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讲义.docx
- 文档编号:10014802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36.53KB
产业经济学讲义.docx
《产业经济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讲义.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经济学讲义
导论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由狭义产业与广义产业组成的产业系统
产业经济学与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是介乎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领域
产业经济学与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个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
总量分析
产业经济学:
产业分析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产业结构
产业关联
产业组织
产业政策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静态分析法与动态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
博弈分析法与结构分析法
产业结构理论的两个层次
三次产业间的关系
工业部门内各产业间的关系
产业结构学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
17世纪 威廉·配弟 《政治算术》
30年代 费歇尔 克拉克
50、60年代 库兹涅茨《各国经济增长的数量方面》与《现代经济增长》
配弟克拉克定理
随着经济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三次产业将增加。
霍夫曼定理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霍夫曼系数不断下降(霍夫曼系数是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例)
产业关联理论的渊源
魁奈:
经济表
马克思:
再生产理论
瓦尔拉:
一般均衡理论
产业政策的概念
(一)
产业政策是政府有关产业的一切政策的总与
(英国:
阿格拉 日本:
下河边淳与管家茂)
产业政策的概念
(二)
认为产业政策就是计划,是政府对未来产业结构变动方向的干预
(美国学者)
产业政策的概念(三)
认为产业政策是旨在弥补市场机制所造成的缺陷,而由政府采取的一些补救政策(日本:
小宫隆太郎)
产业政策的概念(四)
产业政策是后进国家在努力赶超发达国家时所采取的政策总称
产业政策的概念(五)
产业政策是为了加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政策
产业政策的作用
保护与促进幼小产业的发展
降低资源优化配置的成本
弥补市场失败的不足
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本国经济的国际参与度
产业政策的体系
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技术政策
产业布局政策
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分类(克拉克大分类法)
第一次产业
第二次产业
第三次产业
中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次产业:
农业
林业,蓄牧业,渔业
第二次产业:
工业,建筑业
工业:
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煤气的制造与供给业
第三次产业:
流通部门、服务部门
流通业
为生产与生产服务的行业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与居民素质服务的各行业部门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行业部门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农轻重分类法
农:
大农业
轻:
消费资料生产
重:
生产资料生产
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
消费资料工业
资本资料工业
其他工业
按生产要素集约程度的分类方法
劳动集约型产业
资本集约型产业
技术集约型产业
其它产业概念
主导产业
支柱产业
瓶颈产业
基础产业
产业的发展阶段
新兴产业
支柱产业
衰退产业
重工业化过程
工业化第一阶段:
消费资料工业生产占统治地位(霍夫曼系数5)
工业化第二阶段:
资本资料工业开始获得快速发展(霍夫曼系数2.5)
工业化第三阶段:
资本资料工业与消费资料工业规模相当(霍夫曼系数1)
工业化第四阶段:
资本资料工业超过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1)
技术集约化过程
劳动集约型
资本集约型
技术集约型
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自由贸易
政府对进出口贸易不加任何干涉与限制,主张让厂商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自由的竞争。
保护贸易
在国际贸易中发挥政府作用,主张政府采取限入奖出的政策,以限制进出口来保护本国厂商的产品免受外来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厂商的产品出口给予优惠以鼓励出口。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与出口导向发展战略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大国结构”
出口导向发展战略:
“小国结构”
第三章:
产业结构政策
