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基本知识.docx
- 文档编号:10064320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1.66KB
古籍基本知识.docx
《古籍基本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籍基本知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籍基本知识
古籍基本知識
古籍(定義):
是中國古代書籍的簡稱,主要指書寫或印刷於1912年以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
(《定級標準》2。
1、《修復技術規範》2.1)
一、古籍版式
定義: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樣式(按:
即指一塊書版內所刻出的模式,反映在書中,就是一張書葉中所看到的樣式)。
包括版面、大小題名、版框、界行、天頭、地腳、行款、字數、魚尾、象鼻、書耳、書牌、條記、句讀、插圖等等。
1.版面:
原指按一定行款字數並以邊欄、界行、版心、魚尾等形象為裝飾而雕刻或排揀活字形成的平面。
後世即指一版一版印紙。
2.版框:
書葉正面圖文四邊的圍欄,一般指印刷的書。
(修復技術規範2.5.1)。
也稱邊欄,上方叫“上欄”,下方叫“下欄”,兩旁叫“左右欄”。
單線的叫“單邊”或“單欄”,雙線的叫“雙邊”或“雙欄”。
常見的術語有四周單邊(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邊線)、四周雙邊(四周粗黑線內側再刻一道細黑線)、左右雙邊(僅左右粗黑線內側有細黑線)。
3.界行:
也稱界格,指在版面內分割行字的直線。
4.行款:
又稱行格,指正文之行數與字數。
通常以半葉計算,叫做“半葉×行×字”,有的直接稱“×行×字”,若每一行中有兩排字(通常是為大字正文做注解),叫做“小字雙行×字”。
同一種書,不同時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
故行款可以作用鑒定版本依據之一。
5.天頭:
圖文或板框上方餘幅。
(修復技術規範2.5.4),即版框外空白紙的上方。
6.地腳:
圖文或板框下方餘幅。
(修復技術規範2.5.5),即版框外空白紙的下方。
也稱下角。
7.版心:
也稱中縫,通常指一版印葉的中心比較窄的一行空白行,是書葉對折時的標準。
唐末五代,書的裝訂形式由卷軸裝向冊葉裝發展,雕版出現了兩個半版,北宋和遼時期,兩個半版間出現了兩道線,在兩線之間的空白處,常常刻上書的題名(通常是簡書名)、卷數、葉碼、本葉的字數、刻工姓名或者刻書單位的名稱。
因為這一行居於兩版的中心,所以稱為版心。
8.書口:
又稱版口,就書版(或者書葉)而言,它是版心。
對於以包背裝或線裝的方式裝訂起來的書籍而言,這部分為書可以翻閱的開口,故稱書口。
(蝴蝶裝無書口?
)與書背相對,可翻葉展閱的開口。
(修復技術規範2.8。
3)(其含義已經擴大了。
)
9.魚尾:
版心中間圖形,因其酷似魚尾,故名。
刻於距版心上邊大約四分之一處,有時版心上下都有魚尾。
只有一個魚尾,稱單魚尾,兩個魚尾稱雙魚尾(有對魚尾、順魚尾),個別有三魚尾。
花魚尾:
魚尾刻印出花樣的。
魚尾的作用是用來標示中縫線,作為折葉的標準。
10.象鼻:
魚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條線,叫象鼻。
(這只是一種說法。
李致忠先生提出另兩種說法,一是我們暫且採取第一種說法,主要說明什麼是黑口、白口)象鼻為一條細黑線的叫細黑口(或小黑口),象鼻為一條粗黑線的稱為粗黑口(或大黑口),無象鼻(即無黑線)者為白口。
11.書耳:
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裡面刻有簡單的篇名,因為形狀象書的耳朵,所以稱書耳。
其中的題名叫耳題、耳記。
12.書牌:
又稱牌記,與現在的版權頁類似,常常刻有書名、作者、鐫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刻地點等。
明清時期的書牌作用多為表示特色和所有權,而明清以前(後?
