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docx
- 文档编号:10087019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41.64KB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docx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
教
学
设
计
主备人:
潘淑娟
参备人:
张宁
全册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及教材重点、难点:
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
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
主要内容包括:
点、线、面的游戏、橡皮泥塑、绘
画、手工制作、纸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
教材重点:
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
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
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二)教学目标: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
知识和能力:
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
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1、魔幻的颜色
日期:
9.5课型:
造型与表现授课时间:
9.8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
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色)
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个间色
2、能否分别说出三个间色分别是由那两个原色调出来的。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
教学过程:
一、 引导阶段
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对水彩颜色接触的不是很多,所以有必要指导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颜色。
1、师:
同学们。
你们用过水彩吗?
谁能说说水彩颜料有什作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
2、师:
水彩不但能帮我们画画,还能帮我们和更多的颜色交朋友呢!
二、 发展阶段
1、认识三原色:
a.出示定义。
问:
在这么多颜色当申,怎么样的颜色称为原色?
哪几种颜色是原色?
请大家先记住这么一句话:
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的颜色叫原色。
(师贴出定义)。
b.观看电脑课件。
师:
哪几种颜色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
下面大家来看一组画面。
听听颜色自己的声音。
(师击键,播放设计制作好的电脑课件,一段拟人卡通画面)。
师:
看了动画镜头,知道几种什么色在说话?
(让学生回答,说出红、黄、蓝。
)
师:
这三种色都说了句什么?
(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
c. 得出定义:
我们知道,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的颜色是原色,红、黄、蓝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那么,红、黄、蓝就是原色。
因为是三种颜色,所以我们称它们为三原色。
2、认识三间色:
a.观看幻灯,让学生观察三原色相加能否变化出别的颜色。
b.演示色轮,出示三色轮,分析三原色相加变化哪三种颜色。
问:
色圈红色和黄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
色圈黄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
色圈蓝色和红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
(让学生细致观察后回答。
)
师小结:
用色块表示。
红+黄=橙
黄+蓝=绿
蓝+红=紫
d.做实验:
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三个公式。
师演示:
为了证实三原色相加是否产生了橙、绿、紫,先从红、黄两杯色水中各倒一部分渗合,大家看看渗合后变成什么色?
(师边说边做)。
生:
橙色。
让学生上台继续进行黄、蓝相加,蓝、红相加,分别变为绿和紫的色水实验。
师小结:
通过色水实验,我们进一步证实了这三个公式是正确的。
说明了三原色相加会产生新的颜色橙、绿、紫。
e.得出定义。
师:
通过刚才的讲解、实验。
我们发现这三种色里面,不管哪」种色,都是由两种原色相加产生的。
根据这点,我们也给间色下定义。
生:
(答)
师贴出间色定义(用两种原色调合成的颜色叫间色)。
3、做游戏:
师: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这个游戏是这样:
黑板上三个公式,每个公式都少了一、两种颜色。
师把这三个公式上少了的颜色,以"击鼓传色"的形式在同学间传开,鼓声停止时色块稳谁芋另、";那位同学就把手中的色块放在黑板上三个公式申适当位置。
老师击鼓,为了公平可让同学用红领巾蒙住眼晴。
同学传色,师生共同做这补色游戏。
在玩申学,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4、师示范三原色调配三间色,,
师在预先绘制好的一色环图上演示三间色的调配过程,边调边填。
在色环上先填上三原色,在两原色之间再依次填上三间色。
三、 课堂练习
1、用圆、方、三角形等几何图形,自·己·译计排列组合,形成新图形,分别用三原色和三间色进行填色练习。
2、作业要求:
可自己设计图形填色。
调色时注意水份的掌握。
平涂着色。
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4、讲评作业。
四、 看录像结束教学
1、看课本第P11。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原色、间色的定义,也知道了哪几种色是三原色,哪几种色是主间色,我们还应该懂得三原色、三间色在日常生活申处处可见。
如课本中:
红色的苹果,黄色的香蕉,蓝色的有海永、天空,绿色的荷叶、小草、树叶等。
2、看录像。
师:
大家一起来观看一组录像,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见到原色、间色,师播放,生看。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看了刚才的录像。
我们更应该热爱生活,用自己的画笔描绘美丽的人生。
五、收拾与整理
六、课后拓展
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
绘出七色彩虹,绘出春天(或夏天,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味道……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三原色,并通过亲手实践感受到了色彩的奇妙变化,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2、万花筒
日期:
9.12课型:
造型与表现授课时间:
9.14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
示范用的彩色纸,剪刀,绘画笔。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导阶段
1、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
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3、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
4、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
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二、发展阶段
1、我们要创作一个:
“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2、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
(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
3、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
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三、收拾与整理
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
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四、课后拓展
在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海鸥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
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建议学生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图案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
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第2课时)
一、复习就知识
二、学习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万花筒”的美丽图案
四、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五、小结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设计巧妙的地方。
教学反思:
万花筒是一种很奇妙的小玩具。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我建议他们家里有万花筒的可以带到课堂上来,因为凭空地回忆和想象远不如在课堂上亲自去观察和体验来得直接。
观察前我稍做一下引导:
你看到的图案是对称的还是不对称的?
