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0018021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7.03KB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教案.docx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2020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教案
艾春花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时间:
3节
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
(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
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2.(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3.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
(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板书诗题)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
“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
题目的意思是:
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
随兴而写的诗。
昼:
白天。
耘田:
在田间锄草。
绩麻:
把麻搓成线。
儿女:
男女。
当家:
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
孩子们。
解:
理解,懂得。
供:
从事。
傍:
靠近。
阴:
树荫。
(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
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瓜。
)
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
(村庄男女)他们在做什么?
(耘田、绩麻)后面还写了谁?
(童孙)他们在做什么?
(学种瓜)
(2)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为什么?
(因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从哪里看出来?
(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
)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什么?
(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
5.(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
试一试。
三、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
(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
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
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农务繁忙天真勤劳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
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吧!
(板书诗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古诗,划分节奏。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
2.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
(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应该是(玩)。
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1)齐读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把它做成一种打击乐器。
)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
(晓)
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
(彩丝穿取:
用彩丝穿起来)(出示图片)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兴地从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取出来,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③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
(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
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三、四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
(小孩子敲打“银钲”,声音悠远动听。
)从哪里看出声音悠远?
(穿林响)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
(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
)这里的“玻璃”,是不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
(不是,是一种玉石。
)这里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
(小孩子瞬间由喜笑颜开变得失望无比。
)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
(忽)
(3)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讲解,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
(清晨,小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清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了,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声音。
)这首诗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
三、小结。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
如果是你,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
稚子弄冰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第三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2.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从夏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弄冰稚子的顽皮聪明,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去感受乡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古诗,说一说:
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
(地点、时间)地点在哪里?
(乡村)时间呢?
(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
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呢?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3.再次齐读全诗。
(1)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个景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出示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水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
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粼粼水波中。
)所以,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景。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
(牧童)他在做什么?
(骑着牛,随意吹着短笛)从哪里看出来随意?
(短笛无腔信口吹)怎么理解这句诗呢?
(无腔:
没有曲调;信口:
随口。
意思就是短笛是随口吹奏的,没有曲调。
)所以后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3)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
(无忧无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闲适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
(4)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
课后写下来吧!
村晚无忧无虑本课内容较多,但讲解详细,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不过,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朗读环节还是不够多。
2、父亲的园子
教学目标:
1.认识“蚱、啃”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蝶”等13个字,会写“蝴蝶、蜻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间:
2节
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蝴蝶、蚂蚱、倭瓜等园中景物的图片)
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学生答)
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大大的园子,里面就有这些动物、植物,你会喜欢吗?
(喜欢)
为什么呢?
(因为动物很可爱,因为有吃不完的瓜果,因为可以在园子里玩……)
是啊,如果有一个这样的园子,老师也会流连忘返呢!
不过,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园子,而是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指导识字:
(1)多音字“晃”:
huǎng(明晃晃) huàng(晃动)
(2)正确区分“拔”(拔萝卜)与“拨”(拨打)。
(3)承:
注意中间有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3.(出示生字)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4.(出示“蝴蝶、蜻蜓、蚂蚱”等词语)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并划分段落。
思考:
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美丽的园子)
2.小组讨论: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哪些场景?
3.全班交流:
记忆中的园子
(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第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
(第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
(第18~20自然段)。
4.(出示第1~3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说说祖父的园中有什么。
(昆虫)有哪些昆虫?
(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这里着重写了哪种昆虫?
(蜜蜂)
作者先是运用了ABB式的叠词,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蜜蜂的可爱,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2)除了昆虫,园中还有什么?
(树)
哪些树?
(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
着重写了(大榆树)。
(出示与大榆树相关的句子)仔细默读上面的句子,找出作者描写大榆树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拟人、比喻)有什么作用?
(勾勒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大榆树的活力。
)
(3)再次齐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此刻你正漫步园中,看到这些富有生机的景物,是多么陶醉啊。
四、小结。
祖父的园子里有蝴蝶,有蜜蜂,还有大榆树,真是生机勃勃,但是不是只有这些呢?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里面的小昆虫和大树。
现在,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看看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好玩的、有趣的事物。
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
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爱。
(出示第4~15自然段)学生齐读第4~15段,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园中的什么?
(人)主要是谁?
(“我”和祖父)“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呢?
(在园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
)
(1)这么看来,“我”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
(不是)为什么?
(因为“我”其实并不懂怎么干活,都是在捣乱。
)
从哪里看出来?
(重点词:
瞎闹、乱钩、马马虎虎)对于“我”这种“帮倒忙”的行为,祖父有没有生气?
(没有)从哪里能看出?
(“祖父大笑起来”“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怎么样?
(疼爱)真是一位慈爱的祖父,怪不得“我”在园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除了这些,“我”在园中还有哪些乐趣?
(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玩)玩腻了,“我”就去帮祖父浇菜,怎么浇的?
(把水往天上扬,大喊着:
“下雨啰!
下雨啰!
