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散文读后感.docx
- 文档编号:10088345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6.47KB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docx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国平散文读后感.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精选22篇)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1
周国平说:
新年伊始,我只有一个很简单的愿望。
我希望在离城市很远的地方有一间自己的屋子,里面只摆几件必要的家具,绝对不安电话,除了少数很亲密又很知趣的朋友外,也不给人留地址,我要在那里重新学会过简单的生活。
周国平的话,道出了我的心声,也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虽然,这种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对自己而言不太容易实现。
但却可以随心所欲的大小变通。
譬如,现在正值大年初二,就可以放弃回自己的安乐小家,强烈要求在娘家多值班几天。
利用春节的几天大假,过一个简单安静的生活。
这几天里,就干脆放弃和朋友一起喝酒聚会,放弃一起去豪情的唱歌,也放弃自己最近最喜欢的呱呱读书,就这样专心陪伴最亲爱的妈妈,和妈妈说说话聊聊天,陪妈妈看看电视做做家务。
待妈妈休息时,自己还可以静下心,弥补前段没写的读书感想。
何乐而不为。
这会儿,初二晚上九点。
白天孩子都回娘家,人的大聚会,整整热闹了一天。
现在妈妈躺床上休息了。
我也可以欢欢喜喜写读书感想了。
妈妈家好安静啊!
真好。
我本来就属于不喜热闹的人。
有时虽然处在热闹的人群中,但人在心不在,思想却不知游离在何方?
心远地自偏,喜欢安安静静做好本职的工作,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闲暇时光去欣赏自己想欣赏的人和事。
从不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不喜欢把人和事复杂化。
喜欢简单的做人,喜欢专一认真的做事和生活。
此刻,手捧着浓浓的咖啡,呆呆的望着妈妈家的天花板,自己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也认真读着自己灵魂的这本书,更寻求着心情的宁静。
这时候看起来自己很寂寞,但,其实不!
这简单的生活,即使算是寂寞,那么,这种寂寞的感觉,真好。
突然想起一首歌:
寂寞使我如此美丽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2
好久不读书,或者说好久没有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读完过一本书。
终于,我把周国平的《安静》读完了,并且还想再读一遍。
读过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但我更喜欢《安静》。
序言中,周国平表示了对世俗名利的拒绝。
他说:
“我不是一个脱俗到了拒绝名声的人,但是,比名声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回到我自己。
”一个意识到必需找回自己的作家,当然值得期待和尊敬。
周国平是中国社科院的哲学教授,又是一位作家。
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哲理的思考。
《安静》里既有读书笔记、游记,又有讲演稿、随感录等,看似杂芜却是一片纯静。
作者通过《安静》给我们讲述人生的真谛,讲爱与关怀,讲他对社会、对生活的种种思考。
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没有一个安字和静字,却给读者构筑了一个宁静的世界。
周国平说:
“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
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
”现实的确太热闹,我们早已习惯了在现实中奔忙,从不曾拥有这样一份安静和从容。
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利益驱动,对物质的欲望高于一切。
连学术界这样本应成为净土的地方也变成了名利场。
要远离人群中的欢乐和疯狂,远离灯红酒绿的确不易。
可见,安静多么珍贵,守得住安静又是多么的不易。
周国平是一位崇尚简单生活而又牢牢守望内心田园的人。
摆脱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身居闹市而不为所扰,内心平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静。
有内在精神世界的饱满,才是丰富笃实的人生。
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又催生了大智慧。
智慧和从容又让周国平完成了一种内在的超越和突破。
这本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散文集,是那么质实,让我在安静中品味人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3
"凡是真正爱书的人,想必都领略过那种澄明的心境。
夜深人静,独坐灯下,摊开一册喜欢的书,渐觉尘嚣远遁,杂念皆消,忘却了自己也获得了自己。
"――周国平
随着年龄渐长,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的增多,对很多事情多了许多无奈,就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一句台词,"人生真是讽刺,一个人竟然真的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而这种变化是保护自己的有效途径,虽然无奈,确实有效。
可是,夜深人静辗转反侧时,也会讨厌现在的样子,而拯救自己的只有书。
读书,不似与人交谈,不用担心别人没时间、没心情,甚至遇冷碰壁,只要你有时间,有想法,就可以坐下来,静静地读上许久,尤其是经典,多为浓缩精华,句句透着哲理,好似长者娓娓道来人生道理,轻松惬意,又受益颇多。
而周国平的散文就是其中之一,遇到人生的坎,想不开,过不去时,我喜欢读读他的文章,很多时候都会深有感悟。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困于自身想法出不来,烦恼、痛苦、郁闷也就接踵而至。
读周国平的散文,让我懂得,人活一世,活着是一个态度,正如周国平所说,"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
