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近现代史.docx
- 文档编号:10065311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840.93KB
家乡的近现代史.docx
《家乡的近现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乡的近现代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乡的近现代史
咸丰三年(1853)四月,太平军攻占扬州,曾改扬州府为扬州郡,改甘泉县为甘泉天县,历时8个多月。
清末,扬州府领高邮州、泰州和江都、甘泉、仪征、兴化、宝应、东台县,俗称“扬八属”。
宣统三年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扬州光复。
二十日,扬州军政分府宣布成立,隶属镇江都督管辖。
民国元年(1912)1月,废扬州府,并甘泉入江都县,原扬州府所属各县直隶江苏省。
民国3年6月,江苏省分为5道,江都县属淮扬道。
民国38年1月25日,江都县城(扬州)解放。
27日,设立扬州市,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
同年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改称苏北行政区扬州行政专区,专员公署驻扬州市。
顾伯逵(1892—1969),号九峰居士、片石斋老人。
扬州人。
9岁随出家镇江金山寺的舅父竺仙学画,并云游四方。
18岁独立作画,兼收石涛、板桥、伯年等名家之长,渐成俊逸洒脱、激情奔放的艺术风格。
早先着意画猴,维妙维肖,自成一绝。
兼工人物、山水、花卉、翎毛。
偶制灯彩、风筝,亦匠心独运。
新中国建立后,多次在上海、南京及扬州举办画友联展或个人画展。
1956年,被聘为江苏省国画院副画师,以后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名誉教授。
为江苏省美协和华东美协会员,扬州市政协常委、人大代表。
晚年作品以花鸟山水为主。
代表作有《松猴图》、《松鼠图》和《三唱雄鸡东方红》等,其中《三唱雄鸡东方红》曾获华东地区创作奖,被北京人民大会堂选用。
任中敏
任中敏(1897—1991),名讷,以字行,笔名二北、半塘。
扬州人。
民国年间,先后在扬州、上海、南京、四川等地任教。
1951年,任四川大学文学教授。
1978年受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
1980年6月调回故乡,先后任扬州师范学院词曲研究室主任、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1年,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
1991年12月13日,病逝于扬州,终年95岁。
任中敏毕生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著述500多万言。
其学术成就主要在词曲和唐代音乐文艺的研究方面,理清了汉乐府、敦煌歌辞、声诗、词、散曲的音乐线
索,并横向梳理了唐代与音乐有关的各门类艺术,创建了相关理论。
主要撰著有《敦煌曲初探》、《敦煌歌曲校录》、《唐戏弄》、《教坊记笺订》、《优语集》、《唐声诗》、《郭煌歌辞总编》、《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其中,《唐戏弄》获“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获“第五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唐声诗》获“江苏省首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荣誉奖。
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万青
王万表(1899—1967),扬州人。
11岁随父王必成习昆曲,3年后改学扬州清曲,同时学二胡和琵琶。
20岁加入清曲团体“南局”,曾多次与先辈及曲友同台演出。
在艺术实践中,融汇众空之长,形成王派风格。
工窄口,唱旦。
嗓音清亮圆润,吐字清晰有力,行腔丰满,板眼精确,运气自然;能熟练运用断、让、穿、闪、抑、扬、顿、挫等各种技巧,确切把握曲目主题,深刻表现人物性格与思想感情。
所演《黛玉悲秋》等唱段,催人泪下。
民国20—24年,上海“大中华”、“百代”、“高亭”等唱片公司为他灌制了《黑牡丹》、《九腔十八调》等唱片,发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执教于江苏省戏曲训练班、江苏省青年扬剧团。