他们的组成是怎样的排列?
主要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3、大人国与小人国
日期:
9.19课型:
造型与表现授课时间:
9.22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
2、用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现方法是否有创意。
3、构图是否完整。
4、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己喜欢的色彩组合。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
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导阶段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
1、同学们,你知道格列佛和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吗?
如果你能在想象中漂流,就一定会创作出更多的奇迹。
请同学欣赏课件:
《大人国与小人国》
2、提出问题:
(1)你们认为格列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你们想知道格列佛曾经有过哪些奇遇吗?
(3)格列佛认为战争不是好事。
为了阻止小人国与邻国之间的战争,他用绳子将邻国的战船扎在一起,不让他们航行。
(4)渐渐地,小人国的人们和格列佛成为了好朋友,有些人还敢在格列佛的头发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呢。
二、新授阶段
1、观察、思考、感受:
a:
出示几组大与小比较的课件:
让学生说说你会有什么感觉。
b:
出示课件:
有一个男孩还有一个女孩。
想一想怎样将其中的女孩变成巨人?
互相说一说,巨人的哪些动态适合用横构图表现?
哪些动态适合用竖构图表现?
三、发展阶段
1、出示课件:
假如你是一个巨人,遇到以下情况怎么帮助小朋友解决?
(以小组合作方式讨论)
(1)朋友们到一个神秘的大森林里去旅行,会遇到哪些困难?
险境?
假如你是巨人,你会怎么帮助他们?
(2)假如你是巨人,在愉快的节日里,你会为小朋友们做哪些事情呢?
(3)假如你是一个巨人,你还有哪些办法能使我们的地球变得和平、安宁、清洁和美丽呢?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学共享,看看谁的想法新奇、有趣。
)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了解不同的表现方法,体验在《大人国与小人国》里的快乐。
2、课堂练习:
通过以上的欣赏与了解,如何结合自己想象与感受,把你编的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画成一幅画,画完后讲给同学听。
3、小结:
4、展示、评价、延伸:
各组选出有特色的作品贴到黑板上,互相欣赏、互相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及时评价,给予肯定。
四、课后拓展
课后根据自己的喜爱用泥塑等形式来表现这一主题,把小的东西放大或把大的东西缩小。
(第2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课堂教学
1、让学生把上节课的作业拿出来和课本的作品比一比,自由讨论:
找找作业的绘画方法及步骤要点,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学习任务。
2、出示教学范图,用欣赏的方式复习构图知识:
①要有主题,有情节。
②画面要饱满、丰富。
三、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四、小结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巧妙的地方。
教学反思:
1、欣赏图片时,图片展示过多,有点啰嗦。
学生回答的问题,不需要再次重复。
2、上课时感情应该更为投入,气氛更为活跃。
3、多看些相关文章和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基本功训练。
4、 前前后后
日期:
9.26课型:
造型与表现授课时间:
9.30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学具:
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
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
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1:
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2:
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小结:
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
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优秀作业点评
四、收拾与整理
要让学生养成将剪下来的废纸屑随手放进纸篓的习惯,这样课后的收拾与整理就比较方便。
五、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教学反思:
这节课利用〔荷兰〕霍贝玛的《林间村道》的画。
由于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教学上被我用来作为示范作品。
在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在课前让学生观察道路两旁的树,电线杆等有明显透视现象的景物,如有条件,可让学生用照相,速写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学生能够直观的观察并了解。
教学反思:
平时学生在做作业时及少能在画面上表现出前后,大小关系.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到原来画面当中可以通过前后,大小关系表现出层次感.学习了本课,可以使学生的画面内容显得更丰富.