)則更多的是刻書題記,講刻書緣起,選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廣告宣傳作用。
13.大題:
指一種書的題名。
14.小題:
指一種書內各篇各卷的題名。
15.墨釘:
又稱墨等。
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塊,形狀似釘帽。
出現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時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後寫上去再印。
16.朱絲欄、烏絲欄:
行格界欄以紅色印的稱為朱絲欄,以黑色印的稱為烏絲欄。
主要見于唐以前寫本。
明清時期,虧有印刷各種顏色箋格的作坊,用不同顏色界欄箋紙抄寫的古籍,通常直接著錄為紅格、黑格、藍格、綠格等等。
二、古籍的結構
單葉裝訂成冊,就成為一部古籍。
而古籍的結構是指一部具體古籍外在形式和內容的各個組成部分,在流傳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特定的名稱。
1.書衣:
俗稱書皮,也稱封皮。
(修復技術規範2.9)是為保護書而在書的前後加的封皮,一般選用較硬的紙作為書衣的材料,並在書衣上題寫書名。
2.書簽:
用作題寫書名的長方形紙條,一般貼在古籍封皮左上角。
有時還有冊次和題寫人姓名。
3.書葉:
按文稿順序排列的書寫、印製的單張紙葉。
(修復技術規範2.5)
4.書名葉:
位於護葉(準確的說應該是書衣)之後、所有書葉之前。
常鐫刻書名、作者、刊刻時間及地點等項內容.(修復技術規範2.6)又稱封面、封、面葉、內封面。
5.護葉:
也稱副葉,用以保護書芯或連接書衣。
(修復技術規範2.7)一般是一張空白紙。
在書名葉或前或後。
6.書芯:
指書衣以內或未上書皮以前已訂在一起的書冊。
(修復技術規範2.8)
7.書腦:
書芯訂撚、縫線以右的部分。
(修復技術規範2.8。
4)即裝訂時,錐眼訂線的地方。
8.書脊:
(又稱書背),與書口相對,上下封皮相隔或連接的部分,相當於書籍的厚薄度。
(修復技術規範2.8。
5)即一書裝訂處的側面,如同書的脊背,所以稱書脊。
(關於書口,在版式中已提到,是一部書可翻葉展閱的開口)
9.書首:
書籍上端切口處。
(修復技術規範2.8。
1)又稱為書頭。
10.書根:
(修復技術規範2.8。
2用的術語叫“書腳”,解釋為:
書籍下端切口處,亦稱書根。
)有些古籍在書根上有書名、卷數、冊數,但書根上這些題名不一定準確,有些是刻板時印上,有些是藏書者自己為方便翻檢、閱讀或者保護而寫上去的,多半是簡名。
11.書角:
天頭和地腳右端。
(修復技術規範2.8。
7)
三、古籍的內容
一部古籍通常由封面題名、序、目錄、凡例、正文、跋、卷首、卷末、附錄、牌記、箋、注、疏等內容組成。
1.封面題名:
(即前面所講書名葉(也稱封面)時所提到的)古籍封面通常題有著作責任人、刻印者、藏版者、刻印時間、版刻次第、附刻等內容。
2.序:
是一部書的序言,有的是作者自己寫的,也有刻書人、合著者、注釋人以及作者的朋友作的。
作者的自序多敘述家世、活動,闡明著作宗旨。
他人作的序主要介紹作者的生平及書的內容、價值。
刻書人的序則說明書的流傳過程、刻印經過、目的等。
一部書刻印的次數越多,序文往往越多。
古代(指早期如卷軸裝時)多列於書末,後一般放在書前。
3.目錄:
一部書正文之前的篇章名目,稱為目錄,或目次。