1961年起任莎曲艺团副团长,致力于扬州清曲资料的收集和艺术研究工作。
晚年悉心总结近代清曲名家及自己的演唱经验,写成《扬州清曲唱念艺术经验》和,扬州语音》两文,刊于《扬州戏曲》。
1962年,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章鸣来扬州,为他录制了《月儿呀》、《黛玉葬花》等20首唱段,现珍藏于中国音乐研究所。
张玉良
张玉良(1899—1977),扬州人。
年幼贫孤,被舅父骗卖入安徽鞠湖青楼,后为芜湖关监督潘赞化赎出,娶作外室,改称潘玉良、潘张玉良。
民国7年,入刘海粟所办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习画。
9年赴法,先后入里昂中法大学、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和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习油画和雕塑。
18年回国,应刘海粟之聘,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主任兼教授。
因世人偏见,终未发聘书。
是年,其作品参加“全国首届美殿”。
后在上海先后4次举办个人画展,以《我之家庭》、《瘦西湖之春》等作品轰动画坛。
23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潘玉良油画集》。
她绘画既师承西洋画法,又采国画各流派之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普遍赞誉。
终因潘之嫡室不容和世俗偏见,于26年再度赴法,在弥尔画苑作画和从事雕塑。
曾参加巴黎万国艺术博览会,并以“中国画家潘玉良”名义,在瑞士、意大利、希腊和比利时四国巡回展出个人画作。
34年,当选为巴黎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长,并获法国“国家金质奖章”。
1952年,张玉良在刘海粟的协助下,与潘赞化取得通讯联系,积极筹备归国。
后因潘病逝等故,断绝归意,继续侨居海外,倾全部精力于艺术创作。
1958年,
在巴黎多尔赛画廊举办美术作品展览,报刊竞相撰文评价。
1959年,获巴黎大学“多尔烈奖”,1966年获法国“文化教育一级奖章”。
后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临场作画,在国际画坛留下深远的影响。
1977年7月,病逝于巴黎,亦葬于此,墓碑上嵌有她本人的浮雕像。
她留下2000多件作品,全部捐献给了祖国。
孙龙父
孙龙父(1917—1979),名珑,名字行,号赤城居士、弄斧等。
祖籍泰州,后居扬州。
弱冠之年,其书画金石即初露头角。
抗日战争期间,曾在镇江、扬州等地鬻金石书画,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名噪一时。
扬州解放后,先执教于扬州中学,后任苏北师范专科学校(今扬州师范学院)教师、副教授。
教学之余,曾与孙家讯、陈达祚等人整理出版了王少堂扬州评话《武松》、《宋江》等。
孙龙父书法工真、草、隶、篆,尤以章草名闻海内外,是扬州继吴熙载之后的又一书坛名师,与林散之、高二适、费新我合称江苏“书坛四老”。
绘画擅长人物、花卉,亦间作山水,尤以画梅著称。
篆刻主汉印,切进黟山派,刀法爽劲,章法平淡中见奇崛,与罗叔子、桑愉合称为江苏“印坛三宿”。
太平军三进扬州城
清咸丰三年(1853)二月,林凤祥、李开芳率领太平军从南京沿江东下,于二十二日攻下仪征,二十三日第一次攻陷扬州。
十一月二十六日,太平军撤离扬州。
咸丰六年(1856)三月一日,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向清军江北大营发起攻击,第二次攻下扬州,俘扬州知府世?
。
三月十三日,太平军撤离扬州。
咸丰八年(1858)八月二十八日,太平军在江浦击溃江北大营后,在李秀成的指挥下,攻下仪征。
九月三日,第三次攻占扬州,九月十五日退出扬州。
扬州教案
清同治七年(1868),法国传教士在扬州开办育婴堂,虐待致死幼婴40多名。
英国传教士戴德生来扬州强行租赁房屋设立教堂。
扬州应考生员会同民众两万多人,捣毁教堂,击伤传教士。
传教士逃往镇江。
是为第一次扬州教案。
以清吏的屈膝投降而告终。
这场斗争是近代史上江苏地区及长江流域最早的反洋教斗争。
光绪十七年(1891),扬州民众在湖南哥老会会党分子反洋教的宣传鼓动下,围困
和捣毁教堂及育婴堂,驱逐洋教,是为第二次扬州教案。
仍以清吏屈膝投降而告终。
扬州光复
清宣统三年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扬州贫民孙天生自上海回到扬州,发动清驻扬州军“定字营”起义,占领盐运司署,两淮盐运使增厚、知府嵩峋出城逃跑,甘泉、江都两知县归顺孙天生。
次日,孙天生以扬州军政府都督名义,宣布扬州光复。
