇(街道)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绝大多数由兼职工作人员负责,行政村也无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有的村规定了一名村干部兼管就业工作,有的村那么无人管理,很多村干部对当地劳动力的去向不明。
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效劳体系建立也较滞后,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规模小、档次低,体系不够健全,功能不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工的需求;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运作不够标准,存在乱收费、不办证的现象。
劳动力信息的、不及时、准确性较差;劳务信息覆盖面窄、手段,时效性差、中间环节多,不能对农民工外出转移就业提供快捷有效的就业信息效劳,导致不少农民盲目流动,走了很多弯路。
从暴露出来的问题,反映出有的镇(街道)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详细措施,缺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和指导,缺乏必要的组织协调,缺乏有效的扶持手段。
(四)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较大。
据问卷调查统计,45.6%的农民工已更换两个以上的企业,在同一企业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只占42.3%。
稳定性差、流动性大是困扰用工单位的一大难题。
影响稳定就业的原因:
一是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
近年来,一些分割城乡管理制度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限制,在户籍、医疗、公共就业效劳、住房、子女上学以及养老等方面农民工无法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和待遇,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农民工缺乏长期安心城镇就业的信心,相当部分农民在进城务工多年后又回流到农村。
二是土地流转机制的制约。
由于农村土地有偿流转机制不活,缺乏详细的操作标准,加上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土地已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使得农民工不愿意彻底放弃土地,以致成为城乡流动就业的兼职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正常生产。
三是工资收入低、生活本钱增加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外地农民工大量涌入我市,劳动力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农民工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工资水平较低,据问卷调查统计,除个别技术工种和管理人员外,大多数农民工的工资在1000-1200元左右,而在城镇的生活本钱却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所剩不多,影响了农民工在城镇长期就业的积极性。
另外,由于有的企业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在职工生活、工作环境改善和提高福利待遇方面不够重视,导致职工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
(五)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监管力度不够,侵权事件时有发生。
当前,农民工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不同程度的侵权事件时有发生,主要包括:
企业强制加班加点超时劳动、拖欠克扣工资、参保率低、劳动合同签定率低、劳动和卫生条件差、平安缺乏保障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也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据调查,在去年市劳动监察部门受理的1310件投诉举报案件中,拖欠克扣工资的约占60%,不缴保险的约占20%,超时劳动的约占10%,其他(包括不签合同、扣档案、扣押金等)约占10%。
从投诉案件中可以看出,拖欠克扣工资和投保问题比较突出。
有的企业变相提高劳动定额,超时工作不付加班费,工资发放不及时,个别外资企业甚至欠资逃逸。
企业为职工缴纳的五项社会保险,因缴费比例高、基数大,加之工人流动性大,保险关系难以转移接续等因素制约,个体私营企业的投保率普遍较低,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字统计,我市个体私营企业为职工缴纳的五项保险平均投保率仅有13.6%。
劳动监察部门由于人员少、工作量大,致使执法检查不到位,对部分企业损害农民工利益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并查处。
针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意见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加快开展区域经济,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和空间。
从我市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区域经济的开展水平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为此,应大力支持和促进区域经济开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时机。
一要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稳定和扩大务工就业。
要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支持企业开展的二十条意见》,
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特别是对在金融危机中受冲击较大的外贸出口、针织、服装、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要进展重点帮助和扶持。
要鼓励中小企业积极扩大就业,因为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且就业要求适应现阶段劳动力的素质水平。
针对中小企业目前开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在财税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设立中小企业开展专项资金,在信贷、担保金融政策上有新突破,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并促使做大做强。
同时,有关部门要指导企业放宽搞活用工政策,合理确定招工条件、扩大招工范围,放宽年龄、性别、工作时间等条件限制,提高工作福利待遇,缓解供求矛盾。
二要加快小城镇建立,为农民务工经商创造时机。
开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开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必由之路。
要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那么,结合乡镇撤并和省关于中心镇建立的总体要求,在现有重点建制镇的根底上,搞好总体规划,完善根底功能。
要加强扶持引导,研究制定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和社会各方面投资建立小城镇的政策。
要把开展小城镇与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民营企业、开展第三产业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小城镇经济根底。
加快开展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力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等新兴行业和效劳业,提高小城镇吸纳就业的`聚集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规模效益。
三要围绕资源和产业优势,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
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只能滞留在从事农业上。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构造调整,大力拓展农业就业空间,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为此,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构造调整为主线,立足当地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把优化农产品品质、优化农村经济构造、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作为战略性调整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