它是一書的綱目,反映了一部書的章節體例。
讀者可以由此瞭解這部書的大致輪廓,(分多少卷、多少章、多少節、多少回,各部分各自是什麼類別,有哪些篇等等。
古書最多是分卷(juàn)的。
受卷軸裝的影響,一篇即一卷軸,後來即一部分完了,就定為一卷。
注意,卷數不等於冊數。
一冊中可以有一卷,也可能有多卷。
冊與裝訂有關,卷與內容有關。
目錄中所題的卷數是我們著錄的重要依據之一。
)較早的古籍目錄多放在序文後面,一般印在卷首之前。
大部分的書有時除去卷首有總目錄外,名部分還有分錄。
一些有前後集的古籍,目錄多分散在各部分。
4.凡例:
說明書的著述內容和編纂體例、編制原則的文字,多列在目錄之前。
還一些凡例題有凡例作者的姓名。
5.正文:
全書的主要部分,是書的主體。
按照實際內容容和篇幅劃分卷次,每卷的開頭稱做卷端,卷端題有書名(首行)和著者姓名、校注者姓名(在首行後數行,低N字)等內容。
而一部書的正書名(大題)一般按正文首卷卷端所題書名著錄。
通常大題在卷端(首行)上端,但由於受到竹木簡書的影響,古書也有將小題(即篇名)放在卷端上方(卷端上題),而將大題放在卷端下方(卷端下題),就是所謂“小題在上大題在下”的格局。
這種形式,到北宋仍被沿用,形成北宋雕版書在版式上的特點。
因此在著錄書名時,要注意卷端上題是否為正書名。
6.跋:
又稱後序、後記。
內容多為敘述版本源流或刻印經過。
多放在正文的最後,少數也有放在正文之前(這主要是裝訂的問題了。
)
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跋,是刻印(排印)在書上的,原書的一部分。
跋文中所涉及的刻書情況與版刻年代、刻版主持人、刻版地等等有關,而跋文作者與收藏者的批校題跋著錄要有所區別。
7.卷首、卷末、附錄:
正文以外的內容,如序、跋、作者傳記、目錄、凡例等。
另做起訖,單獨分卷,放在正文前稱為卷首,放在正文後稱為卷末,也稱為附錄。
書中有時刻有其它篇章的內容,或者本書內容的附加材料,也稱為附錄。
8.箋、注、疏:
對書正文的解釋,一般分列在各句下。
注容易理解,至於箋,《漢語大詞典》解釋:
後世把注釋古書,以顯明作者之意為箋。
宋洪邁《容齋五筆·經解之名》:
“鄭康成作《毛詩箋》,申明傳義,他書無用此字者。
”疏也是如此,指闡釋經書及其舊注的文字。
箋注疏者一般要在書名責任者著錄,依次排在第一責任人後。
9.著作方式:
(附帶提及)一般依規定著錄,特殊情況可依原書所題著錄。
撰:
著述的著作,如卷端下題:
“學”、“述”、“著”等;
編:
將多種著作整理、編排為一種書(一般指叢書);
輯:
收集他人的著述或零散文字,彙集為一種書;如
修、纂:
主要指官修書的著作方式。
主持其事者為“修”,實際編寫者為“纂”。
如地方誌,主持的官員為修,編寫者為纂;
注:
對一書的內容、文字進行解釋;如果卷端下題直接作“××箋”或“××疏”,則著作方式亦直接作箋或疏,等等。
即特殊情況可依原書所題著錄;
譯:
將一種文字翻譯成另一種文字;
繪:
插圖、畫譜的創作;
書:
指書法作品的創作;
篆刻:
璽、印的創作。
四、古籍的裝幀
(1)簡策中國古代書籍的裝幀始自簡策。
在紙發明之前,甚至在紙發明以後數百年間,也就是從商周到東晉的數千年中,中國古代書籍主要載體是竹木。
簡策意即編簡成策,古人將竹木加工處理成狹長的簡片,把若干簡用繩編連起來即為策。
竹簡在製作過程中還要經過“殺青”這一道工序,亦即烤幹竹內的水分。
新竹水分大,易腐朽生蟲,保存時間短,因此制竹簡時要用火烤幹竹內水氣,竹子隨著水分的減少由青而黃,故稱之為“殺青”,正如古人所雲:
