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训练专题五 地球运动规律.docx
- 文档编号:10065218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40.71KB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训练专题五 地球运动规律.docx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训练专题五 地球运动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训练专题五 地球运动规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训练专题五地球运动规律
训练(五) 地球运动规律
时间:
45分钟 分值:
100分
(2013·天津)如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
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
A.低纬地区B.中纬地区
C.北极附近D.南极附近
解析 本题考查纬度的判断。
根据题干判断摄影师的拍摄地点的纬度位置,图示中的关键信息是北极星,在北半球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纬度,根据图示可判断此地北极星的仰角小于30°,所以此地应位于低纬地区,故正确答案选A。
答案 A
2.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
A.1个多小时B.3个多小时
C.5个多小时D.7个多小时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恒星视运动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每小时约15°,所以恒星的视运动为自东向西运动每小时约15°,根据题干提示转过的角度约为50°,所以应为3个多小时,故正确答案选B。
答案 B
(2013·河北质检)下图是北京时间2012年11月18日甲、乙、丙、丁四地的昼夜长短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读图完成3~4题。
3.四地自北向南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B.丙、丁、乙、甲
C.乙、甲、丁、丙D.甲、乙、丁、丙
解析 本题考查昼夜长短与纬度和季节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此日为2012年11月18日,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半球各地则相反,故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为甲、乙、丁、丙。
答案 D
4.四地中最有可能为石家庄的是( )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解析 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012年11月18日为北半球冬季,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7时日出,17时日落,昼长为10小时,最有可能是石家庄。
答案 B
(2013·江西联考)读寒带不同纬度地区出现某种地理现象的天数变化图,回答5~6题。
5.若图示地理现象为极昼现象,则T地开始出现极昼现象的时间大约在( )
A.3月21日B.4月22日
C.5月23日D.6月22日
解析 本题考查极昼现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图中信息可知,T地出现极昼现象的天数约为60天,而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的时间为1天,这说明T地比极圈早一个月出现极昼现象、晚一个月结束极昼现象;故T地极昼现象开始于6月22日之前的一个月,约在5月23日。
答案 C
6.除极昼现象外,该图还可以表示哪些地理现象( )
①极夜 ②正午太阳高度小于0° ③正午太阳高度大于0° ④极光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现象的纬度分布规律,意在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由图中信息可知,该现象出现的天数随纬度升高而变多。
极圈的极夜天数为1天,极点的极夜天数为半年,符合这一规律;在冬半年,由极圈到极点,正午太阳高度小于0°的天数越来越多,大于0°的天数越来越少,也符合这一规律;极光出现在两极地区,与极圈内纬度的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
故选A。
答案 A
(2012·全国)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
据此完成7~8题。
7.该地可能位于( )
A.亚马孙河河口附近B.地中海沿岸
C.北冰洋沿岸D.澳大利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及日出、日落时刻,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6月上旬,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地方时)在6时前,且北极圈以北部分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地方时5时日出,则昼长为14时,位于北半球中纬度附近。
答案 B
8.6月份该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 )
A.正东、正西B.东南、西南
C.东北、西北D.东南、西北
解析 本题考查日出、日落方位,意在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6月上旬,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方位均为东北,日落方位均为西北,故C项正确。
答案 C
(2012·四川)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东半球图。
此刻,曲线MN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MN与EP相交于N点,该季节,北美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
读图回答9~10题。
9.由图文信息可知( )
A.M位于N的西北方向
B.悉尼正值少雨的季节
C.此季节是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
D.这一天甲地日出时刻早于乙地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气候类型的判断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该季节北美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说明该季节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图中所示半球为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因此M位于N的东北方向,A选项错误;悉尼为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正值多雨季节,B选项错误;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是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C选项正确;此时南半球为夏季,昼长夜短,甲地纬度低于乙地,故甲地昼长短于乙地,甲地日出时刻晚于乙地,D选项错误。
答案 C
10.图示时刻( )
A.东经10°各地处于夜
B.澳大利亚与巴西不在同一日
C.全球属于夜的范围大于昼
D.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远日点附近
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光照图的判读及昼夜长短、日期换算、季节判断等,意在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根据上题可知,南半球出现极昼现象,故MN为晨线,该线西侧为夜半球,东侧为昼半球。
东经10°各地有一部分位于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现象,故A选项错误;澳大利亚与巴西被国际日界线隔开,且计算可知零时经线不与180°经线重合,两地不在同一日,B选项正确;全球不论何时属于夜的范围和属于昼的范围相等,C选项错误;图示时刻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D选项错误。
