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docx
- 文档编号:10020812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91
- 大小:90.09KB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docx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教材体系:
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在什么舞台上生产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章神奇的货币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
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
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新课程学习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
纸币、外汇、汇率、正确对待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训练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指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点拨]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通常说的商品的“质量”是指使用价值。
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2.一般等价物是指大家普遍接受、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的商品。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4.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意义上的货币;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点拨)一般等价物具有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这两个作用在货币产生后成为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5.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
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
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
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
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
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
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
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
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
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
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
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
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
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
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
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
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
总结点评。
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5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
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
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
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
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
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
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
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
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
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
用公式表示:
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点拨: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
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
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
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
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
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
不是的。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
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大家可以看课本P5页,了解一下。
3、纸币
教学过渡:
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什么是纸币?
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教师活动:
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
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7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引导:
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
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基本职能
本质
需要
商品交换――――→货币――――→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发展
↓
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A.有了商品就有了货币B.先有商品后有货币
C.先有货币后有商品D.商品货币同时存在,同时产生
答案:
B
[例2]货币的本质是()
A.一种商品B.纸币C.一般等价物D.流通手段
答案:
C
[例3]某商店一件上衣标价150元,货币在这里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
答案:
A
[例4]下列对纸币的认识正确地有()
A.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可随意决定发行数量
B.纸币发行量过少会引起物价上涨
C.制造假币是违法的,持有、使用假币不受法律制裁
D.纸币在流通中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答案D
★课余作业
人们用1000千克大米交换一两黄金,这种交换活动是不是商品流通?
为什么?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
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
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18.[2009年广东高考文科基础—政治部分1]“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但人们还是喜欢金银。
这表明金银作为货币C
A.从起源看,是和商品同时产生的 B.从作用看,是财富的唯一象征
C.从本质看,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D.从职能看,具有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内容扩充理解
主干知识内容: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1)商品的基本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劳动产品被生产出来后,可能出现多种情况。
第一,自己消费;第二,作为礼物送给别人;第三,在封建社会中,农民的一部分劳动成果作为地租交给地主;第四,拿去市场出卖;等等。
以上四种情况,只有在第四种情况下,劳动产品才成为商品,其他三种情况都不存在交换关系。
商品从形态上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
商品交换并非一定表现为有形商品与有形商品的交换,技术、劳务、信息、彩铃也是商品,也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它们的交换也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2)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商品
之所以能够进行比较和交换,正是因为它有价值。
(3)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商品必须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备价值,两者不可分割。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价值则是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相交换的依据。
商品生产者希望“物美价丰”,消费者希望“物美价廉”,都是将商品作为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来看待和考察的。
第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
商品的生产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必须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消费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将商品的价值让渡给生产者。
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出好价钱,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因此说,“商品一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而要更好地实现这一跳跃,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4)日常生活中,商品的质量、品牌是就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言的。
商品具备良好的使用价值,是顺利实现商品价值的前提,因此,企业应当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创造自己的品牌。
注:
日常生活中,优质优价、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等说明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优质优价(优质产品的价格通常比较高)的商品,其价格高的根本原因不是商品质量(使用价值)好,而是其包含的价值量大,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比较多。
2.理解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1)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物物交换的困难必然导致货币的产生。
货币产生经过了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出现、货币诞生等几个阶段。
最初的物物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的末期。