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一般是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处于带头地位的产业,这些产业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业结构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模式。
主导产业的特征
能引入创新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只有那些创新不仅为其引入了新的生产函数,加速技术进步,而且还为其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使之对整个产业结构具有引导作用,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的产业才能作为主导产业。
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
对其他产业的增长有直接与间接的诱发作用
前瞻效应,回顾效应,旁侧效应
汽车工业的扩散效应
五种主导产业体系(罗斯托)
作为起飞前提的主导部门体系
替代进口货的消费品制造业综合体系
重型工业与制造业综合体系
汽车工业综合体系
生活质量部门综合体系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国情
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生产率上升基准
关联度基准
过密环境基准与丰富劳动内容基准
短替代弹性基准、增长后劲基准与瓶颈效应基准
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以需求收入弹性作为基准,就是优先发展那些收入弹性较大的产业,以满足社会迅速增长的需求。
(日本:
小原三代平)
生产率上升基准
从供应角度对主导产业进行选择,将那些最具备生产率提高潜力,而且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能够成为具有最大相对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日本:
小原三代平)
关联度基准
在产业关联链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其前项产业与后项产业在投入产出关系中关联最高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对其前、后项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将这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有利于带动其他产业的同时发展。
(赫希曼)
过密环境基准与丰富劳动内容基准
过密环境基准:
要求选择能满足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强化社会防止与改善公害的能力、并具有扩充社会资本能力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丰富劳动内容基准:
要求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考虑到发展能为劳动者提供舒适安全与稳定的劳动场所的产业。
主导产业的选择指标
需求收入弹性
技术进步
关联度
中国主导产业选择的政策实践
1、“经济恢复”与“一五”计划时期(1950~1957年)
2、“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与“经济调整”时期(1961~1965年)
3、“文革”期间(1966~1978年)
新的主导产业体系逐渐明确阶段(1988~)
幼小(稚)产业的扶植学说
社会振兴费用学说
先行者利益学说
边际技术开发学说
社会振兴费用学说
使生产规模扩大到国内生产价格低于进口品价格的产量水平,从而使产业实现市场自立所需的费用就称为产业的社会振兴费用。
先行者利益
先行者利益表现为发达国家产业利用其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具备的垄断地位,对后发国家产业的市场进入设置障碍,或是发达国家产业利用其有利的国际分工领域的先行占据,获得比后发国家更大的国际分工利益,使后发国家永远处于落后的地位。
边际产业
在把本国企业的生产费用与外国企业的生产费用进行产业比较时,总可以找到一个本国与外国优势相当的产业,这个产业就称为边际产业。
需要扶植的产业种类
瓶颈产业
主导产业
中国对幼稚主导产业的扶植政策
政府直接投资
直接资源调拨
财政扶植
我国设计产业扶植政策的原则
明确重点扶植的产品及产业
以资金扶植为主要扶植手段
政策扶植与产业合理化并行
以技术进步为主要突破口
产业衰退的原因
消费者某些需求的根本消失
收入水平的变化
生活或生产方式的变化
实际消费成本的变化
技术进步造成产品结构的变化
同样产品的国际比较优势发生了转移
制订衰退产业撤让政策的意义
实现有计划的撤退次序
降低撤退成本
维持经济与社会的稳定
制订衰退产业撤让政策的原则
区别对待有原则
结合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的原则
掌握撤让的“度”的原则
把握撤让时机的原则
坚持面向市场的原则
第四章产业关联
产业关联的实质
产业关联的实质,就是各产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产业关联的方式
前向关联关系
后向关联关系
环向关联关系
关联系数的计算
直接前向关联效应
直接后向关联效应
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也称里昂惕夫表或产业联系表。
投入产出表是以矩阵的形式,记录与反映一个经济系统在一定时期内各部门之间发生的产品及服务流量与交换关系的工具。
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内生部分
最终需求部分
毛附加价值部分
投入产出表的均衡关系
各产业的总产出=该产业的中间需求+该产业的最终需求
各产业的总投入=该产业的中间投入+该产业的毛附加价值
各产业的总产出=各产业的总投入
各产业的中间需求合计=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合计
各产业的最终需求合计=各产业的毛附加价值合计
投入产出表的假设前提条件