二十日,孙天生被地方军阀徐宝山杀害。
扬州经济的衰败
1832年(道光十一年),两江总督陶澍改革两淮盐法,裁撤根窝,大批盐商破产。
壬寅兵警:
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军攻占镇江,封锁长江,扬州居民大部分逃难,绅商出50万元赎城费,作为不占领的交换条件。
(广州和扬州是这次战争中缴纳赎城费的2个城市)
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南京附近地区成为太平军和清军交战的主战场。
清军的江北大营便屯建于扬州。
扬州的主要商业区多子街、左卫街、辕门桥均被抢劫并烧毁。
“广陵地当兵火劫余,沧桑变后,人民城郭市肆顿改荆榛,尚非繁盛二、三”。
同时,受到战火影响,长江漕运中断,淮盐引地(扬子四岸)尽失。
不久1855年黄河改道,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河道淤塞,为了避开战火,南方的粮盐改道上海经过海运运送到北京。
因此上海取代扬州成为中国新的粮盐集散地。
原有的扬州钱庄投资资本,在战火影响下,转向上海等比较有安全保障的通商口岸以及租界。
扬州的娱乐服务业更加一蹶不振。
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以后,部分官员曾经打算重开漕运,无奈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河道淤塞严重,无法通航。
1908年沪宁铁路和1912年津浦铁路修通,彻底结束了京杭运河的历史使命,也彻底结束了扬州经济在中国的优势地位,扬州因此而衰败下去,从全国性经济文化中心沦落为普通的地区性城市。
1932年,因两淮盐场重心北倾,甚至两淮盐运使署也北迁海州。
[编辑]1949年以后
1949年2月,解放军占领扬州,并设立扬州市。
此后到1952年,扬州曾经是苏北行政公署的首府。
1982年扬州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中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83年,扬州升为地级市。
∙
∙
∙高邮豫湘贵战役经
雪峰山会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高邮县。
高邮、宝应、兴化三县交界地区几经调整。
1991年高邮撤县设市。
199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县级),同年4月1日正式建高邮市,实行计划单列。
>特别报道>
追忆高邮抗战经典战役
时间:
2010-9-17来源:
今日高邮作者:
杨晓莉整理查看评论
编者按:
今年9月18日,是第十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也是“9·18”事变纪念日,又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
为此,记者采访了市党史办主任刘春龙,请他讲述高邮的一些抗战经典战役,以引导全市干群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提高全民国防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
高邮境内最大的伏击战役——三垛河伏击战
三垛河伏击战是抗战期间,发生在高邮境内的一次最大的伏击大捷,在苏中抗战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5年4月28日,新四军一部和地方部队经过周密部署和密切配合,
在高邮境内新庄野徐庄一线的三垛河畔,伏击日、伪军,歼敌一千八百多人。
为了加强控制高邮、兴化、泰州一线的交流要道,封锁、分割我根据地,伪第二方面军孙良诚将盘踞在宝应城的伪苏北绥靖分署特务第二团马佑铭部调往兴化南面的周庄驻防。
不久,我一分区得到宝应地下党送来的情报,4月21日,“马团”集结在宝应城,准备调防,22日,伪四十二师一部已由高邮开抵宝应接防。
宝应城的官僚、地主轮流为马佑铭设宴饯行,陪同马佑铭日夜打牌、喝酒。
预计“马团”两三日内将离宝应,苏中第一军分区决心乘“马团”调防之机,迎头痛击,狠狠打击日伪。
“马团”是伪孙良诚部的一张王牌,该团有四个足营,约一千五百多人,武器装备十分精良。
该团自恃人多势众,骄横跋扈。
少将团长马佑铭作恶多端,得到日军的垂青。
根据情报分析,“马团”由高邮城向东开拔时,除高邮城的李化南部护送外,还有日军掩护。
因此歼“马团”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4月27日,“马团”在高邮城休息一天,28日上午,在日军山本旅团长谷川大队两个中队,西垣大队一个小队共三百多人和伪八十七团三营二百多人的护送下,水陆两路由高邮城向东开拔,上午10时到达三垛,下午2时左右,敌伪改变队形,由三垛东进。