5、登山游戏
日期:
10.17课型:
造型与表现授课时间:
10.20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和发生的事情进行仔细地观察。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绘画和游戏创意结合,设计登山游戏棋。
3、通过游戏棋的设计、制作和共同游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团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用线和形的组合,在纸上画棋盘。
教学难点:
画面的布局。
教师:
PPT课件
学生:
彩泥、彩笔及几幅游戏棋盘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1、让学生通过游戏与观察,了解游戏棋的玩法。
师出示游戏棋: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棋吗?
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这种棋类游戏。
(请几个学生和教师对手进行游戏)
师生游戏
2、师生共同讨论游戏棋的种类。
导入新课
师:
你还见过哪些游戏棋?
上面都有些什么?
(学生展示带来的游戏棋棋盘,说说其玩法及上面的有趣图案)
师:
大家来看一看老师带来什么棋?
(出示课件)
师:
大家想不想自己也做一幅游戏棋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幅登山
游戏棋。
(板书课题)
1、学生通过回忆,回答教师问题。
师:
同学们,自己和父母出游时爬过什么山?
可以分为几个停靠点和终点?
师生讨论
2、通过棋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游戏棋的组成。
棋谱组成
师:
一幅游戏棋都会由哪几部分组成?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汇报。
教师小结:
一般包括名称、路线图、用于设置障碍和奖励方法的图标、装饰美化的图案、游戏方法介绍等等。
(出示课件)
1、让学生在画纸上随意画一条弯曲线,尽量把纸画满。
学生尝试
2、选取学生草稿中的范例,针对其中的不足和优点进行讲评。
实践总结
线过于弯曲密集——不利于安排线路。
条流畅舒展——棋格顺序明显。
a)在纸上随意画一条弯曲的线。
初步领悟
b)根据弯弯曲曲的画面,结合日常学习、活动中有意义的事件,想象
创作内容
要安排的景物。
c)安排棋子的行进路线图或序号。
d)根据画面想象如何进行登山游戏。
(出示课件)
1、提出要求:
(出示课件)
a)路线清晰、构图完整、色彩搭配合理、图案设计新颖。
深层引导
b)四人为一组合作完成。
创新设计
小组长安排好分工与合作:
一人搞装饰,两人设计路线,一人做棋子。
2、学生设计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1、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选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玩法与规则,谈谈小展示作品
组与众不同的创想。
交流心得
2、对路线清晰、构图完整、色彩搭配合理、图案设计新颖的作品提出表扬。
3、玩一玩:
学生自愿结成小组,进行登山游戏。
这节课,大家设计制作的棋盘都很棒,既美观又好玩。
希望大家在课堂总结后,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用泥或彩泥制作一幅象棋,跟同学或家人玩一玩,大家说,好吗?
教学反思:
在制作游戏棋的教学活动中,学会发挥想象力,进行游戏事件的设计,将绘画和游戏创意相结合,设计不同的登山游戏棋。
通过游戏棋的设计、制作,让学生灵活运用美术知识完成作品,并且在制作和游戏的过程当中,激发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
棋类游戏是儿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儿童所接触的有各种各样的棋类,它们的游戏规则、画面、游戏线路及角色棋、骰子的设计各不相同。
本课以登山作为题材,开展登山游戏棋的设计和制作。
6、黑与白
日期:
10.14课型:
造型与表现授课时间:
10.1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激发他们的灵感。
2.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方法。
3.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视频展示台、投影机、多媒体电脑;
学生:
收集黑白图片、资料、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1.引导学生欣赏有关黑与白的图形,感受黑与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课件展示)。
(1)生活中常见的黑与白:
足球、太极、连续纹样、水墨画等;
(2)心理学上产生错觉的黑白图片:
人与杯子、房间、会亮的灯;(3)美学上渐变的黑白图片:
埃舍尔的一组鱼鸟渐变图。
[设计意图:
通过分类欣赏,让学生了解黑白图形应用比较广泛,它们之间的转换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并初步感知黑白图形表现出来的美感。
]2.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谈谈各自的看法。
2、探究新知:
1.学生按照《人像与杯》的制作过程,尝试制作人像与杯的黑白正负形。
(1)展示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人像与杯》的制作过程。
(2)练习制作人像与杯图。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尝试过程中体验黑白对称图形组合后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本中的插图。
小组讨论:
这些作品可以分为几类?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在讨论中学生能够博采众长,按照作品产生的视觉效果将它们进行归类,进一步体验到黑白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美感。
]3.归纳总结黑白图形的表现方法(出示课件):
(1)不规则图形组成的正负形:
图形简洁,线条流畅,主要以面的形式表现。
如变化的脸、一家三口等。
(2)对称法组成的正负形:
黑与白都是一个完整的图形。
如人像与杯、皇后与卫士、女人与狗等。
(3)重复法组成的正负形:
每个基本形大小相同,造型简洁。
如象与羊、埃舍尔的变换等。
(4)二方连续法组成的正负形:
由一个基本形可以重复,改变方向组成正负形。
如中国汉代装饰纹样等。
[设计意图:
通过二次欣赏,让学生加深理解黑白图形的表现方法,进一步认识黑白图形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出来的美感。
]
三、欣赏评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准备用什么方式方法设计黑与白图画?