通过大力推广、运用种植、养殖优质、高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不断拓宽生产领域,努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使有限的土地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目前,我市各地推广种植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如金口芹菜、移风黄瓜、七级蘑菇、刘家庄西瓜、龙泉紫皮地瓜、华山黄秋葵、温泉钱谷山绿茶等已呈现出对劳动力较强的吸纳潜力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据各镇(街道)上报统计,在第一产业中,从事蔬菜、林果等经济作物种植业和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劳动力,分别占第一产业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8%、9.7%和4.9%,调整转移的空间尚较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开展,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他们不再安于现状,不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利,在家乡又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越多。
据大王镇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说明:
农民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已成为近几年大王镇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的主体。
而这种“主体”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途径来完成。
如何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带动区域经济的开展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全镇农村劳动力构造现状。
大王镇辖27个行政村,151个村民小组,xx年全镇共有人口34300余人(其中农村人口为33000余人,城镇居民为1300余人),耕地面积32300多亩。
全镇18—55周岁的劳动力为16600余人,占全镇人口总数的48.3%;从性别构造看:
男劳动力占54.85%,女劳动力占45.15%;从所从事的行业看:
第一产业占69.71%,第二产业占10.76%,第三产业占19.53%;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看: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7.9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37%,高、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2.3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39%。
从以上构造可以看出:
全镇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构造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二)全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
农村经济的开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
全镇已转移农村劳动力中,在辖区内就业的420人,占已转移就业总数7.3%;在镇外县内就业的785人,占已转移就业总数13.7%;在县外省内就业2830人,占已转移就业总数49.4%。
在外省就业人数到达1685人,占劳动转移总数的29.4%,其中在广东沿海、浙江、江苏等省务工的较多,分别占到转移总数的18.4%、
5.7%和5.3%。
农村充裕劳动力主要是以劳务输出的形式向镇外转移,预计这种转移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总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县外省内。
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与土地紧紧地联在一起,大部分非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内”,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
2、二、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
据调查:
农村输出的劳动力有74.6%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等效劳业。
男性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家政、餐饮业、电子装配等工作。
也有些举家外出承包田地种植蔬菜、养猪等,但为数不多。
其他主要从事各种效劳行业。
3、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明显增加。
出现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1)近年来沿海经济兴旺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趋于饱和;
(2)我省很多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立,建筑工地及公路建立工地均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3)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小城镇建立的开展吸引了一部分劳动力回流。
近几年全镇外出劳动力人数虽逐步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却有所趋缓。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
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
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
2、广州、深圳等沿海兴旺地区和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根本趋于饱和。
由于沿海兴旺城市经济的飞速开展,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大城市的部分企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面临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
因此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证。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根本处于无序流动状态。
由于缺乏宏观调节手段,劳动力输出后的情况无法了解,利益无法保护,
如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等也无人过问。
根据以上情况加以分析不难看出:
今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如不及时更新,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挣得满意的收入已是越来越难。
要想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总收入的奉献越来越大,必须积极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
镇社会事务效劳所已初步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
提高劳动者素质,进展各行各业、多方位的技术培训。
据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占62.27%以上,多数务工成员只能从事普通体力劳动,有技术、特长的只占10%左右。
针对这一情况,为满足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技术的需要,提高就业率,必须对务工成员进展多方位的技术培训,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那么。
据调查:
我县就业局相继开设了电脑、家政、机械加工、养殖等专业,我社保所相继为农民工发放就业(创业)培训券500余份。
通过培训,使他们一经转移就能上岗,在竞争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既有利于生产的稳定开展,又增加了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
从以上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可以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还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搞活全镇经济。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把门外的钱抓回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劳务输出,把外面的先进观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等学成回乡,积极带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开展。