陆路,前哨是日军的一个分队和一个班的伪军,与大部队相隔三华里左右,后面是“马团”,接着是日军的两个中队,伪八十七团三营作后卫,敌人以四路纵队的密集队形,大摇大摆地前进;水路,三艘汽艇和二十多条满载辎重的木船,由50多名日本兵和200多名伪军护卫。
我军华中军区部队正在向高邮挺进。
下午3点多钟,敌人逐渐进入我军伏击圈。
前哨部队到达宗家舍、野徐庄之间,因公路
缺口,部队无法通过,他们便寻找船只搭浮桥,停止前进20多分钟,而后续部队和船队并未停止,逐渐赶上了前哨部队,这为我军全部歼灭敌人营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下午4:
30左右,待敌后卫部队全部进入我军伏击圈,前哨部队接近我军阻击部队时,我军总指挥所下达了出击的命令,两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埋伏在河南东段的江都团三营即以猛烈的火力向敌射击,紧接着,我军河北纵队负责阻击的五十二团三营两个连和二营六连的战士迅速冲上公路,截击敌人,与此同时,埋伏在西段的我军三分区特五团一营和一分区特务营即以交叉火力死死地封住“袋口”。
我军河南、河北纵队一起出击,瞬间,炮弹、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子弹像雨点般射向敌人,敌伪遭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队伍顿时大乱。
河里,敌人的船队除在最前面的一艘汽艇仓皇向东逃窜外,其余都很快沉没在河里,船上日伪军纷纷钻出船舱,跳到河里企图突围,但在我军战士们的枪口下,许多都成了“活靶子”,有的死在我军战士的刺刀之下,有的则淹死在河里。
公路上,我军河北纵队指导员跃出埋伏地点,冲向敌群,将敌人队形截成数段,使他们前后不能相顾。
在我军的猛烈袭击下,敌人措手不及,东逃西窜。
仅一个半小时候的激战,公路东段的战斗便接近尾声。
走在“马团”后面的一百多名日军和二百多名伪军,见伏兵四起,即夺路抢先占领新庄,凭着断墙残壁进行顽抗,我军五十二团一营指导员即从北面跑步向新庄扑去。
我军一营指导员、一连指导员和一些战士血洒沙场,光荣献身,三连指导员也身负重伤。
在此情况下,三连长吴邦栋立即组织突击小组,拖着麻绳,在火力掩护下强渡庄河,紧接着全连战士也迅速攀绳过河,冲上庄头,用手榴弹开路,占据了两间破屋。
双方肉搏、血流遍地,我军战士英勇拼搏,有的战士刺刀刺弯了即掉转枪托向敌人砸去,枪托砸坏了,便冲上去和敌人扭在一起,拉响身上的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
一个战士牺牲了,另一个战士接着冲上去,到黄昏时分,敌人已经死伤大半,剩下的30多名日军和部分伪军仓皇逃回到据点。
三垛河伏击战,共击毙日军二百四十人,伪军六百多人,俘虏日军七人,伪军九百五十八人。
日军山本顾问、伪“少将团长”马佑铭、中校副团长韩永恩等都成了我军的俘虏。
同时,缴获的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不计其数。
三垛河伏击战出奇制胜,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受到了新四军军部、一师师部、苏中军区和苏中一地委的嘉奖。
抗日最后一战——高邮战役
高邮战役作为我党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经典战役,创下了我军作战史上的多项纪录:
高邮战役是全国对日寇的最后一战;高邮成为我军从日寇手中解放的最后一座城市;是全国范围内歼敌最多的两个县市之一;在高邮举行的受降仪式是日寇向我军投降规模最大的一次仪
式。
1939年10月2日,日军侵占高邮城后,一直派重兵把守,城头碉堡林立,城外工事密布,还从五里坝到头闸口筑起土墙,形成了外围防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盘踞在这里的日伪军拒不向我军缴械投降,固守待援。
而此时,蒋介石又发动内战,国民党军在占领扬州、泰州后,继续北进,企图利用高邮的日伪军配合徐州之敌向我华中地区进犯。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保护华中解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2月中旬,报经中央军委朱德总司令批准后,华中军区决定发起高邮战役。
高邮战役由华中野战军七、八两个纵队和地方武装共15个团的兵力参战。
具体部署是:
七纵加地方武装共8个团在军区副司令员粟裕指挥下,进攻高邮南面的邵伯镇,扫清扬州至泰州一线的日伪据点,警戒扬州的援敌;八纵及军区武装共七个团在军区司令员张鼎丞和八纵司令员陶勇指挥下围攻高邮,其中,六十四团和七十二团主力进攻北门,六十六团、七十团和高邮独立团进攻东门,六十八团进攻南门,军区特务团扫清城南之敌,并以七十二团一部在西门警戒。