“殺青者,以火炙簡令汗,取其青易書,複不蠹,謂之殺青,亦謂汗簡。
”
古人為保護正文少受磨損,開頭兩根常為空白簡,稱作贅簡。
贅簡背面上端豎寫篇名,便於檢索;下端題書名,便於歸類保存。
簡策一般卷起存放,以最末一簡為軸,從左向右卷成一束,這樣篇名、書名就露在外面,類似於今天的封面。
把卷起的簡策捆紮之後,或裝在“帙”、“囊”裡,或盛在筐篋中,以免散亂。
簡策是中國最早的書籍裝幀形式,它所體現的書籍保護理念對後世影響頗大,不斷地被繼承和發揚。
如,贅簡演變成護封、封面和扉頁,“帙”、“囊”演變成“函套”等等。
(2)帛書卷子裝
中國蠶桑絲織業起源很早,王國維認為“至遲亦當在周季”縑帛即作為書籍的載體,與簡牘並行。
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帛書是戰國中晚期的長沙子彈庫“楚繒書”。
帛書與竹木簡長期並行,雖然二者質地絕然不同,但帛書的裝幀形式卻在簡策的影響下出現卷子裝。
卷子裝的帛書一般寫在半幅寬的縑帛上,文字從上至下,由右至左。
為使文字整齊,大致根據簡的寬度用墨筆或朱筆劃上界行,後來則用朱絲或烏絲織出,是為烏絲欄、朱絲欄。
卷首仿照簡策中的贅簡,留下一段空白,保護正文不被磨損。
卷尾粘以二三釐米寬的竹片作為軸心,將帛書像簡策一樣從左向右卷成一卷。
這便是後來卷軸裝的雛形。
寫在整幅縑帛上的帛書,卷收不便,只能折疊存放,天長日久,折處極易斷裂,故這種方式不甚流行。
縑帛作為書籍的載體,優點是質地柔軟,潔白易著色,可以隨意折疊卷起,份量輕,便於攜帶,然而因為價格昂貴這一致命缺點,所以很難在民間通行。
因此,考古發掘中竹木簡的數量要遠遠多於帛書。
(以上兩種缺藏)
(3)卷軸裝
紙作為書籍的載體可能始自西漢末年,與簡帛並行使用數百年。
由於紙張價廉物美,攜帶方便,逐漸取代了簡帛的地位。
東晉末年桓玄下令以紙代簡,簡牘和帛書才完全退出歷史舞臺。
早期的紙書像帛書一樣卷成一束,經過長期的發展,從書寫到制卷形成一整套完備制度,即為兩晉南北朝至五代時期(265—960)最為流行的卷軸裝。
存世的敦煌遺書,絕大多數都是卷軸裝。
卷軸裝書籍每紙的高度仿照竹木簡的高度,紙上下劃兩道橫線,然後均勻地劃上烏絲欄。
標準的寫卷每紙28行,行17字。
比較講究的書抄寫之前紙張要“入黃”,防止蟲蛀。
(4)梵夾裝
是伴隨著佛教一起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一種書籍裝幀形式,也是十九世紀中國引進西方書籍裝訂技術之前唯一引入的一種外國的書籍裝幀形式。
修長碩大的貝多樹葉為古代印度的書籍提供了很好的載體,把表面光滑的貝多樹葉裁成長方形並晾乾,將寫好的書葉按順序排列,一張張摞在一起。
曬乾後的貝葉容易碎損,因此上下需要夾板保護。
為確保書葉前後順序不致混亂,在中間或兩端連板帶書葉穿一個或兩個洞,穿繩繞捆。
這種裝幀形式傳到中國,稱為梵夾裝。
在印度梵夾裝的影響下,中國僧侶嘗試著將漢譯佛經製作成梵夾裝形式,例如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思益梵天所問經》是目前所知敦煌文獻中最典型的梵夾裝,並且存有夾板和繩子。
據此,我們可以知道採用梵夾裝的佛經基本保持印度原貌。
(5)經折裝
經折裝是中國古代佛教信眾借鑒印度傳統裝幀方式的優點,對卷軸裝的一種改進,佛教信徒受印度梵夾裝的啟發,將原來卷軸裝的佛經按一定行數和寬度均勻地左右連續折疊,前後粘加書皮。
書皮一般用硬紙板或木板製作,用以保護書葉。
