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卷.docx
- 文档编号:1007450
- 上传时间:2022-10-1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343KB
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卷.docx
《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卷
西安市2019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问“月”,创造了一幅神话般的美丽境界;下片问“天”,表达了作者苏轼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B.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在文中指的是文章辞藻。
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离骚》。
D.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何园是中国晚清建筑艺术成就最高的一座大型私家园林,有“晚清第一园”的美誉。
B.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
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
这就是父母的爱!
C.“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国家主席习近平说: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
D.雾或霾是影响生态环境的灾害性天气,它对公路、铁路、航空、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
槐花几度芳
李丹崖
①崎岖的山路,羊肠子一样。
他们驱车在山间绕弯弯,三四个小时后,终于到达了那所学校。
破旧的校舍,上下课的铃声都来自一块缺了角的犁钟。
孩子们红彤彤的脸蛋,大都已经皴裂,眼睛却炯炯有神,像是一眼眼井,满含着期待。
②这是她第三次来到这所小学,与往次不同的是,这次,她已经没法开车,剧烈的头疼让她无法自支,她只得央丈夫开车前来。
还有一件不同的事情,她这次来,除了衣物和文具,她还带了自己亲自烹饪的一种菜肴。
菜肴是学校里的一个男孩教她做的,确切说,是口述的。
③上次,她来到这所学校,向孩子们征集微心愿,一个男孩摩挲着手里的新书包问她:
“阿姨,我能不要这只新书包,换您为我做一份菜吗?
”
④“什么菜?
只要是阿姨能做出来的,我一定会满足你。
”她满目春风地看着眼前这个男孩。
⑤男孩说:
“其实很简单,就是春末的时候,洋槐树上开满了一串串洋槐花,您把这些花朵摘下来,用水洗净了,拌了面,放在锅屉上蒸熟,再用盐巴、麻油调拌就行了。
”男孩说完,继续满含着期待。
⑥“就这么简单吗?
”她笑着答应了孩子的要求,继而,一愣,略有迟疑。
⑦男孩似乎看出了什么,赶忙补充说:
“阿姨,我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包括采摘洋槐花、清洗、烹饪、装盘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您亲自完成,千万不能让别人来做。
”
⑧她赶紧信誓旦旦地答应了眼前这个男孩,却并没有问为什么。
她知道,这是一个孩子鼓足了勇气提出的要求,尽管食材什么的很是简单,可在男孩看来一定很重要。
⑨说这话的时候还是农历腊月,转眼就到了晚春,洋槐花盛开,蜂蝶嬉戏,满世界都是温暖的消息,就连空气里都满是甜丝丝的气息。
她拒绝了家人的帮助,戴着口罩、眼镜、手套,亲自去采摘了洋槐花,并按照男孩的要求,去掉手套,用水来冲洗槐花。
她的手指修长,在水流与槐花之间摩擎,似在弹奏一首落花流水的古曲。
她按照约定如法炮制,蒸洋槐花做好了,装进了饭盒,让丈夫拉着自己出发,她却头疼欲裂。
⑩车到了那所山区小学的时候,正值一个课间,男孩托着腮望着门口发呆,发现了她,欢呼雀跃地迎上去,继而,上下打量着她,终于,男孩找到了目标:
她手里拎着的那只心形饭盒。
饭盒打开,一股槐花的清香扑面而来,男孩当着她的面,大口地吃起来,吃到一半,眼泪簌簌地落了下来,男孩一边哭一边说:
“阿姨,没错,您没有骗我,这是您亲自做的,和妈妈做的是一个味道。
妈妈曾经告诉我,蒸槐花,必须她这样做,才能做出如此美味。
感谢您,阿姨,您让我再次尝到了妈妈的味道。
”
⑪她曾从学校老师那里得到消息,男孩的母亲两年前因到山间采菌菇,失足跌入山谷,再也没能回来……
⑫想到这里,她把男孩一把搂在怀里说:
“那好,以后,只要是槐花开的季节,阿姨除了送你书包和文具,还会给你做一份蒸槐花,好不好?