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互相需要对方的商品、商品价值量相等,但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往往非常困难,这就需要一种能够被大家普遍接受、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的商品。
在长期的商品交换发展中,产生了一种或几种被大家普遍乐意接受,能够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这就是一般等价物。
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由于贵金属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的特点,是最适于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货币。
(2)货币的含义、本质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货币是一种商品,是一般等价物,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第二,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是有区别的,只有当贵金属用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标志货币正式产生。
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但不能认为具有一般等价物作用的东西就是货币,历史上米、羊都曾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第三,从货币的作用来看,它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注意区分商品、一般等价物和货币: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可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商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的基本职能
①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的职能体现了货币的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注意:
货币的基本职能不等于货币的职能)。
②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的主要知识点有:
什么是价值尺度,货币如何执行价值尺度职能,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第一,价值尺度是指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第二,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
现实生活中,只需用观念中的货币表示即可。
第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就叫做价格。
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与商品本身价值大小成正比。
③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这一知识点应掌握:
什么是流通手段,什么是商品流通,货币如何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商品价值实现的意义和货币流通规律。
第一,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叫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的作用。
第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以后。
货币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这样物物交换就发展为商品流通;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一种基本职能,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的—种形式,强调的是商品交换的过程。
第三,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需要现实的货币或者纸币。
第四,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一货币”阶段变化的影响:
商品生产者是否能够把商品卖出去,是否能够卖出好价钱,直接影响着商品生产者的生存和发展。
第五,货币流通规律。
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成反比。
3.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
(1)纸币的产生
货币发展经历了从金银条块形式到铸币、纸币的发展阶段。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支付的电子货币。
制造和流通铸币,出现了名义货币与实际货币的分离,后来,又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
当前,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2)纸币的含义
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这里要强调三点:
第一,纸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货币符号),即代表着一定数量的价值,这是纸币与金属货币的最大区别。
第二,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
某些地区,如我国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也有本地强制使用的纸币。
欧元是欧元区国家的政府联合发行并在本地区强制使用的纸币。
第三,由于国家发行所以叫法定货币.其他组织和个人无权发行,否则构成制造假币的违法犯罪行为。
我国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央银行)发行纸币。
(3)纸币的发行规律
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的面额、发行量,但无法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
国家发行纸币必须遵循货币流通规律。
注:
纸币的面值(面额)≠纸币的购买力(纸币代表的价值,或者实际购买商品的能力)
纸币能够流通是以国家发行、强制使用为前提的,它的流通必须以发行者强大的信誉或强制为基础,否则就无人使用。
注:
以前强制使用但现在不再使用的,不能流通。
(4)爱护人民币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人民币就是我国的法定货币,我们要做到不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不揉搓、毁坏人民币,不使用假币。
同时,还要了解一些防伪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4、了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二者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
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降,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2)二者的联系
第—,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亦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纸币的发行量不平衡造成的;
第二,二者都会影响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
(3)二者的区别
第一,含义及实质不同。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是指物价
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用较少的货币追逐较多的商品
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第二,表现不同。
通货膨胀表现为纸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紧缩则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下降。
第三,原因不同。
通货膨胀主要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
另外,经济结构不合理、生产资料价格大幅调整、需求膨胀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通货紧缩主要是由实际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引起的。
另外,货币供应增长乏力、金融危机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
第四,危害性不同。
通货膨胀的出现,直接引起纸币贬值,如果人们的实际收入没有增长,则生活水平出现下降,购买力减弱,产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秩序混乱;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造成经营者“惜投”和消费者“惜购”,市场不景气,加剧恶性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
第五,解决办法不同。
抑制通货膨胀主要是实行稳健的(或者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积极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抑制通货紧缩要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财政支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努力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4)2008年下半年开设,我国实行积极的宽松的货币政策,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注:
不要把物价上涨等同于通货膨胀。
一般说来,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
但不能说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引起的。
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除通货膨胀会引起物价上涨外,下列因素也会引起物价上涨:
第一,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价格就会上涨;第二,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成反比,货币价值降低,商品价格就会上涨;第三,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
5.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表现,一切商品首先都同货币交换,有了货币可以购买到一切商品。
因此,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货币仍然是财富的象征。
(2)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
由于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于是有人认为货币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拜倒在货币的脚下,从而产生了“金钱万能论”的观点。
要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货币的职能等几个角度来
批判“金钱万能论”的观点。
①从起源上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本质上看,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③从职能上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因此,要正确看待货币,批判“货币万能论”的观点。
(3)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如何看待金钱,如何获取金钱,如何使用金钱,体现出不同的金钱观。
我们所倡导的金钱观应该是:
第一,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金钱依然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象征,人们的生活、生产离不开金钱。
第二,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通过合法途径、诚实劳动赚取金钱值得提倡。
但为了金钱违背诚信、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 单元 生活 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