這種裝幀大量應用在佛經中,故稱經折裝。
經折裝與梵夾裝相較的諸多優勢,註定了其很快取代梵夾裝,而成為佛經中最為通行的裝幀形式(後來道教信徒也使用這種裝幀形式),甚至現在很多寺院印製佛經仍然採用這一形式,其生命力之強,可見一斑。
(6)旋風裝
旋風裝長期以來一直是書史界懸而未決的問題,因為沒有實物材料佐證,專家學者根據文獻記載裡的蛛絲馬跡,各呈臆說,聚訟紛紜,向無定論。
1980年,李致忠先生調查了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於1981年發表了《古書旋風裝考辨》第一次把實物材料與文獻記載相結合,認為旋風裝是在卷軸裝盛行的唐代,為解決書籍的翻檢方便,對卷軸裝實行改進而形成的一種過渡的裝幀形式,並沒有形成規制。
此後不久,書史研究者從英國國家圖書館敦煌遺書中發現S.6349《易三備》,並公認其為旋風裝的固定形制。
我們對該藏品進行了認真仔細的分析研究之後,認為旋風裝它不是固定的裝幀形式,而是為了攜帶和翻檢的方便,將原有卷軸裝斷成數紙,在紙頭左端加裝木條固定(有的是在卷子中間粘連),再以木條為軸,統一卷起來的裝幀形式,是一種偶然的、隨意的裝訂,不能視為一種已經形成規制的裝幀形式。
但這種偶然的形式中蘊含著必然的因素,就是為滿足人們使用和攜帶的方便,而從卷軸裝中隱約出現了冊葉裝的萌芽,所以它是中國書籍裝幀形式過渡的一個例子,不能稱為旋風裝的固定式樣。
旋風裝的裝幀方式或許受到梵夾裝的影響,試圖突破卷軸裝的形式,嘗試創立一種全新的裝幀形式,將所有的單葉按順序摞起來,並裝訂粘連在一起,如同現代書籍一樣,每一頁都可以翻動,這樣可以很容易翻檢所需內容。
然而它仍然無法擺脫卷軸裝的影響,保留了很多共同的特徵。
旋風裝是根據自身特點而形成的一種不固定的、比較隨意的裝幀形式,因而在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
但是它是書史發展的一個環節,一旦出現更適用的裝幀形式,旋風裝便退出歷史舞臺。
(7)蝴蝶裝
簡稱蝶裝,發端于唐末五代,盛行於印刷術普遍應用後的宋、元。
其裝幀方法是將抄好或印好的書葉,以有字的一面對折,背面向外、折口向右集齊作書背,形成書芯。
書背用漿糊粘連,再用一張厚紙作為書皮包裹書背。
書葉的形狀,以及開合的樣式,非常像蝴蝶的翅膀,因此這種裝幀形式被形象地稱為蝴蝶裝。
蝴蝶裝起源於寫本時代,敦煌遺書即發現多種抄本蝶裝書籍。
由於蝴蝶裝的紙張要折成兩頁,適應了雕版印刷術的特點,故能廣泛流行於宋、遼、西夏、金、元。
然而其版心內向的裝訂形式,人們翻閱時,會遇到兩頁空白,同時蝶裝書脊全用漿糊粘連,易於脫落,造成書葉散亂。
針對蝶裝的這些弱點,急需一種既便於翻閱而又更加牢固的新的裝幀形式。
(8)包背裝
包背裝是針對蝴蝶裝書籍不便閱讀、容易散開的弱點而創造出的一種裝幀形式。
其方法是一反蝴蝶裝倒折書葉的方法,而將印好的書葉正折,字面向外,折口向左集齊作書口,在書腦餘幅靠近書背處打眼訂撚,形成書芯。
書皮的裝法同蝴蝶裝書籍。
包背裝在南宋(1127——1279)完全取代蝴蝶裝,流行時間很長,對現代書籍的裝幀影響很大。
包背裝用與蝴蝶裝相反的折葉方法,空白頁折在裡面,裝訂後即無法看到,徹底解決了蝴蝶裝每隔兩頁就有兩個空白頁的缺陷。
使用紙撚穿訂代替蝴蝶裝所使用的漿糊粘貼,也解決了蝴蝶裝容易散亂的不足。
(9)線裝
線裝和包背裝相似,區別只是前後書皮分開,各用一紙,用線和書芯裝訂在一起。
這是為適應書籍的生產高度發展、提高工作效率而創造的一種裝幀形式。