产业活动的独立性
产业产出的单一性
规模报酬的不变性
技术的相对稳定性
价格体系的公正性
消耗系数与逆矩阵系数
消耗系数
投入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
逆矩阵系数
产业间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
积累率与消费率分析
中间需求与中间投入分析
中间需求率与中间投入率
中间需求率是指各产业的中间需求与该产业的总需求之比
中间投入率是各产业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
产业间的三角形配置图
三角形的投入系数表图
基础产业与最终产品产业
产业群
产业间的波及效果分析
投入系数表与波及效果分析
逆矩阵系数表与波及效果分析
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
生产诱发额与生产诱发系数
第五章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对某一特定产业内部竞争程度与价格形成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
市场结构
集中度
产品差别化
进入壁垒
集中度
一般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
一般集中度
一般集中度是用来表示在整个国民经济或全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最大的若干家企业所占比重的指标。
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
绝对集中度指标(CRn)
相对集中度指标(基尼系数)
HI指数
RI指数
熵指数
CCI指数
集中度的测量程序
限定市场(或产业)的范围
确定具体的规模变量
确定具体测定集中度的统计方法
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
垄断动机
国家政策与法制因素
市场变化
市场集中度与广告密度的关系
中等集中度的产业比高或低集中度的产业具有更高的广告密度。
影响中国工业集中度的因素
传统的资源配置格局的制约
现行体制及政策的影响
产品差别化
产品差别化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商品,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信息提供与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产品间替代的不完全性的状况。
产品差别化的形成原因
产品的物理特性
买方的主观印象
销售的地理差别
销售服务的差别
产品差别化的特点
产品差别化的不确定性
产品差别化的时滞性
产品差别化与SCP的关系
产品差别化与市场集中度存在着双向的相互影响
产品差别化是形成市场进入壁垒的重要因素之一
产品差别化将影响企业的价格形成
产品差别化给企业间的价格协调带来了困难
产品差别化的存在使得非价格竞争更为激烈
产品差别化不仅影响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最终还必然影响市场绩效
产品差别化的影响
产品差别化的产业特征
中间品产业
投资品产业
耐用消费品产业
非耐用消费品产业
广告的种类
信息广告
劝诱广告
广告与产品差别化
广告密度最高的产业是非耐用消费品产业
广告密度其次的产业是耐用消费品产业
广告密度最低的产业是一般消费品与中间品产业
广告与产品差别化
I类产业:
企业市场占有率越高,广告密度越大
D类产业:
企业市场占有率越高,广告密度越小
M类产业:
不同市场占有率的企业的广告密度差别很小
广告与产品差别化
极高产品差别化产业
高度产品差别化产业
中度产品差别化产业
进入壁垒
阻止新企业进入的因素或障碍称为进入壁垒。
最高进入阻止价格
能阻止新企业进入的价格的最高值,称为最高进入阻止价格。
进入壁垒形成的原因
规模经济壁垒
必要资本量壁垒
产品差别化壁垒
绝对费用壁垒
政策法律制度壁垒
企业的进入阻止(挠)策略
价格阻止策略
投资阻止策略
产业进入壁垒分类
规模经济壁垒
必要资本量壁垒
产品差别化壁垒
绝对费用壁垒
第六章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根据市场供求条件并充分考虑与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
市场行为的主要内容
企业确定价格的策略
企业的产品策略
企业排挤竞争对手的策略
企业的组织调整策略
企业的价格策略
实践中的企业定价
曲折需求曲线
价格协调行为
卡特尔
价格领导制
有意识的平衡调整
价格领导制的主要形式
支配型价格领导制
指针型价格领导制
企业产品策略的内容
有关产品类型、款式、质量与性能等方面的策略
企业加强技术开发的策略
企业确定产品变换程度的策略
企业确定产品变换频率的策略
有关广告宣传与各种销售服务活动方面的策略
确定广告宣传费用与形式
确定销售活动的内容与策略
确定销售渠道的策略
产品协调行为
企业产品策略的实施导致了寡占产业产品整体质量与性能的提高。
产品共谋并不需要采取明确的协定或合同形式,但却具有协定同样的效果。
寡占市场条件下企业的产品策略,既包含促进产品技术进步的成分,也包含了浪费资源与技术的成分。
与价格协调行为相比,产品策略的协调程度比较低,单个企业独立行动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大。
企业排挤竞争对手的策略(不合理)
掠夺性的降价行为
价格压榨
通过价格差别影响最终产品市场的竞争状态,从而影响市场结构的价格操作,就称为价格压榨。
排他性交易、相互购入与搭配销售
企业兼并的动因
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节约交易费用
降低经营风险
顺利进入市场进入壁垒较高的产业
企业兼并的类型
横向兼并
纵向兼并
混合兼并
企业兼并的效应分析
协同效应
市场垄断
中国企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经济交易的契约化逐步成为企业市场行为的基础
企业市场行为中的竞争意识仍受到一定影响
企业的价格行为逐步趋向于正常合理,非价格竞争行为则日益普遍
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与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