答案 B
(2013·潍坊市一模)读某地一年内某时段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图(其中A对应的日期为6月22日),回答11~12题。
11.该地的纬度可能是( )
A.0°B.10°N
C.10°SD.23°26′N
解析 该地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且两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波谷不对称,纬度位置应位于0~23°26′。
较小波谷值出现时为太阳直射23°26′N的6月22日,故位于0°~23°26′N。
答案 B
12.在AB区间内( )
A.该地一直昼长夜短
B.地球的公转速度一直在变快
C.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D.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北移动
解析 在AB区间内太阳直射点从23°26′N南移至该地,北半球一直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时,时间靠近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变慢。
答案 A
13.下图示意a、b、c三个月甲、乙、丙、丁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若a、b、c依次表示5、6、7三月,则甲、乙、丙、丁四地按照纬度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 )
A.甲、乙、丙、丁B.丙、甲、丁、乙
C.丙、丁、甲、乙D.丙、甲、乙、丁
解析 5、6、7三月甲地太阳高度增大到90°后即持续减少,应为北回归线;乙地太阳高度增大到80°(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后即减少,应为33°26′N;丙、丁太阳高度减小到最小后再增加,说明其位于直射点以南,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得两地纬度分别是3°26′N、10°S。
答案 C
(2013·阜阳市红旗中学月考二)下面太阳光照示意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虚线圆圈表示极圈,晨昏线此刻正好与该虚线圆圈相切,相邻经线间经度差相同。
据此回答14~15题。
14.对于①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这一天昼长24小时
B.此刻地方时为正午12时
C.太阳即将在1小时后升起
D.经度为150°E
解析 ①点位于晨昏线和极夜边缘线切点上,和直射点位于同一经线,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根据图示提供的60°E和90°经线注记,推测90°为西经,则①点经度为30°W。
答案 B
15.若虚线圆圈为70°,其他条件不变,则( )
A.北半球夏半年时间增长
B.长江汛期缩短
C.香港(22.9°N~22.37°N)将属于温带范围
D.南半球的寒带范围扩大,北半球的热带范围缩小
解析 若虚线圆圈为70°,即极圈为70°、回归线为20°,则热带和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四季变化和长江汛期长短主要受地球公转影响。
答案 C
(2012·福建)下图中N为北极点,A、M、B位于地球表面,NP为经线,NM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553千米。
读图完成16~18题。
16.若AM为昏线,则此时节( )
A.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
B.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
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
D.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
解析 本题考查依据晨昏线判断季节,意在考查考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若AM表示昏线,此时北极地区出现极夜,北半球为冬季,则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故D项正确;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发生在秋季,故A项错误;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是在春季,故B项错误;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此时正值夏季,草原一片翠绿,故C项错误。
答案 D
17.若观测到M地日影最短的时刻是北京时间12时40分,则M地大致位于( )
A.66°N,110°EB.67°N,110°E
C.66°N,130°ED.67°N,130°E
解析 本题考查地方时的计算以及球面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N为北极点,NM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553千米,按球面上纬度相差1°距离约为111千米计算,NM两地纬度相差约23°,因此M地纬度大致为67°N。
此时M地日影最短,说明当地正值正午12时,此时北京时间为12时40分,两地相差40分钟,即经度相差10°,由此可得M地经度为110°E。
因此M地大致位于67°N,110°E,故B项正确。
答案 B
18.若在M地垂直立竿,则下图中MM′所示日照竿影朝向正确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考查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和太阳周日视运动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难度大。
由于M地位于67°N,结合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和周日视运动特点可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地方时为12时时即为当地正午,日影指向正北,故D项正确;夏至日该地出现极昼,地方时零时时,即日出时刻,此时日出方向为正北方向,竿影朝向正南,故A项错误;5月1日当地日出东北,日出时,竿影朝向西南方向,故B项错误;10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正午时竿影朝向正北,故C项错误。
答案 D
19.(2012·浙江)地表点Q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差为α,其正午太阳高度为H。
若H等于α,则Q点的纬度变化范围是( )
A.21.5°至68.5°B.11.5°至68.5°
C.21.5°至78.5°D.11.5°至45°
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H=90-α,其中α=|Q点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又根据α=H,可以推断|Q点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45°,因此Q点的纬度范围为21.5°至68.5°。
答案 A
20.(2012·广东)2012年春分日,我国甲、乙、丙、丁四地的日出时间(北京时间)分别为5:
20、6:
20、7:
20、8:
20。
则四地的经度最接近105°E的是( )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方时计算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信息获取与解读能力和计算能力。
本题解题关键是抓住春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当地地方时6时日出,105°E地方时6时时、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为7时,故丙地的经度与之最接近。
答案 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训练专题五 地球运动规律 高考 地理 二轮 复习 训练 专题 地球 运动 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