線裝從明代中葉以後成為我國書籍裝幀的主要方式,不但式樣美觀、方便閱讀,而且裝訂牢固,不易損壞。
線裝書籍在明代後期盛行,然而它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很早。
(10)毛裝:
凡裝訂成冊,而未加工裁切的書。
(魏隱儒《古籍版本鑒定叢談》)再具體的說,毛裝在折葉方法上與包背裝、線裝沒有任何區別,仍以版心為軸線,合葉折疊。
集數葉為一疊,戳齊書口,然後在書脊內側打兩眼或打四眼,用紙撚穿訂,砸平。
天頭地腳及書脊不用剪齊,也不用加書衣。
在流通的古籍中,毛裝不能算是一種獨立的裝幀形式,但在實際中確實存在。
(李致忠《古書版本鑒定》)
五、古籍的分類
古籍常用的分類法為四部(經、史、子、集)分類法。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的分類為五部分類法(即經史子集,再加上叢部),其主要類目為:
經部:
總類
易
書
詩
禮:
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書共六種
樂
春秋:
彙編、左傳、公羊傳、谷梁傳、春積總義共五種
孝經
四書: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總義共五種
群經總義
小學:
彙編、訓詁、字書、韻書共四種
史部:
紀傳:
彙編、通代、斷代共三種
編年:
通代、斷代共二種
紀事本末:
通代、斷代共二種
雜史
詔令奏議:
詔令、奏議共二種
傳記:
總傳、別傳、年譜、日記、家傳、宗譜、雜錄、貢舉、職官錄共九種
史抄
時令
地理:
雜誌、山水、專志、遊記、外紀共五種
職官:
官制、官箴、政紀共三種
政書:
通制、典禮、邦計、軍政、法令、邦交、考工、科舉、公牘、檔冊、雜錄共十一種
目錄:
彙編、公藏、家藏、知見、地方藝文、雜錄共六種
金石:
總、金、石、玉、陶、錢幣、璽印共七種
史評
子部:
總類
儒家
兵家
法家
農家(附獸醫)
醫家:
叢編、醫經、本草、診法、方論、針灸、養生、史傳共八種
天文演算法:
天文、曆法、算書共三種
術數:
數學、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雜術共七種
藝術:
書畫、畫譜、篆刻、樂譜、棋譜、雜記共六種
譜錄:
叢編、器物、食譜、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共五種
雜家:
雜學雜說、雜考、雜記、雜品、雜纂共五種
小說:
筆記、短篇、長篇共三種
類書
釋家:
大藏、譯經、撰疏
道家
集部:
楚辭
漢魏六朝別集
唐五代別集
宋別集
金別集
元別集
明別集
清別集
總集:
叢編、通代、斷代、地方藝文、家集共五種
詩文評
詞:
叢編、別集、總集、詞話、詞譜、詞韻共六種
曲:
諸宮調、雜劇、傳奇、散曲、俗曲、彈詞、寶卷、曲選、曲譜、曲律、曲韻、曲評、曲話、曲目共十四種
叢部:
彙編
輯佚
地方
家集
自著
《中國古籍總目》編纂中,新加了一類新學,專收鴉片戰爭以來受西方影響而著錄的書籍。
此次尚未接觸,暫且不論。
以上分類可以給大家作為參考。
六、古籍工具書
古籍編目工作中,無論何人,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種問題,比如對某個人名、室名別號、地名、年代、職官、藏書印等不瞭解,尤其是從事該工作時間不長的人員,更會經常遇到此類問題,這時,就需要查索資料來解決問題。
那麼,應從何處入手查資料呢?