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
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所以,端正态度,活出性情,活得充实而有意义,才不枉此生,也会因此更积极地看待人生浮沉、世间百态。
所以说,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感悟社会、体味人生,也会更容易更清醒地去认识自身、活出自己。
社会愈加现代与科技,人们却愈加烦恼与高压,一剂很好的良方就是书,读好书,好读书,很多事情就会看得透,想得开,人生的路也会更好走些。
与书相伴,人生幸哉!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我热爱书籍,因为读书仿佛是与高尚的人在对话,我从中获益匪浅。
我仰慕名人严谨的逻辑与细腻的情感,在他们的作品中,我感受到的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或喜,或悲。
在阅读时,我感到自己仿佛已经变成了作家的血液,在迅速流动,贯穿每一个角落,而那些文字仿佛变成了细胞,在我的血液中遨游。
我喜欢这种感觉,可以说是迷恋,而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周国平。
在他的世界里,我深深沉迷。
悲观
周国平的散文极为细腻,富有哲理。
但是现实生活中,命运仿佛对他不公。
他女儿出生不久,刚开始牙牙学语,便夭折了。
为了表达自己的悲痛、自己的遗憾、自己对女儿的爱与祝福,他写成了一部回忆录。
我们可以想想,当周国平面对病床上只会喊“疼”的女儿自己却束手无策的时候是怎样的感觉。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般人已经临近崩溃了,何况是心理如此细腻的他。
他内心深处将会泛起多大的波澜?
面对自己的至亲至爱,他内心将会承受多大的打击?
不知有没有资格,我想说:
“我懂”。
执著
在他的散文中,我懂了许多的道理与哲理,他有许多作品都劝勉大家人生要有执着的精神。
他说悲观只是一时的,人生总要执着。
执着会拯救悲观,执着在人生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人能否有机会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生命需要执着,是的,任何生命都需要执着。
执着是成功的最基本因素。
他说悲观主义是一条错误的路,冥思苦想的人生是虚无的,想一辈子也还是那么一回事,反而失去了生命的乐趣。
但是他也说,并不能一味的执着,这样也会离智慧越来越远。
当时,我还不懂。
超脱
我不理解他的那句话,但是我后来明白了。
一个人不能一味的执着,这样便会产生悲观,悲观的心理产生愈多,就愈不能执着。
这怎么办呢?
他说就把自己分成两个,一个让他去执着,不顾一切;另一个则现实,让现实去生活,让执着去追求,超脱一切,变得忘我。
悲观,执著,超脱,三种因素始终存在着。
那便是我心中的周国平。
在他的世界,我深深沉迷。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5
最近,读了周国平的散文集,里面优美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它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叫《等的滋味》的文章。
文章以“人生有许多时光是在等中度过的”开头。
的确,从我们成为胚胎的那一刻,我们就等着出生;从我们出生后我们就等着长大;从我们长大后,我们就等着接触新的事物。
我们无时无刻在等。
等的滋味同样也是不同的。
或幸福,或悲伤,或烦闷。
但唯一相同的是,等的人都是处于被动的一方。
等的可拍就在于此,对于自己等的事完全不能支配,对于其他的事又完全没有心思。
等在不同的角度上也不同。
等在命运之门面前,等的是生存和死亡;等在生计之窗面前。
等的是柴米油盐。
因此人们对不同的等的感觉也不同。
其实,我们等的最终就是死亡,但是人们似乎忘了这一点而在等着别的什么。
就是这种思想,才让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去创造,去开拓自己的人生。
使自己在等待死亡的时间里有是可做。
所以,等不仅是排着队向前走,它同时也在催促着我们去做更多的事。
在这本书里还告诉我许多,生与死的意义,生命的名字,失去的价值。
它使我更加理解人生,更看透生命的本质。
我也在读这本书中,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我相信,只有多读书,我们才能了解更多。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吧,我们的生活也一定能在此中得到充实。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6
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
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
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
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
周国平在书中说道: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
”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著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
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
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
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
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
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
幸福、艺术、执著、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
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
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
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
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7
他,是精神极端而后丰富的人呐!