市场绩效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的关系
资源配置效率
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平均利润率
利润率与市场结构因素的关系
产业的技术进步
(一)
观点:
大规模的企业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最大。
(熊彼特,加尔布雷斯)
原因:
研究开发新技术需要巨额投资
需要高度的科学知识与复合的技术积累
研究开发投资存在很大风险性
研究开发设备的建设、利用方面也存在着规模经济性
产业的技术进步
(二)
观点:
小企业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最大
原因:
只有富于竞争的市场结构才有利于技术进步,因为竞争才是技术进步的原动力;
尽管技术进步是促进集中乃至形成垄断与寡占的重要原因,但是市场支配力一旦形成,与其说是技术进步的动力,不如说是限制技术进步的条件;
企业规模也不是越大越有利于研究开发,在许多产业中,中小企业也能对研究开发作出重要的贡献,而且企业规模过大还会降低效率,不利于产业的技术进步。
产业进步的基本结论
在一定的规模临界点以内,研究开发投入随企业规模扩大而增长,研究开发成果也随之增加
大、中、小企业在发明、革新方面的作用大小,与产业类别、技术进步阶段特点、专业化分工程度以及政府政策都有密切关系,很难一概而论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作用经常是互相补充与联系的
生产的相对效率
生产的相对效率,主要是从产业内企业是否实现了规模经济性以及已有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这一侧面,分析资源在产业内的有效利用程度。
产业内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情况
未达到实现规模经济性所必要的经济规模的企业是市场主要供给者
达到与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供给者
市场的主要供给者是超经济规模的大企业
低效率小规模生产企业
盈利与存活的原因
产品差别大
廉价劳动力的存在
广告宣传的两重性
向消费者提供信息与服务,从而有扩大销售、促进竞争的积极作用
过度的广告活动也会造成资源浪费
中国企业的市场绩效问题
工业经济效益不理想
大多数企业仍无法充分利用规模经济
各产业的利润率难以正常反映产业发展的实际市场绩效
第七章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是指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的干预与调整产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的公共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的类型
(从政策导向角度分)
鼓励竞争、限制垄断的促进竞争政策
适用于自然垄断产业的限制竞争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的类型
(从政策内容分)
市场结构控制政策
市场行为控制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
一般目标:
维护市场的产业内的配置效率
具体目标:
一般目标在各个时期、各项具体政策内容上的具体化与细分化
确定产业组织政策目标的主要依据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具体的产业组织状况
实现产业组织政策目标的手段
控制市场结构
调整市场行为
直接改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
垄断与不正当竞争
垄断是指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直接或通过某种形式排他性地控制生产要素与产品市场。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欺骗性、不正当的或有害的竞争方式。
垄断的弊病
产业角度:
资源配置效率损失
企业角度:
非效率
美国反垄断政策的主要内容
分割已经形成的垄断企业
通过有关反垄断性兼并法规,限制企业进行横向或纵向合并,防止生产过度集中而形成新的垄断企业
限制共谋行为,鼓励价格竞争
禁止非法的价格歧视行为
禁止搭配销售与排他性交易
美国反垄断政策的基本特征
把“原则禁止”作为反垄断的主要的指导性原则,即认定只要有结合与共谋就是不正当的,就要限制或禁止。
在反垄断的控制方法上,从主要控制行为转而采取行为控制与结构控制并重的方针。
逐渐建立了一套有关数量指标体系,以此作为判断的重要依据。
美国反垄断政策的例外原则的适用范围
特殊产业
特殊组织,如工会
某些特殊的活动与协调
西方国家反垄断及反不正当竞争政策的积极作用
(一)
总体而言,西方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垄断的蔓延,使众多垄断行为与垄断势力处于政府政策的约束与管制之下,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合理配置资源与鼓励创新的功能,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一轮增长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与制度保障。
西方国家反垄断及反不正当竞争政策的积极作用
(二)
西方国家反垄断及反不正当竞争政策通过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大大降低了不端企业行为的发生频率,起到了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与公正自由交易原则的作用,从而使大多数产业市场仍具有相当的竞争性。
政府的反垄断及反不正当竞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各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在大多数产业内形成了有效的产业发展机制。