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圖書館古籍工作中的一些基本工具書或參考書。
(一)古籍辭典
1、《簡明古籍辭典》胡道靜主編齊魯書社
統類、體例、分類目錄、版本、人物、要籍、藏書處、附錄
————簡明扼要
2、《中國古籍版刻辭典》瞿勉良編著齊魯書社
版刻名詞、刻工、刻(抄)書家,以及有關版本學的專著、書目、題跋
(二)查人名
1、《中國人名大辭典》(臧勵龢):
最基本地查找古書人名的工具
2、《中國文學家詞典》(譚正璧)
3、《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張撝之、沈起煒、劉德重主編)上海古籍版
另外還有其他各種傳記資料:
5、《宋代傳記資料索引》
6、《元代傳記資料索引》
7、《二十五史紀傳人名索引》上海古籍版
8、《四十七種宋代傳記綜合引得》
9、《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
10、《三十二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
《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朱保烱jiǒnɡ、謝沛霖)上海古籍(有籍貫,中進士年份)
《歷代名人年裡碑傳總表》薑亮夫(有生卒年),商務
對於我們填寫申報表及普查表格而言,還會接觸到古書的刻工和收藏者,查找這方面資料有:
【藏書家】
1、《中國歷代藏書家辭典》王河主編同濟大學出版社
2、《藏書紀事詩》(葉昌熾)
3、《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倫明)
4、《廣東藏書紀事詩》(徐信符)
5、《續藏書紀事詩》(吳則虞)
6、《續補藏書紀事詩》(王謇)
【刻工】
1、《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王肇文)
2、《明代刊工姓名索引》(李國慶)
(三)查室名別號
《明人室名別稱字型大小索引》(楊廷福、楊同甫編)
《清人室名別稱字型大小索引》(增補本)(楊廷福、楊同甫編)
《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陳玉堂編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四)查職官
《中國古代職官大辭典》(張政烺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呂宗力主編)北京出版社
《宋代官制辭典》(龔延明編著)
《稱謂錄》(梁章钜)
《中國歷代職官別名大辭典》(龔延明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以上簡便實用)
《歷代職官表》(清黃本驥編)
《清季重要職官表》、《清季新設職官表》(錢實甫編)
(五)查地名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臧勵龢等編)
《中國歷史地名大詞典》(魏嵩山)廣東教育
《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主編)
(六)查年代
1、《中國歷史紀年表》(方詩銘),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編輯、出版。
該表是《辭海》所附《中國歷史紀年表》的修訂本。
由於出版較晚,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改正了他種紀年表的錯誤,內容簡要,使用方便,是同類紀年表中較好的一部。
末附按筆劃編排的《年號索引》。
2、《中國史曆日和中西曆日對照表》(方詩銘、方小芬)
有時某些具體紀年的年末已經跨入西元紀年的次年,標注西元紀年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注意。
此時可查該書。
3、《二十史朔閏表》(陳垣)
查月朔。
4、《中西回史曆日》(陳垣)
5、《中國、日本、朝鮮、越南四國歷史年代對照表》(西元前660年—西元1918年)山西省圖書館編
(七)查藏書印
1、《中國藏書家印鑒》(林申清)上海書店
2、《明清藏書家印鑒》(林申清)上海書店,1989
3、《日本藏書印鑒》(林申清)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4、《藏書紀事詩》(葉昌熾)等
(八)古籍書目
查考先秦至清代著述,瞭解歷代圖書的存佚情況,可以利用正史和《通志》、《文獻通考》中的藝文志或經籍志,以及歷代其它官私書目。
1、史志目錄
正史中的藝文志、經籍志是根據當時政府藏書並參考了其它官私書目而編成的綜合性書目,又叫史志書目。
《漢書·藝文志》至《宋史·藝文志》都是古今典籍一併收錄,《明史·藝文志》、《清史稿·藝文志》則只記當代人的著述。
民國時開明書店輯《二十五史補編》,是專收史書的補表、補志的叢書,其中共收錄三十二種藝文經籍補志,這也是閱讀和研究史志書目極其重要的參考資料。
2、歷代官私書目
宋代的《崇文總目》、《中興館閣書目》、《中興館閣續書目》、《宋國史藝文志》(有清人輯本)。
明代《文淵閣書目》、《內閣藏書目錄》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
宋陳振孫《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籍 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