全镇在这方面的工作已迈出了新的一步。
1、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开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给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宽裕的流动资金,而且带动了相关二三产业的开展。
如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及职业教育和社会办学的开展。
据调查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财产性收入那么增长较缓。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了农村居民增加收入、开展农村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途经。
2、劳动力转移带动全镇民营经济的开展。
全镇外出务工人员在为沿海地区经济开展做出奉献的同时,其中姣姣者学到了过硬的技术,赚到了大把的票子。
为此,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乡办企业。
如减免有关税款和相关的行政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为返乡创业人员创造出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小城镇建立。
3、劳动力转移加快了全镇小城镇建立的进程。
由于广州、深圳等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根本趋于饱和,其工资、待遇与内地收入越来越接近,且工作时间长,路程远,开销大。
再加上近年来全镇恰逢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开展机遇,二级公
摘要:
通过对花明楼镇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就该镇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产生的效果、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展了认真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详细措施。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实现农民就业的主要方式,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还能为加快小城镇建立进程发挥积极作用。
要更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键是政府各级各部门要从制度、政策、管理等方面入手进展标准和引导,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和完善中介机构,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标准。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
本人自8月20日至9月10日就花明楼镇劳动力转移情况进展调查,调查方式主要以上户调查为主,走访了全镇17个村的部分村组干部和部分长期外出打工人员,在镇属各部门如花明楼镇党政办、经管站、统计站、招商办等部门查阅了相关资料,掌握了一手材料,并在此根底上进展分类汇总,写成了此篇调查报告。
花明楼镇位于宁乡东南部,距长沙28km,距韶山20km,毗邻湘潭、望城等地,该镇辖行政村17个,居委会2个,总人口45200人,耕地面积46000多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立的不断开展,农村剩余劳力不断增多,因而外出劳务日趋活泼,外出劳务收入已成为该镇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如何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增收已成为当地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现状。
根据农村住户调查,xx年度,花明楼镇总人口45200人,劳动力人数为26990人,外出务工人数为8688人,占劳动力总人数的32.2%,常年外出务工人员6705人,占劳动力总人数的24.85%。
有组织输出劳动力人数500多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5.76%,经培训输出的688人,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7.92%。
(二)剩余劳动力转移地点现状。
由于沿海特别是广州、深圳等地经济较为兴旺,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时机,加上高工资、高收入的吸引力,使我镇许多劳动力转向广州、深圳及沿海地区。
随着我县县域经济的开展,工业、商贸业、效劳业等产业的兴起,重点工程工程的相继开工建立(如我县房地产业的兴起,沿江风光带的建立,新城区的扩建,金洲新区的建立),一些大、中型企业的纷纷落户宁乡等均为解决本地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时机。
花明集镇的建立,个体私营企业的开展也吸引了部分回流人员,据调查,花明楼镇xx年外出转移劳动力的分布状况约为30%分布在广州、深圳及沿海地区,25%分布在县外省内其它城市,45%分布在本镇本县。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业现状。
据调查,农村输出的劳动力大部分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家政等效劳业。
男性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从事制鞋、制衣、餐饮效劳,商贸营业和家政效劳业等工作。
还有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与土地紧紧地联在一起,一部分非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内”,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成为临时性劳动力转移人员。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实现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搞活本地经济。
它不仅在于把门外的钱抓回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劳务输出,把外面的先进观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等学成回乡,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开展。
(一)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开展。
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已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的重要收入。
在一些村、组出现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片、带富一方”的可喜场面。
如竹湖村吴文明,长期在外承包基建业务,在他的带动下,该村男壮劳力根本上跟随他在外打工,人平年收入实现万余元。
根据全镇经济收益分配统计,xx年度实现劳务总收入到达5200多万元,全镇人平1150元,占人平纯收的25%(xx年度花明楼镇农民人平纯收入为4500元),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了农村居民增加收入、开展农村经济的主要途径。
(二)劳动力转移搞活本地经济,促进本镇民营经济的开展。
外出务工人员在为沿海地区经济开展做出奉献的同时,其中有一部分姣姣者学到了过硬的技术、先进的管理
机制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并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具有回家创业的打算。
为此,镇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乡办企业。
如减免有关税款和相关的行政性收费、争取银行低息贷款等,为返乡创业人员创造出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小城镇建立,佳宁农机、富诚机械、乐邦纸业、湘宁耐材、花明耐材、五星耐材、螺丝加工等一些规模企业纷纷落户花明楼,大热门超市、百顺超市、金龙超市、家家乐服装超市、心连心服装超市等商业物流迎运而生,花明宾馆、福利宾馆、农家乐等餐饮效劳业异军突起,促进了交通运输业、流通商贸业、机械制造业、餐饮效劳业等的繁荣和开展,搞活了本地经济,促进了本镇民营经济的开展。
(三)劳动力转移加快了该镇小城镇建立的进程。
由于个体私营企业的兴起,镇域经济逐步得到开展,一方面,吸引了部分外来人员投资创业,xx年度,花明楼镇招商引资实现到位资金6000多万元;另一方面,本地剩余劳力也涌入了镇区经商、从业,为镇区建立注入了新的活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劳动力 转移 就业 工作 调研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