”
⑬男孩点了点头,几粒豆大的泪珠滚落下来,落入了饭盒里,如水晶。
男孩一口气吃完了余下的蒸槐花。
⑭那天,她忍着巨大的头疼回到城市后,丈夫直接将她送到了医院。
其实,她对花粉严重过敏,每年的这个季节,都需要关上窗子,宅在家里,不然,因花粉过敏,她可能会休克。
可是,她还是心甘情愿地为男孩冒这个险,她说,对于自己来说,一年,也就难受那样一次,一次也就是几天;对于男孩来说,她的一份蒸槐花,却能让男孩感知到母亲永远与自己同在。
⑮她躺在病床上,第一次查到了槐花的花语:
春之深爱。
(文章有删改)
3.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交代了学校位置偏僻、校舍破旧的状况,也描绘了山区孩子满含期待的神情。
B.第⑥段中的“迟疑”,主要是因为“她”觉得男孩告诉“她”蒸槐花的方法太过简单。
C.第⑩段中“她把孩子搂在怀里”这一细节,表现了“她”对男孩深切的关爱之情。
D.文中三次写到“她”头疼,并在第⑭段交待头疼的原因,有力地突出了“她”的形象。
4.第⑨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方法?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说说第⑪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结合全文,请多角度分析文末“春之深爱”的“深爱”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态度
①一条蚯蚓,遁地三尺,穿越黑暗,缘于它锲而不舍地挖掘;一只大鹏,俯瞰五岳,睥睨江河,缘于它始终不渝的飞翔。
一条山路,尽管崎岖而险恶,但不畏艰险的人终会抵达高山之巅;一条大道,尽管平坦而宽阔,但瞻前顾后的人也会半途折戟沉沙……这一切,都源于态度。
②端正学习态度,可以使一个学子在学业上柳暗花明;调整工作态度,可以让一个人在职场中游刃有余。
正确的人生态度,是用来成就人生的。
它可以是一个人清醒的审视自己,理智的面对人生,不好高骛远,不随波逐流,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困境所溺,乐观积极,昂首向上,从而在浮躁的尘世上从容不迫,在喧嚣的生活中淡然自如。
③在一生中,总会为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目标,而正确的态度则会使这个目标更加坚定。
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往往专注并执著于自己的目标,且为之殚精竭虑,为之废寝忘食、心无旁骛、义无反顾。
他们的人生态度常常是明朗、坚定、睿智、乐观的,像洒向草地的阳光,像掠过江面的的劲风,在灿烂中摇曳着生机,在刚警中透露着力量,充满着无限活力。
抱有消极人生态度的人则不然。
他们往往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热情不高,投入不够,慵懒、倦怠、左顾右盼。
三心二意,像秋日的落叶般飘零,像墙上的衰草般枯败、沉郁,没有活气,没有希望。
④不同的人生态度,也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
拥有乐观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坚强的人;拥有豁达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大度的人。
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时时兼济苍生的,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⑤如果说,品质是从生命的个体上旁逸斜出的一条绿色藤蔓的话,那么正确的人生态度则是绽放在这些藤蔓上的色彩各异的花朵,在绚烂的绽放之后,最后为你结出最美的人生果实来。
⑥如果说,你生活困顿迷茫,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并不顺心遂愿,就该想着适当的调整一下自己的人生态度,或许,你会因此而发现人生最美的风景。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8.文章第⑤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9.作者认为人应该有怎样“正确的人生态度”?
(用文中的话回答)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入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
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杂然而前陈者(杂然:
杂乱的样子)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
以……为乐)
C.胜事空自知(空:
没有)
D.偶然值林叟(值:
遇到)
1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C.颓/然乎/其间者
D.晚/家南山/陲
1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见渔人,乃大惊。
C.孔子云:
“何陋之有?
”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3.对诗文内容或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醉”“乐”二字贯穿全文;乙诗“偶然”二字承启上下,二者都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情趣。
B.甲文太守之乐,乐在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一句点明主旨;乙诗诗人之乐,乐在自得其乐,“谈笑无还期”一句点明中心。
C.甲文第二段具体描绘了山林夕照的全景;乙诗没有具体景物的描绘。
D.甲文除写“乐”外,又暗合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贬谪的苦闷情怀;乙诗则有诗人豁达胸襟的表达。
14.下列诗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通过四个场面的具体描写,描绘了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从侧面烘托出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
B.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山林的幽静。
C.“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萎靡不振的醉汉形象。
D.乙诗结尾两句,引入偶遇之人,带有鲜明的生活气息。
15.将甲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16.试展开想象,体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穷”、“起”的表达效果。
四、句子默写
17.按要求默写。
(1)关关雎鸠,________。
(《诗经·关雎》)
(2)________,白露为霜。
(《诗经·蒹葭》)
(3)青青子佩,________。
(《诗经·子衿》)
(4)水何澹澹,________。
(《观沧海》曹操)
(5)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6)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7)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揭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8)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________。
(《春》朱自清)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①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②,先发望春台。
(注释)①孤根:
单独的根,指梅树之根。
孤:
突出其独特个性。
②应律:
古代律制分十二律。
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
③春台:
幽美的游览之地。
18.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
B.颔联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
C.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早梅的幽香、淡雅。
D.全诗咏物写景,语言清丽传神,为读者描摹出一幅风韵十足的“风雨早梅图”。
19.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冻欲折”说法虽然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安市 九年级 学期 期中 语文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