西方国家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
政策的局限性
反垄断政策造成了一些企业在规模经济上的损失
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有时会造成对企业技术进步的阻碍
在政策制定与具体执行上,反垄断政策也存在着诸多的局限
自然垄断产业
自然垄断产业是指因生产、配送方面的规模经济效益、网络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沉淀成本、资源稀缺性等原因,使企业被限定为一家(自然垄断)或极少数几家企业(自然寡头垄断)的产业。
自然垄断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
产业在提供产品或服务时形成了庞大的网络系统
产业在生产时拥有极大的范围经济效益
产品或服务基本技术经济标准的统一性
直接规制政策
直接规制政策是指在自然垄断产业,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与确保使用者的公平作用,政府机关以其法律权限,通过许可与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与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加以规制。
直接规制政策的目标
资源的有效分配
收入的公正分配
物价与稳定
产业的发展
直接规制政策的基本类型
进入规制
特别许可
注册制度
申报制
数量规制
投资规制
产量规制
提供服务规制
设备规制
价格规制
价格规制的主要形式
公正报酬率规制
价格上限规制
价格下限规制
直接规制政策的局限性
进入规制与数量规制往往会导致有关企业间过度的“配额”交易行为,从而使得资源难以达到规制目标所要求的最佳配置状态。
价格规制,特别是价格上限与下限规制有时会明显压抑部分企业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资源使用率的不断改善。
由于缺乏有效的对规制者,即政府有关部门及具体负责官员的监督机制,往往会产生某种寻租行为。
在规制收益与规制费用之间,有时也往往存在着明显的不经济。
西方国家中小企业政策
以专业化与协作生产为导向,鼓励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与大企业与企业集团之间的紧密联系
以技术与设备现代化为目标,在各方面给予中小企业以必要扶持
中国加强中小企业政策扶植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中小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地方资源
中小企业在大型企业的配合上,更是显得不可缺少
科技的发展使得一些新兴的产业生产不必采取集中的生产方式即可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第八章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与组合。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
成本学派理论
市场学派理论
成本—市场学派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
(以后起国为出发点)
增长极理论
点轴理论
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
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
技术条件
自然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自然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不同产业布局的影响
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区域性生产分工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经济区位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人口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社会历史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经济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基础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技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与广度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产业结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产业布局机制的类型
计划机制
市场机制
产业布局机制的比较
决策过程
区域经济稳定性
区域分工效率
利益趋动
自我调节能力
可操作性
中国产业布局机制的重塑
产业布局主体以企业为主
建立、完善市场体系与统一市场
建立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产业布局政策的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
经济增长
布局平衡
社会稳定目标
民族团结
充分就业
生态平衡目标
国家安全目标
产业布局政策的类型
区域产业扶持政策
区域产业调整政策
区域产业保护政策
区域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布局政策的手段
直接限制手段
政府财政手段
基础设施投资
直接投资兴建国有企业
间接诱导手段
税收手段
金融手段
政府订购
工资手段
信息疏导手段
中国地区产业布局的新特点
逐步形成了一批新的产业聚集化地区
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布局战略性西移
“三线”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业 经济学 讲义