正如一些书中对于周国平先生的简介一般,其实在可以称一哲学家,其中对于人性所诠释的哲理也是其散文中尤为核心的一部分内容。
他用散文这一文学形式来谈他的哲学,他的思考以及他实在与众不同的见解,用一颗虔诚的心来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心灵的历程和磨难。
他的文学是富有冲击力的,但有时却也教人深思反省起来,这一“顽童”用富于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文字风格来感染者精神平乏的现代人。
浅通其人后,是想读其文的了,可是我在翻开扉页的那一刻前,心中却犯起了嘀咕,不禁疑虑,凭我这般,究竟能否解其哲理,贯其思想等等,但终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读了起来,顿时,之前顾虑全消,他的文字深入浅出,老人和小孩都能获得启迪吧!
“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而言。
”这句话值得我们铭刻于心,铭记一辈子的。
这句话中的“他们”便是指守望者们,国平先生看出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上,争名逐利的人实在不少,而他们却往往忽视了精神的重要性,此时就须出现守望者们守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
俗语曾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物质世界已陷不可自拔的人类是不足以,不愿去寻求物质的本象,过眼烟云般纸醉金迷的奢华享受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欲望,却因此蒙蔽了双眼,葬送了卿卿真、善、美的精神。
不流于他们是极痛苦的,苟非超脱常人的毅力是万不能攀至此等境地的。
在漫漫长夜,惟守望者揣一颗孤单寂寞之心在那儿独忍!
“今天的孩子们何尝不是在悬崖边上的麦地里玩,麦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
”现今的世界何尝不是这样,孩子们终是无邪的,终得是受外在而影响而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他们终究有两条路,做两类人,俗人及守望者,俗人占据物质世界,而守望者占据寸土寸金的精神世界。
当今中国乃至当今世界前者不胜枚举,后者屈指可数。
有感,即有感觉,得悟,我心中记住的而不过几个字罢了:
守一方洁净之土,望一丝可敬之神!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8
在报刊上零星读过周国平的散文,喜欢他的博学和深刻,知道他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当代哲学家,著名的尼采研究者。
此外还知道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至情至性的男人。
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收到了一位远方的朋友邮寄来的两本书《周国平散文精逊《周国平人文演讲录》,后一本书比砖头还厚,所以我选择先看第一本。
本书按时间顺序选编了周国平1983年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那时他在40岁到55岁之间,从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龄。
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灵的笔写出来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散文。
周国平在《自序》中说:
“我给自己(的写作)建立一个标准:
一篇文章,即使不发表我也要写;否则就不写。
总之,尽量只写自己真正想写、写的时候愉快、写完自己看了喜欢的东西。
这样的东西一旦发表出来,也一定会有喜欢它的人,即使发表不出来也没有什么。
”
周国平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谈到读书时说:
“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
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
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
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
”这正是我读《周国平散文精逊时的感觉。
周国平的散文正如其极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样,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
他所说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感觉,而这应该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
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讨生命、时间、回忆等深刻的哲学命题,但是哲学在他笔下却如花草一样清新可爱,如同一篇篇生命的游记,因为他已经把对生命的理解融进了自己的体内。
在精神上,周国平是一个很女性的男人,感性,善思。
“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
他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
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
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在政治场上有时不免显得不通世故,有时不合时宜。
”这是周国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说自己吧。
最佩服周国平文章中的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信手拈来,尼采、蒙田、拜伦、卡夫卡、爱默生、苏东坡、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苏格拉底、托尔斯泰、罗曼・罗兰仿佛都是周国平的好朋友似的,相聚在他的家中,说古道今,谈笑风生。
周国平说:
“文人最难戒的是卖弄。
”这话是否有自嘲的意味?