12月19日,天刚黑,我军进攻高邮城的部队悄悄进入阵地,当攻击的命令下达后,我军指战员个个如出山猛虎,向高邮城外围据点猛攻,顿时,炮声、枪声、冲杀声响彻夜空。
北面,担任主攻任务的六十四团在突破敌人外围屏障,攻占北门外后,即派出三营作前卫,兵分两路,一路由营长率八连抄小路插入城北关,攻击敌占的面粉厂;另一路由营教导员和副营长率七、九连,沿运河大堤直逼北关。
当七连指导员逼近北关敌人碉堡时,先头排以最快的动作猛扑过去,击毙敌人哨兵,抢占了防御工事,用机枪封锁敌人营房。
七、九连
后续部队绕到碉堡后侧,掷出一串串手榴弹,炸得敌人晕头转向。
在我部队夹攻下,城北关营房和碉堡内伪军被迫缴械投降。
与此同时,八连战士不顾寒冷,涉水渡过北关河,冲过石桥,突进围墙,攻占了面粉厂。
接着,我部队在北关城镇展开巷战,歼灭顽抗的残余之敌。
至第二天拂晓,我军占领了北门外的城镇,直逼城垣。
东面,有泰山庙、关帝庙、放生寺、观音庵、如意庵等十几座庙宇。
敌人利用这些高大结实的庙宇,构筑了防御工事。
战争打响后,我军六十六团、七十团和高邮团数千名指战员迅速冲破敌人的土城防线。
六十六团从东北方向攻击,一夜之间,就打到了城边的关帝庙。
南面,六十八团采用单刀直入的战术,派一营从正面攻击,三营从左侧沿运河堤突袭,二营从右侧的东门宝塔附近向西冲击,打断圩外的敌人。
经过一夜激战,消灭了圩外的大部分敌人。
到12月20日中午,高邮城外围据点除东门宝塔外,均被扫除,日伪军龟缩在城里,处于我军的围困之中。
在我部队扫清高邮城外围据点的同时,在粟裕的统一指挥下,我部队在南线发起攻势,一夜之间就攻克了邵伯等敌据点,切断了高邮城日伪的退路,在邵伯、丁沟一线构成对扬州、泰州蒋军的防线。
扫清高邮城外围据点后,敌人仍凭借高大的城垣,负隅顽抗。
城墙上的警戒大部分换上了日军,他们抓紧加固城头工事,并不时地用速射炮向我军阵地轰击。
这时,国民党一面密令高邮日伪“共同固守”、“坚决抵抗到底”,一面派军队勾结日伪军,增援高邮。
与此同时,驻高邮日军也对城北我军阵地进行炮击,猖狂反扑。
我军奋起还击,为了减少伤亡,我军一面积极准备攻城,一面大力开展政治攻势。
当时,日伪军封锁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许多日本兵还在盲目地为天皇效命,我军同志制作了许多大幅标语,乘夜挂到北门外的房顶上;印制了大批的传单,有中文、有日文,将传单用弓箭和迫击炮射进城里;用土喇叭向守在城头的日本士兵宣读天皇的投降书,奉劝他们放下武器;用留声机播放《思乡曲》等日本音乐和歌曲,激起他们的思乡之情。
强大的政治攻势,涣散了敌兵的斗志,几天后,有两个日本兵以出城修理铁丝网为借口,乘机投奔我军。
我军某部在攻打高邮城内日伪军前作战斗动员。
政治攻势之后,军区首长决定,攻克高邮城。
命令下达后,军区炮兵团以准确的炮火迅速摧毁了高邮城东、南、北三门的大碉堡和城头上的主要工事;攻城指战员冒着敌人的弹雨,用“土坦克”作掩护,越过开阔地,强渡护城河,用事先做好的长竹梯,攀登城墙;六十八团一营指战员在轻重机枪和迫击炮的掩护下,前仆后继,首先突破南门,迅速攻克敌人的地堡群,为后续部队扫清了道路;从西北城角攻城的六十四团一营架好云梯攻城,二连突击班以手榴弹开路,从城角东面跃上几丈高的城头,经过浴血奋战,迫使城头碉堡里的日伪军缴械投降。
这时,六十六团、高邮独立团和七十团从东门攻进城里,日伪军眼看大势已去,不得不逐渐停止顽抗,东门宝塔的伪军见我军攻占了高邮城,也只得弃械投降。
12月26日凌晨一点多钟,沦陷六年之久的高邮城宣布解放。
此战生俘日军890人、伪军3500人,缴获大小炮80多门,轻重机枪200多挺,步枪6000多支,弹药40多万发。
有趣的是,当战斗结束后,国民党以为高邮城还未解放,居然用飞机继续空投下了一些干粮、面粉、武器。
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高邮的经典战役共有14起,即:
夜袭临泽镇(1940年冬)、周庄战斗(1941年9月下旬)、攻克王通河伪军据点战斗(1942年2月8日)、围攻马奔庄据点(1943年4月30日)、北赦奔袭战(1943年6月9日)、王营攻心战(1943年冬)、三洋河伏击战(1944年1月29日)、鲌鳝沟战斗(1944年5月下旬)、沙沟战斗(1945年2月22日)、三垛河伏击战(1945年4月28日)、高邮战役(1945年12月19日)、拔除三郎庙据点(1948年7月18日)、攻克马棚湾(1948年8月29日)、三打临泽(1948年9月至11月)。
除了三垛河伏击战和高邮战役外,解放战争期间,三打临泽,攻克三郎庙、马棚湾等战
役都是非常经典的战役,特别是三打临泽,虽然此战役战斗规模不是很大,但临泽解放的事情被延安电台报道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家乡 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