”)从此处的语言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我”此刻无比快乐。
2.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出示第16~17自然段)在园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1)齐读第16~17自然段,回答上面的问题。
(一切都是自由的。
)
(2)园子里太阳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句子:
凡是……回答。
)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
(“我”对阳光、对光明、对温暖的向往,在“我”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都充满活力。
)太阳底下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呢?
(出示句子:
黄瓜愿意……问它。
)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
(“我”觉得黄瓜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可以看出“我”对自由的向往。
(3)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的?
找出相关句子,与同学交流。
(具体参照第17自然段)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可见,“我”十分向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惬意。
因此,“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阅读“阅读链接”的内容,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
(从“阅读链接”的内容可以看出,萧红后来无限怀念祖父,怀念祖父的园子。
作者之所以怀念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
由此可见,童年这段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至于让她念念不忘。
)
2.童年的生活、童年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但是童年一去不返,我们也只能时刻回味与怀念了。
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参观了祖父的园子,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
想一想,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刻着你童年的回忆?
试着把它写下来。
祖父的园子难忘童年本课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步找出信息,便于我们从中体会情感,不足之处就是因为文章篇幅较长,真正读的环节不多,所以只能把重点放在引导体会情感的环节了。
3、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时间:
1节
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
(圆盘、月饼、中秋)
哦——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天上的明月。
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
(不是,大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及亲人。
)
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
(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季羡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练读,师正音。
2.多音字“燕”:
yān(燕园) yàn(燕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可分为几部分?
2.提出问题: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
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故乡的月亮)。
(3)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因为太单调了。
)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
(山、水)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4)作者的故乡在哪?
(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情景,他也无法想象。
(补充苏轼《前赤壁赋》资料)
(5)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
(有,他故乡的小村子里到处都是水。
)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
(夏天黄昏后,他就去坑边场院里数星星,在古柳下摇知了。
)还有没有别的趣事?
(更晚的时候,去坑边看水里的月亮,晚上做梦还梦见两个月亮叠在一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真的十分喜爱月亮,而且,他总能围绕着月亮,找到许多乐趣。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
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往事:
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
在作者的故乡,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坑边的月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
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
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
无论是在莱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还是在高山上,都看到过美妙绝伦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润园这样的赏月胜地见到的奇景,都无法撼动故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2.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作者多大年纪?
(年近耄耋)耄耋指老年,高龄。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
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样?
(此地有茂林修竹……赏月胜地。
)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
(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和通过月亮寄托的思念之情。
)
四、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月是故乡明赞美月亮,思念故乡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仅起到辅助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学生。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故文章一些诗句来源不能一一点出,只能留给学生课后探究学习。
4、梅花魂
教学目标:
1、认识“葬、腮”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能说出对题目的理解。
教学时间:
1节
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梅花的图片)看到梅花,同学们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呢?
(“墙角数枝梅……为有暗香来。
”)
哦——大家想到的是王安石写的《梅花》!
但是,我们今天却不是要学习这首诗,而是要学习一篇关于梅花的文章——《梅花魂》。
(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梅花的魂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师正音。
(2)(出示生词:
幽芳、玷污、欺凌等)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思考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读诗词落泪、珍爱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泣、赠“我”墨梅图、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
2.这些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梅,热爱祖国、思念祖国)四、精读课文,感悟探究。
1.外祖父是个爱梅、敬梅的人,那你了解梅花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出示梅花图,赏梅,对梅花形成初步印象。
(梅花,原产中国,耐寒,冬季或早春开花,有粉红、白、红等颜色,气味清香。
)
3.外祖父喜欢梅花,而且将它和自己的生命融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1)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思考梅花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可以用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
)
(2)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齐读“几千年来……不肯低头折节。
”中华民族涌现过哪些有气节的人物?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图片:
岳飞、文天祥、江姐、刘胡兰、王二小等。
简略介绍江姐事迹,配乐《红梅赞》。
)在和平年代,梅花精神已然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人民子弟兵抢险救灾,白衣战士救死扶伤,等等。
想到这些你对梅花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
(引导理解梅花魂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
(3)出示“一个中国人……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
想一想:
外祖父只是教育“我”做梅花一样的人吗?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齐读这段话。
(4)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激发爱国之情)
4.师朗诵课文,学生画出最受感动的地方,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出示有关语段,结合言语表达和朗读指导,体验感情。
)
(1)出示“每当读到……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
①外祖父为什么落泪?
②读到这些思乡诗词,外祖父会想些什么?
③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
指名读。
2)出示“我五岁那年……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
①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爱惜?
(轻轻刮去、慢慢抹净)③外祖父为什么这样爱惜墨梅图?
④怎样读外祖父的话?
(3)学生自由选读受感动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方法迁移运用,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
)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思考:
文章除了借写外祖父对梅花的特殊情感,表达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外,还表达了什么?
(“我”对外祖父的深切怀念。
)
六、小结。
童年往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时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你的童年,有什么难忘的往事呢?
与同学交流交流吧。
梅花魂忠贞不渝爱国心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找出关于外祖父的几件事,进一步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情感,同时理解什么是“梅花魂”。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没有时间让学生读文中的一些重点段落,这仍需进一步改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部编人教版 小学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一 单元 课文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