好在他的文章在名人名言的堆砌中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声音。
下面就是他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精彩论述:
一个男人真正需要的只是自然和女人。
其余的一切,诸如功名之类,都是奢侈品。
对待女人的最恰当态度是,承认我们不了解女人,永远保持第一回接触女人时的那种新鲜和神秘的感觉。
相爱的人给予对方的最好的礼物是自由。
两个自由人之间的爱,拥有必要的张力。
这种爱牢固,但不板结;缠绵,但不粘滞。
没有缝隙的爱太可怕了,爱情在其中失去了自由呼吸的空间,迟早要窒息。
男女之爱往往从艺术境界开始,靠技术境界维持,到维持不下去时,便转入魔术境界。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9
我喜欢读一些散文作品,因为不需要鼓捣繁琐不堪的文法。
我也喜欢哲学,但对于枯燥抽象的逻辑思辩,仍不免心怀恐惧。
幸而,徜徉在文艺与哲学间,我找到了比较适宜的地方,那就是周国平的哲理散文。
说到散文,很多人都会想起朱自清等大师的作品。
其实,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在当代散文界亦占有一席之地,具有较高的精神价值和文学水准。
《安静》、《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在图书市场上的辉煌业绩很能说明这一点。
桌边案头放上几本,闲时信手一拈,读上几段,对我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这种享受来自于周国平散文中透射出的思想光芒,也来自于对他哲学边缘书写人生的认同。
老子有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好象世间的道理和真谛都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描述,都是非空非有的。
周国平却以一个智者的清醒目光审视、搜寻和探求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用自己的笔端记录着生命中的喜怒哀乐,用一颗细腻的心灵去感受万变的世界,诠释自我、他人、生命的真正意义。
我觉得,他把哲学的反映和文学的感应有机结合起来,颇有中国古代“格物致知”的意味。
生活是永远大于文学的,生活也永远泛于哲学。
不能说他一定找到了所有的生活真谛,但是,我却分享了他记下的那些人生境遇和感悟,感受了他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领略了他更加闪放的自我个性光华。
这是一种体味,一种享受,一种美。
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家,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来帮助我们解析生活的元素。
读周国平散文作品,自然不自然地向往起他那种丰富的安静。
“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
”从他的字里行间,透出那种站在哲学边缘书写人生的文人的特殊气质。
人生最好的境界便是丰富的安静。
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所以变得丰富;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所以又能得到安静。
很多时候,我们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惟独忘记了安静,那种思想上的安静,内心世界的安静。
其实,这不是我们没有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不是我们没有能力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而是我们主动放弃了对自己精神家园的捍卫,放弃了对内心丰富情感需求的守望。
或许,这是很多人的可悲之处吧。
读周国平的散文作品,也感受到其中蕴涵着的鲜活生命质感,那种对自然生命的热切呼唤。
心与心的距离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
人与人的交往,常常因为不够坦然而变得浅薄;情感的交流常常由于不够坦诚而陷于苍白。
在读周国平的作品时,却感受不出这样的浅薄和苍白。
这是因为他的的真性情,他的毫不做作。
“性情所铄,陶染所凝”。
人一旦返回了自己的自然生命,一种单纯的生命意识就会涌动,由于摆脱了种种意念的局限,自然能随触而应、随感而通,往往又引起了我们情感上的共鸣。
我们一直都在路上走,走着走着,偶尔会说说话,唱唱歌,为自己走过的那一程,也为自己与众不同的前行。
正如周国平在《各自的朝圣路》中所说的,“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如果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10
这本周国平的散文集一直安静地放在抽屉里,忙碌的生活,快速的节奏,让我一直没有时间翻开它,期中监考后的小憩时光,拿起这本封面厚重肃穆的散文集,打开一个智者的心窗,我惊异地发现,每一篇小散文都是那么温暖甚或清新,似乎是一个长者在跟我谈心,尤其这样的一句话激起了我探寻的兴趣,“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
什么是幸福,走过人生几十载,越来越发觉,幸福其实在于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不在于外在的条件,平淡而安静的生活于我就是一种幸福,偶尔能收获生活中的精彩就会心怀感恩。
和父母一起吃饭聊天,看到他们衰老而慈爱的脸上溢出满足的笑容,和孩子一起散步嬉戏,觉得自己的身心都年青了许多,多了童稚的欣喜。
即使是繁忙的工作也在抱怨之余有小小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因为还有自己能挥洒的小小舞台。
周末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能够睡到自然醒,能够安享一顿美美的早餐,那种满足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还有很多很多的点滴,很多很多的细节,都让我感动,幸福源于感动!