[设计意图:
在欣赏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表现不同的黑白图形。
]
四、创作表现:
1.用绘画或剪纸等形式表现黑与白的正负形。
要求:
(1)图形简洁,有创意,形式感强。
(2)线条流畅,涂色均匀。
2.学生进行临摹或创作,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发现与众不同的作品。
五、评价小结:
1.学生将完成的作品展示在视频展示台上或贴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欣赏评价,说说喜欢哪一幅作品及理由。
3.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说说自己这幅画有何需要改进的地方。
4、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成功之处,提出合理化建议。
六、课后拓展: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创作一幅漫画。
教学反思:
黑与白,会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会使人产生许多联想。
而黑白画是一个很有趣的学习内容,在这堂课里让学生感受黑白画的美感。
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欣赏自己曾接触过或见到过的黑白图形,初步感知黑白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以此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通过二次欣赏,一方面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可见美,另一方面通过感知作品中黑白图形的美激发学生创作的情趣。
了解黑色与白色两者之间的关系,学习用多种方法制作一幅对比鲜明的黑白画。
7、快乐的回忆
课时:
2课时
日期:
10.21课型:
造型与表现授课时间:
10.25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最快乐的一件事,并用绘画或纸版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学习纸版画的绘画技法,利用吹塑纸进行创作。
3.通过绘画和制作,培养学生观察力、创新精神和再造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纸版画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纸版画的印制,水份、颜料厚薄程度的掌握。
教具准备:
课件、吹塑纸、铅笔、水粉颜料、调色盘、毛笔。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引导阶段:
让学生带着记录他们快乐回忆的相片,用展示台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并回忆讲述。
(引导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基础上,回忆自己生活中快乐的片断,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请大家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可别错过哦!
二、发展阶段:
欣赏版画作品。
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
纸版画的表现方式。
请同学们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
纸版画是通过什么方法加工完成的,它与绘画作品比较,有什么不同的视觉效果。
技法学习:
⑴出示制作简易纸版画的材料——吹塑纸,
启发学生思考,运用什么工具和制作方法可以制作成纸版画。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采用刻、划、撕等方法进行创造性地使用,制作出内容丰富、造型美观的纸版画作品。
⑵作业设置:
在制作好纸版的基础上,思考并尝试怎样拓印出多色纸版画。
布置下节课工具材料。
课后反思:
吹塑纸这种材料学生很少见到,所以课堂上我让大家用硬卡纸来代替吹塑纸进行制作,学生更容掌握。
第二节
一、情感升华阶段:
带领学生欣赏大量版画作品(课件)引导学生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利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求新求异,就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二、动手操作阶段:
作业要求:
欣赏教材中作品,用纸版画或绘画的形式进行复制或者创作。
作业步骤:
启发学生讲解制作过程。
1.设计。
2.制版。
3.添加背景
4.剪、刻、品、贴。
三、学生作业:
放轻音乐。
两人完成一幅作品,要求要有合作精神。
教师巡视指导。
四、讲评作业:
选取优秀作业,表扬造型美观、色彩鲜艳、整体看画面效果好的作业,表扬最佳搭档。
五、教师总结:
本课同学们学会版画的基本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小学美术 三年级 上册 教案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