我觉得我有满满的幸福。
然而,生活不都是晴天,还有更多的阴霾,生活中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很多生活的方式并不是可以由自己一个人选择的,一个优秀的人会用善良和包容去面对和改变厄运,而一个懦弱和阴暗的人,只会屈服于命运,或者,躲避命运的磨折,常常,是否幸福还取决于你和什么样的人一起生活,你选择了一个心胸豁达,善良正直,有坚定内心和责任感的人,你就选择了至少安定的生活,反之,你就选择了噩梦,再回头看看周国平的那句话,优秀和幸福相辅相成,人生价值中的这两种品质是相通的,一个灵魂和思想都算不上优秀的人,无法去体会幸福的真正的滋味。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11
“人为有思想的芦苇。
”
周国平在散文中解释这简洁的哲人之语:
其意,人如芦苇,漂泊世间,唯贵思想。
看来,芦苇亦不一样,我倒想这样说:
人如芦苇,经历枯与荣,生与死,像芦苇留下根死去,人留下思想;像芦苇往深处扎根,向高处生长,人应认识真相,依旧追求善良。
根在蜿蜒,思想在生变。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说;欣赏着每个孩童降临时仍有的天真,便知道上帝对人类还没有失望。
凭借这份寄予希望的天真,我曾相信人性善良。
那是一个相信美好的年纪。
既然天是蓝的,为什么人性不是善良的?
――因为黑夜里天空是暗的。
与其纠结人性是善,是恶,不如说人性是真实的。
有人说,心里阳光,整个世界都是阳光的,心理阴暗,整个世界都是阴暗的。
其实不然,世界只是这世界,阳光与阴影从来共存,“她不很漂亮,她不涂胭脂。
”“当你面对阴影时,请不要忘记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
”当你面对阳光时,请不要忘记你的背后有阴影。
记得龙应台的一篇散文《相信不相信》。
当时不懂龙应台的迷失,因为知道的少,所以对已知的格外相信。
“知道的越多,越无知。
”苏格拉底这句话大概有两种解释:
一、知识愈丰富,愈认识到知识的无穷,从而相对于所有知识而言,感到自己无知,就如同达芬奇说:
丰实的麦穗总是低下头颅。
二、即周国平说的,开卷未必有益,也可能有害。
蒙田称之为“书殛”。
书多易无主见,西方哲人有“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这一比喻。
比如,读了江南味的文章,信了命数;读了佛系,改了在意。
知道的多了,反而迷茫。
人贵思想,思想何贵?
我想就贵在:
看见了真相,依然追求善良。
可惜,物以稀贵,于是大多数迷茫。
“给你一个假期,你愿意到热闹的都市,还是宁静的江南水乡?
”
“有一场散步,你愿一人欣赏,还是与人同行?
”
“一切问题都有两个答案。
”这是辩证的开始,也是迷茫的起点。
尼采说:
“若人不能拯救生命,我何以忍受为人。
”一言中,人高贵,人可厌。
认识到人可厌的真相,依然追求人的高贵,不被同化,不为所累,这或是思想。
如果善是主流,我愿化身而入;如果善是支流,我更愿融身流入。
不是不知世俗,恰恰是因为看见了世俗。
每当注意到黑夜里仍有月光,我就知道人应追求善良。
邪恶的力量来自利益、欲望,善却可以在没有利益甚至失去利益时发出力量。
当罗马不在罗马,成其伟大。
当我不在我,成我善良。
我关注如何死胜过如何生,因为为之而死,借之以生。
但“一切问题都有两个答案。
”人性是真实,世界只是这世界,阴影与阳光从来共存。
所以阴暗不可缺少。
正如《战争之王》的台词:
“世界就是这样运转。
”周国平在散文里说:
“如果一个教派的教义是去除一切烦恼、疾病、邪恶,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它是迷信,而不是宗教。
”如果到达极善,紧接着或许就会是极恶。
这无关乐观与悲观,这只是真实。
我们难以改变这世界,却可以认识世界的真实,在这份真实下,让追寻善良走在路上。
像晨昏线平分昼夜,夜里的人依旧欣赏星空,欣赏明日依旧的光亮。
“亲爱的孩子,我不能再现身了。
我把我最珍贵的天真给你,用以抵挡人间的凡尘,希望你回到我身边时,依旧善良。
”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12
在众多文学体裁里,我最偏爱的便是散文。
散文篇幅较短、语言精炼、主旨明确,睡前几篇是最好不过了,有时还能随着作者寥寥数笔所勾勒的风景入眠。
近段时间,我阅读了许多周国平的散文,喜欢的便是有时那稍微几句话便可反复忖度的余味。
印象较为深刻的一篇就是聊到“恋家”。
我是一个家庭观念很重的人,家对我而言除了意味着栖息的地方,还意味着动力的源泉。
有首诗曾说“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周国平 散文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